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交流教师杨秀林活动记录专贴 [复制链接]

11#

幸福的桂馨!
TOP
12#

三、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

    在易老师的积极争取、努力协调下,我们得以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活动。要知道这样级别的盛会,不是想参加就能参加的,我们八人,占了一个地级市的名额。易老师虽然年轻(95年左右),却能在繁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我们争取到这难得的机会,真的是从心里佩服和感谢!

    17日上午,我们三个分配到曙光小学的女老师向张根兵校长报到,和曙光小学的科学老师见面结好对子后,就搭上去杭州的火车。易老师早早的在报道地点等着我们,把报名手续已经办妥。易老师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又忙着与其他省份的老师见面、交流,听和他同室的李老师说,易老师忙到十一点多才回来,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18日上午,我们来到学正小学会场听课,四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

    沈晓英老师的《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舍得时间,通过辩论充分暴露学情,引导学生设计思路的轨迹非常清晰。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证据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颜世萍老师的《认识水》,实验前的指导用了八分钟,细致而且非常有必要,学生清楚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设计很赞。颜老师的课朴实无华,语言精练,体现了她深厚的功底。


    这两位老师的课,都上了50多分钟,她们并没有拘泥于40分钟内完成,而是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去设计,去实验,去纠正,去获得。这才是科学课应该有的科学精神吧!

    李健老师的《机械摆钟》,预设的是90分钟,上了四十多分钟,大部分时间用在讨论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设计上面。这是听课老师讨论最激烈的一节课,不少老师认为李老师引得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关于控制多变量,有点把自己和学生绕糊涂了。也有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课很有创意,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引起大家的争议的课,比一节中规中矩的课更能激发大家的思维碰撞,引发激烈的讨论,高水平论坛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


    曹庆明老师的《水的压力》是节欢乐的课。曹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用洪荒之力来上这节课,学生们的兴趣全被激发出来了。自制教具很实用,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让压力方向成为显而易见的对象。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配合高科技的数字实验器材,学生高涨的兴趣,成就了一节精彩的课。



    19
日上午,六位科学特级教师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成功之路,正是“不积洼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们脚踏实地教学,积极主动的反思,长期实践的积累,对科学默默的坚守,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这次学习让我见识了很多科学大咖,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些智慧之光将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希望自己也能越走越好。

最后编辑杨秀林 最后编辑于 2016-10-26 14:13:08
TOP
13#

学习后能及时反思,值得学习!
TOP
14#

感同身受啊!
TOP
15#

向杨老师学习!杨老师你太棒了!
TOP
16#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会努力的!
TOP
17#

四、听课 学习 初识“U型学习共同体”

    10月23日——10月25日,“走进浙中名校:曙光小学‘U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如期举行。24日在曙光小学,听了三位名师的科学课展示,他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计简约,学生活动时间充足,交流分析充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第一节是孙悦老师的《光的反射》。他在关注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了灵活的处理。照亮两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们都乐在其中。第一个实验完成很好,汇报时有7种方式照亮目标;第二个实验有一定难度,老师没有多说多引,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汇报时也有3种方式照亮目标。老师的放手,才有了这么丰富和精彩的展示。孙老师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也让实验更加直观,可视性强,他把手电筒换成激光笔,让光束更集中,路线更明白。

    课后老师们的互动点评也非常精彩。如张根兵校长提出:关于光的路径,虽然看不到,但可以让学生来感受——当光点照到目标的时候,让光点先照到自己手心,慢慢移到镜面上,再从镜面反射到手心,慢慢移动手掌,直至光点照在目标上。这样一个小细节的改动,却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光的线路。


    第二节是陈艳平老师的《电磁铁》。陈老师一句话复习旧知,直接导入新课《电磁铁》,接着简明介绍了电磁铁的组成,再介绍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及相关要求,并演示了线圈的缠绕方法。下面就是学生动手,按照设计好的三个实验一步步做,陈老师发放实验材料也是有层次的,在第一个实验后,分发指南针,进行第二个实验。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有条理。对于第三个实验,有学生提到电池电量大时,教师追问:电量大小会影响南北极吗?会影响什么?当学生研究的方向与老师的要求出现偏差时,教师没有否定掉,而是顺势理清了这个问题,处理生成性问题的能力的确让人佩服。


    陈老师的设计非常到位,针帽只接正极,控制好变量,让研究更加有效。实验记录单上只画了两种缠线方法,没有把针尖接正极的方法画出来,陈老师的想法是不想给孩子们暗示,不过孩子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也发现了改变电磁的接法,会改变磁极,我们真的不应该小瞧了孩子们的能力!

    第三节是高丽萍老师讲的《小杆秤》是六上第一单元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中的一个环节,高老师单独拿出来做了一个拓展性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学课找准一个点,挖掘透了,自然能收获甘泉。课前高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自制小杆称都花了两天的时间,不断调整,把小杆称的数据调到最优,为了四十分钟的课,科学老师课堂外的功夫,比课堂上的功夫还要多,想要做好一名科学老师,真的不容易啊!高老师设计了提绳到秤盘两个不同的距离,只改变一个变量,便于对比。交流时,张根兵校长提出建议:如果再设计在同一种距离的情况下,改变称砣的重量,如用3个垫圈和4个垫圈做为称砣,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得出称砣越重,称重越大的结论,而不是课尝上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推测出来,是不是更好?

  

    听课、交流、质疑、解答……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让我不仅仅只是听了三节课,从中更了解了“U型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还很多很多,继续努力吧!


222.jpg (, 下载次数:0)

(2016/10/27 14:46:06 上传)

222.jpg

最后编辑杨秀林 最后编辑于 2016-10-27 14:46:06
TOP
18#

张校还特地送来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相信我们读后会更有收获的
TOP
19#

参与培训就有反思,认真的老师给你点赞,学习了!
TOP
20#

一起共同交流,不断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