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1#

这次活动全程参与下来以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有效实验是为什么而服务的?是为和学生的生活概念相联系,用于学生概念发展,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对科学课堂“有效实验”一些思考


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523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在萧山回澜小学举行。因为在“家门口”学习,少了外出培训的奔波,更加自由,参加活动也不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两天时间下来,我感觉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收获颇丰,因为这次活动至少有两大吸引人之处:一是教学活动让人回味,二是发言专家水平极高。


    4节课共上两个内容,第一天是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和西湖区翁铭锋老师执教的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第二天是滨江区沈颉老师和临安王洪波老师执教的三下《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这两节课都是经典的科学实验课。周老师虽然是工作才一年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非常大气,体现了萧山区新一代年轻教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大家也都非常期待十年后再听周老师的课。翁铭锋老师的课堂实验设计巧妙,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很欣赏。我们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是先探究直棒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再研究圆片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而翁老师是选取了“平底锅”这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被用来加热的物体,引出用圆片模拟平底锅受热后热的传递过程,成功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实验中来,这就是非常有效的实验。翁老师接着再将圆片的柄和铁锅的柄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圆片加热看到的现象推断热在直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最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听课的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因为这节课设计巧妙,还因为翁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尊重学生,教学始终以生为本。


    沈颉老师和王洪波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创新,从教材中简单的磁铁磁力大小变化实验中发掘出更多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使磁铁的磁力产生不同的变化,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这样容易产生另一个问题,就像“走老路”和“走新路”的区别。照着原来的方法教学不太会出错,但如果你要用新的方法,走新路,就容易有“坎坷”,就不会那么地顺利。因此我认为我们听课的老师要理解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们创新教学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与一般的课堂有所区别,探讨另一种上课的方法。他们不仅服务学生,还照顾到了我们广大的听课教师的感受——不想看到陈年老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课的和听课的都能够有所收获。


什么是有效实验?有效实验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一是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做的实验和五年级的实验就要有所区别,层次应该有所不同。如果用五年级的标准来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恐怕是高估了。虽然说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但并不是说高估学生就不可怕了。


二是实验要用有结构的材料。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是学生寻找证据的敲门砖。这4节课可以说是都运用了丰富的材料。比如温变油墨、凡士林蜡烛油、强力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等。实验结果既有可以直观看到的,又有需要学生从现象中稍加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我认为也是有效实验的一个标准。


三是实验的设计环节要体现以生为本。有了好的材料,教师又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那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是老师事无巨细,絮絮叨叨,生怕孩子们不会做实验,生怕他们出错,然后让他们按照老师的布置亦步亦趋地“演”完实验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不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的,更不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足够的促动作用。这样教学的结果,也许会使学生成为“猜题高手”,专门猜老师会喜欢怎样的回答,即使那个答案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样的课我们是不是已经听了很多了?我曾经在一次活动的短信评课中看到有老师很不客气地指出:“学生不是你手中的牵线木偶。”所幸,这次我们听到的这4节课,老师们极少这样做,更多的是尊重学生们的选择。这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得比较细致,对学生们可能的问题和回答都心中有底,想好了应对之策,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教学环节,因此我认为这都是极好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专家的讲座中所说的案例、经验、理论,我们往往都感觉到非常有道理,但是回来以后自己照着实践却又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我以自己为例,去年4月份我听了章鼎儿老师的《磁铁的磁性》一课,触动很大。我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反思所有自己曾经有过深入研究的课(其中大部分是公开课)。我觉得我自己可能更擅长设计实验和教学线索整理,但是对于实验前的猜测、师生交流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后的结论得出过程却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也能在课堂上体现出章鼎儿老师的思想,上出他那样的境界。但是难度真的很大,实际执教起来还相差很远。这大概就是徐春建老师跟我们说的第二阶段——“眼高手低”阶段。“眼高手低”这个词在这里不是个贬义词,其实更像是一个褒义词。这说明你进步了,你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升了。这是因为大量的专业培训使得你开阔眼界了。但是你的实践可能还没有跟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的专业培训并不是“参与式、探究式”的,而更像是“填鸭式、讲授式”的。即使活动中有上课的机会也只能是个别人,不可能是全体。作为你个人,实践上的进步还得从更多的磨课和公开课中去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部分想法。因为某些原因,有些话还未经过“有效整理”,也没写出来,但总有机会让它们见光,或许是在某篇发表的文章中,或许是在博客中写的一段随笔中。


20135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31 11:16:1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