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复制链接]

1#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天气》单元分析随感


本单元从第一课至第四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存在许多地方有雷同之处,且课时安排的顺序可以做一个调整。


第一说第二课《天气日历》的安排,安排在第二课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让学生难以以实际的操作来完成天气日历,毕竟学生还没有学习风向、降雨量、云的观测,就让学生记天气日历,学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日历,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建议第二课的内容调整到《云的观测》之后学习会更妥当,相应的最后一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可以延后一个月再来进行分析。毕竟学生到目前为止只记录了几天的天气日历,对总结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说说充实内容方面。在《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中教师可以自己选取一年中有典型代表的梅雨季节的一个月的降水量让学生来分析,还可以选择甘肃地区某一年的降水量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记录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降水量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当地一年降水的情况。这些都可以用柱形图来出示。书本第6页和第8页以及作业本第4页都有气温柱形图,建议这些柱形图每一个相差2.5摄氏度改为相差2摄氏度比较好,如此柱形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说有雷同之处:第一课和第二课的天气现象符号是雷同的。风向和风速与《天气日历》中是雷同的。这感觉会给学生带来重复来重复去还是这么一点东西。如果《天气日历》改在了《云的观察》之后教学,也许就会节约半节课的时间可以重点来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日历。教师还可以先自己制作一些日历给学生做示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2 22:37: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风向和风速》教学随感


优点:解决了风向标的使用这一个难点。曾碰到过许多老师都说学生把风向标的使用与旗子来判断风向互相混淆了。我则采用的是用我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来当场演示一下,让学生来使用风向标,让他们自己感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明白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从而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也为学生自己制作风向标有了一个很大的启示。

缺点: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没有能在课堂上完成制作风向标和风速仪。只有布置课外任务制作风向标了。
TOP
3#

 

《降水量的测量》课堂随感


《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从难度上来说是本单元中最难的一个单元。本课的重点在于降水量的测量,如何测量才能算是当天的降水量。难点在于直筒的大小口径的容器都可以用来测量降水量。


我在本节课中的处理是这样:首先解决难点,难点解决了重点自然就解决了。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让学生来理解什么是降水量,降水量就是雨水下落到地面之后沉积在地面上水的高度。学生对于地面积水会产生疑问,地面有土,土会渗水。就难以计算,这时就假设地面是平的,并且不渗水的,那雨水落到地面,地面会怎样的呢?


如右图板书:。



解释,降水量就是要测量这个水位的高度。学生很快理解了,并让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根据高度引导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紧接着我画两个口径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放在地面上,学生非常形象地认为杯子去接水了。的确,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是要用杯子去接水,学生自然就明白杯子里的水位高度就是降水量了。此时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介绍我制作的雨量器如何使用等等。



难点突破方法一:在于这个板书,大小口径不一样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会变化吗?有些学生会理解大杯子接的水多,小杯子接的水少,稍过片刻就有同学想出它们的水位高度是一样的。因为我的那副图,让他们豁然明白了同等降水的情况下,口子大的杯子接的水总量虽多,但是杯底很大,所以它接水的高度和小口子的杯子接水的高度是一样的。这个难点在我的那副图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难点突破方法二:现场取两个口子大小不一的杯子,模拟降水,在两个杯子上同时降等量的水,数秒钟后,学生会看到两个杯子里水位的高度是一样的。学生豁然也明白了口子大小不一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30分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自然作业的正确率也非常高,全班只有4位学生作业有误。且有2位学生是粗心才错
TOP
4#

 

《云的观测》教学随感


从四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第一个班的情况最糟糕。当然跟这节课的难度也有些关系,今天上完课后有一位好学生路上碰到我悄悄跟我说了一句,今天这节课好难。其实今天这节课关于云的类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似乎有些太专业化了。当我自己研究了云的类型之后,要求学生也能达到我的理解范畴,其实这有点难为学生了。毕竟卷云、积云、层云这些专业化的科学名称本应该在读高中的时候才会出现。


本着这节课的难点在第二部分云的种类理解。我的教学措施是把难度降到最低化,首先是课件出示一张表格




















云的高度


云的类型


云底平均高度



  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


(冰晶组成


像羽毛)


5000以上


较高


  积云      积雨云


(像棉花    (雷阵雨天气)


多云天气)


2500-5000米



 层云  层积云 雨层云


(即将转 (阴天) (雨或雪)


入阴天)


2500以下


之后根据当天云的情况分析,属于哪种类型的云。正好今天是小雨天,这种云属于雨层云,并结合比较形象化的图来板书描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靠近地表低一点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继而再来理解积云,积云则像棉花,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它会变成积雨云,我通过一些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积雨云:就是近距离范围内,不同地点会出现此处下雨,彼处不下雨的情况。学生就热开了锅,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此更好理解积雨云。至于卷云也有一个学生说出它能帮助记忆的方法,高空形成的卷云又是由冰晶组成的,可能会是因为越到高空空气越冷,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空气就形成冰晶,所以,卷云在高空形成,加上课件里的几张卷云照片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如此结合板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点知识。


板书:




2009-9-22

TOP
5#

邵老师的板书画得真好,学习了。
思考得很有深度,看来我们年轻人还得好好学习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我也觉得第二课安排〈天气日历〉不合理,学生后面的没有学习,做起来有很多缺陷,降水量这节课学习了。


 

TOP
7#

课堂这样的处理非常好,学习了。
TOP
8#

这些贴子前面大都是写到中途就没有了,希望邵老师能坚持到底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9#

教材对云的观察一个内容安排比较随意,很欣赏楼主的教学思路,这样的处理就条理就很是清晰。
TOP
10#

思考的有深度,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