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点的2012 [复制链接]

1#

支点的2012

2011因为做了一年课题、外出参加评比付出了很多,过得很不容易,2012定为“休整年”,但工作起来就无所谓休整了,2012会发生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懂得努力后会有些回报。

分享 转发
TOP
2#

201219在首届沧州市综合学科教坛新秀评选中被评为“沧州市教坛新秀”。


幕后:这个新秀是自己争取来的,201110月初在本市教育局网站上浏览时发现有个“沧州市教坛新秀”的评选,感觉各项条件是适合申报的。但学校没有通知我,准确地说是没有在教师会上讲就指定人员了。我到管教学的副校长办公室去毛遂自荐,校长马上联系教研室,教研室同意申报。因为年龄超了评选条件一年,我以录像课省二等奖的身份得以破格申报。评选分笔试、说课、答辩三个环节,开始定在11月中旬,在课余就翻翻没有教过的三年级科学教材和教师用书,熟悉熟悉内容,从网上找了一些教坛新秀的笔试试卷看了看,真正考试的时候还真有一道题。后来比赛延期至2011122425日进行了。24日下午抽签后笔试,笔试两个半小时发了四张试卷8页(单面),最后一题还是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从教乐趣的作文,没有检查的时间写完也就催着交卷了,很紧张。第二天上午按抽签顺序抽取题目备课30分钟后说课,然后专家针对说课提问选手进行答辩。我抽到的教材是“溶解的快与慢”,典型的探究课,备课也写得很紧张,面对专家说课时倒是放松了,因为就是按着卷面在朗读了,回答问题不够理想,专家的立意总是很高。


经过这次评比,也让我有动力对没有教过的科学教材开始了解、掌握,经历了就有收获,不止收获了证书,还有未曾参与者没有见到的试卷、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心中慢慢滋长的自信。


2012114

TOP
3#

感谢大家的祝福,我在这个论坛里感到很温暖。
TOP
4#

就在今天,2012121,我被评为浙江小学科学网2011年优秀会员。幸运加个人微薄的努力吧。新年新礼物,相信2012我会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我为论坛徒,论坛为我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 17:50:24编辑过]

TOP
5#

祝贺《科学课》杂志回归正轨


等了多天,今天2012年第一期科学课杂志终于到家了。端详封面发现科学课“变”了:封面由去年的鸟类变为了植物类这不奇怪,每年一个主题嘛。最显眼的是原来欲遮还羞的浅浅的“探秘”二字消失了,不敢相信,再掀开目录一页,哇!科学课的刊号由去年的“G0”回归“G4”了。令人振奋的变化,相信科学课杂志社为此也期盼和付出了许多时日。在2012年第一期就彻底变脸祝贺祝贺!


另一件喜事说给自己听,我的一篇短文在教学沙龙栏目刊出,没有大的删改,附上原文。


求真是科学课的精髓编辑精炼为“勇于实证”


河北省泊头市实验小学(062150   张凯


科学本质反映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科学课堂重视实证,强调眼见为实。在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关于实证的两个小插曲。


一、如何面对错误前提的实验结果


在上传热比赛一课时,我用支架把铜、铁、铝棒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每个金属棒上用凡士林等距离粘三根火柴,实验结果是铝棒传热效果最好,铜棒其次,铁棒最差。当时出现了这个实验结果,我心里虽然知道和教师用书的结论不符,但又找不出实验的破绽,所以还是跟学生说你眼见的就是事实,让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了下来。随后我把本课的教后记发到网上,有老师提出我使用的黄铜棒有问题,本实验要用紫铜棒(纯铜)做实验,紫铜的导热性比铝好,铝又比黄铜好。知道了事情真相,我再回到课堂上时,通过实验告诉学生应该用紫铜这种纯铜来做本实验,它的导热性比铝铁都强,而上次实验用的黄铜成分不纯,导热性比铝差比铁强,但这两次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


面对和结论不符的实验结果,教师不必牵强附会地解释,分析事实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看到科学教师的实事求是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二、错误的前概念与实验现象的矛盾


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上,有个学生怯生生地给我看从家里带来的光照是否影响种子发芽的实验结果,被纸盒罩着的绿豆芽明显比不见光的高出一头。她怀疑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她的想法中一定是见光的长势更好些才对。在确认了她对比实验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后,我告诉她你要相信你看到的,因为我之前也经历了她的困惑。我做的一组见光一组不见光实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开始我本能地怀疑是实验的不规范才造成了结论的不可信,在实验前我也认为植物肯定见光长势好不见光发育迟缓嘛。有了学生的实验结果我马上变得自信了,事实恰恰是我们没有想到也不愿面对的:没有光照的绿豆芽长势更好。我们都差点被想当然的前概念给蒙蔽了,这种不科学的前概念应该抛弃了。


见不见光绿豆都能发芽,这是实验前可以预见的,但不见光的长势好这是有违大多数人预测的,我们的做法是尊重事实,用科学事实匡正自己不科学的认识。


201222


 

TOP
6#

以下是引用杭州半山空空在2012-2-4 8:53:00的发言:
绿豆芽那个实验,我前年的时候也是学生发现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讨为什么,否则会引起知识的一些冲突。

探讨为什么?窃以为没必要使知识过分深化,让学生眼见为实符合小学阶段的研究水平。

TOP
7#

以下是引用杭州半山空空在2012-2-5 21:47:00的发言:

 


学生自然提到了这个现象,学生进行了讨论。记得应该是不见光的长的高一些,但见光的好象壮一些。学生自己提出了疑惑:照阳光可以增加获取养分,应该又高又壮才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讨论。后面我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结果真的没有学生课后寻找为什么?   后来想想,感觉应该引导一下。     


     


你的学生质疑地合理,我上课时流于表象只针对现象做了结论,惭愧。

TOP
8#

《放大镜》教学设计(原创)


一、导入


大家谁见过放大镜?谁拿在手里观察过?


二、探究


1.在你印象里放大镜在什么行业里需要,能干什么?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完成活动手册第一个表格。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你会使用放大镜吗?教师拿出放大镜和一支粉笔演示两种观察方法:目、物不动,镜动;目、镜不动,物动。


3.观察教材图片


教师指定一幅教材图片,先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分辨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用放大镜观察不仅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显示物体的细微之处。)


课下观察作业: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彩电和电脑屏幕,是不是像教材放大的圆形部分一样?只有三种色彩点,为什么屏幕颜色有多种颜色变化?


阅读文字部分记: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4.放大镜的特点


①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找一块平板玻璃和它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平板玻璃各部分一样厚,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


②放大镜倍数的计算方法


将一放大镜平放在纸面上如果最大一行能显示14个字,放大镜离开纸面放大字迹至清晰,最大一行显示3个字,我们算一个简单除法:14÷35倍,(师拿起演示的放大镜)这个放大镜的倍数就是5倍。


再拿出一个放大倍数更高但直径小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放大倍数的大小与镜片直径没有多少关系,与什么有关呢?师在黑板上画出镜片凸度由小变大的三个镜片截面图,分别标出123。先让学生猜测哪个镜片放大倍数最大。教师说明:决定放大镜倍数的主要是放大镜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③没有放大镜怎样自制放大镜


圆柱形水杯装满水;塑料袋倒入清水挤成球状……


④读放大镜发现史,想放大镜为什么也叫凸透镜?


三、反馈


1.放大镜也叫(    )镜,具有(            )的功能。


2.彩电和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由(   )、(   )、(   )三色彩点组成。


3.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主要因素是(                    )。


4.放大镜镜片具有(    )、(     )、(      )的特点。

TOP
9#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后记


本课提前准备的材料有昆虫标本四盒、蛙发育顺序标本四个、放大镜16只。本想多准备一些材料无奈昆虫标本就这些,太少不够分又加上四个青蛙标本,即使这样上课时也只能是一半观察一半做科学活动手册。


原来有这种经历:辛苦准备了材料只顾了讲结果学生的观察非常仓促,学生不过瘾我也不好受。本课是讲昆虫,在简要讲解了教材图片背后的科学知识后,就布置全班观察。


到今天上完了三个班,在第一个班上课前先是设想全班一起观察,后来想想70个学生八份观察材料不好观察。到班上临时决定全班一分为二,讲完新内容布置作业,一半先写活动手册作业,另一半我分发材料,学生四人一组观察。这样班上四排学生,两排学生写手册,一排学生观察昆虫,一排学生观察蛙发育标本,观察一段时间后写作业和观察任务对调。观察临近尾声时有学生说想看另一种标本,我想对呀,让学生交换看两份标本不更能持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吗?


到第二个班,就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实行了交换标本计划,学生都很用心地在看。


在第三个班,有学生抱怨没有观察的份,我想“人人上手”的话早应该强调了。我想下一个班,还有什么学生在纠正我,我考虑的不周全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会继续暴露、解决。


201221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