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三下孩子们的课堂前测和后测: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31#

 

3.27(周四)  三6水和水蒸气   调三课堂发言中的前概念:


 


水蒸气遇冷才会变成水,这个现象叫凝固


哈气时呼出的是热气而不是热汽。


黑板上字中的水消失到天空中去了。


水蒸气是无色的,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烧水时冒出的“白气”呢?为什么冬天湖面上会有“白气”呢?(他们认为这些就是水蒸气。)



策略:解答学生的疑问时需要指导学生弄清楚水蒸气的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异,通过形象化的实验来分析更好!

TOP
32#

 

4.1(周一)  三   7   水的三态变化 


 


 课前谈话中了解到孩子们对霜的形态分析较难,所以课堂上事先出示“一铁罐冰”,其外表上会出现一层白白的“霜”,引导孩子们分析理解比较形象。

TOP
33#

 


水单元测验总体分析:


 


采取开卷考,不互相讨论,考前没有复习:


 


判断题共8题,选择题共8题,还有温度计读数题3道,连线题算4题(共23题,每错一题扣2分)


 


全班40人


 


 


























分数段


人数


100分


1人


98分


5人


90——96分


15人


80——88分


13人


70——78分


6人


70分以下


0人


 


 


 


 


 


 


 


 


 


 


 


是开卷考,试题内容并不繁杂,但是总体情况显得不容乐观,有超过47.5%的孩子无法达到优秀!说明教学实践后留下的“影响”并不显著!!!!


 

TOP
34#

 






























分数段


人数


错误率高的题目


100分


1人


没有酒精时,我们可以用热水给体温计消毒。(做错的有16人。占40%)


98分


5人


大多数物质都会发生形态变化。(做错的有12人。占30%)


90——96分


15人


只有加热的方法才能加快水的蒸发速度。(做错的有18人。占45%)


80——88分


13人


水蒸气的颗粒太小,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做错的10人,占25%)


70——78分


6人


在温度为(     )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水。(7人选择0°C,4人选择-1°C,共做错11人,占27.5%)


70分以下


0人


棒冰周围的“白气”是(    )?(选择“是棒冰周围的水蒸气”的有12人,占30%)

TOP
35#

 

2008.4.24  


 


 


一堂公开课中学生课堂中对<水和水蒸气>(第三单元第6课)的前概念及概念发展记录


 


1、下雨后池塘中的水满了,天晴几天后水又浅了,请问水到哪儿去了?


太阳照下升上去变成云了;被太阳吸收了;被地底下的小草吸收了;到天上变成了空气。


 


2、水变少了的现象还有哪些?


操场上的积水坑会没了水,湿衣服会干了,烧水时锅里有很多水,不加盖烧时会少下去;井里的水也会少下去。


 


3、水到底到哪儿去了,怎样做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消失?


昨天的一杯水今天少下去了;一本热水能看到有许多热气冒出来。


 


4、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微粒太小,我们无法肉眼看见;


我们知道没有太阳,水坑中的水为什么也会消失?————应该马上拿出那杯水,请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引出有太阳为什么会比较快?而不是把问题一个个割裂开来,只走自己的路,而不管学生的思路发展,不知学生的思维矛盾,不能想出办法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提升。


被地面吸收了,变成地下水了(由于本身存在着这些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回避掉这些已有经验——黑板上的水迹、玻璃片上的水滴等)


 

TOP
36#

5、怎样加快蒸发速度?


放到微波炉中,用火烤,放在太阳下。


 


 


6、给水温度加高,真的能加快蒸发吗?


各取半勺水,一勺加热,一勺放在一边,注意安全,同时记录。(由于学生不明白是在进行对比实验,又由于对比实在太明显,导致有学生认为平常状态下水就是没有蒸发,反而把错误概念加深化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加快蒸发速度,而是在明确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的基础上再了解要加快速度的方法可以是)



学生的表现:边加热边加水,边加热边从另勺中取水,以保证两勺中的水都“消失”!!!!!放在一边的水并没减少,所以没有蒸发呀!!!!!!!!!!由于学生加热的原因不明理,“玩”占了主导地位,使用“酒精灯”的“兴奋”无与伦比!再一次认为水的蒸发必须在“高温”下进行。


学生实验后的现象汇报:先有“小泡泡”、然后“滋滋响”,有水蒸气冒出来,水没了,勺子很烫,发现勺子底焦了。


 


教师实验的现象比较:冒出水泡、上有白汽、水泡多而大。另一勺减少不明显。


 


 


7、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勺底变黑了,勺子用水浸后有黑东西到手上,外层有黄黄东西(变焦了)——学生更关心的现象是表面的现象,显而易见的现象;哦,我知道了(猜测老师需要什么答案)——一个勺子的水减少而且干了,还有一个没减少(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如果放上一天,如果放上更多天,水会不会消失,没有加热,水为什么也会消失?)


 


8、问:A勺中的水为什么会少了?


答:因为变成了水蒸气,因为水会掉出来,被火烤干了。


 


9、问:旺旺碎冰冰袋外出现水珠是怎么回事?


刚拿出冰箱中有“烟”,拿出后就没“烟”有“水珠”了,因为包装外有霜,是霜变成了水;因为有的包装外有冰块,拿出来后成水了。


 



 


特别注明:


 


该上课教师自身存在的错误概念: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越积越多,所以变成了云;


热水中跑出来的水蒸气特别多,所以能看到“水汽”,冷却后跑出来的少了,所以看到到“水汽”了。


TOP
37#

 

孩子中存在的困惑:


冬天湖面上的“白雾”(1),水杯中的热汽(1),棒冰外的水珠(2),冰箱开后的“白汽”(2)。








 


看不见的"水蒸气"与看得见"雾、云、水汽、烟"的分辨?


 


——私下认为:(1)与(2)其实是两种情景:A指含水物体,B指空气水环境,则有AB冷,AB热两种情景


所以让三年级学生理解确实困难重重。

TOP
38#

虔诚使者做的真棒!


下个学期我就要教三年级了,你的这些问卷和收获对我来说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


这个学期对五、六年级做了一些问卷调查,效果明显没有你出色,主要还是在问卷设计上我没有认真的下功夫,要向前辈学习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9#

以下是引用虔诚使者在2008-3-27 16:13:00的发言:

因为课堂前测与后测中发现孩子们对冰水温度的建构没有发展,原因在哪儿?



以下是我亲自在实验室“探究”后发现的现象:



——有温度计17支,分别测室温,最高温度测得是18°C,最低是竟然是13°C,数据相差整5°C,令人叹为观止!



另有温度计15支,分别测室温,有5支测得是15°C,有4支测得是16°C,有三支是16.2°C,另测得14°C13.2°C12.8°C各一支,数据各领风骚,都不能让你确定到底现在的室温是几°C?!



有实践才有发现,课堂前测和后测的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我的收获也与日俱增,比如,上半年写成的案例<都是材料惹的祸>就引入上上面这段文字,没想到的是,此案例一路"披荆斩棘",竟然获了个省一等奖,嘻嘻,真是"有付出必有回报"!

TOP
40#

 

都是“材料”惹的祸


——我对计量工具的一次教研历程


 


 


【缘起:数据怎么不对了】


五下修订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沉和浮》真是“旧容换新颜”,由于加重了概念的有结构建构而使学习过程显得更有意味,一路探究,都以数据为基点,直至最后二课通过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直指向核心概念: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浮。基于我对马铃薯曾经有过的心悸(曾连续买来近5斤马铃薯,放在盐水中却只有3个是浮的),我决定利用实验室里现成的沉浮球进行实验,课前我先悄悄选出10个绿球,在水中是沉的,在盐水中恰好是浮的。然后让孩子们用盐、糖、味精等各调制一杯浓液体,绿球成功地上浮了;第二课时测出了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我们开始进行推测:物体的沉浮还跟什么有关?对,比一比同体积的绿球、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由于绿球放不进100ml的小量筒,我就把它放入了500ml的大量筒(内放有清水100ml),绿球在水中完全下沉后读得的量筒数据为115 ml,即此物体排开水量为15ml,大量筒取15ml比较麻烦,我请同学用小量筒分别量取了15ml清水和15ml浓盐水,然后用托盘天平进行了一一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


 


【冷眼:计量工具的非标准化】


反思以前上课时总是会出现的涉及到计量工具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数据,我不得不感叹:科学探究需要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能够得到数据,数据是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的重要证据,但是,定量研究的工具本身存在着缺陷,让我们的探究过程何以为堪?


请看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这堂课的课堂前测和后测调查吧。


课堂前测内容,请说一说一杯冰的温度是:


29°C、20°C、13°C、12°C、 10°C(3人) 、3°C(2人)、2°C、0°C10人)-0°C3人)、-0.1°C(2人)、-0.2°C(2人)、 -0.3°C、-1°C(5人)、-2°C 、-3°C(2人)、 -10°C(2人)、-15°C、 -几十°C (共40人) 。


 


 


详见下面附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