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省优课——精彩评语集锦 [复制链接]

1#
在喻老师奖品激励下,在座300多位老师,都畅所欲言,参与异常积极,点评内容异常丰富。

       夏老师执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三大优点必须点个赞:
1.以生为本,不仅表现在活动前的指导是指向操作方法和记录方法的(不然,后续的研讨会很混乱的),还表现在是对所有学生记录、不放过相异信息、对学生生成进行引导而非牵引。2.定点观察,不仅是更利于振动这种运动的特点的发现,更是观察方法的优化。
3.56教室平台的使用,实现了在学生没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能快速汇集学生的记录并进行分类汇总的功能,毕竟,现在在严控电子设备进校园。
       申明:不是我的反射弧比较长,是我的热点出状况。毕竟,表扬的话要公开说,迟点收到也无妨。
实验方法个人比较认同夏老师统一规范的方式,现在有点绕了学生不清楚振动到底有没有,因为一开始的活动要求只是发声,没有提出要观察他们的运动,可以再让学生试一试仔细观察,或者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需要观察这些物体发声的运动方式
学生在课一开始就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为何后面会那么绕?我觉得是不是老师一开始没抓住这一点,追问那物体振动是怎么产生的?于是引出敲,弹,拉等力的方式,引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使物体振动发出了声音,然后再聚焦怎样在振动,这样就基于学生前概念设计活动了
活动一对振动的概念虽会说这个词眼,但本质的概念是林浩所设计的活动二里,活动的设计完全基于孩子们前概念,顺着孩子们的认知正逐渐引向概念的本质
        活动→发现→小结→再发现→质疑→知识冲突→再实验再观察再体验→越来越接近正确知识点……探究的价值在于和内存知识冲突后再研究
科学概念的建立应当是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四年级学生只要对振动有了一定的理解,既使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也是很好的收获。
         借助其它材料来发现不太明显振动的物体研究,体现方法和科学思维,林老师正不断地推进推进,挺到位,时间花在了刀刃上[强][强][强]
借助材料,让孩子来说如何可以使振动看得更清楚了,学生思考起来了,这也是科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放大观察。
活动层层深入,这里给学生各种材料,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材料证明自己的想法,设计非常好[强]
音叉的观察是很难观察到的,要借助水或其它物体,放在这里观察对学生构建振动概念不明显,是否放在引出振动概念后,去验证音叉是在振动,让学生去思考又没有办法可以让我们亲眼见到音叉是在振动的?会更好一点。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理想的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应该是学生:我想探究,我愿探究,我会探究。林老师正朝这一步努力
        声音课程对比:
夏老师的课,语气温和,亲切自然,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整堂课强调轻声实验,营造了学生很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利用扫描、56教室等现代技术收集、统计并快速地展示全班活动数据,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维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林老师的课语言自然不加修饰,实验中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振动现象,学生参与度高,尤其“用不同的方法发现物体的振动”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动手体验,后面的慢动作视频更是清楚地展示了振动的现象,效果明显。[强]
看过去貌似细碎的小问题,体现的是生本课堂,看过去的绕,似,形散神不散,林老师的课堂生成成就精彩
从开始到现在,魏老师的设计都非常形象———形象的玩具,形象的小磁针偏转视频,形象的探究单,语言也相对干净利落
注意事项微视频展示,非常形象,表现出了可能出现的影响情况,学生在此环节下也可以清楚了解为什么需要注意这些事项
了解前概念,作比较,严谨记录单记录,从学生角度出发,很流畅
演示实验引出铁和磁铁才能使指南针偏转,然后做个魔术,不用这两样材料也能使指针偏转,再出示奥斯特的实验装置,那为什么通电的导线能使指针偏转呢?
        既不是铁,也不是磁铁,那就是通电的导线能产生磁性,使指针偏转,这样过度聚焦就水到渠成了
没有大幅度的偏转,这个发现很有价值,为引出后面内容做铺垫,👍
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开放的课堂
其实在执教这节课的时候,当学生对通电导线是否产生磁的时候,是有很多学生会提出看看通电导线是否能产生磁性,吸引大头针。那么当学生提出这样的方法的时候,是不是顺着学生说的样子,做实验,就是第二节课电磁铁的实验。虽然这是第二课内容了,但是确是顺着学生思路的。不知道这样的教学顺序是否可行[抱拳]
        板书呈现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探究问题,学习目标清晰,感谢分享[玫瑰]@happy小豌豆
电为什么产生磁,是奥斯特后续的研究,但是终其一生也没什么结果。怎eb么让指针转动,转动的更快是法拉第后续的研究,后来造出了马达,开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思考的点很重要,学生提的这么多好问题,没很好的利用起来,学生没有后续研究的情感铺垫,就直接做实验了。
还有提问环节放在最后是否更好?让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老师没有要到自己想要的问题,就说能否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很有价值啊,放在最后,然后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更好
一步一步的引导追问,学生的积极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孩子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19/10/17 7:17: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从魏老师执教一课的收获:
1.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在一环接一环的活动中,学习不断递进
2.课堂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加以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解决重难点问题,生生互教,教学效果更理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是否可尝试翻转课堂,学生通过预习,对探究问题采用更多的自主研究方式
       魏老师对时间把控的很到位,将科学研究衍生到课外👍

课堂开始的时候引入KWL表格,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和探究欲望,并为后续的研究作好准备。
如果我是学生,我会纠结于通电导线是被磁化了还是被铁化了,凭啥就电一定产生磁了呢?奥斯特发现这个现象时肯定也会探究到底通电导线到底产生什么了吧?

用大科学概念架构单元知识,应用于每一节课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有帮助

戴老师站在整个《能量》单元结构教学的角度,运用KWL班级日志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强][强][强]

单元起始课,戴老师站在单元大概念的高度去设计,采用KWL的表格,引领整个单元的学习,值得学习[强][强][强]

像奥斯特像科学家一样做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孩子们已经走进大门开始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了,真好!
     抛一个石子,让学生激起波澜
     戴老师的视频就像小电影酷炫,内容丰富,视频背后也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了[鼓掌]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科学情景中 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  [强]
     特别喜欢这种“静静”的课堂,说明孩子们有需求,渴望探索,努力实践。
     教案中看出,设计得是让学生的思维一层一层的前进,期待戴老师具体怎么下来的
     视频很有代入感,视频后“他发现了什么”,这个“?”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磁针表盘很用心,一盘多用,既可以记录,也可以汇总展示,一目了然!赞
  你是怎么联想到的?让学生唤醒的原有认知发生了迁移,做出了合理的推测。
  操作帮助卡,类似于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说明书,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教师讲更具有实际意义[强]
  朋友圈很有代入感,虽然是奥斯特的朋友圈,却让学生有了主体感,成果发布会很巧妙,想到了博物馆研学[呲牙]
   聚焦关键问题:是电产生磁吗?那加大电流会怎样?有哪些方法加大电流?
自然流畅[强]
    “寻找更多证据中”标题加强学生对求证、求真的意识与科学精神[强]
   在欢快的气氛中一起学习,探究!孩子们轻松得学习状态,同时也给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缓解了一下疲惫[玫瑰][玫瑰]
     戴老师语言简洁,将活动完全放开给六年级的孩子,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朋友圈的形式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点赞活动也让每位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分享交流观点!特别好![强][强]
   本节课的科学知识目标是电流可以产生磁,实验一通过磁针偏转发现通电导线确实会影响磁针,学生止于观察现象,对于通电线圈和增加电池等方法来验证是否真能产生磁,接下就看学生的研讨了
  朋友圈点赞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组织与评价[强]
   相同的教学环节加入不一样时代元素,评价功能瞬间变得更加强大趣味十足[强][强][强]
  交流互动环节即开放了课堂形态,又开放了学生思维,提升了辨别分析能力,值得借鉴
  实验室的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孩子的活动成果可以在这里展示,不断修正认知。
观点一致:电可以产生磁,寻找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可是短路或增加电池或增加线圈圈数使偏转更大,是证明电产生磁的直接证据吗?
       学生从看似静态的流动性参观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影响深刻,形成思维的碰撞,最后让学生的整理聚焦到有几种方式证明了电产生了磁
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理答很自然、机智,能及时纠正学生表达的错误“短路”,又能及时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真实[强][强][强]
TOP
3#


章杰
“那里能不能从魏老师执教一课的收获:
1.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在一环接一环的活动中,学习不断递进
2.课堂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加以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解决重难点问题,生生互教,教学效果更理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是否可尝试翻转课堂,学生通过预习,对探究问题采用更多的自主研究方式
       魏老师对时间把控的很到位,将科学研究衍生到课外👍

课堂开始的时候引入KWL表格,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和探究欲望,并为后续的研究作好准备。
如果我是学生,我会纠结于通电导线是被磁化了还是被铁化了,凭啥就电一定产生磁了呢?奥斯特发现这个现象时肯定也会探究到底通电导线到底产生什么了吧?

用大科学概念架构单元知识,应用于每一节课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有帮助

戴老师站在整个《能量》单元结构教学的角度,运用KWL班级日志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强][强][强]

单元起始课,戴老师站在单元大概念的高度去设计,采用KWL的表格,引领整个单元的学习,值得学习[强][强][强]

像奥斯特像科学家一样做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孩子们已经走进大门开始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了,真好!
     抛一个石子,让学生激起波澜
     戴老师的视频就像小电影酷炫,内容丰富,视频背后也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了[鼓掌]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科学情景中 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  [强]
     特别喜欢这种“静静”的课堂,说明孩子们有需求,渴望探索,努力实践。
     教案中看出,设计得是让学生的思维一层一层的前进,期待戴老师具体怎么下来的
     视频很有代入感,视频后“他发现了什么”,这个“?”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磁针表盘很用心,一盘多用,既可以记录,也可以汇总展示,一目了然!赞
  你是怎么联想到的?让学生唤醒的原有认知发生了迁移,做出了合理的推测。
  操作帮助卡,类似于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说明书,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教师讲更具有实际意义[强]
  朋友圈很有代入感,虽然是奥斯特的朋友圈,却让学生有了主体感,成果发布会很巧妙,想到了博物馆研学[呲牙]
   聚焦关键问题:是电产生磁吗?那加大电流会怎样?有哪些方法加大电流?
自然流畅[强]
    “寻找更多证据中”标题加强学生对求证、求真的意识与科学精神[强]
   在欢快的气氛中一起学习,探究!孩子们轻松得学习状态,同时也给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缓解了一下疲惫[玫瑰][玫瑰]
     戴老师语言简洁,将活动完全放开给六年级的孩子,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朋友圈的形式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点赞活动也让每位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分享交流观点!特别好![强][强]
   本节课的科学知识目标是电流可以产生磁,实验一通过磁针偏转发现通电导线确实会影响磁针,学生止于观察现象,对于通电线圈和增加电池等方法来验证是否真能产生磁,接下就看学生的研讨了
  朋友圈点赞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组织与评价[强]
   相同的教学环节加入不一样时代元素,评价功能瞬间变得更加强大趣味十足[强][强][强]
  交流互动环节即开放了课堂形态,又开放了学生思维,提升了辨别分析能力,值得借鉴
  实验室的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孩子的活动成果可以在这里展示,不断修正认知。
观点一致:电可以产生磁,寻找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可是短路或增加电池或增加线圈圈数使偏转更大,是证明电产生磁的直接证据吗?
       学生从看似静态的流动性参观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影响深刻,形成思维的碰撞,最后让学生的整理聚焦到有几种方式证明了电产生了磁
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理答很自然、机智,能及时纠正学生表达的错误“短路”,又能及时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真实[强][强][强]?我请个同学来说说看”孩子们自己就说出了实验注意点,而不是老师告诉孩子们

尽情地玩中,享受科学的乐趣!处于完全放开的状态,大胆起来了!课前谈话和活动很成功!👍🏻
章老师的课前活动玩纸飞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缓减紧张的心理,然后及时把纸飞机收回到抽屉里也能让学生把注意力回到空气
孩子的回答跟老师教案中的预设不一样的时候,章老师的做法很机智,直接跳过进入下一个环节,自然!
“折成纸飞机能飞得远,为什么。”学生想的是为什么飞得远,还是会想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玩飞机后的讨论,学生的前概念暴露,会觉得折成纸飞机后变重了
章老师把实验的要求、分工说的比较仔细,让孩们能知道小组合作

纸的变形,孩子们自己设计尝试,总结,再尝试,做到了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最中央!

实验中的操作和注意点老师细细引导着孩子们自己得出,包括展示板上的序号是什么都由孩子们的出,其他的放哪里也有了明确的指向,考虑了实验中出现的任何可能,还🈶️再出示一张纸的作用也有孩子们猜测得出!一切以生为本!
桥墩的设计很用心,可以避免改变间距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要求
用挑战成功换纸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而且用隐形的材料替换提升活动的层次性[强]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
孩子们喜欢的纸飞机成为课堂表现评价载体,猜想一张A4纸贯穿课堂,课前小游戏,实验材料,评价表(不知道孩子们的纸飞机会获得多少个优秀)
聪明的孩子们都快速完成了第一个任务,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来完成,体现了以生为本[强][强][强]看一样的活动,分了2步递进关系慢慢增加难度!开始到现在,学生感受了一张可以飞的纸,一张可以做桥的纸,真是一张善变的纸[呲牙]
当孩子说变了形状纸的力气就变大了,章老师不急着去说明这力气就是承重能力,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引导,进一步了解瓦楞纸的特征。
学生1说波浪形
学生2反对,说是锯齿形
章老师强调学生2重复一遍
并评价“都说得非常好”
然后出示瓦片,然后形状就统一为“瓦楞形”,
我觉得这么逻辑有点有点生硬啊!

这是一节能感受到科学的“魔力”的课堂,被看不起的纸巾也能有无穷大的力量
让它喝点水,过渡到纸的吸水性非常自然,语言也很幽默风趣!也留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孩子们想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很淡定的在引到,值得学习……
喝水,既激发了孩子纸怕水的前概念,过度到油纸自然,同时还解决了纸水的问题!让纸变得越来越“神奇”!
章老师的课堂:1.课堂掌控能力强,可见章老师的功底深厚。
2.深入研究教材,剖析各个环节,建构每个模块,处理得当。
3.从一张柔弱的纸开始,变成纸飞机✈️ ,引出瓦楞纸,了解它的特性,然后瓦楞纸制成小板凳,再到折一张餐巾纸变硬,让学生想办法让水不怕纸,最后在纸上滴水水散开,教学活动层层推进,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4.学生全程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纸开始经过加工,改造,性能发生优良变化。
5.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纸,变普通为经典,博学生眼球,体现生本课堂。
一点思考:有些组餐巾纸提沙子没成功,教师就喊停开始汇报。能不能让没成功的小组可以看一看其他组,所有组成功后再交流。
从一张薄薄的纸出发到瓦楞纸的承重,学生体验丰富顺势而教,但是到凳子的环境,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是有变化的,虽然活动非常激动人心,但是不是让孩子再研讨一下会更好,丰富的感性体验,更需要理性的分析来提升科学知识与素养
@楼萧字敬之 也有点这样的感觉。虽然低年级的孩子活动不适合长时探究,但是前面有部分活动可以稍微整合,会更有助于孩子思维发展。
整个课堂收放自如,该思考的时候思考,该实验的时候实验,该听的时候听,将“神奇”两字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里
章老师的课堂:1、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独特能很好滴把握课堂,2、章老师从纸飞机开始改造纸到让学生自己改造再到进一步地改造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纸的神奇,3、学生在这节课中参与度很好,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的注意力集中,4、最后的总结到其实纸不神奇,而是我们人类的神奇,让学生意识到改造的力量,只要我们去思考这样就可以出现更神奇的东西
章老师的课,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驱动着孩子们去思考,环环相扣,从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过渡到坚硬的瓦楞纸,再到增加纸的韧性,再到防水性,每一个环节自然过渡,让人听了意犹未尽!最后还让孩子们了解有些纸点不燃,有些纸点了会变色,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佩服!
亮点1.提供了有结构性的材料,白纸,纸巾。2.以优秀的评价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掌控能力强。3.活动层层推进,体现了简约而高效的课堂。4.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孩子们整堂课都在开心的学科学。5.老师的教育机智处理的非常到位,通过以激励的语言让个别小组做到马上安静。6.整堂课都在围绕神奇,方法来寻找证据,培养孩子们的实证意识。
思考:低段的孩子要不要使用一张活动单,就如活动一,可以采用边折边做边记录,然后再小组汇报,会不会节约点课堂时间?
TOP
4#



         沈老师把材料区和实验课堂分开,实验后都整理好材料不让材料对学生产生干扰,也培养了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
直接引入课题!及时地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充分尊重学生
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相同: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但在实际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更偏向于瓦楞纸的概念
         神奇的纸在于“变”,而不是在于变成瓦楞纸,设计框得太牢,教的味道太重,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完全可以以佳佳人物为主线,用任务驱动型来设计,放手让学生帮佳佳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用“佳佳”从小到大的变化来测纸的承重能力的变化,有创意!
          沈老师可能没有想到学生直接说出了瓦楞状,这个孩子太厉害了[捂脸]直接出示了瓦楞纸,然后叫学生去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显得多余,有张ppt的问题直接跳过了,后面环节有些乱了。
设计,工程思维,看似融合了stem理念,但是没有设计图,没有思考,让孩子们直接做一做,是不是此环节设计得欠妥一些?
          沈老师从一开始的改造纸给学生一定的铺垫和基础,然后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开始设计改造纸,制作桥,把工程设计的理念在地段体现但不锅中要求
创设情境:领“小佳佳过河”,过几年,佳佳长大了,出示实物人偶,佳佳来到了现场,重量变重了,学生拿小佳佳换大佳佳。学生提出瓦楞纸,验证称重大,但是探究味呢?验证性太浓。最后变成小工程师:用15张纸折一折,画一画,设计可以承受一个小朋友的重量。
这里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们猜测需要几张纸,直接出示15张纸完成承载2年级的佳佳重量的做法或者想法是不是更加直接!因为有了需要几张纸的猜测,就出现了很多小朋友认为的不可能。
第一堂课侧重改变形状,承重能力加强;第二堂课侧重改变形状以后,到底能承重多少,更注重设计,stem味道更浓
设计,工程思维,看似融合了stem理念,但是没有设计图,没有思考,让孩子们直接做一做,是不是此环节设计得欠妥一些?
        学生设计了老师代劳制作了,然后全部失败了,全部推翻了,老师又拿出一种别的方法,那之前孩子们的设计是不是感觉全白费了!这样子会不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孩子们以后就懒得思考呢!因为孩子们会觉得反正想了也不对,老师会有好方法的,会不会被动的等待?
           课堂的开头很好,情景设计的很符合孩子们,但是最后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你们的不行,得跟着老师我的想法走,套一句流行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学生为本思想没有渗透好
横放变成了立放,偷换概念,孩子设计半天都没有用,最后老师给的纸筒才是神奇的,孩子的思考似乎被忽视,这样的环节值得商榷
           每个环节的过渡是有点牵强,感觉为了进入下一环节强行进入的[呲牙]
被晃晕了!!原本不理解为什么要直接出示瓦楞形,听到设计我想了下,先提供知识再设计也还行。然后一看问题,15张一个孩子,这难度太大了,期待有所突破。然后等到的是学生都失败了,又拿出了一个桥墩,强行把设计桥面改成一个桥墩。
沈老师的课,声音甜美亲切,材料准备充分,佳佳这条主线贯穿了很久,初始设计是想将stem课程放在低段,孩子们的设计图也很棒,可惜孩子们失败后没有继续深入,为了课堂顺利完成加入了圆柱体又回到了瓦楞纸,若继续深入,会不会呈现不同的课堂呢?
          亮点1.材料比较丰富,孩子们很喜欢。2.情景设计的有创意,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方式。3.老师的语言很精炼,废话比较少。
          沈老师优点:1.沈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2.把纸折成瓦楞形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设计指导细腻。3.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设计更够激发学生的思维。4.课后留悬念继续去思考,让科学课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
学生的活动设计重点放在第二环节应该会适合二年级学生特点,第三环节难度大,直接演示让学生感受纸还可以更强大就可以了吧。现在第二环节被忽视,学生还没提到圆筒形在第三环节要让孩子设计出圆筒形的结构来那肯定是做不到的。
对比两堂课,学生都是积极性很高,课堂很热闹,我们平时的科学课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热闹的课堂,但是是否在热闹中真正落实到了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做到了学生主体,也是我们在平时课堂里需要思考的。
          对比两节课,发现此两节课的设计是明显不一样的!第一节课从方法的多功能体现出来了神奇的纸为主线!而第二节课用功能的神奇为主线进行的教学!从孩子们的氛围来看,第一节课的孩子更开心一些,更快乐一些!
本节课活动太多,想给孩子的太多,缺少点主线,特别后半段没有深入,孩子设计了没有实验,然后老师直接呈现一个做好的纸筒,接着又出现油纸伞……感觉每一个都呈现匆匆,没有聚焦!
两节课都能看出两位老师的用心准备,不过风格不一样,设计思路不一样!对学生的把握章老师做的很厉害,收放自如,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收获很多!沈老师,材料准备的很精心,教态亲和,就是对学生扶的太多,还有点强行扶正的感觉!
听完两节课之后有些思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课更加地适合,虽然两节课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哪些是有利于孩子思维发展的,对于低端的孩子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让学生去做,做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思考,做完后有一些体会,让学生对科学有初步的感知,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工程设计放在二年级的课上是不是有点拔苗助长,而且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设计的魅力
第一节章老师的课孩子们真实的体验更多,孩子们的想法和设计能充分展示出来,第二节沈老师的课创设情景问题佳佳过桥,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有点点小遗憾就是最后帮助真人佳佳过桥的是老师的设计,孩子们的设计和想法没能很好地
TOP
5#

相关链接:


【综合】浙江2019年小学科学教学评审活动资料网址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935.aspx

TOP
6#

相关链接:
浙江2019年小学科学教学评审活动剪影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925.aspx
2019省评优课:二上《神奇的纸》教学实录( 执教:湖州长兴章杰)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4921.aspx
2019省评优课:二上《神奇的纸》教学实录( 执教:台州椒江沈佳晴
二剪梅 发表于 2019/10/16 13:34:47

一大波干货,谢谢分享,以后配上视频,就更好了
TOP
7#

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楼主整理及时高效,为大家服务的一是很强,赞一个!
TOP
8#

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楼主整理及时高效,为大家服务的一是很强,赞一个!
喻伯军 发表于 2019/10/17 7:18:58

谢谢喻老师的肯定,收获满满,应该的。
TOP
9#

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的互动,语言是最富魅力的,也是一个老师走向卓越的基本条件。
TOP
10#

戚老师听课用心,整理高效,大大点赞!
这些评课记录值得细细品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