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基金会“苏湘科韵”彭文静专贴 [复制链接]

1#

[原创]桂馨基金会“苏湘科韵”彭文静专贴

                                                                                                                 4.15网络研修心得
      昨天我在浙江小学科学网总群参加了袁优红老师关于《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疑难问题》的网络研修,获益匪浅。
     袁老师的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清楚。首先带领大家分析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但是观察深度,科学思维等都有欠缺。这样言简意赅的总结,可见袁老师平常对学生的特点是经过大量思考的,细节处总能看见名师功力。接着就按照教材的顺序,一边分析教材,一边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经过袁老师的介绍和解答,我对其中两个知识点印象十分深刻。
      第一、关于岩石与矿物的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我自己对矿物的了解不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矿物质分类模糊,很多孩子对描述的分类标准不信服,但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教学变得十分尴尬。对此我一直很头疼,袁老师的建议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她说可以将教学目标放在“带领学生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学习掌握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与矿物。”上。这样做,我就不必纠结于具体的岩石怎样区分,只要大略介绍几种当地常见的岩石即可,要把自己的大量精力放在教会孩子认识岩石的方法。这让我感受到,很多看起来十分棘手的知识,转换角度来看,也许很容易解决。
      第二、关于小鸡孵化。我注意到袁老师在小鸡孵化过程中,带领孩子对未破壳的小鸡进行过解剖。我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过残忍,与我们教育孩子爱护生命的初衷相违背。果然,讲座一结束,就有老师对这个举动提出质疑。袁老师解释道这个未破壳的小鸡是已经死亡了的,这才被老师拿来解剖。这样看来,袁老师带领孩子解剖小鸡是不会违背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是处理损坏实验体的最佳办法。用这样的方法,这只小鸡虽然无法成功破壳,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是真正的物尽其用。同时袁老师还对整个解剖过程进行了图片记录,可以通过图片放映的方式供以后的孩子学习,的确达到了实验器材的利用最大化。
当然,我对这一课还是有一点小疑问:袁老师说在孵化后期可以在鸡蛋壳上凿一个小洞,帮助小鸡出壳。我对这个做法抱着不同的看法,这样在鸡蛋上凿洞帮助小鸡出壳,当然可以提高小鸡的出壳率,但这样做于小鸡本身的成长无益。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避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对鸡蛋进行凿洞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确实如此,我眼中看到的袁老师,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我想这与她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就像袁老师在讲课开始时与我们分享的她的教学座右铭“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说的那样,我认为她深刻的做到了这一点,至少我才听过她一次教学分享,就已经很喜欢她了。
       最后,袁老师在讲课中还提出了一点她的疑问,“为什么要讨论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生活中电池一般都是串联,不需并并联情况。”,对此,我也进行了思考,我认为这个电池串并联的知识点还是应该存在的,一方面可以让孩子通过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判断电源串联和电源并联哪个产生的电压大,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的电源都是串联连接而不是并联连接。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为学生初中阶段的电路的串并联知识点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延续和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4月15日浙江网总群网络研修的心得体会,感谢袁优红老师,感谢桂馨基金会,感谢浙江科学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学习知识的机会。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00:47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考试改革之我见
                                                                                                           浙江小学科学网讨论感想
     今天看到好多老师在浙江科学网的总群里讨论关于科学考试的事情,大家都在说科学课不好上,要有大量的设备支持,要有来自各方的经济支持,还要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等等。我们科学老师面临着这样大的压力,作为我们后盾的学校领导不仅不为我们排忧解难,更只会一味的添油加醋,用分数衡量能力。
才刚刚开始讨论一会,就有人出来打圆场,这样的话题太过沉重了,大家还是聊一点轻松的事情吧。话题戛然而止。
我并没有参加讨论,只是默默的看着一切,听着所有人的发言。一方面我没有真正走上过工作岗位,并不清楚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便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我跟大家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更加不敢参与讨论了。
      关于科学课到底怎么评价,是不是必须经过考试,或者考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很多一线的老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总结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的情况,期末打出总分;或者结合家庭实验室,结合学生的课外探索情况,再给出分数;或者结合平时上课的内容,出试卷进行考察等等。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缺少一种全国通用的方法而已。为什么有的地方考试的形式多样而科学,有的地方考试形式却十分单一,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短时间内很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迫切的希望国家站出来,制定统一的考试,以提高科学课的地位。
如果统一考试,原本水平很高的地方因为自己超过考纲太多,免不了要沾沾自喜,或者达到考纲水平就不再往下继续学习了,效果还不如没有考试,没有学习上限来得好;那些条件差的学校呢,为了应付考试,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应考,实在没有半点好处。所以我以为统一考试不是遏制好的地方的发展,就是对差的地方拔苗助长,是很难行得通的。
       很多老师认为尽快组织统考,有助于提高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为我们科学课的开展降低难度。当然,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现在我们的科学课程正走进黄金时期,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还要等。
       另,今天天气很好,我去了桃花岭公园踏青。一路上有一个小朋友十分可爱,似乎在抱怨画画的事情。他妈妈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你要画画,但是要画出你想画的样子,不要画的跟老师的一模一样,要画出你的特色。”看到了吗,这就是家长的进步。这个小朋友最多不过6岁,父母已经注意培养他的独特和创新意识了。实际上,这二者正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啊,核心都有了,科学课的发展还会没有希望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1 23:43:36编辑过]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03:00
TOP
3#

《正面管教》读后感

《正面管教》是美国作家简 尼尔森的作品,自出版以来,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被誉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本书中,最突出的观点是:惩罚和娇纵对孩子都不好,我们应该选择一种善良而坚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阅读期间,最让我有同感的是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生活中很多家长用尽各种各样恶毒的话语谩骂自己的孩子,理由可能是诸如:某事没有做好;对弟弟妹妹不友善;作业完成不好等等。他们往往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责任感是这样培养的吗?孩子难道不会因为这样的指责和谩骂选择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吗?可见,为人父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书籍啊!
除此之外,本书花了极大的笔墨告诉大家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跟孩子说话他们才会听。诚然,有很多办法都是很有用很有道理的,然而我却对其中一个观点抱有不认同的态度。
书中说新时代的父母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是从父亲失去对母亲的控制开始的。我非常不认同这个观点,虽然它看上去很有道理。古时候的孩子服从于爸爸,是因为家里不止妈妈,所有的其他家人都是服从于爸爸的,爸爸就是家里的天,是家里权威所在。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当然也是习惯的低头服从,等到他们长大了,就走上爸爸一样的道路,管教着自己的妻儿,或者服从丈夫的管教。
但是这样的服从管教有意义吗?我的心里觉得充满了疑问。我们不应该只是盲目的追求孩子服管教,更要追求他们在服管教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成长。
我认为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臣服于道理,臣服于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等的家庭气氛,培养出懂道理服管教又不奴性的孩子。
诚然,我从来都不否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我的想法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理想主义是社会前进的希望,理想主义者才是社会进步的先驱者。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17:18
TOP
4#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上个学期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我在长沙市育英小学科学办公室开展了一段长期的实习。一个月的科学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架子很稳课程结构也很完善,但是就是少了点科学味。对此我觉得困惑不已,又没有办法解决。
    直到翻开这本书——《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才觉得找到了出路。
    全书记录了实际课程的教学实录,以及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三位先生的精彩点评,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名师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
    我看了本书之后,反思自己上的科学课为什么没有科学味,其实主要就是缺少探究。比如我上《水》这一课时,只是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观察了水的形态,讲了讲水的作用就完了,完全没有补充探究的成分进去,当然三年级的孩子探究意识探究能力比较弱,可以作为借口,但我作为老师在设计课程时,连基本的启蒙式的探究活动也没有准备,确实是我的失职了。
    三位老师的理念都认为,探究才是科学课的本质。而我们年轻老师总是会有教材才是科学课本质,上课时总是被教材禁锢住,思维完全离不开教材。看了这本《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不要迷信教材,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材。更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教材。
    其中有一节案例分析课《使用工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的起始课,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十分简单。在我上课时往往选择把这一部分内容简化,融入到后面的课程当中去上,但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李家续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特别的上法。他着重介绍了一些不同的生活中的工具,让孩子们研究这些工具的使用办法。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思路,直接教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生活中的工具的同时,通过不同种类工具之间的比较,促使孩子思考这些工具的原理是什么?比如镊子,有的孩子按住前面使用,有的则按住后面使用,通过对比就能知道怎样可以更加省力,孩子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的工具都是这样吗?这一堂课,不仅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很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工具的使用,能大大降低他们课外探究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兴趣。
    当然,从三维目标的方面来看,这堂课似乎有一点点缺陷,那就是知识目标不突出。但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否对孩子有帮助。不能盲目的追求每一堂课都能提升知识,提升技能,发展价值观等,这样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相信,在系统的科学课程的培养下,我们的孩子才能达到三维知识的共同发展,单靠某一课,某一单元,都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我都《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郑重向大家推荐!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33:36
TOP
5#

线下活动有感
11月7日,苏湘科韵桂馨二组举行了首次线下见面会。
对我这样一个轻度交往恐惧症的人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认识陌生人,都是极不自在的,所以在参加线下活动之前,我的心中充满了抵触,甚至有一点点恐惧。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现

场并没有给我任何一点不适应,组内成员浓厚的热情和兴致很快就感染到了我,各位老师同学的分享让我很有启发。
第一:提高全民素质方式是多样的
我曾经认为要提高全民素质的唯一途方法就是上好科学课,只有做好科学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受益,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是经过线下活动,魏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科学小比

赛,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只看到了科学小比赛的负面价值,却直接忽略了它的好处和优点。首先,它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比赛后面的丰厚奖品和荣

誉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常会纠结于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却完全没有想到过找方法来解决。第二,它是挖掘学生中科学潜能生的关键方法,在中国的亿万孩子中

,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只有寥寥数几而已,这些天才往往被掩盖在众多的普通学生当中,如何发现他们成为了现在教育的难题,各种各样的科学比赛,给如何挖掘这些人才,提供了一条确实可

行的捷径。
第二:科学教学处境还是很尴尬
通过线下活动,我们这些难以见面的实习生,终于难得的见面了。大家都对自己的实习生活进行了描述,其中周翠的发言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周翠所在的学校好像比较小,科学教学有点难开

展,她遇到了堪称谋杀高效科学课的几大杀手:不重视的领导,不配合的学生,不如意的条件。她说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处境的艰难,感觉到自己的决心在一步一步的被动摇,热

情在一点一点的被浇灭。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选择返回一师,返回亲爱的母校,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激励自己不被大环境所吞没。听到这些分享,我感觉有些难过,好想抱抱她

。想想自己的未来,我也迟早有一天会被下放到这样的学校去,到时候我是不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依然像现在一样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常常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我现在没

有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胆量和决心,那么将来总会有一天,我的后辈们会持着刀斧来改革我的教法,与其到时候艰难的去适应,还不如现在赶快下手占领一个先机。但是现实往往比我们的想象

要残酷百倍,现在的我身在全望城县最好的小学实习,都时常会被感困惑,会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不得已要失去很多本该好好利用的提升机会,我甚至感觉到自从实习以来,我上课的水平在

慢慢退步。如果没有参加这次难得的线下活动,我都不会意识到,我正在被现实同化,更加不会下定决心要好好抓住实习期的各种有关科学的提升机会,感恩。
第三: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详细的结论
肖爱玲同学在跟我们分享襄阳学习收获的时候提到一个有趣的争论“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看来她在去襄阳学习的过程当中,确实收获颇丰。我之

前抱着难以请假的想法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现在回头想想觉得真是遗憾,同时也改变了想法,要是下次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从前我上科学课,几乎是本能的我就认为要告诉大

家原理,这样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经过线下活动,我受到了观念上的冲击,到底哪种好,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靠争辩得不出任何有效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我在三年级两个班上了同样一节科技活动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个班讲了原理,一个班没有讲原理,只是让大家体会了一下。两节课上完,感觉孩子的表现完全不同,没讲原理

的那个班,我感觉整个上课流程显得有一点不完善,班上的小朋友在体验活动着,玩着玩着,自己也能说出一些有关原理的猜测来,大家的意见还有些不统一,都在等着老师的总结,结果我

什么都没说,习惯了上课流程的孩子看上去有点困惑,但是只要有得玩,对他们来说便不算什么烦恼;另一个班的孩子,我是在上课最后收掉材料之后跟大家简述了一下原理,但是感觉到孩

子们的心绪还是被小车牵引着,不太情愿听老师唠叨。为了检验到底哪种方法有利,课后我又抽了一些同学到办公室,问了有关这节课的知识性内容,讲了原理的很明显要比没有讲的要好,

没有讲的也可以表述出一些道理来,但是无法形成科学性的语言,甚至有一些说的干脆是错的。所以,到底是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实践也没有得出真理来,只能是权当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

做出的无用探究罢了。
最后,非常感谢魏老师,以及各位组织线下活动的小伙伴,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当然也感谢最近刚满7岁的桂馨基金会,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平台!
最后祝桂馨生日快乐,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中部省份科学课的腾飞!
TOP
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书评
    这几天得空看完了拖着很久的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感触良多。
    我闲来无事翻看网上盛传的香港大学推荐的100本名著,幸与此书邂逅。
    这本书讲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代中国女人——姥姥,母亲,作者的一生。姥姥在封建时期是姨太太出身,生下军阀的女儿——作者母亲,受尽苦楚,后来又嫁给了当医生的夏瑞堂才过上好的生活。母亲早年是地下党员,解放后当了大官,也在文革时遭了罪。而作者自己身为高干子弟,本是特权阶级,享受特殊优待,却因为遭遇文革沦为阶下囚。
以上是书籍梗概。本书前面几章讲述姥姥和母亲年轻时的故事,塑造姥姥和母亲善良的形象,稍显拖拉,我不禁有点怀疑本书入选香港大学推荐书籍的真实性。然而当阅读进行到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开始被书中的真实描述深深吸引。我想这就是本书入选该书籍推荐表的原因,挖掘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真相的渴求。
   (一)真实的恐惧。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文革的恐怖是我们早就在历史课本中接触过的。不过,显然短短的两页课本和老师模凌两可的态度不足以表现真实的文革,这本书为我展开了一父完整的文革画卷。
我仿佛看到了满街的红卫兵,无休止的叫骂,无休止的争斗。人们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不敢有任何的反抗。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过着社会主义的生活,其实这根本不是社会主义,不过是控制人心的平均主义,披着社会主义的衣服,干着维护政权,打到对手的勾当。
   (二)绝对的公平
    公平不是所有的人吃一样的分量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不是这样的,这太肤浅。
    文中写到,姥姥得知母亲在大街上游街示众,被别人殴打。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地下党出身,多年为官清廉,处处为民。而今却被当成走资派,被批斗。她向周围的人质问道,为什么是我的女儿?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想,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文革发动自然有它不得不发动的理由。政治谈不得理由的。但是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人,却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要为这样浩大的政治运动买单。放眼今天,这样的情况,从没有被改变。你看,我们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我们没有为了自己的资本破坏自然,却要吞下环境恶化的恶果。越南人民没有任何机会决定国家政策和国家外交,却因为经济制裁卖不出荔枝不得不全民吃荔枝。我们没有任何过错,要承担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挤,教育失衡,就业困难等等。
公平吗?不知道。关于是否公平,本来应该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今却让人觉得迟疑。公平与否,这个问题被太多的人提过太多次了,没有见效。因为纠缠着公平的人,多数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希望制度的完善来弥补自己实力的缺失。这些弱者有朝一日如果有机会走捷径,他们会毫不顾忌的破坏规则。只有我们每个人能够自发的维护制度维护规则,那才是公平的到来之日。
  (三)永恒的政治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小孩子才讲对错,大人只讲利弊。政治不讲对错,不讲利弊,只讲输赢。
    如今这么多的大官倒台,中国政坛满楼风雨。每一个人都不是被冤枉的。因为他们确实都不干净。但是那些没有被抓的呢,未必做得好。我的同事犯错不代表我没有犯错。政治没有对错,只有斗争,永恒的政治,永恒的斗争。
    以上是本书给我的感受。文字浅薄,竟连我十分之一的感受都没有表述出来。
TOP
7#

芦山学习心得:总结篇
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
              ——芦山学习心得
史铁生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拥有熟悉的感觉,那么恭喜你回到了故乡。
我和川蜀这片地方,大约有缘。一路上无限次感到与生俱来的熟悉感,或许这就是史铁生所描述的所谓人生何处不故乡吧。
4月25日到4月28日,我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参加桂馨骨干教师培训,受益良多。
第一天,我们观摩了芦阳三小的升旗仪式,美艳姐和当地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了整个培训项目的启动仪式,接着三位浙江来的名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研讨课。
芦阳三小的升旗仪式,说实话,有点青涩。无论是孩子们的合唱还是校领导的倾力主持,都不算完美。但我们能从这些青涩的歌声里听出校领导的用心和孩子们的成长。与那些完美的成熟的升旗仪式比起来,这样的表现更给人一种发展中的感动。



活动的第三天,我作为桂馨基金会的代表,和几位同学一起,采访了三小的科学教师,从他那我了解到了一些基层教师对三小行政班子的看法。他说,别看我们的校长人很年轻,但是理念很新,他常常说,孩子如果只会死读书,在将来的社会上就没有任何的出路,必须学会全面发展,才有适应社会的可能。所以他不仅仅看重孩子的主科成绩,对音体美科学这样的副科也十分重视,还经常在学校开展活动,尽量的为孩子们创造锻炼机会。
听到这一番话,再次回想初次见面时的升旗仪式,孩子们的表现显得多么弥足珍贵,毕竟这后面倾注了一群年轻的校领导班子新的教学理念和坚持改革的伟大毅力。一个乡村县级小学的校长,能有改革的想法和行动力,本来就是很值得敬佩的事。我们常常感叹教育不公,教育水平差距大,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很大的议题搬到人民大会堂去讨论,却没有想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人,他们意识到了问题,却不怨声载道,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一切。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你要记住,你身上有一师的斗争传统,你是一个先驱者。回到农村当教师,会有很多很多不可抗力,他们想要同化你,想要把你变得跟他们一样,碌碌无为,混吃等死。你必须记住,我们到下面去当教师,就是为了改变当前不太乐观的教育现状的,我们是下去改革的。我常常会感到困惑,先驱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做才能是先驱者呢?芦阳三小的这位校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章鼎儿老师果然是小学科学教育界的泰斗。原来他对于我来说,只是存在于书籍当中。这次见面却意外的觉得很普通,与平常人家的老人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别人还要沉默,还要内向。可是,当他开始谈论起小学科学,我就震撼到感觉要跪碎膝盖。
章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从知识、教科书、教师三个中心走出来。他说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身上,反而过多的研究教参,研究教科书。这样上出来的课,也许跌宕起伏,内容充足,但其实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算不得真正的好科学课。对比自己,我翻看着参加培训之前准备的几篇教案,真的完全被说中,我备课时的思考角度真的是从教师出发的。我总是习惯性的去考虑如何使课堂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些难以掌握的环节宁愿放弃也不愿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力。如果真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我的课堂会去掉很多花里胡哨的框框,更靠近科学内核多一点。
章老师的讲座中,最令我跪碎膝盖的是他关于实验数据整理的一些观点。他说,我们现在的科学课重探究而轻研讨,实际上交流和研讨也应该是科学课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常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我们的孩子喜欢摆证据,但他们的证据往往只是来自网络,道听途说,真正摆在面前的实验结果却往往看不懂或者不愿看。章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关于数据整理的意义,他说数据整理可以先从读懂他人数据做起,进而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学习实验数据的归纳表述,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可以自主的对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
在接下来的名师研讨课上,袁和林老师的《摆的研究》一课,为我们充分演示了数据整理的方式方法,与章老师早上的讲座正好不谋而合。由于学生年级不对口,六年级的内容拿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袁老师的课程难度严重超标,可是他还是艰难的完成了,虽然拖了一些时间,但还是向我们展示了交流与研讨的全过程。袁老师利用电脑软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时的把数据输入到电脑中,由于语言不通,其实浪费了不少时间。我在想,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比如说直接使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这样很方便及时更正数据。如果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图表分析,则电脑软件比较适用,平常简单的数据整理,利用小黑板或者直接在黑板上书写就已经足够了。



顾云涛老师上的《松果的秘密》是一节拓展性课程。利用菠萝上的螺线,引领孩子关注植物上的数字,进而向他们简单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做了一次简单的科学数学的课程整合。在后来的名师见面会上,我问顾老师拓展性课程课与课之间需不需要逻辑联系,他坚定的表示需要。我又问他,那么《松果的秘密》这一系列课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他说是“生物多样化”,而我却单纯的认为是数学联系,果然还是境界不够啊。



胡滨老师上的《在星空中》一课,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
北斗七星的位置,历史,和作用。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他对这一节课的处理方法,却依然折服在他精妙的教具准备功夫之下。他改造了课本上的北斗七星模型,利用磁铁和铁板重新制造了一个,充分锻炼孩子的空间建模能力,为孩子建立完善的宇宙观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天,三位当地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三节学员研究课,分别是《放大镜的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日食和月食》。
《放大镜》这一课是芦山区的刘磊老师上的,他的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大大小小的放大镜,各式各样的凸透镜,装满水的烧瓶等等,应有尽有。但是我感觉这些东西太多反而有点喧宾夺主了,导致刘老师上课时被材料所拘束,没有放开来讲。
《沉与浮》是雨城区的高桂花老师上的。高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很强,对每一个环节都把控的十分细致,思路也很清晰。在我的认知中,是一堂相当成功的科学课。但是章老师的评课中提到一个关键的实验,也就是“改变物体的体积会不会改变其沉浮状况”的实验,他认为,这个实验有逻辑错误。我们在改变物体体积的同时改变了它的重量,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不能够算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实验。可是这是教科书上的原版实验诶,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章老师提出要从“教科书中心”当中走出来了。
《日食和月食》则是来自名山区的郑焕武老师上的。郑老师准备了手电筒、棒棒糖给每一个孩子做模拟日食实验的机会。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有一组孩子特别具有创新能力,他们没有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将手电筒水平放置,用棒棒糖模拟月球慢慢的经过自己的眼睛,模拟日食的发生。而是把手电筒垂直指向桌面,再把棒棒糖放进手电筒在桌面上产生的光斑里,这样就能清晰的看到日食的全过程了。可惜,他们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强化,老师只是走过来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模拟实验,放过了这一次绝佳的强化孩子创新意识的机会,实在可惜。
下午,章老师对这三节课进行了一次集中评议。在这一次评议中,章老师批评了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器材的不必要磨损和浪费,他说,环保是每个孩子都要接受的理念,但它不应该只出现在科学课本里,应该出现在老师的言行举止,行为处事中,这样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
接下来的时间以及第三天上午,我们都是跟随名师到各个县进行同课异构。我被划分到袁和林老师的芦山县组,亲身观摩了名师磨课的全过程。也深深地体会到兼职科学老师教授科学课的艰辛,他们有些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概念本身就不够了解,直接后果是上课的时候讲不清,这也让我意识到,科学是多么需要专职教师的啊。
袁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现行的比较科学的备课要求,我做了详细的笔记,以下是笔记摘录:
一、        备课要求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二、        教学目标制定
1 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2 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可以不完全分开写,分得太清往往会使得目标大且空,没有实际意义。
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2 学生准备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3—5分钟)
2 自主探究(15—20分钟)
3 交流研讨(10—15分钟)
4 总结拓展(2—3分钟)
经过袁老师的介绍,我发现自主探究和交流研讨的时间占用了一堂课的百分之八十,说明这两个环节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课应该重视探究和研讨。另外,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方式很实际,不像我平时的教学设计花里胡哨,一堆花架子,半天还不能进入正题,这就是章老师一直所推崇的教师语言简洁化,非专业的,于学生思维发展无益的话半句又不要多说吧。
到了最后一天,当地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程,接着就是活动最后的总结和颁发证书,布置作业。在这期间,我认真的写了当地教师的采访稿,虽然不一定被采用,但对我的提升还是有的。尤其是易少华哥哥提出的读者意识让我很受用,他告诉我们,自己写的东西,不能纯粹的讲究个性,必须知道你的读者需要什么,他们会不会看得懂你的文章,会不会提起阅读的兴趣,都是行文过程中值得探讨研究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感觉自己还有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需要将来再认真思索。第一,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第二,有一个科学教师跟我提出,科学课上进行的观察活动是为语文课写作文服务的,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又不知道如何辩驳,需要再深刻思考。
“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用在毕业前夕,尤其是参加这次培训之后,十分贴切。我原来不知道自己的水平还有这么大的上升空间,突然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我有点怀疑,如果我真的成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我能胜任这个职业吗?
不过,一切都是好的,我至少明白了我的短处在哪里,至少明白了该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从此,大学的帷幕依然落下,征途却再次开启。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0:13:38
TOP
8#

      示范课≪神奇的小电机≫观后感
                                    彭文静
周六的晚上,夜深人静,我认真的观看叶老师的≪神奇的小电机≫一课,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角色
在任何学生发言时,认真聆听,不随意打断。也不做任何对错评价。不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保留和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保证教学的基础上,依然具有平等交流。
展示形式多样化
有别于平时上课的展示方式,叶老师的课堂不采用单人纯口头汇报,而是采用了双人合作式,一人口头展示,另一人模型展示的合作形式。十分利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欲的培养。
课堂节奏值得借鉴
叶老师课堂导入的时间十分短促,约两分钟左右,利用学生熟悉的汽车模型导入,短小精悍,充分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不会让过长的导入抢了主课的视线,喧宾夺主。
教学用具准备充分
叶老师做了充分的教学预设,提前思考了学生的可能情况,并以此精心设计教具。叶老师的小电机简化模型,十分有利于教学进行。
另外,我也感到叶老师的课堂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感觉叶老师对学生的突发情况处理不够灵活。当学生提出更高深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却选择了要学生课后探讨,放弃了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绝好机会,很遗憾。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薄见,思考不够深入,请指正。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0:15:00
TOP
9#

写在毕业之前
我热爱一师,也觉得一师教育有可以提升的地方。
一师的科教教育,教会了我怎么教书,也给了我在将来能够上好科学课的信心。却没有教给我怎样育人。时至今日,就连我自己都没有被说服为什么一定要开科学课,科学素养到底是不是孩子必须的素养。
我常常认为孩子是分类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偏向感性的,难道我们就应该扼杀这些本该成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孩子的天赋,强行使他们接受这冷冰冰的世界吗?我常常受到这样的困扰,推行科学课的时候总觉得立场不够坚定。即使如此我也还是认真的选择坚持科学教育,这是我的本行,我想这就是使命感。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有可能成为推行科学教育的一台机器,成为不了策动者。
今天偶然有感,我似乎要对这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妥协了,顿悟了。阻止孩子们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并不是教育而是价值观。不是教育将他们推上所谓的热门道路,而是金钱至上,地位至上的社会畸形价值观。我现在在进行的教育,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在勇敢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之后,能够有能力把梦想做成事业,而不是因为能力缺失退出被别人嘲讽为三分钟热度。至于科学,科学本来就不应该以传授知识和接受现实世界为重,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借科学研究课堂向孩子们传授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方式,方便自己生活的方法。
TOP
10#

听课记录
主题:
四年级下册的疑难问题
理论:
教学座右铭: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学生为主体)
怎样上喜欢的科学课?三个关键词:活动、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事实、具体概念、核心概念)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但是观察深度,科学思维等都有欠缺。
第一单元《电》
注意力集中在小灯泡点亮上,如何把注意力放大电路本身上来
把握:始终以核心概念来引领、官产整个单元的教学。
     遵循人类对电的研究的脉络,可成体系。
静电与电路的关系:可认识点的本质,是学习其他电的本质。学生熟悉的静电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是人类研究电的源头。
摩擦后的气球互相作用不明显:先用吹风、别用金属。
电路的理解与分析:重点在于找到和归纳出电路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共同特征。
小灯泡的观察活动应该放在点亮之前还是之后:放在之后。先点亮再观察。
如何判断串联与并联的理解:动手做。提供齐全的设备和器材。
如何判断灯泡明暗:从分析电路图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生活中电池一般都是串联,不需并并联情况。
大地和人体、铅笔芯是不是导体:检测铅笔芯时,可以用两个电池来检测,也可以用万用表来测量。
教学建议:
材料准备到位,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开设家庭实验室为科学课助力。可完成科学课中没有或者不够体验深刻的实验;提前体验活动等。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核心概念:植物的反之、延续新生命。
困难:生物学专业知识匮乏、材料准备难、自然状态下下和人工培育的有些不同。
解剖花朵出错:两次解剖或者家庭实验室解剖。
如何解决需求材料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之间的矛盾(怎样准备花):规定量(精而不少)准备花后为花做标签。、
有些花柱头上的柱头粘液不明显:准备百合花、橘子花
种子发芽的实验怎么定位:三个年级的定位各个不同。
学生接触自然少:利用图片、书籍、视频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最好带领孩子一起孵蛋,一起感受是最好。(购买孵化器和种蛋)
动物卵的观察要与植物种子各部分相联系。
第三单元《食物》
核心概念: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点建议:掌握食物的特点、营养等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构建对食物的正确认识。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食物信息自觉地与自己所吃的食物连接起来。
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吧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渗透其中,学以致用。
食物宝塔的均和营养的参考:宝塔的各层面积和应占比重。
生熟马铃薯怎么实验:滴碘酒。生熟鸡肉可以每分钟拿出一块。
拿一块面包上美军生长得快:各个年级的对比实验的目标要求都不同。四年级重在理解操作方法。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采用竞赛的方法,提升兴趣。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难点:老师的专业知识少,岩石的认识和鉴别本身就有难度,学生认识也比较少。
目标改变:带领学生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学习掌握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与矿物。
教学建议:不要过多纠结于岩石与矿物的名称。通过观察与描述,再进行鉴定。书籍推荐《岩石与矿物》
把岩石与矿物的理解放到地球研究的范畴中去。指向大概念: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要认识岩石之后,推测产生的条件。
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目标。
本单元要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