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本学期,教学反思是我校科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点。为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创建此贴,由西小四年级段教师将自己的一课一得晒出来,互相参考。同时,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天气单元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也是新接的一个班级,却没有像兔子这样用一节课时间来进行始业教育,只花了十分钟,后面就直接上第一课了。结果就有些两头空的感觉。



在始业教育上,觉得学生的科学兴趣调动地不是很好,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生通常都“太喜欢”科学课,在课堂上“太热情”,以至于课堂纪律控制起来很累。所以这次的始业教育我采用的是简单交待科学课堂纪律要求的方式,比如倾听、小组合作、课后长作业等,课后想想,一次性的明确固然省事,但效果却不如想象中那么好。首先,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终究不是三言二语就能达成的,其次,少了兴趣激发这一环,觉得与学生第一面的亲近感少了很多,也许是得不偿失的吧。



至于第一课,由于时间只有30分钟,上得有些匆忙。也感觉到新班级的学生表现欲很强,爱说爱举手。是个好现象,但时间啊,总是在学生高举的手和“我来!我来”中匆匆溜走。看来自己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多调控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天气单元第二课:天气日历



备课时就觉得在学生对观测天气的技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记天气日历有些为难他们,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应该是想让学生经历一个对天气观测由感性到理性、由粗糙到精确的过程,想来也有道理,那就这样开始吧。



我欣喜地发现,四(1)班同学的思维还是很严谨的,不肯轻易地就开工,而是对如何记天气日历提出了许多问题:怎么判断多云还是阴?风怎么观测?……当我告诉他们个大概,并说具体的这单元我们一节课一节课地学时,他们有许多期待,真好!



这节课上,学生又熟悉了一遍天气符号,并会制作天气记录卡了,但是我觉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制作天气记录卡,而且只能用小纸片,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并不是非常好。龙山黄泥螺提出要制作一套记录天气的教具,期待着……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4#



天气单元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先晒一个片断:



师:请各小组汇报昨天一天记录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5个气温。



学生汇报:……(数据相差很大,同样是早上,两组气温相差有5度之多)



师:仔细地看看大家自己测量一天所得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和疑惑?



生:一天里面早上的气温最低。



生: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



生:不同小组在同一时间里测得的气温相差很大,我认为第4组测错了。



师:为什么认为是第4组测错了呢?



生:因为我们组的气温也和他们不一样。(看来本位主义很强)



师:肯定是第4组测错了吗?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不同的组测量温度时地点相同吗?(已测量过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



生(恍然大悟):可能是地点不同的原因。



(调查不同小组测量气温的地点,可是还有些同一地点测的小组同一时间气温不同)



学生又感到困惑了,本想再继续追问下去,但下课铃响了。只好就此打住,但还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下实测数据不统一时,怎么办?学生都认为明天要再测一次。顺势,我布置了明天再测一天气温的课外探究任务。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是学习了《科学课》杂志中的“例谈追问”和“追问出精彩”两篇文章后的实战应用,我觉得课堂中适时的追问对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现象,发展思维很有效。四年级的孩子,思维面还是比较窄的,你看,他看到其他组的数据与他们不同,就立刻认为是那一组测错了,而没有想一想是否有其他可能。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路变宽了,他们开始考虑地点的因素,这是对刚刚课堂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温度不同的实验结论的即时应用。很可惜,下课了,但是相信部分学生会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也许和不同温度计有关,也许和测量方法有关,也许……当这样的假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时候,我这次追问的效果就达到了最大化。



 



这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很好,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当数据不能统一时,他们能认真地说:让我们明天再测一天吧。真是很欣赏这群孩子!



 



当然,还得说说这节课的不足。首先还是时间问题,看来,我对40分钟时间的分配还是得加强再加强,课堂节奏该快的地方没有快起来吧,以至于总要收尾匆匆,长此以住,对学生探究科学是很不利的。其次就是材料问题,我们5个平行班进度差不多,温度计就比较紧张了,虽然够用,但要挑一挑的余地就很少了,同年级组的两个新教师都很敬业,课前就提出,这把温度计实在不好用,相同室温下,往往就相差两三度,怎么办?我觉得以我们的能力,只能尽量挑选接近地放在一个班,同时告诉学生温度计是有误差的,而这个误差比较大。这样说心里直打鼓,相差两三度,还能称为误差吗?实际操作时,新问题又出来了,这阶段天气从早到晚的温差并不大,特别是下午,热起来后气温降下去要到晚上,学生一下午测出来的温度是差不多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测出来的气温也就相差两三度。这时候,数据就混了,是真的不同,还是误差?确实没法操作啊!仪器室的温度计质量有问题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有3个,呵呵。同一课放在一起,我是楼主,我能操作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天气单元第四课:风向与风速


   课早就上好的,一直忙于锁碎杂事,写后记耽搁了许久,现在从脑子里挖些记忆片段记录吧。


学具袋里的风向风速仪还是非常好用的,因此,我就没有让学生制作小风旗,采用小风杯来代替,观测时根据风杯转动的快慢区分012三个等级效果不错,这就解决了准备小风旗材料这一大块工作量。这里就要提到科学课材料准备的问题了,几乎所有的科学老师一提到材料准备都感到头疼,我的两个小招数是:1、部分材料准备的任务分解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课前摆弄材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采取就近、便利原则,即选用仪器室里、学具袋里有的材料,来替代教材中要求的材料,当然这里有材料需相似的要求。


这一课里,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是很必要的,有部分学生方向感很差,如果观测前不搞清方向,会给后面的活动带来许多麻烦。气象学家的13个等级的风速只作简单了解即可,我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的方式。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

   

天气单元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本课要准备的材料看来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了:一个直筒的透明的杯子,学生对“直筒的”“透明的”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楚,所以,第一次带来的杯子不合要求的较多,第二次才带对了。课上,画刻度花了很多时间,我觉得这个操作活动的价值不大,从思维发展层面来看,基本没有起到作用,其价值最多就是培养学生细致的操作能力和习惯,但画一整条刻度需要5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教学效率就太低了,如果可能,我准备下次上时给学生用打印好的。


模拟收集和测量降水量时出了一些问题,由于洒水壶洒水没有控制好,使靠近壶口的一个雨量器中的液面来得高一些,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些认为是离壶口远近的问题,有些认为是雨量器本身口的大小的问题,我在课堂上觉得这个生成点刚好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雨量器瓶口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测得雨量这个问题,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引导,到下课时,学生的意见分成了两拨,又一个课外观测任务就形成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

 

天气单元第六课:云的观测


本课中,学生更兴趣一些的,是对云的种类的观测,通过阅读、图片识别再到实地观测,本是一个渐进合理的学习过程,可是到实地观测的时候,天空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一朵云都没有!只好让学生带着遗憾回教室了。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由此留了一个悬念,在课后,常能看到我们班的孩子抬头看看天,遇到我在旁边时还会和我讨论一下那朵是什么云,真好!


 


 


天气单元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类型的总结是课前让学生做好的,通过现柱状统计图,学生品尝了自己一个月的观测成果,都觉得很开心,交流时也特带劲。这个环节之后,我又组织学生评价了自己一个月天气日历观察记录表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而且,通过这个评价,学生对科学课的长期作业的规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效果不错。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溶解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课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构建固体溶解的立体化的科学概念,第一层次,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了沙和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学生发现,沙子的颗粒在水中不会变化,而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则会慢慢变小直到肉眼无法看到,得出能溶解于水中的固体颗粒会变得肉眼无法看到的认识。第二层次,运用面粉这一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地认识溶解。面粉的颗粒本来就很小,放入水中后,初初一看,水变成了乳白色的液体,面粉也没有像沙子那样很快地沉淀到水底,面粉究竟溶解了吗?学生之间引发了争论,进一步观察的欲望被激发了,此时,我向学生介绍了过滤的方法,通过过滤,学生的思维就清晰了,面粉被分离出来,而食盐却留在水中,由此,学生认识到被溶解的物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我上课时让学生使用了学具袋里的一套微缩型的过滤装置,从效果上看,并不是很理想,虽然详细讲解示范了过滤的操作规范,但学生操作时,还是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液面高过滤纸边缘、引流方法不正确,滤纸折叠方法错误等。课后反思原因,我觉得材料用起来不顺手仅仅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因素还在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验习惯。小孩子爱动爱玩,不爱受拘束,缺乏的就是细致地、规范的实验习惯,过滤的规则又比较多,讲解时就看得出学生有些坐不住,实践时就问题百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情境是首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长远一些考虑,培养学生潜心研究、细心实验的好习惯更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教学目标。


这里还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的过滤,沙子会很快沉淀到水底,过滤时要连沙带水倒进漏斗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要注意水少一些、沙多一些才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