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葫芦的工作点滴 [复制链接]

1#
2016学年已经开学三周了,虽然上课还只上了6天。工作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虽然小有收获,但总是因为生活的琐碎没有记录下什么内容,现在宝宝也大点了,觉得应该暂时把多点心思放在自己的个人成长上了。时机凑巧,刚在群里看到了罗海军老师的成长记录,点进去学习了一下,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便立即开始码点字,记录下这个开始。希望能把平时工作和教学中值得记下来的记录下来,记下来就不会忘了,这些都将是自己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不睡觉的兔 于 2017/2/27 22:34:4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贴!记录点滴,聚沙成塔!
TOP
3#

今年教三、四两个年级,六个班,第一次教这么多的班级。三年级刚接触科学,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对科学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如何让学生的这份好奇心保持的更持久呢?首先我想是新鲜感和趣味性。三年级的学生还要培养他们学科学的学习习惯,实验秩序的建立,这些都要从每一堂课中去落实。
观察大树的活动,在活动前有些操作需要跟学生讲清楚,如:放大镜的使用(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离得老远在用放大镜看树,纯粹是当望远镜用了;还有学生眼睛、放大镜、被观察物体三者贴的很近在看),软尺的使用(刻度用厘米一边、要平行地围树干,读数方法),拓印树皮(平捏蜡笔,轻轻地涂)。
三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无法将自己看到的准确的表达出来(如粗糙,学生会用扎手来表达),教师要示范几次。
常错的字和常用但学生还不会写的字要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多写几遍,尽量不用拼音。(粗糙、光滑、椭圆、咖啡色、棕色……)
TOP
4#

学生剪影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09-14 13:00:07
TOP
5#

回复 2楼金亚军的帖子

谢谢金老师,向您学习!
TOP
6#

点滴积累,慢慢成长
TOP
7#

课倒不多,和我一样,就是班级有点多。
TOP
8#

欢迎欢迎!
TOP
9#

很有意思的展示,对我们看到儿的老师来说也很油帮助
TOP
10#

也叫葫芦
TOP
11#

加油,有反思就有进步!
TOP
12#

以为是舟山葫芦,结果,,,,,,,
期待葫芦里装更多东西。做不到每天更新,希望你能每周都能更新一次记录自己的成长
TOP
13#

在《大树和小草》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根树枝和一株小草,发现这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每位学生都带了自己能带的植物。其实科学课只要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准备好自带的材料,教师的负担会减轻很多,课堂的效果也会好很多。这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知道草质茎和木质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另一个活动就是认识一些常见的小草。书本上只涉及到狗尾草、黄花酢浆草、蒲公英和车前草,但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其实在田野上见过的草还是比较多的,因此我找了一些常见的小草也让学生来认识一下,希望他们学了以后在路边看到有些就能叫出名字了,这也是一种收获。

艾草(端午的时候摘点插在大门口有辟邪一说,艾叶可以用来做糕点)
珍珠草(白天叶子展开,傍晚叶子就合上了)

猪毛菜

一点红(紫背草、羊蹄草、野木耳菜)

刺苋(野苋菜)

大蓟

地锦

鬼针草

蒺藜

节节草

看麦娘

龙葵

葎草(剌剌藤)

马兰头(我很喜欢吃的一种野菜)

马唐(蟋蟀草、鸡爪草)

茅针(在我爸妈晓得时候很常见,我晓得时候也还有看到过,现在似乎没有了,大了的穗毛毛的软软的,奶奶说能拿来止血)

曲曲菜

山莴苣
商陆(山萝卜)


苍耳


救心菜(记得每当家里有小孩老出鼻血,奶奶就说摘点这个煮蛋吃就会好的)

牛筋草
碎米莎草

马齿苋

去搜集这些图片的时候发现很多是我们小时候常看见的,有些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了,不禁让我怀念我的童年,经常能和小伙伴去田里到处野,拣马兰头,通常半天都能拣一篮了,回家理理晚上就是一盘好菜,烤番薯烤芋艿也是我们的最爱。现在的小孩少了去野外任意玩耍的机会,他们的课余被电子产品和补习填满,还是我们小时候开心快乐!
TOP
14#

在上四年级《风速和风向》一课时,说到风速风级,有学生问起那台风是多少级?龙卷风是多少级?一时语塞,具体台风、龙卷风与风速的关系我也没有仔细去查过。于是我便趁此去好好查了查。

龙卷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它是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风以上,最大可达每秒120米以上。 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按它的破坏程度不同,分为0-5增强藤田级数,简单来说就称为EF级,由1971年芝加哥大学的藤田哲也博士所提出。

EF0级
风速在65-85mph,约合105-137km/h,虽然较弱,但还是足以把树枝吹断,把较轻的碎片卷起来击碎玻璃,一些烟囱会被吹断。(出现几率极高,53.5%)

EF1级
风速在每小时86-110mph,约合138-177km/h,它们可以把屋顶吹走,把活动板房给吹翻,一些较轻的汽车会被吹翻或刮离路面。(出现几率较高,31.6%)

EF2级
风速在111-135mph,约合178-217km/h,它们可以把沉重的甘草包吹出去几百米远,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货车可以刮离路面。(出现几率中等偏低,10.7%)

EF3级
风速在136-165mph,约合218-266km/h它们可以把一辆较重汽车吹翻,树木被吹离地面,房屋一大半被毁,火车脱离轨道。(出现几率低 ,3.4%)

EF4级
风速在166-200mph,约合267-322km/h,它们可以把一辆汽车刮飞,把一幢牢固的房屋夷为平地,树木被刮到几百米高空。(出现几率很低,0.7%)

EF5级
EF5级风速超过每小时200mph,也就是超过了322km/h,房屋完全吹毁,汽车完全刮飞,路面上的沥青也会被刮走,货车、火车、列车全部脱离地面。(出现几率较低偏高,20%—45%)

也就是说龙卷风风力至少达到11级。

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和风不能混为一谈。风只是空气的流动,而台风则是一种天气系统,拥有一定的结构。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看了这些资料以后,我发现如果这几种风都跟学生介绍的话不好,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而且他们会更容易弄不灵清。所以我的处理是不主动提起,如果有学生问起,那么就简单介绍一下,台风和龙卷风等都是比较特殊的天气现象,其主要表现是风速比较大,破坏力较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私下来跟老师交流。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09-21 10:36:58
TOP
15#

        10月下旬要上一节课,我选择了四下的《花、果实和种子》。虽然很早就知道要上课,但是选课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要选的是一节观察探究课。观察探究课,很多都是生命世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仔细的观察,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分析总结体会其背后所指向的核心概念,这其实是有难度的。思来想去很久才定下来上《花、果实和种子》,但是由于是下册的内容放到上册上,季节的限制也让我碰到不少问题。
        1、上课的时间是在秋天,本身教材内容安排在春天,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能选择的材料很少。秋天开花的植物很少,结构清楚便于观察的花更少。没有油菜花,但幸好家里种的一种青菜由于老得快在9月底开花了。菜花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但由于它的花朵很小不适合观察雌蕊和雄蕊,百合花花朵大,是观察花蕊最好的,但是在采购百合花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要买正好盛开的花,会发现雄蕊的花药是没有的,原来店家为了不让花粉粘来粘去,在刚开的时候就把花药摘除了,可这不是我想要的。第一次只好买了还是花苞的百合花,在家里养了3天还只开了两三朵,这可怎么办,马上就要试教了,查了资料说温度高一些的话开的会快一些,于是放到浴霸下去催开,效果倒是有一点,但还是不够。最后有几个组只好拿花苞让学生自己剥开来再观察了。果实的话也不能用油菜的果荚,刚好家里种了四季豆,我就选择用四季豆让学生来研究果实和种子了,就地取材吧。可能衔接上会没那么顺。
        2、本身教材安排第一课是《油菜花开了》,第二课是《各种各样的花》,在认识了花的结构的基础上再去研究花的繁殖作用。由于前面的基础没有,学生根本无法上这一课,因此必须要在正式上课前把前两课与第三课有关的内容上一上。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10-10 10:08:38
TOP
16#

附件1:           2015学年第2学期萧山区级研究课选课范围
                     (“观察探究课”和“文本探究课”)
1.三年级上册《植物》和《动物》单元
2.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3.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
4.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
5.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
6.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7.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环境和我们》单元
TOP
17#

在《大树和小草》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根树枝和一株小草,发现这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每位学生都带了自己能带的植物。其实科学课只要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准备好自带的材料,教师的负担会减轻很多,课堂的效果也会好很多。这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知道草质茎和木质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另一个活动就是认识一些常见的小草。书本上只涉及到狗尾草、黄花酢浆草、蒲
胡璐佳 发表于 2016/9/20 13:22:02
好资料
TOP
18#

从开学至今,一直在准备公开课,四次试教,一次正式,总共上了五次,时间很长,也确实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发上来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好的建议。
《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改).doc (, 下载次数:133)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11-07 15:43:46
TOP
19#

【教学反思】

难忘的第一次,在反思中未完待续

112日,我们的活动在党湾一小开展,这次不像往常参加教研活动那么轻松,因为我自己也要上一堂课,早上去的时候是带着一大箱工具去的,身上肩负着上课的任务,课没上完之前心都是悬着的。我的课被安排在第三节,因为上的是《花、果实和种子》,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去给上课的班级上了一节铺垫课,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的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还是不错的,短短的一节课时间,还是在比较匆忙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把花的结构都记下来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会对比油菜花去观察其他的花的结构,这让我对他们接下来的表现充满了期待。

一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按原先设计好的在进行,偶尔中间有个小插曲应该还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有些紧张,偶尔会显得比较慌乱。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下面我就整个磨课试教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

1.活动整合有助于思路清晰。在仔细研读了教材、几次磨课以后,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建议我最终将本课的活动整合为两个:一个是花的雌蕊和雄蕊的观察活动,传粉活动简单易操作,因此把传粉这个活动整合进这一主要的观察活动中,不作为单独的小活动开展;另一个是通过视频学习了解花与果实和种子之间的联系。

2.合理选材有助于观察充分。上课的时间是在秋天,本身教材内容安排在春天,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能选择的材料很少。秋天开花的植物很少,结构清楚便于观察的花更少。没有油菜花,但幸好家里种的一种青菜由于老得快在9月底开花了。菜花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但由于它的花朵很小不适合观察雌蕊和雄蕊,百合花花朵大,花蕊饱满,是观察花蕊最好的,但是在采购百合花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要买正好盛开的花,会发现雄蕊的花药是没有的,原来店家为了不让花粉粘来粘去,在刚开的时候就把花药摘除了,可这不是我想要的。最后只好自己提前一周左右买含苞待放的百合,放家里养着,等到上课时基本上都能盛开了。这个时间的控制也是在几次试教后摸索到的。果实的话也不能用油菜的果荚,刚好家里种了四季豆,我就选择用四季豆让学生来研究果实和种子了,就地取材吧。可能衔接上会没那么顺。

3.学习单引导有助于观察有效。整个观察活动分粘贴花蕊、标注名称、记录特点和推测变化四步进行,一步一步、任务明确。由于雌蕊一组只有一根,其他同学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学习单的使用上我听取了杨老师的建议,每个学生一张学习单,这样完成粘贴以后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单,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情况。因为观察活动不仅需要小组共同进行,也需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当你静下来观察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最终翻看学生的学习单,我也发现大家观察得都比较仔细,各部分的特点都写得很具体。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上,试教了多少次,我就改了多少次,从一开始的无法控制、消耗太长时间、学生不明所以到现在能按步骤一步步进行下去,15分钟左右时间的充分观察,这让我有种成就感。可见,学生观察活动是否有效与学习单的设计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交流研讨不够充分,生生交流欠缺。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究活动以后,在研讨交流这个环节,教师占了主导,如果能把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最后整课知识点的梳理时也是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最好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的说来,我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太少了,很多时候都是我跟学生在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太少了,潜意识里就是我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的引导要适当,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说,或许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或许他们会说出让你惊喜的观点。这是我以后要多加注意的地方,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给学生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

2.思维联系性强,学生较难接受。花受精发育成果实的环节视频播放时间很短,又有许多名词如“胚珠、花粉管”等,学生看完视频以后要求他们直接陈述这个过程,回答什么发育成果实什么发育成种子,难度较大,这个环节可以再设计过。可以在播放后给学生提供“传粉——花粉管生长——进入子房——与胚珠结合——形成果实/种子”几个过程的图片先让学生排序,然后根据图片自己说一说,再汇总梳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可以降低难度。


第一次上公开课,这样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这样的经历收获很大。不仅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正是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这堂课能有最后这样的呈现要感谢很多人,东道主学校和老师对我几次试教铺垫课的周全的安排,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学校教导处给予我的大力支持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我也是有团队的;不曾相识却很热心的汪刚钧老师在我最没有方向的时候给予我指导,让我受益良多;大家长杨老师给予我的机会、鼓励和指导都让我珍惜。


TOP
20#

三年级学生分不清的透明和无色、无色和白色问题。

在学习第四单元水和空气,认识水和空气的特点这部分教学中,都涉及到了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点,学生无法区分透明和无色,认为这两者是同一回事情,在课堂伊始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着重对这两个词进行了解释。

我是这样解释的:透明是指透过这样物体我仍旧能看到它背后的东西,其对立面是不透明,是透明度范畴,透明的物体也可以有颜色;无色是指没有颜色,无色的水装在红色透明的瓶子里就看起来就是红色,装在蓝色透明的瓶子里看起来就是蓝色;白色的东西就以大家都熟悉的牛奶为例,牛奶这样的就是白色,将牛奶和水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肯定是能够区分白色和无色的,但是没有东西比较就又很容易弄错了。这样解释我自认为应该是可以区分了的,但是作业交上来还是发现有空气的颜色是透明,水是白色的这样的错误答案。

查了下资料发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玻璃,就是能够透过红光的玻璃,蓝玻璃是能透过蓝光的玻璃。能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是无色透明的物体,比如水。所有色光都不能透过的物体是不透明体。


不知道其他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的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究竟怎么样解释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12-21 10:53:18
TOP
21#

三上年级易错字梳理


植物单元:


树、树印、涂擦起、水、粗木质茎、金鱼、叶、叶叶、度、


动物单元:


牛、角、门、

材料单元:


料、性、热、绝展性、伦、瓷、土、


水和空气单元:


液面、占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12-22 16:13:23
TOP
22#

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上了两节新课,对于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些思考,在此做个整理。首先,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点都不陌生,摩擦后、干燥的天气这些都是跟产生静电现象有关的条件,但是对于产生静电现象的原理是不知道的,这其中涉及到正负电荷、电荷相抵、电荷流动形成放电。一下全都教给学生,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这么多的内容可以分两课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第二课时学习静电现象产生的原理,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稍微容易些。
在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中,闪电也是一种静电现象,这个有较大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会不大理解,其实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来帮助理解,顺便去理解避雷针是如何发挥避雷的作用的。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探究正负电荷问题时,教材是采用毛皮分别摩擦两个气球,再将摩擦过得两个部分相互接触,观察现象。这里由于气球表面积较大而且很轻,且用细线吊着很会旋转,操作起来较困难,这里可以将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将气球换成吸管,习惯也很轻,且表面比较集中,摩擦起来就能使整个面都带上静电,要使两根吸管相互接触就会容易操作很多。经过试验,丝绸摩擦吸管和塑料袋摩擦吸管可以使他们带上不同种的电荷,操作时只要一根悬挂着,拿另一根去接触就可以了。最终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类比三年级学过的磁铁,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TOP
23#

《地球脉动》(这一部真是老少皆宜,现在有两季,第一季能找到国语配音的,第二季目前好像只有英语配音带中文字幕的),第二部是法国的关于昆虫的3D动画小短片《微观小世界》,第三部《旅行到宇宙边缘》稍难,可能适合大一点的孩子。
TOP
24#

写的很真实,娓娓道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期待后面的精彩!
TOP
25#

在《大树和小草》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根树枝和一株小草,发现这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每位学生都带了自己能带的植物。其实科学课只要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准备好自带的材料,教师的负担会减轻很多,课堂的效果也会好很多。这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知道草质茎和木质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另一个活动就是认识一些常见的小草。书本上只涉及到狗尾草、黄花酢浆草、蒲
胡璐佳 发表于 2016/9/20 13:22:02 真是用心,原来是宝葫芦那!
TOP
26#

三上年级易错字梳理


植物单元:


树、树印、涂擦起、水、粗木质茎、金鱼藻[/b
胡璐佳 发表于 2016/12/21 8:42:22

感觉特别用心!向你学习!
TOP
27#

向胡老师学习,打算从这周开设专贴
TOP
28#

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中有一个实验,让试管中的水结冰。在实际实验中,往烧杯的冰中加入食盐,一开始加的比较少降到-2℃,又加了几勺,冰的温度降到-4℃。试管中的水温也开始下降,一开始降得比较快,后来降到5℃以后就比较慢了,最终停留在2℃就无法继续降了。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液面最上端试管壁上有一圈冰。这个实验能做出效果来,但是实验数据跟理论有差距。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可能有这两个原因:1.可能跟我放的是比较大块的冰有关,如果把冰块弄得再碎一些,温度可能会有些不一样,还可以再试试。2.在测温度的时候温度计放的位置也有关系。同样的还有下一课《冰融化了》,实测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2℃,并不像理论上的0℃。
那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就矛盾了,实验数据的记录肯定是测到什么记什么,那总结呢?理论上肯定是说水与冰之间的转化临界温度是0℃,可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实际做过的让他们印象深刻,在课堂上我就发现学生记住了2℃,对0℃完全没什么印象。这就让我很矛盾,你说这样的实验是做好呢,还是不做好?做出来与理论不一样要不要与学生解释呢?怎么样解释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我知道温度会不是0℃这是跟大气压强有关的,只有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才是0℃,那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的大气压强肯定会略有差异,可是跟学生讲大气压强又不恰当,他们会听不到,所以我当时是说由于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具体测出来的数值会略有差异,你只要学会这种方法,做题的时候记住是0℃就行了。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TOP
29#

         证明摆具有保持摆的方向不变的特点


书本中的模拟实验:铁架台上挂一个摆,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先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原地盘。
可以观察到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岁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但是这样光靠眼睛也没什么参照物的判断其实并不十分准确。

改进后的实验:可以用带沙的漏斗做摆锤,摆动起来,看沙的痕迹,始终是一条线,就可以了。
TOP
30#

         证明摆具有保持摆的方向不变的特点


书本中的模拟实验:铁架台上挂一个摆,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先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原地盘。
可以观察到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岁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但是这样光靠眼睛也没什么参照物的判断其实并不十分准确。

改进后的实验:可以用带沙的漏斗做摆锤,摆动起来,看沙的痕
胡璐佳 发表于 2017/5/25 16:34:41
这个实验已经有好多老师改进过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