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国庆回来,重新上《声音》单元,一节课分享展示了国庆作业,一节课上《声音的强与弱》。这节课的概念目标很简单: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一、导入

       很多课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强弱不同的乐曲,请学生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引出声音的强弱。我认为这个引入有点刻意,不生动。我采用复习导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而振动又是怎样引起的呢?(力)书写板书:力->振动->声音。再由学生据几个例子比如用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动了从而发出声音,强化这个过程,为本节课奠定逻辑基础。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钢尺的振动

      1.让钢尺发出声音

       由于学生暑假做过钢尺的实验,我在前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中没有用钢尺,在这节课中,我才开始用钢尺做实验。提问:如何让钢尺单独并持续的发出声音?本来没有想到“单独“和”持续“这两个词,后来看了一节公开课,感觉这个提问指向很好,为后面的压尺子的方法做了铺垫,所以我加上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有的班级的学生认为钢尺的声音不够持续,所以我觉得,只要“单独”即可。在学生上台展示方法,生生点评纠正以后,明确实验操作基本方法。

       2.让钢尺发出不同的声音

        都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如何让它发出不同的声音呢?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我们今天研究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学生讲方法后展示实验操作要求,接下来就做实验和汇报。

这里放大了汇报环节的实验记录单,因为这个实验很简单,大家基本都能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但是作业本上振动的幅度大小记录,是一个挺好的探讨的点。有的同学文字记录,有的同学图示记录尺子的振动样子,也有的同学把尺子看作一个点,记录的是运动轨迹。当然大部分同学都是记录的刚开始的瞬间,振动幅度大和小,很少有同学记录振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探讨了振动幅度。振动幅度真的是一个神奇的词,学生第一次见,但是好像都懂,却又描述不清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幅度不一定是上下的,也可能是左右或者前后的。当我最后展示个别同学振动的变化的记录单时,问其他同学怎么理解,他们都认同这样的记录。学生只记录瞬间这个难度比较低,记录振动变化有助于学生对于现象变化的持续观察,我觉得很有意义。接下来修正学生的记录。我原来觉得像心电图这种振动记录挺好理解的,


        但是上到一个班的时候,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却说,这个方法有问题:尺子是原地振动的,没有移动。我那时候知道了,学生其实还没有二维坐标的概念,不知道横坐标其实代表的是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振动幅度慢慢减少。所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变化过程更加适合他们的理解。

        活动二:观察橡皮筋和鼓

        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没有问题,也都会记录,但是看着学生的记录,我感觉其实不太对,橡皮筋逐渐减小的振动幅度是可以观察的,但是鼓面不好观察,虽然用小米进行鼓面振动的放大,但是小米也只能看到最开始的瞬间的振动情况。学生由于前面记录分析的影响,一致的画出了鼓面的振动变化(里面包含了学生的想象,这其实不科学),但是我没有在上课分析出这一点,现在反思感觉这点没处理好,科学记录时基于现象的记录,鼓的振动本来就是瞬间的现象,所以只要记录瞬时即可,不用想象它的变化。我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养成让学生养成惯性思维,带着推测和想象进行实验记录,不实事求是,危害更大。

三、研讨

        本来这节课探讨的是力的大小导致振动幅度大小的变化,从而导致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个思路因果关系顺畅,学生还是很好理解的。周四看了杭州优质课视频以后,看到滨江的吴笑乐老师把研讨重点放在了振动的变化上,从而指向核心概念——能量。觉得这个设计很棒,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声音单元对应的大概念就是声音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对能量传递的探讨有利于学生建构大概念。我也模仿着吴老师进行能量方面的探讨。因为我们学校一节科学课只有35分钟,这里的探讨往往只有5分钟左右了,给物体一个力其实是给它一个“能量”对于学生来说有点讲授,但是知道了这一点以后,能量的传递也就好理解了。章特在点评这节课的时候说,还可以再追问学生,是谁让小米跳起来的?是谁让乒乓球跳起来的?这样的追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传递。

        最后的研讨环节除了找寻生活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讲讲人耳为什么可以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把前面内容和本节课内容想联系,也与生活相联系。

         声音单元是经典的一个单元,但是新教材,新理念,慢慢琢磨和细细反思,也有很多的惊喜和收获。

最后编辑迈克的阿妹 最后编辑于 2020-10-17 17:08:26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个单元的核心就是“音量强弱”与“音高高低”的问题
TOP
3#

让钢尺单独发出声音,这是前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TOP
4#

能量的传递,这个想法挺好
TOP
5#

学生对于音量和音高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不上来。
TOP
6#

能量的引入确实很棒,当时听到的时候震撼了一下,没想到学生也能衔接住,老师的想法很好,让学生有更加系统的科学学习
TOP
7#

回复 3楼沈银彬的帖子

我上的前面课没有出现过钢尺,这个单元第一次用到钢尺,所以在这节课中讲钢尺的操作注意事项
TOP
8#

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比老教材更合理科学,难度也所有降低。
TOP
9#

“音量强弱”与“音高高低”是重点更是难点。
TOP
10#

回复 5楼沈银彬的帖子

音量和音高确实是两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说不太清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