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许水勇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专贴——五年级 [复制链接]

61#

如果有这样的材料,学生实验更是方便了,我们的老师真是太有才了。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0/30 13:17:58



这套材料真心不错
TOP
62#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个主题一共花了三节课时间:第1节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我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需要的材料,升温和保温的措施等,再进行全班交流修改;
第2节课学生制作太能能热水器,并展示与评价,评比“太能能热水器制作小能手”,课后学生带走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下一节课再带来;
[size=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1/20 10:46:31




我错过了阳光,后悔莫及,后面一周都是雨。只能第四单元开始了。等待太阳的日子开启了。
TOP
63#

扎实的科学课!
TOP
64#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后反思

1、实验很热闹,要避免出现热闹有余而思维不足现象,就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模拟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即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土地和雨水的变化,什么样的土壤颗粒容易被雨水带走等。

2、用材料控制实验的进程:如当学生观察到现象后,可以及时把学生的“喷水器”拿走,让学生观察的焦点集中在土地和径流上。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19-12-14 19:21:11
TOP
65#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后反思

1、风化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风化作用发生在当地或无包含物体移动,所以不能和侵蚀作用互相混淆。侵蚀作用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所以模拟实验2:流水的作用是“风化”吗?

2、用石膏糊来观察植物对岩石的作用,教师要提前完成,课内让学生观察。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19-12-14 19:21:30
TOP
66#

回复 56楼不愿长大的帖子

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地形,学生就有经验。
TOP
67#

《我们的小缆车》课后反思

1、小缆车要不要学生自己组装,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学生容易出错,也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是在不断的"出错"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要抱怨现在的学生连火柴都不会点,首先我们要给他们点的机会。

2、本节课有安装缆车、挂几个垫圈小车能动起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三个小活动,教师可以把这三个小活动整合成一个大活动,与学生交流探讨后,给他们至少20分钟的时间开展活动,再留7、8分钟完成研讨交流。



TOP
68#

1.实验很热闹,要避免出现热闹有余而思维不足现象,就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模拟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即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土地和雨水的变化,什么样的土壤颗粒容易被雨水带走等。
2.用材料控制实验的进程:如当学生观察到现象后,可以及时把学生的“喷水器”拿走,让学生观察的焦点集中在土地和径流上。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2/1 21:03:34
通过控制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关注观察,聚焦雨水对土地侵蚀的变化才是关键,许老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策略到位,太棒了!
TOP
69#

1.风化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风化作用发生在当地或无包含物体移动,所以不能和侵蚀作用互相混淆。侵蚀作用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所以模拟实验2:流水的作用是“风化”吗?2.用石膏糊来观察植物对岩石的作用,教师要提前完成,课内让学生观察。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2/1 21:23:24
百度:风化和侵蚀两者区别:

1.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


2.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第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


3.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4.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将被侵蚀的的物质带走。

风化和侵蚀是两个很类似的概念,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一条:风化的对象比较小,一般我们常说岩石风化;侵蚀的对象相对大,一般我们常说地形侵蚀;
我觉得风化是侵蚀的一种!


TOP
70#

1.小缆车要不要学生自己组装,答案是肯定的,即便学生容易出错,也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是在不断的"出错"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要抱怨现在的学生连火柴都不会点,首先我们要给他们点的机会。
2.本节课有安装缆车、挂几个垫圈小车能动起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三个小活动,教师可以把这三个小活动整合成一个大活动,与学生交流探讨后,给他们至少20分钟的时间开展活动,再留7、8分钟完成研讨交流。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2/14 19:20:27
支持许老师的观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不然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弱!个人觉得整合活动有整合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推进研究的习惯!但要根据学生的活动进度和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和指导,让探究活动更有效一些!
TOP
71#

回复 70楼酸牛奶的帖子

也许把后面两个活动整合起来比较好。
TOP
72#

《测量力的大小》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重点无疑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如何指导不必细说,我觉得这节课的思维点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物体去选择合适测量范围的测力计,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测力范围分别是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可以比较同一个物体用不同范围的测力计测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引发学生思考。2.还有关于估计重力大小的活动,看了学生的记录表,也没有发现越来越精确的现象,教师不必纠结,不要指望就这么几次测量学生能积累多少经验,教师课堂上也不用花时间展开(本节课时间也很紧张),因为这是个潜移默化地过程,相信随着测量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测量水平会自然而然越高,教学不必太功利。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19-12-20 20:27:35
TOP
73#

至于自己做一个测力计,那只能放到课外拓展性活动中去了,反正我的课内是没有时间了的。
TOP
74#

1.这节课的重点无疑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如何指导不必细说,我觉得这节课的思维点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物体去选择合适测量范围的测力计,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测力范围分别是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可以比较同一个物体用不同范围的测力计测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引发学生思考。2.还有关于估计重力大小的活动,看了学生的记录表,也没有发现越来越精确的现象,教师不必纠结,不要指望就这么几次测量学生能积累多少经验,教师课堂上也不用花时间展开(本节课时间也很紧张),因为这是个潜移默化地过程,相信随着测量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测量水平会自然而然越高,教学不必太功利。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2/20 20:22:25
使用测力计有许多注意点,需要学生在具体测量中提高!
孩子们的估测要建立在固有物体感受的基础上,最好提供一个比较合适的物体作为参考,其实钩码并不合适,因为钩码的在手中掂的时候压强比较大!
TOP
75#

至于自己做一个测力计,那只能放到课外拓展性活动中去了,反正我的课内是没有时间了的。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19/12/20 20:45:10
建议提供好材料,布置一个展示评比的挑战性任务!
TOP
76#

回复 73楼不愿长大的帖子

是的,自己做一个测力计要下一节课了
TOP
77#

《滑动与滚动》课后反思

1、可以为学生准备两个测力计,一个测量范围为1牛,一个测量范围为2.5牛,因为滚动摩擦力非常小,所以需要用测量范围为1牛的测力计比较好。

2、为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相差的大小,在数据汇总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它们两者时间的差距,这比算倍数更有效。


TOP
78#

1、可以为学生准备两个测力计,一个测量范围为1牛,一个测量范围为2.5牛,因为滚动摩擦力非常小,所以需要用测量范围为1牛的测力计比较好。

2、为了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20/1/5 22:11:57

我也是,滚动摩擦力太小,用了1N的测力计,滑动摩擦力同时准备了2.5N,5N的,差距明显。
TOP
79#

1牛的测力计每小格为0.02牛,2.5牛的测力计每小格0.05牛,不少学生这个很容易弄错。
TOP
80#

1、可以为学生准备两个测力计,一个测量范围为1牛,一个测量范围为2.5牛,因为滚动摩擦力非常小,所以需要用测量范围为1牛的测力计比较好。

2、为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相差的大小,在数据汇总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它们两者时间的差距,这比算倍数更有效。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20/1/5 22:11:57

测力计的选择很重要,但不同的测力计的刻度不同,需要孩子们仔细观察和计算!
图表更形象,赞!
TOP
81#

记录教学中的点击,留下教学生涯的记忆,值得大家学习。
TOP
8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学生在观察了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了物体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说到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大小、轻重、空心(有空气)等,那么怎样顺利过渡到研究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教师可以反问: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改变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改变。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20-04-30 15:12:17
TOP
83#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1、引入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重量和体积在同时影响沉浮,可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前一节的材料)看不出沉浮与物体轻重与大小的关系,引出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2、在探索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实验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同样是浮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浮起部分多少不同),依此找出沉浮的规律。

3、小细节:在塑料圆柱体中加入适当的垫圈,增加重量,使体积最小时能达到下沉的状态,这样实验效果更好。

TOP
84#





微信图片_20200424123018.jpg (, 下载次数:0)

(2020/5/14 15:29:02 上传)

微信图片_20200424123018.jpg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20-05-14 15:29:02
TOP
85#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1、橡皮泥一定要防水的。

2、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轻重没有改变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没有经验,所以这里可以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提前,请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记录。

3、让橡皮泥浮起来活动,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23块橡皮泥,一个大水槽,让学生做出尽可能多的形状,初步感受沉浮的规律。

4、测量排开的水量时,烧杯尽可能大一些,如500毫升,并在上面贴一张更细密的刻度纸,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

TOP
86#

《造一艘小船》课后反思:

“用其它材料造船”这项活动根据教参意见,要求学生在本课前完成一艘小船的制作,我认为是有难度的,没有任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制作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大打折扣,如果放在课内进行,即便安排两课时,时间上也不太充裕,所以我认为这个活动最好是课内完成造船计划,课外实施制作,制作可以个人,也可以多人合作,作品只要在学期结束前上交都可以,这样学生制作不受时间、材料等方面的限制,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项活动可以作为本学期考核学生依据之一。如优秀得5分,良好得4分,合格得3分,提高学生制作的动力和热情。

TOP
87#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虽然已经用毛巾来代替衣服,但还是有一些小组的温度有所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毛巾外的温度和毛巾内的温度,例如衣服外21℃,30秒后22℃,1分钟后22℃,2分钟后22℃。产生这一类数据有以下一些可能:

1、看温度计的角度不同,毛巾外的温度温度计是竖着看的,毛巾内的温度是横着看的。

2、测量衣服外的温度还没有上升到最高就记下来。

3、用手叠毛巾时带上了手的温度。

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数据,但还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毛巾内的温度没有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得出毛巾是不会产生热量的。

TOP
88#


TOP
89#

《浮力》教学反思:

如何测量一块泡沫塑料的浮力呢?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泡沫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如果此时有一个拉力把泡沫块往下拉,它受到的浮力还等于重力吗?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重力+拉力。继续引导学生怎样用测力计测量拉力,并计算浮力,这里用微课指导比较好。

关于排开的水量的测量,可以与浮力的测量分开,浮力测量在水槽里完成,空间大,容易操作,排开的水量在500毫升的烧杯里测量,贴上自制的细刻度线。两次测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水槽里测的小部分与烧杯里测的小部分前后有误差(大部分也一样),我认为这个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与科学结论是不矛盾的。

最后就是时间的分配,如果“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两个活动都开展分组实验,时间非常紧张(本课一共有四个活动),所以我认为第一个活动可以为演示实验,第二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学生的操作相对会容易一些,因为两个活动的测量方法完全一样的。

还有泡沫块重力的测量,可以用电子秤,如果只有一台,可以让学生按小组排队来测量,转化的方法是1牛约等于100克力。

TOP
90#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课后反思:

第一个活动: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教材中寥寥数字,还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得。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从井中提水的情境,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入水中,体验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手的感觉不是太准确,能不能通过测量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重点分析浸在水中的钩码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来。最后分析得出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法:浮力=重力-弹簧秤拉力。

第二个活动: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可以合并一个活动,因为这两个活动都指向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本节课要重视图示的作用。用图示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助于理解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当然教师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如一般要从物体的重心点开始画,箭头要有长有短,哪个力大,要画得长一些,最后还有写上大小比较和沉浮的状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