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苏湘科韵组:朱玉洁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71#

学生感受光学魅力


学生感受光学魅力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折射 色散 衍射 种种光学实验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心里乐开了花。





TOP
72#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读后感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读后感

桂馨2苏湘科韵朱玉洁

    刚翻开书,“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两行字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深刻地阐述了刘默耕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胸襟和胆识。


    《历史的责任》、《学习与探索》、《“六五”期间自然课改革成果小结》、《研究资料》、《枥下心曲》、《继火传薪》、《群星灿烂》全书一共七个章节,将刘默耕老师对我国自然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对国外科学教育的得失分析娓娓道来,加入了科学教育学者对刘默耕老师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如繁星般璀璨的优秀科学教师的执教故事。

    自然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如仍然以课本为认识对象,亦步亦趋地围着教材转,以让学生说出、记住某个结论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等。其实,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改,而是难改。我们当今教学中很多时候都采用演绎法,但演绎法是会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恐怕早已不是会考试的人了。要想真正实实在在地做学问,还是得用归纳法。再者,自然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个新事物,不可能有现成的结论和方法,只有靠我们在自己的、别人的、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和归纳。

    小学自然课教学的改革,从教材的表达模式到教学的实施模式都要进行改革。不是全盘授予,而应有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研讨;不能掰开揉碎,让学生丝毫不费脑筋就能接受,而应引导他们思索探求,从而得到磨炼;不能一律都是结论在前头,而应注意通过探索最后得出结论;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课堂内,而应广开领悟和应用之源,课内课外都要抓。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尽量嚼得烂烂地喂,让学生好记、好背、好掌握,这对于灌输、传递知识来说是很好的。但对于发展志趣、能力却可能是消极的。死读死记不会产生兴趣,能力也不是通过灌输、注入、讲解所能获得的,而是锻炼出来的。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好的教学就不应先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自己作出结论。即使结论明明是错的或者不完全的,也不要一下就指出来,要看看错在什么地方,针对错处再提问,促使其再去思考。

    科学教学讲究“探究”,但也不能什么都限定在“探究”的死框框内,教师什么都不敢说,生怕是“灌”还给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儿童自行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但又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一些前人已经规定好后人只需接受无须另行规定的知识,例如各种事物的名称之类,一些儿童们尚无力自行去探求和应用的内容,一些虽然适于儿童们探究而教育价值不大的内容等等,这尽可以由教师直接教给儿童们,用不着事倍功半启发儿童去探求。这,不是注入式。

    虽然现在在很多地方自然课、科学课还是不受重视,是“豆芽菜”课,但“豆芽菜”的价值大得很,孩子们的精神营养如果缺少了它就会得精神上的佝偻病。整本书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值得每位科学教师的反复学习和领悟。有幸拜读此书,如果能从微中读懂一些高远的旨趣,从浅处看出其中所寓的深意,那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7-08 09:02:59
TOP
7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魏老师送我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议》 一书。通读全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他所给出的一切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遍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作为教师,每个月要买三本书:(1)执教的学科方面的书(2)学习榜样的人物类书籍(3)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确实,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挺直腰杆,站稳讲台。

    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学生读书。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有些书籍善于运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选择、借助这些书籍,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阅读,让他们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上课,这样会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生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对于“要让学生阅读”这一点的深刻体会与我的实际教学相关,在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生难以掌握书上的科学概念,不能很好地复述和理解,我曾多次问自己是不是讲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实验不够直观?在检查复习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读完苏霍姆林斯的建议,我才明白要让学生复述、理解一个概念本身就是困难的,它需要大量的积累、内化和理解。所以就让学生阅读这一点,我也开始想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在课前布置一些轻松的科学阅读任务下去,当然阅读的主题都是与下节课科学学习的主题相关的,打开学生对某一现象认识的大门,让学生多阅读、多接触、多思考。

    整本书,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8-01 22:16:01
TOP
74#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读后感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作为一名刚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能有幸捧起这本书真的是件幸运的事。它不同于以往我所阅读的科学教育建议书籍,大段的理念阐述,而是把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具体案例,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策略具体化,把方法案例化,读来更具有借鉴性和操作性,更使我明白在遭遇相同处境时的解决方案,并能依照建议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本书涉及了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包括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测试与评价和课外活动。就我在工作当中困惑的一些问题,书中都在方方面面有所解答,以下结合本书的教学建议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些思考:

         听取优秀前辈的教学建议,我在刚开始任教时,就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记录有关科学的所思所想,并以此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我希望孩子们能养成认真思考、认真记录的好习惯,把动手动脑相结合,将探究学习活动引向纵深。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记录不够规范、错别字很多、不能很好地记录有效信息、记录花费的课堂时间过多等等。我在本书中看到了优秀的读书笔记范例,惊叹于孩子们笔记工整、思路清晰的记录,我相信这与教师平时的用心引导是分不开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些优秀的记录本,先让孩子们“照葫芦画瓢”,将科学记录模式化和规范化,再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创作。

         在多次的区级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学科间的整合越来越多,学生的探究方式变革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革。为了推进各个学科的整体发展,科学学科开始与信息技术、综合劳动等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也确实发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学生的知识理解。比如《宇宙》单元,要想学生在脑海里清晰地构建星空体系还是较为困难的,然而我们可以利用3D软件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哪个杯子发出的音调高》中,仅凭耳朵去判断音调的高低对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比较费劲,我们也可以借助电脑的软件将音调的数值数字化。比如《电》中电路这一课,学生亲手操作进行电路的连接,可能会遇到灯泡烧毁或者短路等情况,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是若在电脑上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拼接,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再如作业批改这个环节,原来还能加入对话功能。在我之前的作业批改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答案的对与错,从来没有想过作业批改还可以对话。不仅只是简单的√与×,还可以加入圈画、批注、评语等,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我第一次通读这本书,我相信以后我还会捧起这本书多次,因为它于我真的大有帮助。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08-17 09:50:54
TOP
75#

学习中思考,实践中验证,能使人不断进步。
TOP
76#

回复 73楼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的帖子

“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学生读书。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是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多阅读,多学习才能在教学生涯不断进步。
TOP
77#

学习了
TOP
78#

苏锡常宁四城会课感想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苏锡常宁四城会课感想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114日这天,风轻的刚好,阳光暖的微妙,在这样的好日子里,苏锡常宁四城会课在金中实小展开。四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四节课,分别是《应用》、《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谁的火箭飞得远》和《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工作才一年出头的新教师,于我,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和难忘的头脑风暴。上课之后紧接着更加精彩的评课环节,让我对科学教学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谈谈我本次听课的收获:

   一.有结构的整体化设计

   四位老师的授课内容都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但不拘泥于教材,环环相扣,引人深思。《应用》一课围绕自制浇花器展开,从长假出游花儿会枯死,调动学生们自制浇花器的积极性。回忆学过的能让水自己流动起来的科学原理,例如水的毛细现象和水受到重力作用想办法自制一个浇花器。活动过后,矛盾产生,有的小组利用毛细现象,水流太慢;有的小组利用水的重力作用,水流太快。出示生活中见过的吊瓶(输液袋),引出水的压力作用,揭示可以将此原理应用于浇花器的制作当中。紧接着,出示在创客活动中学生自制自动浇花器的视频,涉及土壤中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即导电原理以及三角形稳定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出示瓦特和张衡在发明创造上的贡献,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先出示一半亮一半暗的地球,让学生们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白天和黑夜,并由此揭示晨昏线,而晨昏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紧接着用虚拟天文馆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并展示北极和南极的特殊现象——极昼和极夜,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和探究活动。再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出北极和南极分别都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根据现在地球的倾斜角度为23°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不倾斜会出现什么现象?地球倾斜角度变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地球倾斜90°,会出现什么现象?最后揭示极昼和极夜现象和地球的自转、倾斜角度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谁的火箭飞得远》一课从宇航员导入,到宇宙飞船升空时与火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讲解火箭的基本结构,包括前体、燃料舱、稳定翼和发动机。引出火箭在中国的鼻祖——弓箭,出示利用锡箔纸、针和火柴制作的小火箭,由小火箭飞得不够远引发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火箭,使其飞得远。可以加燃料、加尾翼、变尖、减去木柄等等,让学生活动改进火箭,通过画图加文字的形式表达,最后学生汇报展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老师先出示一杯安全的液体让学生品尝,引出在盐水中盐是看不见的,都被溶解了。学生活动,在50 ml水中溶解10g盐,练习搅拌,同时与老师的50 ml水中不能完全溶解20g盐形成反差,引发探究实验50 ml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以一次2g的平勺进行加盐,当食盐完全溶解之后再加食盐,最后汇报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四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是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浇花器的制作、生活中极昼和极夜的思考、小火箭的实际动手创作和一杯水中溶解多少食盐的准确数值都需要学生继续进行课后探究。

   二.生活中的科学与科学中的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再将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四位老师的课堂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利用真实的问题背景,带领学生入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用简单易得的材料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应用》一课,包含了很多的前知识回顾,水的毛细现象,水的压力,导电性能,三角形稳定性,在这些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着去解决一个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式。的确,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现在的科学教学大多提倡“探究式”,探究起始于一个问题,基于问题建立和使用模型,设计并开展实验,分析并解释数据,应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立解释,参与基于证据的争辩,最后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四节科学课学生都参与了交流、讨论、质疑和探究,正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接近知识最初获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课中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将科学原理应用到小制作的改进中去。

        三.软件的应用,技术的支持

   现在STEMSTEAM和创客课程与科学教学紧密相连,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软件的应用、技术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例如《应用》和《谁的火箭飞得远》中都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想法,这样的思想与工程上的设计异曲同工,图画的精美与否、设计是否到位不仅包含技术思想的展现又表达了艺术水平。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中虚拟天文馆APP的使用则将时间快进,将东升西落的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样的科学学习是跨学科的、体现合作与团队工作的、运用科学的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过程,也涉及了实际的问题解决,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更考验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并能生成更加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很开心,本次教研收获满满,但收获不仅在于思想的前进,更在于实践的动力,思行结合,且学且思且行。

最后编辑南京晓庄学院朱玉洁 最后编辑于 2016-12-06 13:17:31
TOP
79#

加油!
TOP
80#

特别爱学习和思考,记录点滴,向你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