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9号学员陈晓政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31#

 

孩子,你是阳光


下小溪小学   陈晓政


一、案例叙述


她是我们学校601班一位女生。内向,反应敏捷的女孩,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在学校里纪律观念还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能够完成,正确率不高。如果不高兴的时候,使什么劲都没有用,老师的一句劝告也不听。上课时,对自己爱听的、感兴趣的科目会认真听几分钟。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则会摸摸自己的头发,搞搞抽屉里的纸片,或看旁边的同桌。任课老师提醒她,她还会出现抵触甚至反抗的情绪。在下课期间,也是一个人在走廊或操场一边玩,在她的眼里,世界就是她一个存在,和同学根本没有什么交流。即使是同学邀请,也是无动于衷,完全没有表现出孩子应有的活力和动力,一个孩子的天性完全失踪。


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她自小父母常年外出进行养殖,难得回来看她一次,即使是电话也是一年没有几个的。她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她的心中,呼唤着父母的关爱,而且是极度的需要。平时,她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她自小缺少温情和父母之爱,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朋友、同学交流,和爷爷奶奶的交流也是很少的。在家的时候,还会发脾气顶撞老人。在她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孤独。


二、案例反思


     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儿童都可能与她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案例中的女孩也不例外,她自幼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孩子们都喜欢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在一起,从父母身上学到点点滴滴的知识。而她却自小父母外出,与她一起的只有关心她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对于她的其她情况却束手无策。这样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孩子现在的情况的原因。而鉴于她的种种表现,造成其她同学认定她是一个不愿意和同学交流的学生,看见她有不对之处又不喜欢和她交流,造成了心理上认定同学们不喜欢她,老师不爱她,所以就更加内心封闭,其实这正是她内心缺乏自信,渴望得到关怀的体现。在我们学校,这样的孩子有不少,现在家长外出务工或者从事经商、养殖的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去关注。我们老师要和学生倾心辅导和交流,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上面的个案里,我想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丝丝爱心化作春风


案例中的女孩是一个文静而内向的女孩,可在她的内心深处不乏有孩子的那份纯真与可爱。有一天,她大哭大闹,就是不想在学校学习了,她要到广东的爸爸妈妈那里,我和她的班主任老师怎么劝导,她根本就不听你一句。我厉声骂了她几句,让她看到了我从来没有过的“凶”,她震惊了。让她那颗不平静的心静下来后,我拉家常一样,趁机与她谈了许多事情,讲了不少道理。她像一只温驯的小羊一样,认真地听我讲话,也许她此刻心中感受到了久违的父母之爱吧。自这次以后,她有了一些转变,学习的态度,和同学的交往,作业的速度等,都有了明显的转化。我便趁机与她一起讨论并定下一份可行的目标。


2、点点教育化作雨露


     像这样的孩子,如果不给她一关心,用爱去温暖是不行的。必须像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将满腔的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学生,让她们都得到关爱。自教陈滨真以来,我在各方面关注她,不时地给她一个微笑,给她鼓励,有时间和她聊天,说说家常。


    见我如此重视关爱她,可能是心存感激吧,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好转了。所谓打铁要趁热,我又定期定点帮她补习功课。孩子天资聪敏,加上有了上进的劲头,又肯下功夫去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真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3、 以感情为纽带,点滴润心田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摆在一个朋友的立场上,去关爱学生,让孩子感受到无限的关怀。饿时常鼓励孩子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应注意场合和分寸。创造表现的时机,让孩子多说话,引导同学和她一起活动,周末时,让同学到她家,和她一起过周末。每当她取得点滴进步时,我还打电话告诉她远在外地的父母,并让她父亲尽量抽时间打电话与她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老师把满腔爱心化作春风,化作雨露去滋润一颗干枯的心灵,试问有谁不感动呢。常言道:人心肉造。孩子在新的环境下得到了关爱,得到了滋润,让她重拾了上进的信心,改变了自己。


    我深深地感悟到: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坦诚无私的爱,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承认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重视他,欣赏他,倾听他们的意见,理解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成功。被爱,被尊重,人的心里充满着幸福,快乐洋溢在灿烂的面容上。我们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并真心真情去体验,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潜能的人,一个充满自信、不断发展的人。


TOP
32#

 

浏览了网络上的一个调查“目前,有半数以上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七本。” 统计表明,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每周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1小时阅读的占15.4%,每周阅读时间为2-3小时的教师占33%,每周阅读时间在4-5小时的教师占19.2%,每周阅读时间超过5小时的教师占27.3%,另有5.1%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阅读。我们做老师的,这样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阅读时间是难以满足知识更新需要的。


从教师阅读种类看,教学参考书占据绝对势。但半数以上教师个人藏书量在百本以下。很多教师阅读是来自网络。现在网络的发展,有更多的信息来自网络,我们做教师的可以及时地进行学习和摘录。


看看我们自己的阅读吧。进行新教育活动以来,我们是更加多地去关注读书了,那是有了学校的集体要求,我们才会静下心来阅读。每天一进学校,就是学生,作业,上课,和看不完的教学参考书,参考资料,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看其他书本了。回到家,已经是疲惫不堪,做点家务,辅导孩子的作业,完成已经不早了……


孩子睡觉了,才是我们学习的开始。翻看一些教学杂志,理论是新的,引起自己的回味和思考;教学案例是动人的,令人思索的。如果我们只是自己想想上课,辅导,或者凭自己的老经验,我们只有越来越落后。

TOP
33#

鱼鱼分析的透彻,真的要静下心好好的看看书!
TOP
34#

     为了完成“教育叙事”,拼命地学习,而且还找了点资料做了个“校本培训”。


      现在,总觉的时间过太快了,很多事情赶不上时间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6:37:19编辑过]

TOP
35#

 

让我们共同上好科学课


——听喻伯军的讲座之后


 


2008参加省小学科学领雁培训,喻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今天重新看了自己的当时所写,并且展示。


 


 


n     认真做事能把事情做好


n     用心做事能把事情做成一项事业


——喻伯军


(一)


借用红金龙集团的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对教学而言一样如此。进入课改以后,我们来评价一节课,不是看教师的基本功有多么过硬,语言有多么精炼,环节过渡有多么自然,而首当其冲看的是你的思想转变过来了没有,如果思想没转变过来,其它方面再好,也是一节经不起推敲、无意义、无价值的课。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你所处的高度不一样;不同的思想,会影响你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不同的思想会让你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分析问题;不同的思想也会培养出具有不同思想的素质的人。


——思路决定出路


(二)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小学科学教学规范的研制是一项保底工程,既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并能成为教学管理的抓手。我们一直在农村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特别需要有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规范,需要有小学科学教学的准则,让之成为全体科学教师的良师益友,帮助我们教师规范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n       什么是教学的高境界?


n       无规范— 规范— 超越规范


——喻伯军


(三)


我们都在上课,我们都在努力地上好每一堂课,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为之而努力,我们为了每一课苦想。试问,你上好了一堂课了吗?每月一堂,每学期一堂,每学年一堂?不需要很多,上好一堂课,上好我们自己有思想的一堂课,上好我们自己有准备的一堂课,上好一堂让孩子们不能忘却的科学课。


“新课程表面上是难度降低了,但是对老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要上好科学课,我们可以从为两个方面看:一是所有好课的共有特点;二是体现小学学科规律的特有特点。理清好课特点,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自己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悟,总结;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他人学习。我们深信科学课堂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的建议3--上好一节课


——喻伯军

TOP
36#

 

精彩,未曾预设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的动态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有价值的意义。追求“生成性”课堂,成为当前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境描述一]


上课的铃声已经响了,我已经准备好材料去上科学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来了一点意外的事情,我不能及时到课堂上课了。我心里记挂着我的科学课的孩子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大闹天宫”,还是自己会有什么安排。我办好事情立马来到教室,看到学生在教室里热热闹闹,有的在拍桌子,有的在敲椅子,有的在拍打着文具盒,更有的是围在一起敲一个铝制的脸盆……孩子们玩得非常兴奋,什么声音都有,杂乱极了。在往常,教师看见了一定会觉得学生在闹翻天了,对学生的会是一顿批评。今天,我却没有。


教师:刚才老师不在你们在干什么呀?


学生:我们在研究物体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要研究这内容呀?


学生:我们去看书本了呀。


教师:刚才你们的研究活动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积极地报告他们的研究发现。


“我在桌子左端敲,在右端听的同桌同学听到了声音。”


“我们按一下脸盆,本来发声的就没有了声音。”


“我把纸片放在脸盆里,脸盆发声时,我发现纸片会动。”
……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并且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而且有了很多的收获。我就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这是我没有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的预先教学计划进行了。可是,课前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他们的探究活动更加丰富,同时也让这节课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情境描述二]


“你有什么办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让我们能够看到、摸到呢?”


学生们人人动手用气球、塑料袋等收集了空气,并且进行研究空气。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突然,听到“砰”一声响,学生都注意了过去。原来是一位学生按破了气球,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突然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空气能够产生声音,能够“听”到空气,不只是“看、摸”的预设的探究活动了。就问“这声音是谁产生的?”


原先准备了哨子、小口的瓶子,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而现在学生的“意外”,给了我一个新的材料和引入探究的时机。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外强烈,他们研究、讨论着产生声音原因,不用我的提示,学生们探究了更多的空气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以及探究空气的方法。


[反思与分析]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互相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垆坶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该是珍视孩子们不断变化着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任何偏差,一般只是从老师的教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意料之中的。


在科学新标准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生命性。正如叶澜教授说的:“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把握有利的时机,运用有效的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当学生出现了与教师预设不同时,我们要巧妙地加以引导,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使学生有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表现自我。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在互动中焕发着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教学生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需要的满足。“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源的价值的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认识的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的理念下,应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师教学预设的目的性和过程性,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TOP
37#

以价值关怀贯穿课堂有效教学的全过程


作 者:成尚荣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效教学像一股风潮般吹进了学校和课堂,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词。当前,有效教学仍然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深化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处理有效教学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


只要我们关心价值,就必须乐意给儿童选择的自由。——(美)价值澄清派代表人物拉斯思


 


  有效教学反思 过度关注有效,忽略了价值


 


  有效教学的普遍被认同,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课堂耗时很多、收效甚微,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夹生饭”伴随着教学进程,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切切实实地逐步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有效教学的命题虽来自国外,但由此带来的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开展研究的品质,教师们十分欢迎也非常乐于接纳。事实证明,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这一命题的重提及其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推进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命题的针对性总是与导向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要永远追求有效,任何时候不关注、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教学便会陷于事倍功半的泥淖。因此,有效教学应是课堂教学领域的永恒话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的导向绝不是单一的。单一的尤其是离开整体设计与建构而孤立进行的“导向”会发生偏差,甚至会背离教学应有的规律与原本的轨道,结果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当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在处理针对性与导向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我们可以先从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一定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有效教学的提问与质疑,即有效教学的有效标准究竟是什么?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其核心目标定位于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这无可非议。但问题恰恰在于,有些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耗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教学行为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排除在有效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此看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效是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有效教学有可能是“好教学”,但绝不能与“好教学”划上绝对等号。我们应当在有效外,寻找并确立“好教学”的核心标准。笔者认为这一核心标准应是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


 


  毋庸置疑,有效的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有效与价值的关系。笔者以为,其一,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有效并非价值的全部内容和完整形态,若以有效取代价值,其后果必然是用单一的标准评价教学,导致评价的片面与绝对,最终极有可能伤害学生发展这一核心价值。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了有效,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其二,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更不能让有用遮蔽价值。有效的可能是有用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价值具有有用性,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如果将有效等同于有用,进而又让有用遮蔽价值判断,将使我们滑入工具理性的窄洞,只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只重效益而忽略动机,只重效率而不讲科学规律,最终导致教学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以至为追求所谓的最好结果而走上与教育相悖的道路。其三,一些学校、少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把有效偏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评价制度层面的缺失,加之知识、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量化,把教学的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致使有效教学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


 


  价值追求 有效教学的核心命题


 


  价值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其间涉及到一些基本问题。


 


  从背景与理念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20世纪以来,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明确提出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有效教学应运而生。


 


  然而,有效教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是对“教师是艺术”的否定,它提醒人们在注重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就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可核定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我们应重新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教学的整体建构及其完整意义的追求。当然,这一教学观的转变更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我们万万不能将其误读为对教学艺术性的舍弃。有效教学的关注的焦点不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而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价值指向才是有效教学的宗旨,也才是有效教学原本的价值追求。


 


  从对价值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范畴讨论价值问题,需要界定讨论的范围。第一,从价值哲学意义上理解价值。有效教学价值追求的是教学的文化属性,追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愿望的实现及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存性,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和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


 


  第二,从教学论意义上理解价值。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同时,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告诉我们,明示知识、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维度。我们“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因此“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从意义层面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有效,应当是学生进入自觉状态下的了解,而非教师的传递、灌输,也非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创造应当是有效教学的魂灵,创造性教学活动应当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离开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一,“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价值的这种属性和指向,必然要求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与未来着眼,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必然要求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预设任务的完成,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与发展。指向未来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应具有大视野、大谋略、大智慧。其二,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应该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和过程。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有许多很好的做法,当然也有离开价值而进行效率、效益评价的倾向,这样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陷入细节、技术的优劣评判中。我们不是不关注细节和技术,说老实话,我们对教学的细节和技术的关注、研究得还不够。问题在于,对细节和技术的评判不能脱离价值意义、价值导向。


 


  价值关怀 有效教学及其研究的起点


 


  价值追求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起点,以价值关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坚持价值的主体性,关怀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这一内在尺度。有效教学的第一起点,应当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基础、兴趣,从这些需求出发,进行有效教学的设计,而不应只是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也不应把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上课的过程、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一切离开人的发展需求的教学,都会显得无目的、无活力、无创造性,也就无价值、无效。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过度追求“有效教学”的课堂,正是忽略了学生发展内在尺度的指引,学生往往处在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即使教师再辛苦,教学也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反之,有效教学的鼓棰敲击在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愿望的鼓点上,则有可能奏响动听的旋律。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学生基础、兴趣、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水平与程度。


 


  第二,坚持价值的平面性,关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价值平面性指的是抛弃价值的等级性,主张平等性,反对传统教学权威以及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反对与否定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封闭、僵化的课堂,难以实现学生心灵的自由,被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把持的教学,难以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思想的活跃。有效教学应是坚持价值平面性的教学,是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这种以学生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精神家园,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栖息地。


 


  不过,这种价值取向肯定是对有效教学的考验与挑战。拉斯思说:“只要我们关心价值,就必须乐意给儿童选择的自由。”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自由,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就会一一被唤醒,就会在有限的时空里无限驰骋。的确,有效课堂应当让学生有解放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课堂极有可能出现以下现象和问题:预定的计划被打乱、安排的进度被阻滞、纪律涣散、课堂无序,等等。总之,可能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当然,坚持价值平面性,绝不是废除纪律和制度,也绝不是抛却任务和进度,但是纪律和制度应当为人的创造性发展而存在,任务和进度也应当为学生智慧生长而服务。如果价值取向不改变,有效教学只能是机械的行动、按部就班的执行,而毫无创造性可言。显而易见,坚持价值平面性,正是为了彰显创新性这一核心价值观。


 


  第三,坚持价值多元性,关怀学生的价值选择。教学不是指定某种价值观让学生学习、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辨别和选择,逐步学会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有效教学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比“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如何获得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任务,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如何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即在学生对价值辨别和选择过程中,引导他们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他们减少因价值混乱而带来的困惑和负面影响,发展他们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处理价值冲突的方法。


 


  第四,坚持学科的独特价值,关怀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学科的独特价值应是学科教学关注的轴心。但是,实际教学往往造成一种重要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大多数学习科目的内容与学生今日的成长缺乏内在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成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它似乎属于另一个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好奇、问题、期望、兴趣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等,在学科设置上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同样存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的独特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某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唯有这个学科的学习才可能获得的价值理念、经历、体验、独特视角、路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把备课的重点,从一般的授课内容向价值思考转变,尤其要从学科的独特价值出发,把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教学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承诺,同时在价值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重组和补充,对教学过程作必要的调整,以使价值承诺真正得到落实。


 


  第五,坚持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关怀学生的学习方式。价值教育的方式应以人与人交往的方式进行。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是平等、尊重、合作,这不仅是价值教育的理念,其本身也是价值之所在。这种理念暗示和提示学生,课堂上与教师的对话是学生学习的权利,也是学习必然要有的方式。有人曾经尖锐地批判当今课堂的现象:“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一个战战兢兢的甚至是跪着的灵魂,怎么可能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水平。


 


http://www.pkuschool.com/Kegai/Jscz/100043984.html


 

TOP
38#

教师的六个学会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教师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过一个好教师,那么,他即使坏,也一定有限;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不曾遇到过一个好教师,那么对社会,他的存在就可能是危险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人的应有的素质而言的。作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要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德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掌握,都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过程。


其实,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90% 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藐视徒劳的努力,最终使得我们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成功愉悦。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育是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领域。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但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以及分享师生各自的管理科学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有着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分享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教师,怎能听到学生真情的呼唤?自以为是的学生,如何听进教师的肺腑之言?重要的是以心换心、彼此倾听。


其次,意味着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因为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蕴含教育的因素。


再次,意味着对于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倾向的自觉防范。


最后,意味着欣赏学生的闪光之处。这会带给教师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欣赏和爱,那么一旦他拥有了权力,就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专制与独裁。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要做到如此这般,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谲。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面貌、所展示的色彩不尽相同,因而人们对于同样的事情持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就再正常不过了。让每一个老教师变得开朗、开放、开明,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不仅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教师自己的修身养性也十分必要。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


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社会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飘忽迷离状态,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在求发展的同时,每个人必须学会作出选择。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注重选择意味着人类将更加注重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意味着划一的、同步的、绝对服从的个人发展模式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了。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看这个社会能为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多大的程度和多大的范围,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方式的可选择性。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们拥有愈来愈多的选择。学会选择,就成了一个生活在比较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的人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丰富和便利的世界,人生的历程会逐渐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


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选择对象,而应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教师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不断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物予以重新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作风和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希望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


具有创新的教师,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而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就是好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内在的资质。


“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http://www.pkuschool.com/Kegai/Jscz/100059947.html

TOP
39#

鱼最近好用功啊!有什么好书推荐一下大家分享下!
TOP
4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喻伯军学术报告会5月11日在紫薇小学举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全体学员和缙云县小学科学教师、丽水市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共1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上午听取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陈志强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县教研室教研员孙智燕执教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后喻老师用问答,互动的方式主持评课,使全场观点亮相,思维碰撞,气氛非常活跃。


下午喻伯军结合上午两堂课作《把住底线,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报告。他从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小学科学教学底线及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精辟的指导。他指出观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希望全体小学科学教师做好“下水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


 


http://www.zjjysx.com/Item/210.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