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科论坛 杏林拾遗 21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浙江先行 [复制链接]

1#

很高兴小科论坛成为大家学习交流中医药的小小杏林。我前面发的主题中,有错误的,或者还没有说充分的,就在这里补遗。


1、青蒿,黄花蒿,茵陈蒿,艾叶,菖蒲,香囊


青蒿,黄花蒿,茵陈蒿,艾草都是菊科蒿属植物。它们的疗效作用有相似,也有区别,但都是既可以内服又可以外用。既然都是菊科蒿属植物,它们的外形很难被区分。我前面中医帖子发的图片中,说细叶是青蒿其实是错了,它不是青蒿。


青蒿可入药,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它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中药“青蒿”其实是黄花蒿,屠呦呦团队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这是延续了中药“青蒿”的叫法,其实应该是“黄花蒿”。入中药的“青蒿”都是黄花蒿。


茵陈蒿,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清热除湿,比如治疗肝炎黄疸,转氨酶异常,但不止于此。


大家最熟悉的是艾草,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是“灸”的原料。其实它也可以内服外敷外洗。

青蒿叶最显著的特点是,复叶上又长“复叶”,一片复叶就像树枝。

茵陈蒿的叶没有明显的、像青蒿那样的、树枝状复叶,它应该是单叶。植株形状也多为无茎的丛生状。(没看见它长茎的样子。)

  

艾叶都是单叶,有阔叶,也有狭叶。据老年人讲,艾草分真艾和假艾,真艾的叶片反面的绿是浅灰白绿,像蒙上了一层白霜。


端午节大家在门窗上挂的,除了艾草以外,还有菖蒲。菖蒲也是中药,用的较多的是石菖蒲,入药部分是它的根。端午节在门窗上挂的是水菖蒲,药用价值较低。水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挂门上,是取它们的芳香来祛邪,这邪,既包括虫邪,也包括病邪。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挂香囊,这香囊里的“香料”也都是芳香辟邪的中药,由于各个药店配方有差别,香气也有差别,但都有中药的味道。如果香气太过好闻且持久,可能是加了香精。

1.jpg (, 下载次数:0)

(2020/3/4 21:36:25 上传)

1.jpg

2.jpg (, 下载次数:0)

(2020/3/4 21:36:25 上传)

2.jpg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20-03-04 21:36:25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19/10/5 20:47:2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对艾草这些又有了新的认识!
TOP
3#

谢谢分享,这些植物是清明节的明星
TOP
4#

很高兴小科论坛成为大家学习交流中医药的小小杏林。我前面发的主题中,有错误的,或者还没有说充分的,就在这里补遗。


1、青蒿,黄花蒿,茵陈蒿,艾叶,菖蒲,香囊[/f
四季桂 发表于 2019/8/12 21:16:30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草药种类繁多,要深入了解不易,要运用好则更难!但中华民族几千年就是用这些草医草药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跟着楼主了解中医!
TOP
5#

谢谢分享,这些植物是清明节的明星
儒衣飘飘 发表于 2019/8/12 21:47:46
清明节?一般应该都是端午节吧!
TOP
6#

中医博大精深,各种植物都能发挥特殊作用!
TOP
7#

2、五行和中医治病

阴阳、五行、八卦、风水、命理等学说,是中国特有的“哲学”,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认同的人认为它们是朴素而高明的辩证法,否定的人认为它们是唯心的。《黄帝内经》则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在中医上,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原则。


按照“五行”的思路,中医把人体的各个器官都进行了组合分类,也与自然界的属性做了对应,天地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在中医望诊和整个诊断分析过程中,必须在这整一个系统里进行统筹分析,比如望病人身体某部位的颜色,来分析判断相应脏器的疾病或健康。比如,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对应火木土金水五行,其中肾属水(上次我错说成肾属金),色黑。开窍于耳,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耳鸣耳聋,骨关节退化,齿摇,都是与肾有关。


在针灸疗法中,四肢末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


(穴位与五行。不大好懂。)


上次说的中医的心理治疗,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其中“金----土”是相克。比如,“喜伤心(火),恐(水)胜喜”,范进喜极而心迷,其岳父突然扇他一巴掌,吓了范进一跳,治好了他的疯病,这就是“恐胜喜”,即“水克火”。其他的,比如,“怒伤肝,悲胜怒”;
“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即怒伤肝,以忧克制怒对肝的伤;思伤脾,以怒克制思对脾的伤;忧伤肺,以喜克制忧对肺的伤,恐伤肾,以思克制恐对肾的伤。就是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治疗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


但中医五行学说的运用,不如阴阳、气血、虚实、表里这辩证八纲(《黄帝内经》),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补法、清法、消法(清·程钟龄)这施治八法来得好懂。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15 08:50:34
TOP
8#

3、解锁好中医看病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医看病的手段就是望闻问切。望病人的面色,肤色;闻气味用得较少吧;切脉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学问很深,古人有专门的著述。问,就是询问病人的饮食、睡眠、两便等。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医生切脉后直接说出病人的不舒服,比如你口很渴,大便很烂,吃饭后即胃痛,等,以此显示医生水平高。而不是问“现在你怎么样”。这里就引出一个话题,什么才是好中医看病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我们不懂中医,无法判断医生辩证的正确与否,和开方精准与否。但我们有一些途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好中医。就是看他们看病时的表现。这就是我说的“好中医看病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中医生的水平越高,说话越少。至少我们县中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中医大多是这样。市中医院和省中医院更不用说了。即使是在盈利性的河坊街国药号里坐诊的医生,说话也是少的,因为他们在原来的医院里就习惯这样了。被这几家老牌药号请去坐诊的应该是好中医。原因有四,一是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这个佛理故事大家都知道。二是对病人的分析、定性、治疗往往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感冒算是较为简单的了,但给中医给感冒分型不是也有很多种吗?),这样,严谨的医生干脆不说。这样的医生往往说的是,你吃吃看吧!你吃了再说吧!三是在高手云集的大医院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滔滔不绝的医生会被其他医生看不起的,谁比谁厉害多少啊!看疗效才是正道呢!四是省城的病人一般见得多,经历得多,他们也懂一些的。省内名医很多在省城,河坊街几大药店竞争很激烈的,都是疗效说话,光夸夸其谈就能把病治好了?对于老油条病人来说,言多必失,还是认真把脉诊病开方,把病治好了,才是王道。


(菩萨面孔,医者仁心。何任,2009年,首批国医大师。精于《金匮要略》,几次赴日本给日本“中医”讲授《金匮要略》。)


而半瓶子醋,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很中医,但往往不是高手。这在区县级医院也会有,但属少数,市省级医院更少。在县级第N人民医院(我们这里最多是区第六人民医院)的中医,镇街卫生院的中医,这样的医生就多了。给病人说说他的病,以及治疗方法,让病人心里踏实一点,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去吃药。反正给病人说病证(中医对疾病的本质归类的特有名称,如阴虚火旺),病人也听不懂,有错也发现不了。但吸引病人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中医给病人说病情,说得最多的有二,一是,你上火了,二是,你湿很重。哪有那么多人上火的?哪有那么多人有湿的?


刚才说的医生把脉后直接说出病人的“病情”,我的看法是,这不说明医生的水平高低,但说明了医生诊病的态度不好。医生的确能从把脉和望诊当中基本看出病人的大致病情,但疾病还分很多小的类型,疾病也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你说对了一部分,但作用主要还是为了收获病人的“心”,不是真正为了你的“病”。按照我说的“好中医看病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望闻问切,认真思索以少而精的药来治好病人。


开方的时候,看医生方子里中药数量的多少。现在社保规定一般病人的中医方上限是20味中药,特殊病种病人的中医方上限是25味药,价格分别是50元和60元每贴。一般的医生就尽量往这个标准靠。医生对医术的钻研也由此受到影响。要知道,哪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方子往往只有五六样药,入六味地黄丸,六味。医生引用的时候进行加减后,就加到10来味药。省中医院墙壁上挂着建院时那些台柱子医生手写药方的照片,都是十味药左右,最少的是9味。


上次我说的被两个台柱子收为徒弟的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他开药先写一个“九宫格”,三行九味药,然后下面加2-4味,总数在11-13味之间。国医大师何任的学生,现在在*中医馆VIP诊室坐诊的***(级别不高,只是主任医师,博导,没其他称号,但和几个国家级名中医共用一个诊室)只开15味药,有个病人提要求多开,被他婉言谢绝。(那个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去世前原来就在这个诊室。)


古代的医生常写医案集或医书,这才是有自信有底气的做法,也是不让自己的从医经验消失。这相当于我们做教科研总结。屠呦呦就从张仲景医书中,发现里面有“绞取青蒿汁”而治疟的记载,从中受到启发,研制提取青蒿素的。做过明朝朱元璋御医的楼英(杭州萧山楼塔人)就写过医书《医学纲目》,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多有引述楼英的《医学纲目》内容。楼塔和周边医者屡屡从《医学纲目》中取用验方,造福乡邻。


当然,以上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这里只是想说,不要被一些医生的口吐莲花蒙蔽了。特别是一些个体行医的,尤其善于用话术来笼络病人。当然,这也是求生欲使然。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14 21:21:26
TOP
9#

慢慢学习!
TOP
10#

回复 5楼酸牛奶的帖子

清明节,也用的吧
TOP
11#

谢谢“四季桂”老师的分享。
TOP
12#

慢慢学习,细细品味。
TOP
13#

4、中成药和中药制剂

药物成分中有中药的,我们可能就理解为中成药。其实严格意义上的中成药即国药,它的批文是国药号*****,是不需要做临床实验的,所以说明书中“副作用”一栏通常写“未知”。


而用中药制成的西药制剂,批文不是国药号的,其实就是西药,不能算是中成药。它们是需要有临床实验的,如抗癌药康莱特就是由米仁(薏苡仁)提取而来。我父亲患肿瘤在省中医院住院的时候,免费用过这种药,当时正在实验阶段。现在它走出国门,快要进入美国药物系统了。至于屠呦呦团队研制的青蒿素抗疟疾药物,更不用说了,它可是得诺奖的呢!


国药号的中成药,首先是经典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大力丸(不是街上卖的假药哦),小活络丹(古方),大活络丹(同仁堂由古方改进),寄生独活丸之类的。其次是现代新创的名方,如速效救心丸,黄芪生脉饮,安宫牛黄丸(由于1993年以后,野生犀牛角被明令禁止用做制药原料,原有的剩余犀角原料被封存,只用于研究等特殊用途,天然牛黄天然麝香也因为受保护而稀有,所以早年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成为绝品,一粒60年代产的安宫牛黄丸,在北京一次拍卖会上,拍出了11万元的天价)。它们通常是由名医或药号老板(他们也懂医,而且能拿到很多名医方子)整理的有效方。再就是后来新推出的新中成药了。


比如大家可能熟悉的新光牌黄芪生脉饮,是省中医院建院时的十一个台柱子之一潘澄濂的经验方生产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心悸气短(心气虚和心阳虚)。(由这些台柱子医生方子而来的中成药不止这一种。后来的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也研制过两个成药方子,但只在院内使用,没有上市。和他同资辈的省中医原骨科主任***也推出过两个方子,他现在还在勤奋出诊。他们这批医生,是生命不息,出诊不止,和病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享受。省中医院原副院长黄**走路都不稳了,还在方回春堂坐诊。年老停诊几年以后,还有病人问黄主任回来坐诊了吗。

(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三个“老娘舅”为“新光”药业做广告。)


由于国药号中成药不需要临床实验,成本不高,利润不低,所以新的中成药随时都有推出,而且都争取进入医保用药目录。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其实和已有的中成药效果都差不多,都不是什么惊天新药。药店里OTC中成药数量较多的,除了骨伤科的,其他要算感冒药和胃药了,真真是让人萝里挑花,挑得眼花。由于是“新”推出的药,相对来讲价格就没有可比性,定价就有了随意性。再加上这种中成药进入医保以后,推介权就在医生手里了,更不可能考虑其价格了。


例如,骨*胶囊,用于骨折、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属肝肾不足、经络瘀阻者。由五味药制成。其中芭蕉根、酢浆草、三七是用于吸收淤血,促进血液循环,治愈骨折,属治疗“跌扑损伤”(可以称为“新伤”)范围。补骨脂、续断是补益肝肾,疏通经络的,治的是“陈伤”。现在治新伤和治陈伤同时出现在一个方子了,这在经典骨伤科方子里是不可理解的。在伤科药当中,会有跌扑损伤的方子中含有补肝肾通经络的药,也有治陈伤的药当中有活血止痛的药,但只要看了功能主治就知道这药是治什么的。而在像骨*胶囊这样,既有治新伤的作用,又有治陈伤的作用,骨科医生就可以把它开给所有的骨伤科病人,无论是新伤病人,还是陈伤病人。而实际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医生处方权的可贵了。


另外,与中医类似的少数民族医药,如蒙药藏药苗药彝药畲药傣药维药,也有很多制成国药,进入药品或医保药品行列,成分中有我们熟悉的中药,也含一些只有他们才有的动植物原料药,这些药的药效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治疗的病证、疾病范围虽然翻译成了中医名词,但总是不大好懂,个人选OTC大概不会去选它们的。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16 07:50:51
TOP
14#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有所鉴别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TOP
15#

5、夏季时病的诊治和夏季的起居养生


夏季已快要结束,由于前面说起过夏季中暑,疰夏,感冒的话题,所以尽自己所知做少许补遗。


时病,时令病,因季节的特点而致的病。医生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开的方子往往会有新季节特有的几味药,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暑热当道,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湿”围绕着你。合起来叫暑湿。暑湿对“脾”伤害最大,因为脾属土,喜干燥,暑湿会困住脾胃功能,造成胃口不开,人也会疲倦无力。如果症状比较重,就是“疰夏”了。这时候就要益气消暑除湿。绿豆是消暑良品,但除湿就需要除湿的药了,如米仁就是除湿良品。同时还要益气(类似于补气),增强人体抵抗暑热的底子。如果中暑了,最好就要看医生吃药了。


在没有什么不适的情况下,可以服用双参茶,生晒参(6g)西洋参(3g),增强抗逆性,未雨绸缪。


饮食中,有些蔬果食物有益于消夏除湿,可多吃。绿豆,降火。丝瓜,性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炒)扁豆(种子),除湿健脾,治痢疾。冬瓜,清热化痰,消肿利湿银耳,补脾开胃。无花果,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酸梅汤,清代宫廷改进后成为御品,后流入民间,在北方多见。是夏日除热送凉,生津止渴的“神品”,喝过便知其妙。可照方自制。


荷叶,荷梗,莲子,莲心,藕,藕节,节间须都入药,荷花全家都是宝,对于我们平安度夏好处多多。夏天不是吃不下易腹泻还睡不好吗,莲子,补脾缓泻宁心。藕,生熟可食,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补益脾胃,清心安神(熟食)可治止脾泄久痢荷叶,消暑佳品,它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腹胀或下痢(真神奇),可以说,夏天会有的一些时病,它都能搭把手。

(荷叶两片,千万不要晒干,干荷叶去药店里1块钱可买一大把。冰箱里藏起来保鲜。撕碎泡茶饮。)


夏天要少食冷饮冷食,多食必伤脾胃。空调能避暑,减少很多夏天的苦难,但它除了容易患感冒,长久还会使人对暑热的抗性降低,反而容易受暑热伤害。凡事都有两面性不是?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17 08:44:58
TOP
16#

荷叶包起来蒸各种肉都很香,别有一番滋味
TOP
17#

对青蒿有了新的了解
TOP
18#

很高兴小科论坛成为大家学习交流中医药的小小杏林。我前面发的主题中,有错误的,或者还没有说充分的,就在这里补遗。


1、青蒿,黄花蒿,茵陈蒿,艾叶,菖蒲,香囊[/f
四季桂 发表于 2019/8/12 21:16:30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艾草可以高效除螨虫
TOP
19#

谢谢分享,又了解了三种中药材
TOP
20#

慢慢学习,谢谢分享!
TOP
21#

[quote]谢谢分享,这些植物是清明节的明星
儒衣飘飘 发表于 2019/8/12 21:47:46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forumpage=1&topicid=24581&page=end&jump=pid#329......
酸牛奶 发表于 2019/8/13 0:01:43
用途不同吧,清明青团艾饺,端午插艾驱虫,艾草的生命力很顽强,野外采一次艾草,用完把根部丢在花坛,以后年年有的吃了。
TOP
22#

很高兴小科论坛成为大家学习交流中医药的小小杏林。我前面发的主题中,有错误的,或者还没有说充分的,就在这里补遗。


1、青蒿,黄花蒿,茵陈蒿,艾叶,菖蒲,香囊[/f
四季桂 发表于 2019/8/12 21:16:30

以为只是艾,原来还有那么多知识!
TOP
23#

谢谢分享!
TOP
24#

6、针灸气功武术 补遗。

6、针灸气功武术 补遗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功和针灸有很多共通之处,练武的人也必须练功,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经研究过针灸麻醉,当然在今天它也被质疑。最后不知什么原因偃旗息鼓了,可能是现代麻醉技术的成熟,使得针灸麻醉被边缘化而最终出局,而且它也出不了国。但在意大利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中国》系列纪录片里,就有针灸麻醉给产妇施行剖腹产的内容。剖腹手术中产妇答复医生询问说,除了稍微有点疼以外,其他没有什么不舒服。

(拍摄于1972年的纪录片《中国》里的一个镜头。影片里医生多次拿着两尺长的针,往产妇肚子里扎。里面还讲到,广大的乡村医生都会针灸,他们是农业中国的医学脊梁。)


上次说到三伏灸起泡或“烫伤”,其实起泡是显效的反映,不起泡是没有显效或没有马上显效的反映。烫伤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那么高温度,这应该是药物刺激引起“过敏”,但别人怎么不过敏呢?我们可以解释为,“过敏”的这个人,穴位处“状况”不一样,比如电位。但现在的人缺乏中医知识,“维权意识”也强,就会出现投诉。省中医学院附属第N医院的一个副教授,还发明了“不起泡”三伏贴药饼,获得了发明专利,其实这是新时代下迎合病人的产物。早年的三伏灸就有热痒起泡的温馨提示,现在医生不敢了。


自己穴位按摩可以遵循“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原则,哪里酸胀痛就按哪里,即使按破皮肤也不要紧,甚至不用急着涂碘伏消毒。比如,感冒时头痛头胀,这时你可以把头顶胀痛处揉到破为止,头痛马上缓解,比单纯揉太阳穴风池穴效果要明显。这时头上脸上很多部位都会胀痛,同样也很容易揉破,而不感冒的时候这些胀痛、易破情况都不会出现。那篇论述跨湖桥针灸的论文说,古人用针常常把皮肤刺破,甚至允许它轻微发炎,这是给身体穴位一个持久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


眼保健操就是中国传统的穴位按摩在眼保健上的运用。北京从50年代开始编制推广眼保健操,有过多个版本。全国范围则是三个版本,第二版就是目前中小学在做的这一套,第三套还没有广泛推开,但它作为最新的一套,综合了一二套的优势动作,也结合了当前中国健身气功的精华,做起来颇有中国健身气功的影子。


眼保健操也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说,我读书12年,学的最没用的就是眼保健操。对此专家认为,眼保健操要治疗近视是力不可达的(我认为预防和减缓加深近视是可以的),但可以缓解用眼疲劳,预防近视,作用不可否定。大部分学生的穴位都没按准,动作和力度也不正确,要有显效的确是不可能的。


根据中医“痛则不通”的原则,在用眼疲劳后会眼睛酸胀,这时候停止用眼,待其缓解是一法,但在现实中不容易做到。这时候揉按眼睛周围穴位会发现很多位置非常痛,揉按后缓解,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标,比单纯被动的休息要好。


自己做眼保健操,可以改进动作,灵活操作,增加效果。如按天应穴或攒竹穴都可以,位置相近,只要哪个酸痛就按哪个。这一节和第二节挤按睛明穴都可以用指甲而不用指尖的肉,这样用力点小,容易找到痛点,用力(压强)也大。按四白穴和按太阳穴不用指端肉,而用大拇指第一节关节,又硬又有力。效率最高的一节是轮刮眼眶,刮住很多穴位,一定要做好。动作改进是,不要一上一下的刮,而要一直刮上眼眶。重复做反复做,容易找到位置(上眼眶一圈),不至于刮了一下还没找到准确位置,又刮下眼眶了。刮下眼眶也用这个方法。

                

          第一套眼保健操揉的是攒竹穴   第一套和第三套都有揉风池穴


现在民间的武术练家少有专业的,因为他们也要赚钱生活。练拳不可能全身心的。而现代搏击术已经产业化职业化,他们靠这个吃饭,除了这个他们也不大有别的爱好。所以,武术斗不过现代搏击是可以理解的。


相对来讲,中国近代的三大内家拳比较厉害,多有传奇故事。比如杨露禅号称杨无敌,但到现当代太极拳功力下降,就是源于杨露禅孙子对太极拳的改变。董海川是八卦掌创始人,他打几十个人就是在人群中“走”(练八卦掌就是不停地“走”),然后他们都趴下了。最有名的是形意拳,其中孙禄堂,兼通形意、八卦、太极,有“天下第一手”称号。最传奇的是郭云深,因杀恶霸而入狱,在獄中戴着手铐脚镣,仍练出了“半步崩拳”,出狱后用“半步崩拳”打败众多挑战者,这就是有名的“半步崩拳打天下”。这也说明了,把一招练到极致就成绝招了。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22 12:47:58
TOP
25#

7、中药的毒副作用


最近国内科研团队发表研究成果说,马兜铃酸可直接导致肝癌。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细辛等。其实中医从未否认中药的毒性,很多药物的记载中都有“有毒或含小毒”的内容。国家中医药局已经从2003年起陆续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销售使用。

(木通,也叫通草,枝茎入药,有时作为通乳药。上文的关木通是另一种药材。)


而且中医对“有毒或有小毒”的药物,往往是炮制过后使用的,如蒸、炒、烘焙,或和其他药一起加工炮制。而且每剂控制用量,治病时控制服用的贴数。有的中药有毒则先下煎半个小时。如,半夏有毒,所以往往用白矾、竹沥或生姜一起炮制,成为竹沥半夏或姜半夏,或笼统写“制半夏”。生半夏则多捣碎外敷消肿之用。现在服用制首乌有很多中毒的,应该是炮制不彻底造成的,本来炮制首乌就是为了减低毒性。传统的制法是用黑豆汁九蒸九晒,可能现在实现不了。


除了有毒性的中药以外,其他的中药也有副作用。如金银花泡服以后如果腹泻,但又不像肠炎,就是因为它性寒凉,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脾胃虚弱者就容易胃痛便烂。所以在金银花在药书当中会有“脾胃虚弱者慎用”之类的话,这也算是中药的副作用吧。像人参(会杀人),枸杞子都有这种副作用。


可以说大部分中药都有这样的“副作用”的,但大家也不见得服中药得了“副作用”,原因在于中药大多是组方运用的,讲究个“君臣辅佐”,相互配合,既增强了药效,也消除了药物的“副作用”。还说著名的“六味地黄丸”,这东汉时张仲景的名方,后人评价说六味药“三补三泻”,简直是完美。光用三补有其不足,光用三泻也不行(当然也不会有人这样去用哈)。后世还衍生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当归六黄汤,左归丸等。


还有一些复方中药,也是出现副作用的高发地。像复方甘草片,VC银翘片首先在香港被禁用。原因就出在“复方”上,比如复方甘草片就含有中药八角茴香的西法提取物(八角茴香油)。至于鱼腥草注射剂出现副作用前文已经做过论述。


TOP
26#

8、生活中的中药


中国古代人真的是天地人合一的民族,大自然的很多事物都能成为保健或治病的宝物。随便抓几样身边的食物,动物,植物,一般都能在书上找到它的“性味功效主治”,虽然不一定在药房里有卖,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它们来治病或保健。这里列举一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动植矿物中药品种(一般在中药房里都能配到,也会因药房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可能因为受保护而不再有供应)。本来想去拍一些实物,但可能会花很多很多时间,就网上找一些了。(前后帖子里出现的,就不一定再列入。)


A、厨房和果蔬食物:花椒,胡椒,肉桂,桂皮,八角茴香,生姜,生姜衣,干姜,炮姜。黑豆,黑豆衣,淡豆豉,发芽的黑豆(清水豆卷)。白扁豆(白扁豆种子),扁豆衣,扁豆花。糯稻根,芡实,冬瓜子,冬瓜皮,玉米须,柿蒂,核桃仁,分心木(核桃内分隔膜)。莲房,莲子,莲芯,荷叶,荷梗,藕节,莲须。石榴皮。白果,木瓜,桃仁,杏仁,龙眼肉(桂圆肉)。乌梅(梅花果实的干)。


B、园林和家庭盆栽用的植物:络石藤,六月雪,垂盆草,夹竹桃,芙蓉叶(木芙蓉的叶),玫瑰花,月月红(月季花),金钱草,槐米(槐花蕾),槐花,瘪桃干(未长成的桃子),蓖麻子,天竺子,栀子花,白芍、赤芍(芍药的根),牡丹皮(牡丹的根皮),楝树皮,川楝子。




C、身边的植物、野外的植物或菌类:白茅根(茅草根),芦根,马齿苋,苍耳子,鬼针草,牵牛子,车前草,车前子,浮萍,五加皮辣蓼草,芦荟,醡浆草,淡竹叶,竹茹,竹沥。苦丁茶。丁香花,辛夷(木兰花蕾),罂粟,罂粟壳。松香,桃胶,金蝉花,银耳,红曲米。



D、动物入药:蝉衣(知了壳),蜈蚣,蝎子,地鳖虫。蚕茧,僵蚕,蚕蛹,蚕沙。蟾蜍,蟾酥,乌梢蛇,蕲蛇,海螵鞘(乌贼骨),牡蛎,珍珠,珍珠母(河蚌壳),鸡内金。熊胆,鹿茸或鹿角片(一嫩一老),鹿角霜,鹿角胶,水牛角,犀牛角,羚羊角,玳瑁,虎骨,鳖甲,龟板,龟板胶。凤凰衣(鸡蛋壳内白膜),鱼鳔。


E、矿物化石类。某些古动物化石(龙骨),琥珀,墙壁上的盐花(风化硝或叫玄明粉),生石膏,白矾,云母,磁石,方解石,麦饭石,硫磺,朱砂,砒霜,雄黄。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22 10:50:25
TOP
27#

9、小课教师
中医自修教室


A、好奇心,或者说好学。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如,冬天有人卖“野山参”,你又知道生晒参也是人参,你有好奇心就去查(现在查资料比过去方便多了,当然我们也要会区别正误和可信程度),会发现人参分野山参、移山参、生晒参和别直参,然后你就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人参了。再比如,现在有人把薄荷当盆栽在种,也有人把它采来泡茶喝,你就可以研究一下薄荷茶怎么喝,然后你会发现喝薄荷茶的治疗保健作用太多了,还能采来做菜。但你也会发现,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薄荷茶,阴虚有火,表虚多汗(夏天最多见)不宜,怀孕哺乳妇女不宜,睡前不宜。我认为正常人也不宜长服,至少应该有间断地服用。


B、小切口。其实每一个小问题都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反映了中医的理论治法。但也因为如此,小切口也能看到“大系统”。比如,治感冒的小柴胡冲剂和正柴胡冲剂,学一下两者的差别。除了医生开的方子是值得肯定的以外,医生开的中成药,包括中医开的中成药,有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样板学习(什么时候用这个中成药),但有时候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医生开习惯了,或者药房里只有这几种中成药,没有药店里多,特别是大的老字号药店。比如我们区的*门药店,如果你不会挑中成药,会让你头晕的,最后只能听营业员的。

(正柴胡颗粒和小柴胡颗粒,正柴胡颗粒一般小药店没有。)


C、问题导向。这样为了用而学,有动力,有目的。还说感冒,你不知买什么中成药,你就钻研一下感冒的辩证和治法,然后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当然冬天用生姜水预防受寒感冒,或用葱白豆豉汤治受寒初起感冒,只要你愿意钻研,也可以掌握。我说了,感冒是比较容易的中医专题之一,它不治也会好的,有木有。


D、互为参见。由于自己学这些问题得到的结论相对是碎片化的,你查的那些新媒体信息资料也往往是不完整,不系统,甚至不正确的,所以,学习的时候注意“留一手”,不要不信也不要全信。要用别的资料来互为补充,互为修正。比如,有篇网文说,风热感冒是风寒感冒的后续发展阶段,这完全是错了。即使是经典古籍中,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方面,中医药实在是内涵太深,外延太广。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很多“人血馒头”这种性质的观点,就是菁华与糟粕并存了。


E、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什么都想学。中医界有句话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一妇人,不医一小儿。我们一般接触最多的也是内科,内科诊治对象是适用于所有人,妇科和儿科要更难学一些,皮肤科则是能用到的时候少。


E、进阶。那就是读中医读本。查资料一般是网上,新媒体少有长篇大论系统的文章,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所以要进阶,要读中医读本,是针对普通读者的中医药出版物,不是中医学院学生读的中医书。而且不是《黄帝内经简明读本》《历代中医良方简明读本》之类的,因为我感觉那些还是奔着“做中医”的方向去的。应该是《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中医方剂浅谈十三讲》之类的,目的是让读者不做中医也懂些中医。


F、高阶。就是读中医经典著作。自《黄帝内经》之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在后世有很多的发挥和发展,当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皇帝内经》这部“宪法”的原则上加以发现和发挥的,犹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有清代的《温病条辨》,清末民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但每一个中医无不把《皇帝内经》奉为中医理论的圭臬,每一个中医都必须要读《皇帝内经》的。前面我帖子里说的,中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黄帝内经里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了。但中医学院学生有教授给他们上课,如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在省中医学院担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的时候,就是给学生上《黄帝内经》。我们就没有人来指导了,再说你也不可能获得中医资格证。所以高阶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


G、在小科教学中渗透中医药教育。它的意义更大,因为前面的基本上限于个人家庭的日常保健治疗,而启发小学生热爱中医,播下中医药的种子,功莫大焉。首先是五年级中医课本的专门教学。其次是在教学中,发掘可利用的因素。比如,在认识蚯蚓的时候,可以介绍蚯蚓这种动物是一味中药。如果有可能,还可以介绍它的炮制,它的毒性。上植物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医药的更多了。像一年级科学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教师还可以介绍青蒿(黄花蒿)本来是煎服和外敷的,屠呦呦从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走出国门,造福人类,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天气、四季的内容里,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做法。在上生理卫生单元时,可以讲中医传统对睡眠的观点,以及网上“中国人什么地方都能睡午觉”的段子。至于中医药课外活动,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开展的。

TOP
28#

回复 26楼四季桂的帖子

生活中的中药对教学更有普及意义,还可以指导学生健康的饮食。
TOP
29#

艾草我第一反应就是吃艾饺,哈哈
TOP
30#

中医文化和中医药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我们小科老师,要带动更多学科的老师进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