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复制链接]

11#

学习了
享受科学的乐趣。。。。。。
TOP
12#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09-9-22 22:42:00的发言:
 

《云的观测》教学随感


从四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第一个班的情况最糟糕。当然跟这节课的难度也有些关系,今天上完课后有一位好学生路上碰到我悄悄跟我说了一句,今天这节课好难。其实今天这节课关于云的类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似乎有些太专业化了。当我自己研究了云的类型之后,要求学生也能达到我的理解范畴,其实这有点难为学生了。毕竟卷云、积云、层云这些专业化的科学名称本应该在读高中的时候才会出现。


本着这节课的难点在第二部分云的种类理解。我的教学措施是把难度降到最低化,首先是课件出示一张表格




















云的高度


云的类型


云底平均高度



  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


(冰晶组成


像羽毛)


5000以上


较高


  积云      积雨云


(像棉花    (雷阵雨天气)


多云天气)


2500-5000米



 层云  层积云 雨层云


(即将转 (阴天) (雨或雪)


入阴天)


2500以下


之后根据当天云的情况分析,属于哪种类型的云。正好今天是小雨天,这种云属于雨层云,并结合比较形象化的图来板书描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靠近地表低一点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继而再来理解积云,积云则像棉花,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它会变成积雨云,我通过一些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积雨云:就是近距离范围内,不同地点会出现此处下雨,彼处不下雨的情况。学生就热开了锅,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此更好理解积雨云。至于卷云也有一个学生说出它能帮助记忆的方法,高空形成的卷云又是由冰晶组成的,可能会是因为越到高空空气越冷,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空气就形成冰晶,所以,卷云在高空形成,加上课件里的几张卷云照片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如此结合板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点知识。


板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09221117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9-9-22


邵老师的板书真漂亮,现在用多了多媒体。就不太注意板书 了,我也教四年级,可惜我没有很快整理我的反思,邵老师的课上的比我快,我就顺着这条路走了。


让学生明白降水量用毫米来计量的原因是因为同一区域内各个地方下雨的形成的积水高度是差不多的这个道理,我是打算让学生在学校里任选十个地点,(不能有遮挡物)选择口径不同大小的杯子和桶,在相同时间里接雨水,然后比较水面的高度,这样可能学生理解会更深刻一点。

TOP
13#

很不错啊,学习思考中!
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行走泰顺---小学科学老师张一平: http://blog.163.com/zyp19830103@126/!
TOP
14#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09-9-22 22:38:00的发言:
 

《风向和风速》教学随感


我则采用的是用我自己制作的风向标


很想看看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如果可以的话请邵老师把制作方法和照片发到我的邮箱里:lixu1818132@126.com


真的很好奇,也很想学习学习,能够有这样效果的方法。谢谢。麻烦了。


 


{后续}谢谢喽!这么大方、及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心中的心情。能得到你一直的帮助,感到心里暖暖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21:25:30编辑过]

TOP
15#

李老师:风向标图片已发送到你邮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13:53:30编辑过]

TOP
16#

也想看看邵老师做的风向标,方便的话请发我QQ邮箱,谢谢了
TOP
17#

这是我经常光临的反思贴,让我了解到天气的很多知识,也了解到了怎样思考自己的教学和认知分析教材,但是上传不够多哦,希望能够经常看到新的内容、感想、教法。或者链接博客也可以。让我可以学到更多!
TOP
18#

非常感谢李老师的提醒,由于9月下旬进行了第一单元测试,没有学习新的内容,加上9月底外出进行培训,紧接着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我感觉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学习新知识了。我想我的教学进度肯定比你们要慢一点了。因此而没有及时更新,有了李老师的提醒,等到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肯定会及时更新内容。

TOP
19#

学习了。。
TOP
20#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要完成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理清溶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是要完成一个过滤的实验,检测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从溶液中过滤分离出来。


根据以上目标,也根据本人去年的教学经验知道这两个目标都要学生操作来完成,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要解决以上问题,我的分析是两条途径:其一是一节课内完成任务采用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由学生来操作,过滤的实验由老师来操作。并且,老师演示过滤实验时让三杯液体同时进行过滤。其二是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过滤实验单独留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操作,相信这节实验操作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过滤实验的操作规范要求。我就是采用分为两课时教学的方法进行的。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得比较扎实。


提出异议的一点是:溶解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已经有了相对准确的表述,我在上课初始请学生说说什么叫溶解,学生的回答:“溶解是物体在水中看不见,物体变没有了。”这样的表述已经比较准确了。所以,对于课堂中的学习溶解就比较轻松了。对于教材在这一个实验的设计来看是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1物质刚刚放入水中是怎么样的?2搅拌后是怎样的?3放置一会儿后是怎样的?而我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过程延长时间,在第一个过程物质刚刚放入水中是怎样的,我要求学生观察10分钟,静静观察10分钟仔细观察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目标是物质在水中溶解了,是物质颗粒变没有了,均匀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浮。溶解是物质的颗粒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所以,我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在水中的情况,结果是显然的:食盐颗粒慢慢变没有了,沙子颗粒不变,面粉会成团下降。对于搅拌在这节课里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搅拌只不过是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而这节课的目标并非如此,所以,我认为搅拌这一个过程,在这节课中甚至是可以省略,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一直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而思考溶解的概念,“如果沙也能溶解,那么它放在水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跟食盐一样慢慢消失呢?如果面粉也能溶解,那么它放在水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跟食盐那样慢慢消失呢?”这些话的追问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当然,三种物质的量要相对比较均匀。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解释之后教师便可以做出总结溶解的含义。如此,一节课几乎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描述、辩证的过程。


 


请各位老师共同商榷。


 


 


补充第二课时的板书,有这样的板书非常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5:20:16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