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家东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准备和反思专帖——六年级 [复制链接]

31#

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准备


针对上次钩码不容易挂的问题,我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希望这节课学生的效率能高一点。        


TOP
32#

这个方法好实用
TOP
33#

回复 31楼王家东的帖子

这个钩码挂上去很容易掉,所以改进了一下 。
TOP
34#

方式的细节改进,极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突出了实验的主题
TOP
35#

用心的王老师
TOP
36#

回复 24楼上虞王飞的帖子

王老师 好像不是爱牛的, 我看是余姚市神马教仪成套有限公司啊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11 15:30:00

是的,这套材料我们也有,还是不错的。
TOP
37#

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准备


针对上次钩码不容易挂的问题,我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希望这节课学生的效率能高一点。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19 10:14:37 细节决定成败。
TOP
38#

1.5《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要让学生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实验中,让学生先用弹簧测力计测1-4钩码所需拉力。再让学生分别借助工具定滑轮和动滑轮后测其拉力。通过数据发现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虽然数据存有一点误差,但这个结论还是能够得到。在是否改变力的方向中,我发现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不是很理解,所以做出了一些调整。我先不借助滑轮,让学生用细线提起钩码。记此为不借助工具的力的方向。然后再让学生分别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后与第一次的做对比,判断力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接下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滑轮本质也是杠杆。先判断定滑轮为何不省力。找到三个点。(都能找到)发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不省力。再研究动滑轮为何省力。找三个点(动滑轮三个点比较难,少数学生发现)。发现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所以省力。


TOP
39#

1.6《滑轮组》——教学准备


TOP
40#

这套材料不错,有效利用了桌面作为支架,大大节省了材料空间和费用,只要把支架做好做结实就好了。
TOP
41#

1.6《滑轮组》——教学反思


通过理解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优缺点,引入滑轮组。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一个滑轮组。有两种方式。我让学生先画图,后实验。用多组滑轮组可以省更多的力。还进一步拓展,省力的多少其实与动滑轮上的绳子数量有关,越多越省力。


TOP
42#

1.7《斜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针对于之前材料不爱惜的现象,我现在给每个组都弄了固定编号。
TOP
43#

1.7《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个实验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整节内容学生掌握的也不错,但就是学生的实验速度太慢了,所以我打算以后的课加上时间限制。两个实验我都让学生先进行设计,引入控制变量的概念,如第二个实验,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其余钩码数目,斜面种类等都不变。




TOP
44#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准备


本节课我寻找了一个自行车的视频代替了自行车,视频里的内容很详细。

TOP
45#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齿轮大小对于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作用都能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六年级学生学习过周长。但从作业本看学生对掌握自行车上各部件所属机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TOP
46#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准备


本节课我寻找了一个自行车的视频代替了自行车,视频里的内容很详细。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29 14:13:28

有时候,的确视频比实物更好用,他的关注点很明确,课堂效率也更高。
TOP
47#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齿轮大小对于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作用都能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六年级学生学习过周长。但从作业本看学生对掌握自行车上各部件所属机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29 14:23:22
我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自行车部件所属的机械类型感到困难,说明学生对不同机械类型的特点并不理解。
TOP
48#

回复 47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很多地方都不是很严谨,上课时讲扳手属于轮轴,刚刚在一个试卷里看到扳手属于杠杆。
TOP
49#

回复 47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很多地方都不是很严谨,上课时讲扳手属于轮轴,刚刚在一个试卷里看到扳手属于杠杆。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30 8:29:39
有说轮轴是杠杆的变形。那个自行车铃铛按钮是杠杆?轮轴?
TOP
50#

用视频,有声有色,对孩子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TOP
51#

1.6《滑轮组》——教学反思


通过理解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的优缺点,引入滑轮组。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一个滑轮组。有两种方式。我让学生先画图,后实验。用多组滑轮组可以省更多的力。还进一步拓展,省力的多少其实与动滑轮上的绳子数量有关,越多越省力。
王家东 发表于 2019/9/26 13:25:44

这样的固定架我是第一次看到!安装方便吗?
这样的高度更适合学生做实验!
TOP
52#

针对性的好视频还是很有必要。
TOP
53#

回复 43楼王家东的帖子

斜面角度的变量控制,终觉得有些粗糙,角度控制较随意,
TOP
54#

回复 51楼酸牛奶的帖子

支架不错的,值得一用!
TOP
55#

做一位专注的科学老师,值得努力!
感谢分享!加精!
TOP
56#

回复 43楼王家东的帖子

学生时间慢要看是否合理,科学实践是需要时间保障的。限制有时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首先看看学生时间不够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教师讲得多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按照建议的要求,学生探究的时间应该在20分钟左右。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0-05 21:34:27
TOP
57#

用心的王老师
TOP
58#

回复 41楼王家东的帖子

一班也采用和你一样的思路,先画图再动手;二班采用相反的方法,先动手再研讨后画图。结果一班的学生画了图却组装不了滑轮组,还是在动手的过程中重新探究具体的方法,也就是画图这时候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二班在实践操作探索过程中,因为到处碰壁,知道了一些组合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后面的画图是发自内心由理解而画的。
吕坚
TOP
59#

回复 53楼金亚军的帖子

是的,金老师。是比较粗糙,但我想只有坡度有从小到大的趋势就行吧。
TOP
60#

2.1《抵抗弯曲》——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了三种宽度和三种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看回形针的个数,下面统一让学生用他们的全易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