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生为本 寻问而学——以《压缩空气》课堂教学为例 [复制链接]

1#
12月10日在上虞区小学科学2022年第二轮品质研修第三次活动中做了课例分享交流,分享的课例是来自于桐乡市毛衫城小学张秋佳老师的《压缩空气》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有幸参加了2019年的浙江省优质课评审活动,现场观摩了这堂课,这堂课获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是一堂科学思维含量很高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22-12-11 12:24:13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2/12/11 15:59:3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1.研究空气  交流发现
张老师直接出示注射器,让学生利用注射器研究空气,发现更多关于空气的秘密,学生分享交流对空气的新发现。然后再聚焦到有研究价值的发现:部分学生发现用注射器吸进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口,活塞可以往里推,也可以往外拉。针对这个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全体学生再次活动体验,进行再研究再发现。


2.提出问题  证据检验
张老师引导学生准确的描述看到的现象:活塞往里推,空气占据空间变小;往外拉,空气占据空间变大。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提出问题:是空气的什么发生变化?让它占据的空间变化了呢?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用小圆点表示空气微粒,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全班交流猜想,最终聚焦于两种观点:微粒数不变,空气量一样多;微粒数变化,空气量不一样。


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寻找可靠证据。学生想到了将注射器放在水里,往里推和往外拉,看看水里面会不会有气泡,看看空气是不是会逸出去,通过实验验证,大家一致认为空气的量是一样多的。
教师顺势而导,在推拉过程中,空气微粒排布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教师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学生猜测往里推,空气微粒挤压在一起,往外拉,空气微粒比较分散。
如何寻找证据证明呢?因为空气看不见,学生实验遇到了困难,很难找到证据,张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有颜色的气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最终发现往里推,气体颜色变深,空气微粒比较紧密,往外拉,气体颜色变浅,空气微粒比较分散。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学生达成共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3.拓展分析  知识迁移
张老师组织学生利用橘子皮用注射器制作空气枪,进行观察体验和解释。引导学生基于本课压缩空气的特点进行拓展分析,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迁移。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22-12-11 12:53:31
TOP
3#

本课的亮点:

一、创设开放氛围  引导自主探究

本堂课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张老师直接给学生提供注射器,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注射器去发现更多关于空气的秘密,大胆的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再针对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进行再研究再发现,将个别学生有价值的发现引导到全体学生有目的研究。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现问题,兴趣非常浓厚,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二、板贴直观呈现  促进有效交流

张老师使用的超大号注射器及板贴在引领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与基于证据的解释等多个环节提供了关联性的载体支撑。如当学生说到“先吸进一部分空气”时,张老师就出示注射器的针筒与活塞图片粘贴在黑板上,当学生说到“堵上小红帽”时,教师就在针筒图片的一端贴上红色小纸片,当学生说到“把活塞往里推,推到一半时候活塞会被弹出来,用手按住不松开,活塞就停在里面,注射器里面的空气占据空间变小了。张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依次出示“活塞往里推”和“活塞往外拉”引起的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直观图文进行对比:吸了一些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往里推的注射器、活塞往外拉的注射器,在对比中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空气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让它占据的空间变化了呢?”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猜想。张老师对于细节做的非常到位,类似于板贴中的小红帽,小手等,生动形象,直观呈现。


三、渗透证据意识  培养科学态度

《压缩空气》一课的内容指向的核心大概念是“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微粒”一词是第一次遇到的,属于陌生的概念。如果要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理解空气压缩时的变化,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很多东西都难以说明。

张老师针对问题“是空气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才使它占据的空间变化了呢?”引导学生用小圆点表示空气微粒,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出现了两种典型的观点,一种空气微粒数量一样多,另一种空气微粒数量发生变化,让学生用圆形板吸呈现在黑板上,暴露学生的思维,将他们的思维清晰直观的呈现出来,引发了矛盾点,激发学生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渴望。学生立马想到把带小红帽的注射器放在水里,观察是否有气泡,可以证明空气含量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再顺势而导,引发学生再次质疑,空气总量不变,那又是微粒间的什么发生变化,导致空气占据空间发生变化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引发强烈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因为空气看不见,所以很难找到证据来证明,教师顺势提供有颜色的气体和注射器,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证据证明微粒间的变化情况。

针对学生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实验找寻证据进行验证,通过观察水中是否有气泡,观察往外拉、往里推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基于可视化的可靠证据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巧妙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整节课特别注重“证据验证”,渗透了证据意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最后编辑毛球味奶茶 最后编辑于 2022-12-11 13:04:40
TOP
4#

本课带着孩子们亲历“体验发现—大胆猜测—探究求证—推理论证—形成共识”的深度探究论证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推理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能促进学习者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科学课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普遍重视的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资源型的学习环境以外,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生命体,尊重儿童,创设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教学场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成长,是我们科学教师始终要重视并不断研究的。
TOP
5#

教学细节的把握和教学整体的统筹,让课堂有更强的生命力!
压缩和拉伸后的空气变化,放水中实验排除空气量不变很有创意,不知有色气体是什么气体!?
为楼主的学习和实践性思考点赞,有网络资源,学习变得便捷高效,本贴加精!
TOP
6#

叶老师不但课上的好,一课一思也极好
TOP
7#

回复 5楼金亚军的帖子

谢谢金老师的鼓励,气体颜色有点红棕色,和溴蒸汽和二氧化氮的颜色很像。
TOP
8#

看的出来,叶老师学习课例非常认真,怪不得上课上的那么好,勤于思考!
TOP
9#

昨天有幸聆听叶老师的课例分析,感受到课堂内容的精彩,也感受到了叶老师对听后的反思的认真,受益匪浅。
TOP
10#

老师的板书设计精巧,非常形象演示现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