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79808182838485» / 9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空空的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811#

          缩短做题讲题之间的距离
                        
      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数学特级贲友林老师写的关于批改试卷的反思记录,读完之后,心里有所触动。
     文中他说,办公室的同事总问他,“为什么不见你在批改试卷呢?在期末这样的时间里难道你没有时间练习吗”?有当然有,只是林老师改变了一下批改的方式。比如80分钟的考卷练习,他一般会用10到20分钟时间提前结束,让孩子同桌交换进行批改。对于那些简单的共性的就较对一下答案完成,快速简洁。然后让孩子选择出哪些题目需要单独较对或是讲评,然后重点进行分析讲解。这样课上就可以完成大部分题的批改,而且可以找出重点要讲的题目,并且当堂课就让孩子完成相应的练习和改正。由于刚考完,孩子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对于哪些题目需要讲哪些题目不要讲,学生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尤其对于疑难问题,这个时候,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到底应该怎么做。因此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的。老师顺着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修正。因此是趁热打铁,学生对题目熟悉,对问题关注集中,易懂,订正快,学习效率高,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当堂课解决很多问题,不用把课余大量时间用来修改订正,学生也喜欢。久之,对于学生作题速度,集中注意力,学习讲究效率的习惯培养,都有一定的好处。
      这个方法我也时常在教学中采用,和我不谋而合。我的一般测试卷子,包括作业本上的单元练习,一般也是当堂课完成。一节课35分钟,进行练习一般在20到25分钟就完成。其实一张35分钟的科学练习卷,一般情况20-25分钟是可以完成的,减少的是部分检查时间。我们平时的考试,有些老师,总是鼓励孩子要多检查,认真检查,给孩子时间检查,时间多的孩子后面没事干,变相逼近孩子检查,甚至还要求检查孩子的检查验算纸,或者要求孩子检查两次。我真的不认为这是好的学习习惯。我鼓励孩子争取一遍就完成,并且告诉孩子,养成从前到后由易到难的做题方法,如果遇到了不确定或者不会的题目,那么可以在题目的标号前做一个记号,那么做的时候呢,不要耽搁过长时间,感觉有难度,那么就暂时先给一个答案,如果给不出来就空在那里,等到全部做完,回头再来找做过标记的题目。而基本上认为会的就争取一次性做做好,不要指望着检查来检查出问题。然后的做法和上面那位老师就很相像了,简单的校对一下大家认为比较简单的题目。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讲解一些难的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以点带面,层层解惑。学生实在不会的,那么老师直接进行相应的指导。虽然这样的讲解重点试题时间大概只有十几分钟,但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说真话,我还真没有细致的总结这个方法,思考过其背后的理论或理念是什么,还是看到今天林老师的文章,才有所触动。我用这种方法,倒是有些年头了,原因我发现,考完试或者进行试卷练习后,学生最喜欢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对错。比如考试时间到了,老师收起了试卷,不少同学相互对着一些不确定的题目,学生之间会有一些想到的讨论和分析,有的甚至直接来问老师。对的洋洋得意,错的唉声叹气,特别在意。学生在意,说明这个时候学生是动脑了,是主动求知了,那这个时候进行分析讲解效果一定好。要是等到两天以后再公布试卷讲题目,不少同学的热情已退,记忆也变的模糊,效果明显低很多。
     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可以节约不少的时间,我就可以用于学校部门管理事务,以及相应的备课等。否则也要整天埋在一堆堆试卷、作业中,一边辛苦一边牢骚了。
TOP
812#

“牵强附会”——应对课堂教法检查的通用法之一

昨天,一年级的小许老师和我聊起了她刚上过的一堂课,上的不成功,自己感觉也有些乱了,推动了主线,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了,没有准确的体现“自主课堂”。自主课堂,是区里近一年来的一个课堂研究主题,研究院会到各个学校进行调研听课。年轻老师在积极的进行着准备,小许老师很认真,和我简单聊了她的一些苦恼与研课情况,我产生了一些感想。
                             “牵强附会”——应对课堂教法检查的通用法之一
                                         ——写给学校的青年教师小许  
      早上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说麻将是谁发明的,有一个朋友这样讲是渔民发明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你想渔民打鱼论什么呀?一条两条九条,用什么装呀?用一筒两筒九筒。卖了多少钱呀?1万2万9万。渔民要关心天气呀,因此就有了东南西北风。那中发白呢?也有原因的,红中指的是船的桅杆白板代表的是船的帆。那打鱼为了什么呀?是为了钱,所以有了发财。乍一听好像说的很有道理,因此也就信以为真了,不过后来一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关于麻将发明的起因说法有很多,据说可能是跟粮仓有关系。
    你看一件事情,你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而且解释得似乎很有道理。
    于是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谈到的8号的区教育研究院的老师来我学校进行调研,主题是关于自主课堂。学校很重视,因为很可能调研的一两节课,就代表了学校在自主课堂建设方面的努力跟成绩。年轻老师们也很紧张,不清楚什么是自主课堂,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检查和听课。
      其实在我看来,牵强附会几个字用上就可以了 。所谓自主课堂无非是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就是自主课堂。但其实我们的教学追求的不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嘛,不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学习吗?不就是关注学会学习吗?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你的课上能够关注学生,能够关注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能够关注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那么你可以应对任何理念下的检查,你只要把理念牵强附会的按照主题说下去就可以应对。比如探究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景式学习,诗意语文,等等等等,形式虽然多样,花样常常翻新,但主旨不变。
     归总一下,只要你能够加强教学研究,能够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些主动学习的空间跟时间,那么任何形式任何理念下的检察,你都可以牵强附会的去进行解释,因为他们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
      对于上级部门这样变着花样变的主题下到学校来进行检查的事例,实在不少,这是常态。在某种角度下看,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调研方式,有的时候甚至是无病呻吟,没事儿找事儿,甚至是变相的体现他们的存在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也是他们来促进基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促进各个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手段跟措施。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用害怕,不用担心如何应对检查,你只要专心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专心的研究好学生,那么所有的检查都不是问题,也有也就不用过度的担心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毕竟请的这些专家听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平时邀请的话还需要搭着人情,支付指导费 ,现在有免费的指导何乐而不为。建议被听课的老师,待专家听好课之后,主动的去问一下他们对课的评价,寻求一些好的建议,提升自己,这才是被抽到调研最重要的价值。
       教学研究其实就像一棵大树,如果你能够潜心修炼,把自己的根扎得深,扎得开,甚至结成网状,那么地面上有再多的风吹草动,也不会撼动你,真正的做到宠辱不惊,从容教学。
TOP
813#

这是今天早上看到朋友圈里一条信息,是我的朋友,一个能力很强的老师发出来的。在这个学期,我也两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样的家长,真是见怪不怪了,似乎成为了常态。当我们在教学研究领域专心的进行研究教法,并信心满满地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提升,可以为孩子、为教育、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的时候,现实总是会在某个节点,精准而无情的打击你,打的你心恢意冷,义愤难平。

我一直认为,脱离社会的教育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改革,那只是在玩过家家,快乐而盲目的进行着政治掌控下的游戏。同样,脱离现实的教学研究,也不会有真正的出路和大的进展。

想起了查理-芒格那句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当然重要的,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辨别微观,找到微观的界定。事实来看,这个界定,也是极难找的。

1546911578(1).jpg (, 下载次数:0)

(2019/1/8 9:40:41 上传)

1546911578(1).jpg

TOP
814#

      为了防脏、防划、防水,给实验桌上面加了塑料垫。可是发现学生总喜欢把把垫子推来推去,也有的同学用手指抠边,慢慢抠出一个口子,接下来越来越大。
      观察了一下,发现垫子的宽度大于了桌子的宽度约一寸,是成家加工时,比原来的标准宽出一寸。这样就会有两边出来一点,或者一边出去多一点。所以学生自然就把它推回去,推到另一边,那边长出来,学生又推回来。也是因为长出来,所以有的学生自然不自然的就用手指抠来抠去,也并非有意破坏。
      于是借来割刀,切割后,情况立刻得到解决。
      由于成家不严谨多加了一寸,却给我的课堂造成了麻烦。在再如今的社会里,一件事完成的不好,可能不仅仅事情本身的完成度,还会造成连锁的麻烦和不良影响。
      遇到问题,进行观察,找到根本性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判断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靠谱,从小事上,很能体现的出来。
TOP
815#

       随笔:演与装

   本周二教育研究院的冯老师和沈云老师来到我们学校进行调研,主题是关于自主课堂,在听课后与教研组长的交流过程当中,丰老师说这样一句话,他说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装,给孩子一个好的范式,即使学生达不到,也让学生装成某种样子,装着装着,学生成为要装的样子了。罗胖也提到过一个相似的观点,他说,素质就是表演,一招一式的表演,演的多了,素质就是我的了。
     这时所说的装和演,无非就是模仿类的学习。长时多次的装与演,慢慢内化成自己本身具有的了,就不再是装和演了。      
     一、二年级的科学课,上周结束了,本周的课,给孩子们进行了一个趣味实验,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实验。把纸塞到杯子里倒扣在水中,发现纸是不会湿的,由此衍生出的实验是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杯子倒扣下去,乒乓球会停在什么位置。这个实验,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我进行演示,让大家猜测现象,思考原因,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家自己去尝试做实验。
    可是,课上的氛围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对老师的演 示实验,特别的激动与开心,投入度非常之高,似乎比自己动手还要有激动。因为孩子的兴趣,我也加了一些调动气氛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科学神奇的魔力,就象一个有表演者一样,调动着观众们的情绪。学生的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一些细小的现象或者其中的窍门,非常的兴奋与自豪,对科学的喜爱有种瞬间被引爆的感觉。当然,我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似乎一下子上升了,课余遇到我打招呼的热情度和频率,让我有些接受不住。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性的学生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我们要教学生一些科学学习的规范,学习动手动脑学习科学,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孩子进行基本的模仿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演示实验,其实和丰与罗的装与演,有一些相同的属性。
TOP
816#

令人深思
TOP
817#

学习
TOP
818#

回复 817楼云水的帖子

欢迎来交流指导!!
TOP
819#

今天参加了区STEM会议,学校申请成了种子学校,也我申请成了种子教师。接下去,开始在学校里开展相关的活动,机会还是不错的,学习中。
TOP
820#


杭州市某城区科学试卷里的“一块砖头”事件,引起了教育圈的轰动。各行各业的人士,尤其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士和一些施工者,也参与了此次问题的讨论。一道题小学科学题,引出的轰动效应,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似乎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测评的方向,更多的关注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把一个个可能孤立的枯燥的科学性问题通过一个实际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维度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进步。出题从生活实际来,不仅是科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试题、教学案例生活化的倾向与研究。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也有另外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关注,第一,我们的科学老师在出题时能够关注实际问题与生活相联系,这是一个好的理念好的方向,但是出的题目要真正符合社会上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状况才行,不能想当然。象上面这样的试题,我想老师应该是只是单纯从研究理论角度出发,对实际的应用不是很了解。这样的争议题目,既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甚至给学生真正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
第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到考试题目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固然是一个进步,但这只是其表,更实质的问题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能够亲身参与一些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一些对生活的实验体验。虽说现在社会在进步,但是很多孩子仍然“两耳不闻窗外事”,全部的经历都在学校学习和作业当中。我们的改革教育,要让孩子多体验生活实际,多与社会发生联系,这才是培养人的根本措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