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本学期,教学反思是我校科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点。为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创建此贴,由西小四年级段教师将自己的一课一得晒出来,互相参考。同时,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天气单元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也是新接的一个班级,却没有像兔子这样用一节课时间来进行始业教育,只花了十分钟,后面就直接上第一课了。结果就有些两头空的感觉。



在始业教育上,觉得学生的科学兴趣调动地不是很好,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生通常都“太喜欢”科学课,在课堂上“太热情”,以至于课堂纪律控制起来很累。所以这次的始业教育我采用的是简单交待科学课堂纪律要求的方式,比如倾听、小组合作、课后长作业等,课后想想,一次性的明确固然省事,但效果却不如想象中那么好。首先,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终究不是三言二语就能达成的,其次,少了兴趣激发这一环,觉得与学生第一面的亲近感少了很多,也许是得不偿失的吧。



至于第一课,由于时间只有30分钟,上得有些匆忙。也感觉到新班级的学生表现欲很强,爱说爱举手。是个好现象,但时间啊,总是在学生高举的手和“我来!我来”中匆匆溜走。看来自己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多调控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天气单元第二课:天气日历



备课时就觉得在学生对观测天气的技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记天气日历有些为难他们,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应该是想让学生经历一个对天气观测由感性到理性、由粗糙到精确的过程,想来也有道理,那就这样开始吧。



我欣喜地发现,四(1)班同学的思维还是很严谨的,不肯轻易地就开工,而是对如何记天气日历提出了许多问题:怎么判断多云还是阴?风怎么观测?……当我告诉他们个大概,并说具体的这单元我们一节课一节课地学时,他们有许多期待,真好!



这节课上,学生又熟悉了一遍天气符号,并会制作天气记录卡了,但是我觉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制作天气记录卡,而且只能用小纸片,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并不是非常好。龙山黄泥螺提出要制作一套记录天气的教具,期待着……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4#



天气单元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先晒一个片断:



师:请各小组汇报昨天一天记录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5个气温。



学生汇报:……(数据相差很大,同样是早上,两组气温相差有5度之多)



师:仔细地看看大家自己测量一天所得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和疑惑?



生:一天里面早上的气温最低。



生: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



生:不同小组在同一时间里测得的气温相差很大,我认为第4组测错了。



师:为什么认为是第4组测错了呢?



生:因为我们组的气温也和他们不一样。(看来本位主义很强)



师:肯定是第4组测错了吗?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不同的组测量温度时地点相同吗?(已测量过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



生(恍然大悟):可能是地点不同的原因。



(调查不同小组测量气温的地点,可是还有些同一地点测的小组同一时间气温不同)



学生又感到困惑了,本想再继续追问下去,但下课铃响了。只好就此打住,但还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下实测数据不统一时,怎么办?学生都认为明天要再测一次。顺势,我布置了明天再测一天气温的课外探究任务。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是学习了《科学课》杂志中的“例谈追问”和“追问出精彩”两篇文章后的实战应用,我觉得课堂中适时的追问对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现象,发展思维很有效。四年级的孩子,思维面还是比较窄的,你看,他看到其他组的数据与他们不同,就立刻认为是那一组测错了,而没有想一想是否有其他可能。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路变宽了,他们开始考虑地点的因素,这是对刚刚课堂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温度不同的实验结论的即时应用。很可惜,下课了,但是相信部分学生会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也许和不同温度计有关,也许和测量方法有关,也许……当这样的假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时候,我这次追问的效果就达到了最大化。



 



这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很好,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当数据不能统一时,他们能认真地说:让我们明天再测一天吧。真是很欣赏这群孩子!



 



当然,还得说说这节课的不足。首先还是时间问题,看来,我对40分钟时间的分配还是得加强再加强,课堂节奏该快的地方没有快起来吧,以至于总要收尾匆匆,长此以住,对学生探究科学是很不利的。其次就是材料问题,我们5个平行班进度差不多,温度计就比较紧张了,虽然够用,但要挑一挑的余地就很少了,同年级组的两个新教师都很敬业,课前就提出,这把温度计实在不好用,相同室温下,往往就相差两三度,怎么办?我觉得以我们的能力,只能尽量挑选接近地放在一个班,同时告诉学生温度计是有误差的,而这个误差比较大。这样说心里直打鼓,相差两三度,还能称为误差吗?实际操作时,新问题又出来了,这阶段天气从早到晚的温差并不大,特别是下午,热起来后气温降下去要到晚上,学生一下午测出来的温度是差不多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测出来的气温也就相差两三度。这时候,数据就混了,是真的不同,还是误差?确实没法操作啊!仪器室的温度计质量有问题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上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四(2)的学生课上好象有些沉闷只有寥寥几个同学回答有云会下雨,会刮风。为了调节气氛,我又转变了一个话题:关于云,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问老师呢?这时学生突然就像炸开了锅,思维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如: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云是怎么产生的、云为什么有各种形状、下雨的云为什么是黑的、两片云相撞会产生闪电吗?……学生问完我首先请其他同学来解答,但是发现他们的解答往往很不科学、全面。最后还是由我来解释各个问题,时间一分分过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似乎偏离了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我硬是把学生拉回到了云的观测。这个问题我在四(3)班教学时也还没能够解决。
   


    在“观察云”中教科书上是制作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在圆纸上,但是我觉的操作太过麻烦况且学生也是凭感觉来判断今天云量占了整个天空的多少,生活中对晴天、多云和阴天也有基本判别的能力。所以在观察云当中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而是在课堂中讲解了一遍。
   


    今天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天上有比较明显的积云和卷云,在对云进行分类中学生很容易找出像棉花糖那样的积云和最高的卷云,但对那些不太象棉花糖那样的积云他们往往会和层云相混淆。特别是教学光盘中的一些云是平面的比较难判别。对这方面还需要改进下,只能多让学生在实践中来感悟了。

TOP
6#

 

    这是我的第一堂科学课,由于缺乏调控能力但又想着要把科学课上的开放点,特别是在四人小组讨论天气符号来对它们分类的时候学生就有些乱糟糟。在分类天气符号中学生很难把雪和雨按降水量分到一起,所以我在课上还是根据学生情况把雨和雪分开来分类,准备把它留在降水量的测量那节课再进行教学。


    教学开始我问了几名同学“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很多同学都大都回答了正确,"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也有同学回答晴天因此我另外安排了点时间教学我们如何来判断风向。在观测天气中我要求学生从云量、风向上面来描述,也可以加进去自己的感受。但是由于自己教学的太过自白很多学生在观测表中只写了“今天晴、南风、风很小”少了像课本中那种丰富的语句。


    发现的问题:课后我发现教参中“晴到多云”天气符号中有一个太阳和一片云;“多云”是两片云。但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多云”是一个太阳和一片云,这似乎是相矛盾了,在今后几节课上我还是先以教科书中的符号为标准。

TOP
7#

不知道贵校四年级组有几位科学老师,如果是两位甚至更多,应该把两个人教同一课的反思帖子放在一起,个人感觉比较起来更有味道,当然假如能更加努力一点,那就更好了!很有机会可以加精呢。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8#

有3个,呵呵。同一课放在一起,我是楼主,我能操作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通过编辑把帖子放在一起,比较简单的.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0#

 

天气单元第四课:风向与风速


   课早就上好的,一直忙于锁碎杂事,写后记耽搁了许久,现在从脑子里挖些记忆片段记录吧。


学具袋里的风向风速仪还是非常好用的,因此,我就没有让学生制作小风旗,采用小风杯来代替,观测时根据风杯转动的快慢区分012三个等级效果不错,这就解决了准备小风旗材料这一大块工作量。这里就要提到科学课材料准备的问题了,几乎所有的科学老师一提到材料准备都感到头疼,我的两个小招数是:1、部分材料准备的任务分解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课前摆弄材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采取就近、便利原则,即选用仪器室里、学具袋里有的材料,来替代教材中要求的材料,当然这里有材料需相似的要求。


这一课里,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是很必要的,有部分学生方向感很差,如果观测前不搞清方向,会给后面的活动带来许多麻烦。气象学家的13个等级的风速只作简单了解即可,我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的方式。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