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4年第1期“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学习体会汇编(共82篇) [复制链接]

11#

2024-1-0011山东临沂孟凡英

听了黄春方老师的报告,我这个兼职科学老师受益匪浅。从黄总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黄总在考察过程中,观察细致入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学校文化,生源构成,师资配备等情况,更重要的是聚焦到了我们一线教师重点关注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教具的制作等方面。

通过黄总的报告,我最受触动的是日本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直观感受。由于我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青岛版教材,杠杆是六年级上册简单机械中的内容。在备课中,教师一般是出示主题图或视频导入主题的学习。而日本科学教师是从直观的数据出发(重物、教师的体重的对比)提出问题,通过真实的杠杆教具作用于重物让学生体验杠杆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设计极大得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课堂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实践。黄总还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科学教育图文并茂的试题。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观察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撬棍、跷跷板等”是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之一。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在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经验事实的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学生会记忆深刻。

基于以上学习内容,在以后的教学及活动设计上,要有意识地从学生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或知识入手,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以新课标为指导,加强探究实践的教学,与各位科学教师共勉!

TOP
12#

2024-1-0012江苏宿迁倪红

首先,我很感谢“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的主办方为我们科学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自从我任教专职科学教师以来,一直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不足以应对所有学生,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积极申请参加“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团队,努力向优秀的专家们学习。

聆听黄方老师的日本科学教育的考察见闻,感想颇多,难以详述。仅以两点谈谈本人的心得:首先,日本小学科学科学教育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从黄老师分享的杠杠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能深切感受到日本科学课堂重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原理。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到重物与支点距离与杠杆平衡之间存在之间关系,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杠杠平衡秘密,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其次,日本的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中图文并茂,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日本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当然,从黄老师的分享中好像没有看到日本科学课堂中使用互联网方面的教学方法,日本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科学方面一直比较先进,对我国展示的课堂教学是否还有所保留呢?
TOP
13#

2024-1-0013河南安阳张晓俊

有幸参与直播聆听了黄春方老师所作的《日本科学教育考察见闻》,听了黄总的报告,使我对日本科学教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尽管这个认识是粗浅的、是不全面的。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听黄总所作的报告,我对日本科学教育的最大感受是学生体验,比如学习杠杆相关内容时, 国内科学教师一般都是出示主题图片、跷跷板模型或孩子们玩跷跷板的视频导入或开展相关的学习,而黄总所分享的日本一个相关课例,日本科学教师却是让孩子们实际坐一坐玩一玩跷跷板的游戏,把真实的跷跷板当成教具及学具来使用。这样的好处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会有更多的真实体验。

我怕自己的感受不太准确,在互动环节,便询问黄老师对日本科学教育和国内科学教育他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有何不同,黄老师也说日本科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体验。

2022版科学新课标为引导,注重学生体验,加强探究实践教学,是我今后科学课改进及努力的方向。

TOP
14#

2024-1-0015山东青岛万巧华

指向真实学习的科学材料使用策略的思考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爱牛科教的创始人黄春方老师的《日本科学教育考察汇报》,黄老师从日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验材料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日本的教育基本情况,应该说日本的科学教学与国内的科学教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日本从21世纪以来,有19人在物理、化学等领域获诺奖,平均一年一个,居亚洲首位。凡事必有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日本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的教育不仅起步早、普及面广,而且教育理念科学,推崇尊崇自然的教育理念。197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江崎玲于奈说:“一个人在幼年时接触大自然,就会热爱自然,对自然产生探索的兴趣。科学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有利于一代科学巨匠的产生。”

讲座中受启发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微笑教育、学校的专业配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杠杆》一课中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一般来说,我们讲《杠杆》一课时,一般使用杠杆尺让学生来理解和学习杠杆是否省力与阻力点、动力点和支点距离之间的关系。而视频中呈现的《杠杆》一课,呈现了一个实用的直观的杠杆。让学生将重物放在离支点不同的位置上,真实地体验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与动力点时用力不同,从而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所有学科都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教学也一直强调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真实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探究,而真实的探究离不开真实、有效、有结构的材料的准备和使用。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提到: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教学中的材料的结构,指的是通过操作材料解释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据此,科学学习的实验材料应有利于真实的科学学习。

一、材料的选择要和科学概念密切相关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到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化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同时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在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案例:青岛版三年级《植物的果实》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材料:苹果、梨、青椒、葵花子,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会观察到在外观上除了都有皮,在外观上很难观察到相同点。此时,学生想到要继续观察它们的内部还有什么。

教师教给学生横切和纵切方法后之后,让学生一切(纵切或横切)。二看(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三画(画出果实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四理(实验结束整理器材,将切开的果实放入空水槽中)。

接着让学生汇报:苹果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核、籽;

梨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核、籽;青椒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肉、筋、籽;葵花子的结构从外到内是皮、籽。

对比交流这四种果实的结构,它们除了皮,都有什么?从而认识籽”即种子,剩下的部分都叫果皮。

教师通过选择“苹果、梨、青椒、葵花子”这些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归纳出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对果实这个科学概念的认识,进而为认识果实的结构具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的特点打好基础,从而为构建生命的延续与进化这个科学概念做好铺垫。

二、材料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发展学生发现各种事物间相互关联的概念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取材方便、富有趣味性、设计简易、操作简便的实验材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让学生在体验实验乐趣的同时,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熟练掌握科学方法,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案例:青岛版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片段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塑料瓶、带胶塞的漏斗、红墨水,让学生猜测当红墨水通过带胶塞漏斗向塑料瓶里倒水,水是否会顺利倒入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引领学生认识水倒不进去的原因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教师出示塑料瓶、气球、锥子让学生设计一个在瓶子里能控制大小的气球:在塑料瓶上扎上小孔,将气球套在塑料瓶上,气球放入瓶内。当摁住瓶身上的小孔时,气球是吹不大的;把手从小孔上移开,气球就吹大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

教师在第二环节中的材料选择上有气球、塑料瓶、扎小孔的锥子,这些实验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易收集、易操作,易于学生课后反复探究的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也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三、材料的使用有利于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科学课程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而科学思维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和决策的基础。所以在科学课上,材料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实验的设计、猜想的验证、交流的依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案例:青岛版六年级《斜面》教学片段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木板、木块、小车、测力计。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斜面时候省力呢?引导学生用木块、木板搭建一个斜面,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起小车需要的力;再沿斜面拉动小车用的力然后两者相互比较,得出斜面是否可以省力。

在斜面的底部、中间和上部分别标注三个点,引导学生猜测,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在这三个点上省力大小是否是一样的。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当斜面的坡度保持不变时,沿斜面拉动小车的力也是保持不变的。

这个实验中,在实验材料搭成斜面的木板标注三个点,使这个实验材料更有结构性,使探究实践更有深度,更有研究价值,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如果简单地利用对比实验得出斜面能省力的结论,反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简单的测定就会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无法提升到研究复杂问题的能力。精心的改进实验材料,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深度,有利于概念的发展和建立。

四、材料的呈现要注意合适的时间和顺序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倡导“支架式教学”,即教师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是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掌握它们。所以教师要注意材料呈现注意合适的时间和顺序。


案例:青岛版五年级《材料的导热性》

教师在本节课中共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铁锅(锅身不同部分用了不同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涂有感温油墨的铁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烧杯、热水(探究不同的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铜棒、铁棒、铝棒、温度传感器、酒精灯、火柴等(探究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也是不同的)。

本次实验用到的实验材料有十多中多,老师分三步呈现实验器材。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家里常见的铁锅不同部分使用的不同材料,引发学生对不同材料导热性的兴趣和猜想。第二部分出示不同材质的小棒,有金属的、木头的、塑料的,这些小棒在选择上是同样的长度、直径。为了观察的直观性,老师在小棒上涂上感温油墨,使科学实验更有直观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第三环节感知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时,老师使用了长短粗细相同的铁棒、铝棒和铜棒,并用上温度传感器,使学生通过数据感受到不同的金属材料的导热性也是不同的。

教学中老师重视这些实验材料的呈现时间和顺序,准确把握材料呈现的时机,使这些材料的呈现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保证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在材料的不断探究中,认识到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不同性能的材料有不同的应用。

    材料引发学习。真实学习不是单纯地记忆和模仿,而是指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究实践内化知识、技能或概念,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科学学习离不开材料。在科学学习中,科学严谨正确的使用实验材料,需要科学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心思考、反复“下水”。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材料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真实发生。


TOP
15#

2024-1-0016广西北海梁丽燕

作为小学科学受关注度不够高的地方,我很珍惜去获得相关科学素养提升的机会,以拉近自身和发达地区科学老师的差距,也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到学生更多科学核心素养的机会。这次有幸通过QQ群分享了解日本科学的开展现状等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极简。不管是科学用具的收纳、摆放,还是教室的布置,都给人一种的整洁有序的舒适感。我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专心学习,从而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秩序的建立。

其次,科学课堂注重寓教于乐。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会通过角色扮演、真实问题情境导入、采用大型实验仪器等方式吸引学生。

最后,科学课堂注重大课堂和小课堂的相辅相成。先进行大课堂学习,让较多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对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初步的兴趣和了解。接着学生进行小课堂自主学习探究,把大课堂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和巩固。小课堂人数相对少,教师也可以进行细致观察和针对性的指导。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学会借其之长补己之短。针对我们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者迷茫,通过对比彼此的异同,思考并寻得解决的思路或者方法。

TOP
16#

2024-1-0018福建泉州张路敏




TOP
17#

2024-1-0019浙江永康俞俊美

1. 学校情况:
校医多
小班化教学,不超过35人
意见箱
环保活动:收集瓶盖箱
老师的自我介绍海报详细可爱
大米的调查研究小报
教室后面个人收纳小立盒
网球套住桌椅建造声
课桌椅不会常换,上贴有名字方便认识
图文并茂的考试卷
三个小时准备一节公开课,给学生亲身体验
比较多的小组交流活动,小白板记录组内想法、前概念,小白板也有助于组间交流
酒精灯之外还有气体加热代替铁屑的细小铁棒
人体器官模型:挂钩挂在挂点上
2.科学教育中心
表演型渗透科学知识
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照顾
水槽水龙头的设置,可以向下折进水槽。
3.科学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
做对学校不充分或不能做的实验的补充
整齐的仪器设施
活体动物养殖
平板
4.
儿童科学杂志社:强调动手做
科学博物馆:精美,展品剖开展示内部结构,诺贝尔奖获得者28人,对科学的自信
国立博物馆:中国的青铜器
5.见闻
大:东京大都市,繁华,私立大学很多
小:吃饭的地方
细:便当食材,高处的窗有打开辅助器
不同:居酒屋提前上的东西事后告知收费,不像中国的饭前小菜
礼仪:待客之道
整洁:公共场所的智能,卫生间一尘不染
秩序:公共场所地标
传承:百年老校很多


日本重视体验、收纳,注重健康:测二氧化碳的设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点,要自信。我们中国也很强。

让科学流行起来

TOP
18#

2024-1-0020山东淄博王海明

20242月2日,通过回放的形式收看了黄春方老师分享的《日本科学教学考察见闻》。收获颇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

一、要重视真实的科学体验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受材料性质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有组织的、有用的材料。这一点,在日本的科学课堂上体现非常明显。黄老师分享的报告中,授课教师将大型杠杆带到了课堂,通过体验活动,把又高又重的老师都“撬”起来了,这种体验是相当震撼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场馆里陈列的动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消化器官模型展示,形象而且直观,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就这样,学生在各种真实的体验中,领悟科学奥秘,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

学科育人价值依存的关键是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在日本的科技场馆里陈列的诺贝尔获奖的科学家的事迹,对从小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从小让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TOP
19#

2024-1-0021四川泸州罗昌洪

感谢黄老师带领我认识了日本的小学科学教育课堂,通过学习才知道科学课还有年级大课,看着这个大课时,我立刻就和这学期科技节给学生表演的爱牛科学表演秀联系起来,这类大型教具确实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兴趣,这里也建议咱们爱牛的材料中教师用的教具可以做的更大一些,便于在课堂上展示,大课提升兴趣形象展示科学知识,小课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杠杆知识做一个作品,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科学知识,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对于我们学校开展的社团课和科学课结合起来我也有了相应灵感,对于日本科学教师对教具的研究策略还是值得我们组内老师进一步借鉴学习。期待黄老师带领我们认识更多国外的小学科学课堂。

TOP
20#

2024-1-0022广西桂林庞舒方

这是我第二次在桂馨网络研修了解到关于日本科学教育的内容,第一次是2019年2月26日孟教授以“日本小学科学概述”为主题展开讲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非常注重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他们的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是一致的。

这次黄总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科学培训、社会教育、见闻感受五个方面对日本科学教育考察进行汇报。这次让我对日本科学教育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实验器材接近真实,从真实情境出发,注重学生体验,注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生为本,认真对待特殊问题学生,这是值得我学习的,作为在一线的科学教师,我也非常关注实验器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实验器材能为科学课堂插上有生命力的翅膀,他们的水槽设计有特点,水龙头可以翻转,水槽有盖子,不用的时候可以盖起来,很是实用。日本的科学老师们也注重自制教具,还努力研发实验器材并不断迭代更新,创新精神令人折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