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李煜鋆专帖(六年级) [复制链接]

31#

回复 21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利用工具箱里的桥墩模型,结果一倍厚不同宽度的三种纸梁在最近的架空桥墩上居然连三倍宽的也承重不起一个垫圈(或许是教具箱中的垫圈太重),临时调整为三倍厚不同宽度的质量,结果就出现了你说的三倍宽的承重力太强(教具箱中的纸梁不是四倍宽,是三倍宽,经过实际测量证实)。
吕坚
TOP
32#

回复 21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宽度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回过头来厚度比宽度的问题产生了,由于之前用的是三倍厚不同宽度的纸梁比较宽度,等到研究厚度的时候,只能反过来加入一倍和两倍厚的纸梁,之前比宽度的三倍厚的质量变成了最后一项,而结果是三倍厚三倍宽的纸梁承重力明显比仅三倍厚一倍宽的强,更换材料顺序后明显是自己失误,所谓的宽度和厚度比较的基数——同宽同厚质量出问题了。
吕坚
TOP
33#

回复 21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要再去尝试改进上一次,必须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探究经历,不能让学生因为老师的失误而 买单。
吕坚
TOP
34#

回复 23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之前也一直用你第一种方法,效果还是可以的。教具箱中既然有了好的材料,那就尝试用一下。
吕坚
TOP
35#

回复 24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经过实际下水实验,通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若选用教具箱中的桥墩模型卡纸及纸梁,桥墩2和3之间10CM的距离太大,不适合用来研究,因为一倍厚的即使三倍宽的纸梁连一个垫圈都承受不起。
吕坚
TOP
36#

我的理解是,一倍厚与一倍宽的纸梁至少能够承重一个垫圈,这样的实验材料才是可行的。
吕坚
TOP
37#

多次尝试后,在原桥墩模型卡上标记了5CM两条线,这个距离经过实际测量,一倍厚纸梁在一倍宽时能承重1个垫圈,2倍宽2个,三倍宽3个。
吕坚
TOP
38#

如此,厚度研究能用一倍厚和一倍宽纸梁的这个正确的基数进行研究。
吕坚
TOP
39#

回复 14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测力计如果也有一个像温度计的读书模型,会有不错的效果。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20/10/10 8:01:00
对,深有同感,测力计读数错误很多,如果也能先进行读数练习,效果会好很多。
TOP
40#

我的理解是,一倍厚与一倍宽的纸梁至少能够承重一个垫圈,这样的实验材料才是可行的。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20/10/10 8:19:45

是的,以一倍宽一倍厚至少能承受一个垫圈为基准,我是通过调整两个桥墩的间距来控制的。
TOP
41#

用这个沉浮块当桥墩太好了,为了换算大小垫圈,用天平称重。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10/9 18:20:02
一倍宽一倍厚承受一个小垫圈,到三倍厚就七八十个了,在一个受力点上很难叠高,有的小组是叠着叠着纸没塌垫圈就倾倒了,通过重量换算,1个大垫圈=2个中垫圈=6个小垫圈。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也是,以一字型纸梁为基准,到瓦楞型纸梁,能承受的垫圈在100个以上,有的形状的纸梁都是纸未塌,垫圈倾倒了。
TOP
42#

今年六年级科学,今天上滑轮了,定滑轮,动滑轮组装演示,然后小组实验下来又超时了。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9/15 19:27:46

学生分组实验活动容易超时,想一想哪些环节我们可以节约点时间?
TOP
43#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339.aspx#376229(第3楼)中学生拿测力计的方法赞!
观察的同学要注意,需要怎样的提醒孩子们才能更规范?
TOP
44#

每次想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一点,然后又超时了。今天用了2.5N的测力计,钩码一个个加上去,力并不是规律地增加,还是有误差的,不过就省力情况来看,还是明显的。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9/15 19:32:27

2.5牛的测力计学生读数有没有困难?

有的时候器材的精密度和操作的差错引发的数据还是存在的,如何优化值得不断的思考优化!
TOP
45#

9月15日的每月研修活动,聆听了省特级教师姜向阳老师《深度探究: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可能途径》的观点讲座。姜老师的讲座很接地气,举的课例都是老师们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入思考。
   从1.0版的二维目标到2.0版的三维目标,再到3.0版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目标的进化和升级,是培养学生理念上的提升。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是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素养的形成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素养。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深度学习的机会,就像姜老师说的,我们不应该是房产经纪人,让工人把房子造好,然后转卖给学生。我们应该做好材料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建造房子。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经常会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赶着学生走,或者压缩讨论环节,直接出示结论。我觉得深度学习首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探究,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改进,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必要改进策略,做到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深入地探究。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9/19 15:28:36
李老师听得很认真,赞!
时间来不及的问题在科学课上经常存在,我们能不能试着把目标精简一些,在某个目标上进行集中突破,引领深度学习!!!
TOP
46#

看来测力计不标准,难怪测出来数据有差异。50克≈0.5牛,实际测出来就没0.5牛的。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9/25 11:24:45

深入思考问题,逐个排查原因,为这种认真较真的精神点赞,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原因的分析,这可能是一篇很好研究的小论文!
TOP
47#

一堆材料,我试用了A4纸和工具箱里的纸,发现A4纸改变宽度和厚度的差别并不大,得不出厚度比宽度影响更大的结论。又采用工具箱里的纸,这个4倍厚的纸明显感觉抗弯曲能力比较强。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10/9 18:17:17

李老师在实验器材的研究上非常投入,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只有在反复比较重才能找到更好的材料,赞!
给本帖加精!
TOP
48#

回复 41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大的垫圈受力面积也大一点,是不是比相同重量的小垫圈更容易多放几个?
TOP
49#

一堆材料,我试用了A4纸和工具箱里的纸,发现A4纸改变宽度和厚度的差别并不大,得不出厚度比宽度影响更大的结论。又采用工具箱里的纸,这个4倍厚的纸明显感觉抗弯曲能力比较强。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10/9 18:17:17 个人觉得你用回形针的话,效果是明显的,太厚的纸要用厚的垫圈,否则实验是很是花时间。
TOP
50#

多看看李老师的实验改进,可以让自己避免同类问题,学习了。
TOP
51#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以一字型横梁为基准,瓦楞型承重能力较强,测得垫圈在100个以上,当然垫圈是叠不到100个的,横梁还没塌垫圈很容易倾斜倒塌。我采用了大小垫圈换算,1个大垫圈≈6个小垫圈(天平称过的),看到有老师说大小不同垫圈受力面积不一样,承重可能不一样,这个我也想到的,但是我没想到更好的方法。学生也有把垫圈放在不同点上,这样受力点更多了,承重能力肯定也大了。在论坛里我看到了上面放一个盒子,把垫圈放在盒子里,这样避免了垫圈一多容易倾斜的问题。但是盒子的受力面积,盒子的自重这都要考虑进去,有时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实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数据并不准确,但是得出结论没问题(定量不足,定性可以),那么我们要不要追求严谨?一定要准确定量?
TOP
52#

在这节课中也是这个问题,1个拱条拱很容易倾倒,随着拱条的增加,承重能力增加明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拱未塌,垫圈塌了。
TOP
53#

在上一课横梁与拱形的抗弯曲能力对比实验中,材料的选择同样困扰了我,我以横梁承重为基准,通过调整桥墩间距,但是拱形的承重实验中,学生也出现了拱形不如横梁承重大,因为拱形很容易发生倾斜,向着拱足的方向倾倒。
TOP
54#

是不是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垫圈,分别试试效果如何。
TOP
55#




TOP
56#

搭个框架也不容易,一个班拖堂匆匆收场,一个班上了两节课,不加固的框架摇摇摆摆,最多的一组能承受2本科学书,有几个组是1本,有的组是0本。加固4根后,有几个组达到了10多本,最多的一个组是30几本。充足的时间下,学生才会在搭建中发现问题并改进,后来发现放课本也有方法,开始有学生充当起了观察员,提醒放课本的同学随时注意框架倾斜的方向。
TOP
57#

回复 52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放垫圈的确要点技术的。
TOP
58#

回复 52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这个圆顶很漂亮
TOP
59#

在这节课中也是这个问题,1个拱条拱很容易倾倒,随着拱条的增加,承重能力增加明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拱未塌,垫圈塌了。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20/10/25 19:24:59

拱未塌,垫圈先塌了,那就尴尬了,哈哈
TOP
60#

回复 56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把小棒捆扎在一起成一个不变形的正方体,对学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