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21#



溶解单元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上一课上完后特地留的浓盐水在上课前一刻被打翻,真是欲哭无泪啊!重配了一杯,但,学生没法看到食盐结晶了。



然后,仪器室里只有一个蒸发皿,只好用铝片代替。酒精灯是好的,但火柴告罄,最后用打火机点的。



总之,这一课的材料没有准备好。思维发展上嘛,思路很清楚,但是最后加热析出白色颗粒,再看看能否溶于水,然后,就判断它就是盐!这样判断的条件很不充分啊!旧版教材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没记错的话,改版后加了一个能否溶于水的环节,但,还远远不够。看来教材的编者得再动动脑筋了。



最后,气体的溶解实验放在了这里,确实如贝贝他们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地不好!现象不明显,操作不方便!跟学生的力量不够有很大的关系。课后,我们组的老师又做了这个实验,取汽水时不要让空气跑进去,再用力拉(很大的力)可以看到许多气泡冒出来,再用力压,气泡消失,实验可以成功。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2#



声音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声音,开始关注声音。通过活动这个重点任务完成地不错。我注意到,本单元的难点是建立音量和音高的概念,特别是建立音高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音强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概念。振动、频率、振幅,这些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观察描述起来也不容易,不仅耳朵要有较强地听音能力,眼睛也要尖、对振动不是很明显的变化,要瞧得出来。难!教材呢,其实也非常关注这个内容,在第1课,就开始让学生接触这方面的观察了:不用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长短不一的铁钉。为把难点化整为零,本课我着重指导记录,以及听音的顺序、方法。记录用一个字,高、低、强、弱,然后一个单元都统一用这四个字描述声音,清晰的描述为清晰概念打好了基础。按顺序听记,又给出了科学的探究声音的方法。第1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3#

谢谢提到我的名字,哈哈,终于有人指名道姓说到了我,谢谢对我平时发言的关注。


尾尾真的很用心,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24#

谢谢分享,祝贺成功
TOP
25#

我也是教四年级科学的,很想看到接下来课文的教学反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1 5:51:37编辑过]

TOP
26#

又乱忙了一把,快完了,就要继续写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7#

 

声音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的教学主要流程是:想办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想一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寻找尺子和橡皮筋发声时的共同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上下来,觉得这样的流程走,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还是很清晰的,但是,集体备课时交流了这一课,觉得自己有两个地方没有把握好:


1、想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学生有用尺子磨擦桌子的、摔在地上的……其中有一大部分发声的方法很难观察到振动,这无疑给学生发现振动增设了障碍。


2、观察到振动后,没有让学生具体地描述振动,只是给出了振动这个词,恐怕在一部分学生的心里,对什么是振动还是有疑惑的。我听到同组的老师提出的一个方法,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模仿出来,再给出像这样来回运动叫做振动的概念,这种方法非常好。于是,我在后面一课里补了这个环节,很遗憾,补的就是补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8#

 

声音单元第3课:声音的变化


正如我在第一课里提出的,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唉,真郁闷,看来这堂课的效果愖忧!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9#

 

声音单元第4课:探索尺子音高变化


备课时,我觉得这课在单元中出现得莫名其妙,明明是与上一课的重复嘛,上完上一课,我觉得编者可能也预料到了学生对音高变化的探究会很难,所以才又加强了一课。但是,怎么说呢?通过细化的实验,学生对尺子振动的快慢倒是观察到了,但是,听音高变化,本来就有一个音乐素质的差异,分不清的学生还是分不清,所以,这课嘛,加强是加强了,但从特地花一节课来强化对音高的研究的力度来看,课堂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0#

 

声音单元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