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四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1#

改天有空时发上去,很久米发表了

慈溪的小邹
TOP
12#

期待中,很想看看其他老师对四年级内容的看法。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13#

   

天气单元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本课要准备的材料看来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了:一个直筒的透明的杯子,学生对“直筒的”“透明的”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楚,所以,第一次带来的杯子不合要求的较多,第二次才带对了。课上,画刻度花了很多时间,我觉得这个操作活动的价值不大,从思维发展层面来看,基本没有起到作用,其价值最多就是培养学生细致的操作能力和习惯,但画一整条刻度需要5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教学效率就太低了,如果可能,我准备下次上时给学生用打印好的。


模拟收集和测量降水量时出了一些问题,由于洒水壶洒水没有控制好,使靠近壶口的一个雨量器中的液面来得高一些,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些认为是离壶口远近的问题,有些认为是雨量器本身口的大小的问题,我在课堂上觉得这个生成点刚好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雨量器瓶口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测得雨量这个问题,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引导,到下课时,学生的意见分成了两拨,又一个课外观测任务就形成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4#

 

天气单元第六课:云的观测


本课中,学生更兴趣一些的,是对云的种类的观测,通过阅读、图片识别再到实地观测,本是一个渐进合理的学习过程,可是到实地观测的时候,天空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一朵云都没有!只好让学生带着遗憾回教室了。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由此留了一个悬念,在课后,常能看到我们班的孩子抬头看看天,遇到我在旁边时还会和我讨论一下那朵是什么云,真好!


 


 


天气单元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类型的总结是课前让学生做好的,通过现柱状统计图,学生品尝了自己一个月的观测成果,都觉得很开心,交流时也特带劲。这个环节之后,我又组织学生评价了自己一个月天气日历观察记录表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而且,通过这个评价,学生对科学课的长期作业的规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效果不错。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溶解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课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构建固体溶解的立体化的科学概念,第一层次,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了沙和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学生发现,沙子的颗粒在水中不会变化,而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则会慢慢变小直到肉眼无法看到,得出能溶解于水中的固体颗粒会变得肉眼无法看到的认识。第二层次,运用面粉这一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地认识溶解。面粉的颗粒本来就很小,放入水中后,初初一看,水变成了乳白色的液体,面粉也没有像沙子那样很快地沉淀到水底,面粉究竟溶解了吗?学生之间引发了争论,进一步观察的欲望被激发了,此时,我向学生介绍了过滤的方法,通过过滤,学生的思维就清晰了,面粉被分离出来,而食盐却留在水中,由此,学生认识到被溶解的物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我上课时让学生使用了学具袋里的一套微缩型的过滤装置,从效果上看,并不是很理想,虽然详细讲解示范了过滤的操作规范,但学生操作时,还是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液面高过滤纸边缘、引流方法不正确,滤纸折叠方法错误等。课后反思原因,我觉得材料用起来不顺手仅仅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因素还在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验习惯。小孩子爱动爱玩,不爱受拘束,缺乏的就是细致地、规范的实验习惯,过滤的规则又比较多,讲解时就看得出学生有些坐不住,实践时就问题百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情境是首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长远一些考虑,培养学生潜心研究、细心实验的好习惯更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教学目标。


这里还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的过滤,沙子会很快沉淀到水底,过滤时要连沙带水倒进漏斗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要注意水少一些、沙多一些才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溶解单元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高锰酸钾是溶液是紫红色的,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的过程,最后,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我们可以断定,虽然高锰酸钾的颗粒用肉眼看不到了,但颜色标示出高锰酸钾是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至此,学生形成了关于溶解的完整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又得说说学生的实验习惯了,这堂课中发现有一个四人小组根本没有理会“取5--6颗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先静置,观察,再搅拌,观察”的实验要求,把一整包高锰酸钾连袋子一起投入了水中。很明显,这个四人小组交流实验方法时没有听好。在课堂上,我批评了这一小组,并且强调实验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随心所欲地实验不仅影响实验观察,严重的可能会带来危险。另外,学具袋里的高锰酸钾是用塑料袋装的,这是不规范的。也没有取用的小匙,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用小药匙取用。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7#

 

溶解单元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展开这课的探究活动,观察很重要,还要强调分阶段观察:刚放入时是什么状态的?轻轻搅拌后,是什么状态?充分搅拌后,又是什么状态?不仅要求学仔细观察,还要让学生详细、准确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对本课的教学层次,我是这样把握的:胶水或洗发液(由学生本着方便原则自选一种准备材料)相当于前面的食盐,它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慢,能清晰地展示从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化过程,通过迁移,学生能基本概括出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特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与水完全混为一体);醋(要求用有色的米醋)相当于前面的高锰酸钾,油相当于前面的沙子,通过对醋的观察,学生能建立液体溶解的过程(慢慢扩散到水中),通过对油的观察,能了解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它与水无法混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思路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有利于学生建构什么是液体溶解的科学概念的。


现在要说到酒精了,它无色、透明,但进入水中时会搅动水,学生观察到一些条纹状的、一丝丝的、像烟一样的东东,然后搅拌、它就与水混为一体了,但是,正由于它无色透明,与水的性状太相似,大多数组都判断它已均匀分布在水中,能溶于水时,有一个小组却拧上了:“我们发现搅拌后酒精还浮在水的上方。”其他孩子纷纷反对:“哪有啊!”“试管里的液体最上面看上去不一样!”原来,他们把试管里的凹液面认为为浮在水面上的酒精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没有多大的意义,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光线引起的,你们看,只装水的试管里的液面也是这样的啊!”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孩子思维是非常固执的,听到我这样说,他们一时想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好作罢,但是,他们的眼里,分明闪着怀疑!由于时间快下课了,我也就继续了下去,课后,也没有再进行深化。至今,学生怀疑的目光仍会在我眼前出现,我想,至少对那一个小组,酒精能溶于水,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这里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教材安排酒精这种材料的用意是什么?酒精溶于水,确实很难观察!与其混淆学生,不如将这种材料去掉?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8#

 

溶解单元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再挑挑教材的刺:上面取水50ml,表格里却呈现20ml!这肯定是一个错误,考虑到100ml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的探究我打算取50ml水来进行,因此,本课我也设定了50ml水量。再一个:把20克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6小份。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呢?20/63克多一些,并不利于与后面课的衔接,材料准备又不方便。我称了一下,大一些的药匙一平勺大约是1克,这课的教学,我就干脆和学生探讨了“怎么比”,让他们1平勺1平勺地放,直到有一种不能溶解了为止。这里,关于搅拌,给出了规范操作的方法,关于怎么样才算不溶解,溶解能力等都进行了一一界定。


这一课里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了他们几个有意思的想法:


150ml水里,盐是能无限溶解的。我试着引导他们:“只有这么多水,一整杯盐放进去都能溶解吗?”“换个大杯子就行了啊!”“一卡车盐也能溶解?”“只要杯子够大,就可以!”真是服了他们了!只好留待10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里再解决这个问题了。


2、溶解能力就是溶解的快慢,能力强,就很快溶解了,能力弱,就溶解地很慢。因此,搅拌能增强物质的溶解能力。这个不利的前概念,通过实验观察,他们发现,小苏打只能溶解5—6克左右,一直搅拌,也不能再多溶解了,大部分学生纠正了自己的想法,能区分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解速度的快慢了,也认同了搅拌是不能增强溶解能力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固执的学生转不过来。这里,应该不是教学的问题了,我得想一想,面对思维较封闭的学生,怎么办?


在这一课里,材料准备上又出现了一个失误,细盐用完了,到食堂里讨了两杯,却是粗盐,真没想到粗盐与细盐溶解的速度差那么多!以至于第一个环节上完就下课了,还好,气体的溶解可以算是比较独立的内容,我就放到第七课后面去了。教训:一定要用细盐实验,不然会非常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溶解单元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总的感觉,本课涉及到对比实验的方法,因此,学生觉得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较难。在本堂课中,做高锰酸钾溶解实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出来了,在大家一起制订了实验计划后,有部分组学生实验还是没有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很不规范,完全没有做到对比实验的要求。这个现象,其实在我所教的五年级两个班中也时有发生。



课后,我不止一次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不够好;原因之二,是指导过细的问题,我本人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总有觉得还不够的感觉,这在本学期的教学开放日课上也有表现,一位听课的同事评为:“觉得你对学生很不放心”。我想,这点我应该注意起来了,指导过于粗线条,我并不赞同,但于我而言,大多还是过细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觉得厌烦,他们不够关注实验设计、一心想快些实验,我想我是有负责的。



本课中,有一半的合作小组吧,没能控制好不变的条件,比如两杯水中同时加入一样多的食盐、加好后再一杯搅拌、一杯静置,有些组加盐就很随意,而且在加盐的中途因为手痒,盲目搅拌的也有。当然,学生的发展各异,这里也有我十分欣赏的一个组:他们先在两张白纸上用小药匙各取出大约10的盐,再同时倒入杯中,条件就控制地非常好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0#



溶解单元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这一课是本年级组的老师周丹丹在教学开放日中上的公开课,我们班则是在市网络研修班活动中由周老师展示的课堂。我校一共5个班,周老师共上了5次,我们班是最后一班上的,经过不断的磨课,教案已比较成熟。我就谈谈听课的感觉吧。



1、充分利用了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本课是第6课,对于溶解,学生前面已有了5课时的积累,因此,本课教学时,周老师充分整合了单元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如:运用学生在第4课中的实验结果,50ml水里已溶解了9食盐,可能还能溶解更多,学生在猜想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时有了这个依据,就不会再出猜比9更少的过小的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提出放盐的方法:第一次放入9,再22地放,教师也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盐91包、2的若干包,节约了实验的时间。



2、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的的思维发展非常清晰。怎么放盐、怎么计算、注意什么细节?等问题一一展开,到位的指导使学生展开了高效的实验,得出了非常准确的实验数据。



就说两点,再具体的期待周老师的自评吧。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