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点的2012 [复制链接]

41#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1


1029


1.科学中的14个大概念中提到第三条: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什么是“净力”?查:净力指的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通常为矢量和。净力是向量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除力为0)。小学阶段解读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或停止就要给它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当然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净力还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多种力抵消或合并后产生力的最后趋势的意思。这种表现出的力将决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2.大概念的第12条指出:科学上的解释、理论、模型都是在特定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这就体现了人类探究的科学真理是一种近似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是人们试图用自身总结的规律去套科学现象,哪种学说、模型能暂时成功解释科学现象,那这种学说、模型就是目前人类对科学现象研究的最新成果。就像对待古代历史一样,人类无法还原历史的完全真相,同样对自然科学人们也是一种猜谜的经历过程。崇尚实证的科学研究在一代代智者归纳推理中完善了对科学的认识,但仍在路上,如果科学真理有终点,人们正虔诚地一步步摸索趋近那个目标。其间南辕北辙、停滞不前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3.引言为什么需要大概念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科学老师千万要提醒自己我教会了学生什么?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是肤浅的,让学生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中选用科学方法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并能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应用它。这才是孩子受用终身的知识财富,这样的教师善莫大焉。

TOP
42#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2


第一章、    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该设置科学教育项目,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对如何阐明自然现象的理解。评:酝酿中的科学新课标规定科学课将从一年级开设。我认为是好事,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和队伍如何跟得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科学启蒙是非常重要的,最理想的就是遇到一位陪伴学生一起享受科学乐趣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好老师。科学教育应该增强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欣赏和探询。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应以活动的方式进行,科学的理解源于在好奇心激励下进行的对物体和现象的探索,而这种好奇心是出自于对我们周围事物寻求解释的愿望。理解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随着经验的增长,不断增加复杂性的过程。


评:科学学习应该始于经教师引导的学生的兴趣,有了想寻求现象理解的迫切愿望,在有序活动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陶冶情感这一教学模式应成为科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2.科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对于学习者来说,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引导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有价值的人生。发展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运用实证来进行决策的态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公民,他们能够抵制欺骗行为,并认识到证据是被选择用来支持特定行动的论据。


评:这让我想到学生学习科学是为了什么?未来不做科学家学习科学也是有益的。学习科学只停留于知识层面是肤浅的,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科学情感。这些正面的影响在学生走向社会后还会继续发挥作用指导学生以后的决策和行动。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3.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科学态度。


大小概念区别: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相对应,我们将只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称为小概念。例如,蚯蚓能很好地适应在泥土中的生活,这是小概念;生物体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进化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是与它相对应的大概念。


基本的科学态度包括乐于参加科学活动,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乐于以自控的和系统的方式收集数据,持开放的思维来解释数据,与他人合作,能被质疑和以适当批判思维阐述观点和提出解释,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在涉及环境、自己和他人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行为。


评:我国的科学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涵盖是合理的,不是以前崇尚的两基了,这是进步,注意到科学过程方法的重要性,注意到活动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这些都非常可取。问题是教学实施不能表里不一,目标是三维,教学还是知识一维,作为科学教师不要目光短浅,应感悟到活动过程和情感渗透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长远影响。我们所做的是百年树人的职业,或者拔高一点说是事业。都怀着一颗期盼科学振兴的良心从事教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2012-11-5

TOP
43#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3


4.基于对概念的审慎分析以及当前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关研究和理解,应该给出为了达到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目标的清晰进程,指出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科学的概念经常是复杂的,理解它的进展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可以对一些共同的趋向进行大致的描述,这些趋向包括:⑴逐步提高阐明物体特性的能力,能考虑到用不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来阐明物体的特性;⑵较高的认知能力,能认识到阐明某些现象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⑶能更有效地运用物理、心理和数学模型。


评:科学概念虽然可能是复杂的,但在人类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地逐步训练不断趋近对概念的系统理解。认知观察能力、建模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阶段性训练。


5.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对项目研发者和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能保证从学习特定的课题出发建立的小概念能逐渐发展成较大的概念。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的任务对他们没有意义,他们要理解所学的内容会很困难。如果能够将新的经验和他们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如果他们有时间交谈和提问,并因好奇而希望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学习会更为有效。


评:这个原则让人想起最近发展区学说和“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如果学生感觉新的问题与自有的经验严重脱节,就提不起想探究的兴趣,如果问题能包含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或现象,那样会勾起回忆,进而引发好奇心,想破解问题背后的原因,那样学习的起点就铺垫好了。


6.学习的经验应该明晰地反映出既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当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见解。


现代的观点认为科学并不是静止的,理论是与支持它的实证有关的,因而当新的证据出现时,理论可以改变。


评:科学最讲究与时俱进了,它要求追索科学现象背后能人为梳理出来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还需要人所能发现的科学现象都能反证概念原理的正确性。当某一事实证明概念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时,那就要完善概念以图能解释所有现象,甚至先破后立。科学就是这样严格坚持着自我审视。


2012-11-6

TOP
44#

南京国培印象之一


2012112130日的小学科学培训者培训开始了。


第一次来到南方感觉还是有点神秘。昨天坐动车来南京,想想时间还有下午从地铁站出来步行找到宾馆,虽然走得身上有些热,但能更深切地了解这座城市,每一个给我指路的人都能热心告诉我,使我一步步离学校附近的宾馆更近了。


昨天初到南京,路边的行道树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没来过南京你都不知道泡桐树能长成这样,它们的枝杈分得很开,在一人多高处就分叉,像一个粗壮的人曲起胳膊展示肌肉。最神奇的是在宾馆这条路上竟有水杉作为行道树,通体笔直细高,据资料讲能长三四十米,我看到不粗的也有十多米高,它是每个道边栽两排间隔大概半米,今天出来穿行其间去听课忽然有一句话涌上来:在城市中我见到了森林。



昨晚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看到一位老太太背着双肩包在大学门口停车子,这是我在这里见到的第二位这样装束的老太太,很有活力啊。


 


今天正式上课,简短的开班仪式后韦钰院士作为第一位主讲就开始了讲座。一气讲了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非常崇敬和钦佩她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她讲的主题是《神经教育学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一)》。她指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则是:1.基于实证的研究;2.必须走改革和开放的道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3.必须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她讲到“我们需要教学生使用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我们现在提不出的问题。”韦钰院士的目光高远令人印象深刻,这句话的要旨我理解就是知识更新换代太快,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本领比学习什么来的重要。她讲座的主题词我概括为实证与创新。教育也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它也需要有科学实证来证实教育规律的合理性。现在很多关键技术不是我们的,苹果公司的成功说明创新的重要,而乔布斯的经历也启示我们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机制和文化,创新人才必须从小抓起。韦院士说教育现代化不是把计算机加起来就可以的,也就是说不只要表面的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机制。关于本讲座主题韦院士讲到脑是心智的基础,不是通常说的用心学、用心记。我们每一个思维和行为都有在脑中的生物过程相伴。通俗地理解也就是说大脑是指挥官,没有脑一切思维行动都无从谈起。韦院士接着说人为什么强大是因为脑强大,脑是自然进化造成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我深表赞同,人工智能还远不能和人脑应变相比,关键是人脑的复杂机理到现在连人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我第一次从韦院士这里听到一个说法是人的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沟回是因为头骨的增大趋势跟不上大脑皮层的快速生长结果形成了堆叠。很有意思的解释,亦或是自然进化的事实。


韦院士讲到专家和新手的区别是:1.他们熟悉本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和周围实际事件相联系;2.这些知识是有组织的,有清晰的概念和表达概念之间联系的模型;3.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能够监测,具有反思和元认知能力。我的理解专家之所以为专家是经历得多在经历中学习得也多,另外一个,专家善于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问题能从脑中模块化地提取出某种最适切的解决方案,这是专家之所成为专家高明的地方,专家也会在不断反思中求进步不寓于常规,有与时俱进的优点。


韦院士最后提到了保护小孩子激情的问题,她说:“保护孩子的激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如果根本不激动他创新不了。”我注意到了这个重要前面连用了两个“非常”,可见重要之极。没有好奇心作为内驱力,孩子怎么会主动想提科学问题,老师教的孩子都把兴趣消磨没了他怎么有心情提问题谈设想,所以老师们怎么做?怎么更积极地影响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才是孩子科学创新之始。


2012-11-21


 



TOP
45#

南京国培印象之二


20121122三位专家讲授了三门讲座。


首先是韦钰院士书接上文继续讲《神经教育学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二)》。韦院士根据科学结论着重强调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早期教育中国晚了外国十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要一讲创新就谈基础研究。她举了一些天才的例子说明凡是天才都有点怪,所以教育要宽容不要都打磨平了。我曾经见过一副漫画,刚入学时孩子特点鲜明,漫画家把他们表现为有的方脑袋有的三角脑袋等等各种脑袋的,经过了教育毕业了一出校门都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圆圆的脑袋了。下面听讲者都笑了,其实这是教育的悲哀。


韦院士强调要按脑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她讲⑴脑具有可塑性,也就是可以变化的;⑵脑的发育主要是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的20多年;⑶脑的发育具有关键期,在关键期教育最有效。两个时期最重要,一个是从怀孕到4岁,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这种直接教养者,会决定孩子社会情绪的基础,0-3岁不要背诗词,他就是玩,玩就是一种探究式教育。早期儿童一定要和他有互动,教养者对孩子的态度会决定孩子未来对别人的态度,背诗词他不懂,培养不了感情、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儿童是摇篮里的科学家2-5岁不鼓励使用非互动性的技术和媒体。青春期是励志最好的时候、融入社会最好的时候。鼓励走上社会学习社会技能,防止反社会行为和冲动;⑷基因和环境之间不断地互作用决定了脑的建构。韦院士又结合科学事例来谈,她说养蚕的过程是学什么?脱了几次皮?吐丝很好玩?其实要说明生物的生命周期,它的遗传是后代和前代一样。我认为是要让学生透过现象归纳出本质,使学生的概念建构不能停留在前概念上,有一个对核心概念随着年级增加认识也加深的过程。韦院士讲什么是新教改,让老师20分钟后闭嘴?看美国孩子在玩那是在有引导的玩,这句话很对,美国科学教育看似懒洋洋很散漫,但教师会在课前经过像学生学习这样的培训过程,其指向性很明确。韦院士批评了一个误导实验,一块橡皮泥捏扁就浮起来,团成一坨就沉下去就总结出形状决定沉浮。法国在讲时会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先用钉子和火柴棒放在水中,孩子可能会说轻的浮重的沉,教师再拿出绣花针放在水中、衣架(我猜应是塑料或木质的)丢在水中,这是在有引导地丢。曹冲聪明也没导出阿基米德定律,就差一步。人的社会情绪决定成功和幸福而不是知识,做中学是培养社会情绪很好的途径。现在德育教育往往是知识教育,它应是一种社会实践。不是条例可以教出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


在韦钰院士讲完后一群老师围着久久没有散去,我也凑过去倾听。有河北一个老师提出科学新课标的问题,韦院士指出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现在没有什么分歧了,教师队伍跟不上就培训教师,我搭了一句“不能拉低标准。”韦院士应了一句“对,不能拉低标准。”能近距离倾听课标参与者的谈话机会难得。


 



上午第二讲和下午是黄海旺主任和班主任叶兆宁教授讲的《探究式教学原则与方法》。黄主任回顾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时讲到西方杜威的“做中学”,不是在机械技能操作中学习,它强调动脑、反省思维,做实际上是探究。我理解做就是学的一个载体,是从做中得到经验的提升、思维的归纳梳理。在讲探究教学模式时,说到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它重在收集事实,教会学生调查和解释。在情感目标方面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要意识到所有的知识都是暂定的。我想这样让学生理解,学生就不是一个个科学学习的“顺民”,一个个都充满质疑精神那该是多么可喜的情景啊。讲到情境说情境不要表现为抽象的提问,而是隐含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之中。比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节老师说家里在装修,客厅装两盏灯怎么装?引导学生思考。黄主任讲到这里我想到,这老师说的只是一个虚拟的场景,如果真要逼真的实际情境,可敞开屋顶的房子模型需不需要?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下午黄主任又讲了一个半小时,主要讲了5E教学模式。分五个步骤:1. 参与(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2.探究交流(生制定计划,研究收集证据回答问题);3.解释(师在生探究和解释基础上揭示一些词汇、概念和原理。生在师指导下使用新知识建构科学的解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4.迁移(生运用新的理解解决新的问题);5.评价(师生评价新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因五个词英文首字母都为”E”所以称5E教学模式。


针对探究式教学提出的教学建议是:1.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2.注重学生的前概念,发现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3.重视证据的收集,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哪些资料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呈现资料的方式。学生不能随意更改数据,使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选择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4.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学生科学探究时应有一个系统的科学记录本;5.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



    下午叶兆宁教授详细解说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的十大原则,我进行了部分录音留待下来慢慢思考。最有趣的是老师发给每个学员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个拼图。一共是一百片拼图,光仔细端详手里的这个拼图能发现什么信息?和同桌放在一起看,和周围人放在一起看。对照四个备选的完整图能猜出是那幅图吗?拼图要找关联之处,老师用拼图注意的策略来类比要教给学生核心的关键的知识,非常巧妙发人深省。


 


2012-11-22

TOP
46#

南京国培印象之三


20121123听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香老师两个讲座,分别是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疑难概念与问题解析。



 


讲物质部分时彭老师首先依托一段《磁铁的性质》的视频,要求学员们在观课时思考授课教师对概念的把握、教师关注学生概念的转变情况以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哪些方面,薄弱环节有什么?听课时我也在下面记一些思考。下面坐着的在我周围都是一些资深的甚至是全国有名的教研员,观课后学员讨论,我和旁边的老师说到除了铁质的,磁铁还能吸钴、镍等材质但活动材料里没包括,旁边的老师说有一些复合的材料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结果第一个发言的学员老师就提到了材料的问题,老师又请童海云老师发言,很佩服老师出口成章的能力,他指出本课没有把探究当成一种连续的活动太零散了;上课老师追问怎样才能不漏测材料,追求过细的东西没有太大的价值;证据呈现不够,只反映一个组的记录而不是每个人的记录,概念转变要从个体转变开始。老师很厉害的。


老师提到语数作为工具学科,小学科学要与其他学科形成密切联系,要充分利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围绕本课内容而是要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很多想法(超出本课内容的)教师就不会充耳不闻。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和学生的经历产生链接。老师还拿自己登山遇险的例子告诉大家为什么她至今印象深刻。


修订后的新课标课程内容规定要重视核心概念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关注学习内容的导入贯通、关联。课程内容陈述要由非概念性陈述变为概念性陈述。


关于概念老师说教学中越多的了解学生前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概念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跨学科(来教科学)。教学一定要预设,但无法阻挡学生回答什么。还要预设核心概念的结构,对概念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关注了解知识还是建构概念?教知识点和教核心概念是有区别的,(形成核心概念要)关注学生已有的东西,在已有东西的基础上发展,总是把现有看法和原有看法相比较,关注思考。看来本次培训的主题词就是“核心概念”,在这三天专家的讲授中都多次涉及,老师说教研员的职责是研究、指导和服务,首先是做研究,研究在前。有太多的信息需要消化,我学习的重任在前。


 


2012-11-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7:34:01编辑过]

TOP
47#

南京国培印象之四



 


20121124见到了久闻大名的喻伯军老师,一个省级教研员能让人感到与他谈话时如此平和随意,讲课时又如此神采飞扬令我印象深刻。喻老师上午主讲《儿童的前概念与转变》,下午主讲《我国小学科学教改实践的问题、困难分析与对策》。


老师首先提出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教学要有目标,就是课程指向的科学概念,而了解学生所想非常重要。要帮助学生确认正确认识,学生正确的认识要帮其完善,是错误的要帮他纠正。听老师的课津津有味是因为有很多生动的例子辅助讲座内容。例如讲学生的前概念举了对鸟的认识,幼儿园认为能飞的是鸟,到了小学低年级认为嘴尖的是鸟,那蝙蝠是不是鸟学生有迷思。需要一步步增加经验以获得正确概念。老师还举了帮助女儿提高跳绳成绩的例子,经历了小孩怎么想?你怎么帮助她的?孩子不断实践体验形成牢固的观念几个阶段。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了他见过的日本理科的一个例子:怎样让学生体验用酒精灯加热?开始日本教师教学生划火柴,学生空手划做动作,教师实际演示后每组发一包火柴让学生轮流练习。教师再演示点燃酒精灯怎样盖灭火焰。学生发了酒精灯空做点燃熄灭动作后再发火柴点燃。教师用穿过火焰的小木棒展示给学生外焰温度最高,用手演示被加热物体要刚刚碰到火焰的尖,然后学生实验。一节课就这样完了。步步的细腻程度让我感慨学生的每一个体验都在为下一个体验做准备。学生怎么会形成错误认识呢?学生对正确做法的认识怎能不深刻呢?


对概念如何建构?一是顺应,指的是学生确认现存的概念结构,学生老师的概念形成方向是一致的,这是最容易的;二是丰富,意味着增加或删除某些认识;三是重建,意味着创造新结构。学生自己为什么会建立错误概念?老师解释说关键他是自己能用这套概念解释某些问题。第一印象很深刻,所以教师要转变学生原有观念很辛苦,学生要抛弃他认为正确的,这种转变也很痛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证据学生才能信服。最重要的是开始不要形成错误概念,错误概念一旦形成很难消除。这是本次培训既韦院士之后第二次听到这种声音。


下午老师讲了小学科学面对的困难与对策。小学科学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的困难有器材、专职教师以及课程规范的不足。老师分别讲了针对性的对策。解决器材问题杭州某地区有向美国学习来的器材配送制度,连蜗牛、蚕、桑叶都配送,也就是科学教学需要什么就配送什么,非常先进的尝试,目前仅仅是小范围的尝试。增加专职教师方法有行政督导评估的制约作用,也有通过考实验排名的督促等。也可以通过转教学科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科学先进省份浙江据统计有22%的专职教师,其他地区的惨状可以想见。后半句话是我说的。老师说但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质量。


后喻老师用一段时间讲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小学网络教研及义务服务的网络团队建设情况。上午和喻老师有过交流,我没有报名字只说网名老师下午讲这部分时就说出了我的名字。在浙江小学科学论坛以前参与了一些活动,得到了老师寄来的好几本专业书,原来还以为是省教研室库存的书送给我们的,今天老师当面讲是自掏腰包买来的我非常感动,原来科学教育网是没有经费的。老师对网络教研的一片热情,老师不辞劳苦为教师千方百计搭建专业上升平台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今天幸会喻老师。


2012-11-2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7:34:47编辑过]

TOP
48#

南京国培印象之五


20121125两位专家讲座,上午北京师大朱旭东教授主讲《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理论基础》,下午重庆师大林长春教授主讲《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


 


朱旭东教授讲小学除了个别学科不可以分科,国外语数科都是一个全科教师在教,对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会有整体的理解。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学科之间分离,低中高学段分离。我猜想全学科教师他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一定不会限于某一单一学科,甚至会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方法技能实现跨学科的整合。确定主题是教师培训的基本趋势,关于培训内容生成朱教授讲一切要围绕学员已有的东西讲,最有效的培训一定是生成的。这就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的目的就是要适应学员的客观需要(但不是无限制满足所有需要),有的放矢地采取培训策略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教授讲没有任务驱动的培训是无效的培训。关于培训要体现互动参与我在这个讲座上领略到了,教授提出一个问题现场抓名,我在下面也自动紧张起来努力写着自己的思考。和学员互动教授很幽默不时激起笑声。


 



下午林长春教授很稳重是另一种风格。关注国外的科学教改主要是关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教改进展。拿近邻日本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自新中国解放后有十八位了。有位院士讲中国的创新还有差距,能紧跟但超越很少。今天的新闻播出了中国的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了让我很激动,但现在想想像中国这样的常规动力航母美国都退役了如今全部是核动力航母了,这种落差又让人怅然若失。跟在别人后面终归是落后,技术先进也是落后。教授列举了美国一系列的关于科学教育的法令、计划等体现出美国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很先进但也很有忧患意识,投巨资培养科学教育的师资、推行STEM教育,将科学、工程、技术与数学跨学科融合。最后林教授总结外国教改给我们的启示是:1.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2.要加强科技教育研究;3.要提高理科教师的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反观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现状令人堪忧,教科学的老师很多没有专业情感,自感没有前途。老师要是感到没有前途怎么能奢望能教出有前途的学生呢?教授感叹中国得诺奖的土壤都缺乏,而土壤就是全民科学教育素养。一边是金字塔的尖一边是基础,谁先谁后不言自明。


2012-11-25


 

TOP
49#

以下是引用夏日蒲公英在2012-11-25 8:37:00的发言:

喻老师的讲座做得精彩,支点老师的培训印象也写得很棒!特别是概念的建构这个环节,真的是一旦建立错误的概念,之后很难擦出。


对于这点,我自己都感同身受。


我记得,我说过,我认识一个字,烨,对于这个字,我反复的叫错。就是因为我当时的一个小小的私念。该生姓姚,我当时想着肯定不会叫“摇曳”这个音吧,于是读了“HUA",结果,这样一叫,被孩子们笑话了,可是,在后来一年中,我每次还是会错。而我也没有想办法去记住,只是后来少叫道这个孩子回答问题。


在孩子毕业的那一年,我通过了另一个方法记住了这个字,那就是,这个字就是我同办公室老师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想来好笑,每次叫同事不会错,却每次叫学生会错。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想办法擦出我原来的错误认知。呵呵。。不对,其实并不是擦出,这个很难擦出,应该用覆盖,强化性的覆盖。呵呵。


您的理解也很深刻,错误概念很顽固,暂时覆盖住一定情形下又跳出来。

TOP
50#

南京国培印象之六


20121126听了两位专家讲座,75岁的张少泉教授主讲《科学研究、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钱卫平教授主讲《生命科学学科前沿简介》。



 


高龄的张少泉教授是研究地震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教授讲地震的前沿是预报,恐怕三五代人都不成,地心能量是如何积累释放的,人还知之甚少。教授介绍地球的形成是先有核再有幔,最后又壳。这也好理解,是由内向外的形成过程。关于对地球的认识我总结为“变化”。例如地轴并非总指向北极星;地球的转速随着四季一直在变化;地球板块总在漂移,教授给我们看了板块的变化直到两亿年后的地球面貌,所以教授说当初的大陆不是现在的大陆,也不是未来的大陆。教授总结出宇宙演化产生地球,地球演化产生生命,生命进化产生人类,很精练的总结。


关于人性老师也有坦率的见解。自问是谁使地球变暖?自答是人,现在造孽的都是人。我相信科学老师在讲到环境问题时也有这样的同感,人呐怎么就这么短视?老师还谈到了一次歌舞厅的火灾,很多人都倒在了门口,我把前面的人拽开我出去,结果谁都没出去。老师讲到这里说了一句清醒的话:有序才有救,给前面的人创造条件出去不是道德问题是科学问题。


晚上听了教授的关于生命科学的一些介绍。他再次反思了没获得过科学诺奖我国科研的缺陷。我也要追问: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重视了么?我们的科学教师给力吗?如果一切都消极最起码还有一个积极因素:我们的孩子们亟不可待想体验科学的奇妙。如果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灿烂那就要为对现在还没有受到稍微正规一点科学教育的孩子说声抱歉,但抱歉对于孩子可能被扼杀的科学发展来说又多么苍白无力。


教授讲了一些细菌、病毒、微生物的知识。他讲纳米科学在生物界很早就有这样的结构了,病毒就是纳米级的嘛。有些微生物需要冰冻切片,教授相应还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水饺为什么速冻?怎样煮?长了知识。教授是留过学的人对于国内外的教育有较深刻的对比认识,中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小学初中是强过外国很多的,外国孩子的小学初中就是玩,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孩子的数学是走下坡路的,到了大学以后不用就忘了,教授在德国留学过,他感受德国初中数学还不行但一直是在往上走,德国工程师推算高等数学题一道一道很平常。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很妙的想法,现在U盘能拷很多文档,我们的脑也有管记忆的部分,有没有这么一天人的大脑能像U盘一插就能获取很多信息?这才是有活力的想象,过去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那是闹剧这是科学。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发现是先有猜想后有破解的。


2012-11-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