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一章第一节《时间在流逝》一课一思
一、教学重点
1. 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
2. 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3. 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二、教学难点
1. 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2. 能就“蜡烛可以计时么”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请上来,老师喊口令,你来操作。(开始,暂停,归零)
2.同学们看懂了吗?食指按开始和暂停,左手大拇指归零。请材料员来领取秒表,计时员请手握秒表,听老师口令。先观察你的秒表是不是归零状态?好,开始、暂停、归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现在是几点几分?谁能估计一下?
2. 我们的作息时间表会用铃声的方式告诉我们精确时间,所以及时我们不知道从教室走到科学教室用了几分钟,误差一般也不会超过十分钟。
3. 小结:但刚才铃声响的时间已经不是我们走到教室的时间了,因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就流逝了。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板书)。
二、探索活动:测量时间
材料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课件
(一)根据自然现象来计时
1.提问:同学们利用钟表可以很快地确定时间。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计时来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
(预设:
)
2. 追问: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这就出现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天。板书:自然现象的规律运动。除了利用太阳计时,人们还会利用哪些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呢?
(预设:
)
(二)小视频《日晷和圭表》
1.古代的人们利用最简单且最容易发现的自然现象来制作计时工具,比如日晷、圭表。
2.看小视屏《日晷和圭表》日晷和圭表的结构、计时的原理。
3.研讨:看了视频,你们了解到了什么?4.教师结合图片着重向学生介绍日晷晷面上的刻度和计时单位。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5.提问:人们在使用日晷和圭表来计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小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慢慢地改进计时工具,也出现了更多描述时间的词语,如“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等。
(三)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教师出示燃香,古人又是如何利用燃香来计时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不是匀速的。
2.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验设计要求:
(1)研究香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研究?
(2)讨论确定研究方法:给燃香等分四段,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分别做标记,并记录每一段燃烧的时间,重复三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实测、统计、分析燃香时间数据,并记录。
4.研讨交流:每一段燃香的时间一致吗?能用来计时吗?学生比较每等份的燃烧时间,分析并讨论。
5.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燃香可以用来计时,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燃香钟这一计时工具。
三、研讨
1.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
提问:燃香可以用来计时,那蜡烛也可以燃烧,可以用来计时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蜡烛变短的速度也是基本不变的,所以也能计时。
四、课堂小结
时间像流水一样,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人们探索更精准的计时工具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索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四、教学反思
《时间在流逝》是五上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在了解“时间”的概念,了解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太阳等天体在天空有规律地改变着位置,并且呈现周期性的运动,人们制定历法并用此描述时间,这是最早的计时单位“天”的起源。古人发明了日晷、圭表,并逐渐发明更加精确的计时工具。
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以下活动:
1. 看图探究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2. 视频了解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3. 实验活动:燃香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缺憾。惊喜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到位,实验活动中小组分工明确,整堂课都是比较顺畅的。但也有不足:
1. 课后拖堂了,课前秒表教时太长了些。
2. 小组合作时,老师提醒不够到位,导致有部分学生有吹燃香的举动。
3. 实验发现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