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81#

我的一些思考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体会


湘师实验小学   徐 瑶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科学课上的实验探究更有效?成了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次在回澜小学举行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媒介,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上出了不同的味道,也向我们诠释了他们对有效实验的理解。本次活动还采用了前测,后测的方式来初步检验课堂是否有效。老师在安排上课教师时,可谓是煞费苦心,同课异构,男女搭配,让我们看到了风格迥异的课!


活动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科学课上的实验更有效?


首先,我觉得是实验材料的有效。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想给学生实验,但有时候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实验材料。例如,这次活动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如果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有了导热性能好的铜棒和支架,有了凡士林甚至是涂有温变油墨的圆片这样的有效材料,就为我们开展有效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有了好的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有效运用:材料是在上课一开始就呈现还是在适宜的时间呈现;实验后材料该如何处理?是直接收上来还是放在桌子上,收上来的是全部还是一部分……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参加市级区级的科学教研活动,我们看到上课教师往往都要搬一大箱的实验材料,有时候教师的实验材料也成为他课堂上的一大亮点,我戏称之为“表演的道具”,我想,有了有效的“道具”,才能促成精彩的“表演”。


其次,我觉得关键是在教师,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有效实验是否有效。章鼎儿老师的讲座《向着科学课推进》让我促动很大,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应该关注的是一个实验结论还是实验方法,关注的是探究方法还是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上摆的内容时,有很多学生连摆的摆动次数都数不清楚,教师却丝毫没有关注到这一细节,而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收集的数据并以此得出的结论上,这样的实验数据有什么用?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何从谈起?讲到此时,他认真严肃的表情和他席下亲切和蔼的姿态判若两人,责任重于山,老师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他对科学的态度,更是一面鉴定的旗帜。是的,孩子要向探究迈进,我们教师就必须先向探究迈进,对教学理念践行磨砺。


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一天半的活动虽然拉下了帷幕,但“有效实验”这个主题将成为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持续思考并努力践行的主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31 8:27:39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82#

我一直在努力着……


     萧山区 回澜小学  周晓芸



523,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一个多月,为了这一天,我辗转难眠好几个晚上。这一天,我站上舞台,执教了我人生中第一堂市级公开课。


那一天的心情和场景我还历历在目,远不是兴奋和紧张可以形容的。能有如此宝贵的机会,在300多位专家和老师面前上这一课,我很想好好把握和珍惜。虽然作为一名新老师,真的存在很多不足,在课堂上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经历了这个磨练的过程,是我一笔最大的财富。在这里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教研员老师、老师,我师傅俞师和程老师。他们对我帮助了好多好多,一遍遍得帮我设计,磨课,真的很辛苦。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个多月中的体会和感悟:


一、     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断提升


    目标定位的合适决定着一节课成功与否。起初我把目标定位在认识热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在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热传递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如果再这样的定位就显得太低,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徐老师和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热传递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这样的目标更加有效,也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环节设计的整合


第一次试教,我发现三个学生实验操作分散,汇报不畅,效果一般。在老师和师傅的帮助下,我重新对课进行了设计,明确了课的重点是设计实验,把原来3个小组实验进行了整合,使教学过程更流畅,在二次试教中,情况有所改善,但又发现由于实验材料的原因,课的过程还不是理想的状态。


之后在市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和杨老师的帮助下,我重新定位本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出热在传递时的规律和能量的耗散。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的改进和完善, 让我对本节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整个教学流程在我脑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     实验材料上的不断改进


实验材料的合适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首先我准备了三种材料:蜡环、火柴棒、涂蜡的铜棒。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要孩子利用这三种材料来设计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在老师的提议下,改成材料提示法:让孩子在所需要的材料上打钩,根据选好的材料单来进行实验。


(一)三种材料VS一种材料


为了简化实验装置,我选择的是在一端套上橡皮套的细铜棒,这样既便于学生手持铜棒加热,又比较安全。但随着目标不断认识,材料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和简化,选择了比较粗的铜棒和带有变温油墨的圆片,删去蜡环、涂蜡的铜棒等。在实验过程由于粗铜棒较重易翻到,随后又找到了底座较重的三脚架。通过不断调整材料,学生的实验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


(二)有孔铜棒VS无孔铜棒


而对于铜棒是否有孔问题,曾经有犹豫。有孔的铜棒能较好地控制凡士林的量和火柴棒间距,让实验数据更准确,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没有孔的铜棒,实验时随机性大,更能反应出学生在实验时的想法。最后定下有孔和无孔的铜棒同时使用,结果发现实验现象差不多,都能呈现出热传递的规律。同时还发现由于用到不同的材料,学生的组间差异认识有效解决学生课前的疑问:热是在铜棒里面还是外面传递的。


(三)加热源:小蜡烛VS白蜡烛


出于安全的考虑,将课本上的酒精灯换成外观漂亮又安全的小蜡烛。但发现小蜡烛热量不够,当第四根火柴棒掉下时,时间达到了10分钟,这样实验用时就太久了。经过实验,发现白蜡烛的热量要比小蜡烛高的多,实验时间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较为合适。最后在公开课中发现如果选择用酒精灯来加热,效果也许会更好。进行这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对材料的科学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四)电子测温仪VS秒表


有时想法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为了得到热传递过程中的有效数据,想到电子测温仪,但发现电子测温仪只适合测液体温度,要测铜棒温度,更是难上加难。后来换了一种思路,测量火柴棒掉落时间,也能知道热传递的规律,就想到了秒表的使用。学生通过秒表测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利用数据绘制成图表来直观显示热传递规律,并分析出这样规律是因为能量传递过程是有耗散。看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研讨上的不断完善


在试教中,我增加了学生对实验预设过程的研讨,先说说对实验现象的预测,再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在实验设计时指向性更明确。


实验后的研讨我让学生分层次来说,从不同的材料到相同的材料;从不同的加热点到同一位置的加热点;从不同的数据到相同的结论;最终让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有了相同的认识。虽然这两个环节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值得的,因为通过数据的理性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散。


五、缺乏一定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倾听学生提出问题,没能及时回应学生一些想法,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历练,我对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更清晰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看教育类、科学素养的书籍,让自己的教学有理论支撑。并且我会做好反思,努力把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一攻破,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每天积累一点点,针对性的训练,相信我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31 8:29:08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83#

 


对科学课堂“有效实验”一些思考


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523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在萧山回澜小学举行。因为在“家门口”学习,少了外出培训的奔波,更加自由,参加活动也不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两天时间下来,我感觉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收获颇丰,因为这次活动至少有两大吸引人之处:一是教学活动让人回味,二是发言专家水平极高。


    4节课共上两个内容,第一天是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和西湖区翁铭锋老师执教的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第二天是滨江区沈颉老师和临安王洪波老师执教的三下《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这两节课都是经典的科学实验课。周老师虽然是工作才一年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非常大气,体现了萧山区新一代年轻教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大家也都非常期待十年后再听周老师的课。翁铭锋老师的课堂实验设计巧妙,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很欣赏。我们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是先探究直棒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再研究圆片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而翁老师是选取了“平底锅”这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被用来加热的物体,引出用圆片模拟平底锅受热后热的传递过程,成功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实验中来,这就是非常有效的实验。翁老师接着再将圆片的柄和铁锅的柄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圆片加热看到的现象推断热在直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最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听课的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因为这节课设计巧妙,还因为翁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尊重学生,教学始终以生为本。


    沈颉老师和王洪波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创新,从教材中简单的磁铁磁力大小变化实验中发掘出更多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使磁铁的磁力产生不同的变化,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这样容易产生另一个问题,就像“走老路”和“走新路”的区别。照着原来的方法教学不太会出错,但如果你要用新的方法,走新路,就容易有“坎坷”,就不会那么地顺利。因此我认为我们听课的老师要理解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们创新教学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与一般的课堂有所区别,探讨另一种上课的方法。他们不仅服务学生,还照顾到了我们广大的听课教师的感受——不想看到陈年老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课的和听课的都能够有所收获。


什么是有效实验?有效实验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一是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做的实验和五年级的实验就要有所区别,层次应该有所不同。如果用五年级的标准来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恐怕是高估了。虽然说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但并不是说高估学生就不可怕了。


二是实验要用有结构的材料。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是学生寻找证据的敲门砖。这4节课可以说是都运用了丰富的材料。比如温变油墨、凡士林蜡烛油、强力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等。实验结果既有可以直观看到的,又有需要学生从现象中稍加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我认为也是有效实验的一个标准。


三是实验的设计环节要体现以生为本。有了好的材料,教师又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那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是老师事无巨细,絮絮叨叨,生怕孩子们不会做实验,生怕他们出错,然后让他们按照老师的布置亦步亦趋地“演”完实验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不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的,更不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足够的促动作用。这样教学的结果,也许会使学生成为“猜题高手”,专门猜老师会喜欢怎样的回答,即使那个答案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样的课我们是不是已经听了很多了?我曾经在一次活动的短信评课中看到有老师很不客气地指出:“学生不是你手中的牵线木偶。”所幸,这次我们听到的这4节课,老师们极少这样做,更多的是尊重学生们的选择。这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得比较细致,对学生们可能的问题和回答都心中有底,想好了应对之策,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教学环节,因此我认为这都是极好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专家的讲座中所说的案例、经验、理论,我们往往都感觉到非常有道理,但是回来以后自己照着实践却又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我以自己为例,去年4月份我听了章鼎儿老师的《磁铁的磁性》一课,触动很大。我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反思所有自己曾经有过深入研究的课(其中大部分是公开课)。我觉得我自己可能更擅长设计实验和教学线索整理,但是对于实验前的猜测、师生交流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后的结论得出过程却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也能在课堂上体现出章鼎儿老师的思想,上出他那样的境界。但是难度真的很大,实际执教起来还相差很远。这大概就是徐春建老师跟我们说的第二阶段——“眼高手低”阶段。“眼高手低”这个词在这里不是个贬义词,其实更像是一个褒义词。这说明你进步了,你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升了。这是因为大量的专业培训使得你开阔眼界了。但是你的实践可能还没有跟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的专业培训并不是“参与式、探究式”的,而更像是“填鸭式、讲授式”的。即使活动中有上课的机会也只能是个别人,不可能是全体。作为你个人,实践上的进步还得从更多的磨课和公开课中去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部分想法。因为某些原因,有些话还未经过“有效整理”,也没写出来,但总有机会让它们见光,或许是在某篇发表的文章中,或许是在博客中写的一段随笔中。


20135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31 11:16:13编辑过]

TOP
84#

见到了很多专家。有资料,便于学习。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85#

请问有没有章鼎儿老师讲座的资料?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86#

已收藏http://www.zjxxkx.com/bbs/favlist.asp


很齐全的资料,学习了。

TOP
87#

好帖天天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