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科学探究课
——2020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远程直播培训心得
夹塘小学 余沁
为期两天半的新教材培训日程满满当当,“杜威教育哲学”、“科学教育启蒙”的理论讲解,让教师明白自己上科学课这项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而单元解读、试教报告、课例观摩,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为科学教师上好科学课提供实际指导。
满满的培训让我收获亦满满,结合两天半的培训,我对如何上好一堂科学探究课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课前备好课
1. 备课标,借助教参明确重点难点。
徐莹莹老师在《运动和力》单元解读中,对“如何写教学设计”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一条就是“备课标”,展开来说便是“研教参究课题”,借助教参明确该课重点难点,教师要领会本课教材想让学生做什么,想让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得到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
2. 备课本,梳理单元找到该课定位。
郑淇老师在上《感受我们的呼吸》这课之前,对《呼吸与消化》整个单元认真地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一个梳理,发现这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起始课,得知这堂课担着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和为之后课的学习做铺垫、储备的“启下”作用。讲真,郑老师的思维导图一拿出来我就被她的认真惊到了,上一堂课,并不只是备这堂课的内容就够的,而要备整单元,因一堂课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备一堂起始课,它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埋下一颗种子重要使命,更需要费心设计。
3. 备学生,通过前测找准学生起点。
王晓峰老师在他《呼吸与消化》单元试教报告中展示了一些他上这单元前给学生做过的一些前测题;郑淇老师的研讨课起始就是展示学生的前测绘图作业——吸气呼气是怎样一个过程,经过哪些呼吸器官?学生回答不尽正确。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切身经验或课外阅读、科普节目,不是完全不知,但尚为模糊,因此上课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前测,找准学生起点,再“对症下药”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另,在课中设计到的实验活动,教师需事先做个下水实验。
二、课中上好课
在培训中我被科普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在此对收获的教学策略做一个整理。
1. 建立模型。
“实物模型”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能帮助学生从“初始模型”向“科学模型”发展。
郑淇的《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教师只做了一个模型——粗吸管模拟咽喉、两个气球模拟肺,学生往吸管吹气,观察气球缩放状态,特别直观。
2. 具身学习。
“具身学习”是指在学习科学过程中,身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心智的对立的客观对象,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有生命的统一而存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首先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想象,再进行模拟操作,然后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莱顿瓶”这个概念,跟你说这是一个电的容器,连接起来产生的电流可以让人觉得有触电的感觉,你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像现场体验的教师们,能借助材料,将身体与世界进行交互,就知道什么是“触电”的感觉,童云海老师体验过就形容出“好像有数千只蚂蚁或蜈蚣以极快的速度爬过你的身体”的感觉。
再比如《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中,郑老师问学生呼吸有什么感觉?学生深呼吸,用手摸着胸腔,说呼吸时胸腔有起伏的感觉。为了更好地体验这种感觉,教师准备了一个医用听诊器,让一组学生听对方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还比如在谭嘉雯老师《运动和力》试教报告中提到的《弹簧测力计》一课例中,l有一个很特别的环节:感受弹簧测力计的力——引导学生拉一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分别到1牛、2牛和5牛,让学生在感官上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
这些操作就是用“具身学习”的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理解前面所学的内容,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比赛形式。
比赛的活动形式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弹簧测力计》一课,谭老师引导学生在测量不同轻重物体之前先掂一掂,估计这个物体大概有几牛。因为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之中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感受,所以“掂一掂”的活动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单位量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直接进入实测环节,而忽略估测的环节,所以谭老师在教学时增加了一个比赛活动——“比一比看谁估测地更加精确”,来增加课堂趣味性,估测后再实测,使学生估测、实测能力都得以提升。
4. 化难为易。
把复杂的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谭老师在讲“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这个概念时,发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制定了一个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标准——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才视为使物体运动起来,轻微的晃动不能算。从而统一了标准,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还是这节课里,研讨环节时,学生对于“轴承”这一名词比较陌生,所以谭老师先用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玩到的指尖陀螺来进行讲解——把指尖陀螺拆开,让学生观察它里面的结构。然后再过渡到自行车“轴承”的认识。如此降低难度,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顺畅了一些。
三、课后做好测。
课前有“前测”,课后也要做好“后测”的工作,看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前测中呈现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认识是否已经清晰,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首尾呼应,不可缺失。
消化方面的探查,王晓峰老师课前做了前测,让学生画一画消化器官有哪些。因为消化器官学生肉眼看不见,自然画错不少,经过一节课的学习,王老师再让学生重新画一次消化器官,成效明显。
上好一堂课,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教师用心准备、实施,希望自己也能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