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苏湘科韵组:朱玉洁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51#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今天,学习了吴建伟——海风老师执教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很有感触,深受启发,想要聊一聊自己的学习体会

吴建伟老师的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

1.一个科学的问题引入:一个水瓶装了100毫升水,这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师:一袋食盐撒进去,能否全部溶解?

学生猜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学生猜测100毫升水能溶解35克食盐。师: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实验过20毫升的水可以溶剂7克的盐,所以100毫升的水应该能溶解35克的盐,通过此推算得来。

3.师:以此为例,要放35克食盐应该怎么放?是不是把35克称好了全部倒进去?

展示勺子3兄弟,学生说发现,分为大、中、小3个,上面的数字从小到大分别是1510g

师:如果有勺子3兄弟帮你,你觉得可以怎么加?

生:先加10g 再加10g 再加10g 再加5g

4.各个小组自己制定计划,学生上台汇报小组方案,汇报的同时同学之间相互质疑、解答。组汇报: 10 10 5 5 1 1 1 1 1  组汇报:5 10 5 10 5

5.结合自己小组的计划和刚刚两组同学的分享,准备做实验。

老师示范勺子挖食盐的正确操作方式:如何取一平勺。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何加快溶解:振荡或者搅拌。

                  怎样算是完全溶解?瓶底没有盐的颗粒。

                  实验操作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最后多的盐怎么办?不能计算在内。

6.各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7.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写下你们组认为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各小组汇报。

8.师:同样时间,同样材料,不同人物,为何有的同学没有完成实验,来不及做的原因是什么?

生:5+5+5+5+10+5+0.5 步骤多,速度慢。

生:一开始加的量少,最初没有溶解过,可以加多些,加10g

师:他们的建议给你们,你们准备怎么修改自己的实验操作?

生:第一次10g,第二次10g,第三次5g,第四次5g,然后1g1g1g1g1g

师:这样加盐的好处在哪里?

生:速度快,最后加的时候可以保守一些。

9.师:实验完成了,我们把溶解的盐水都倒掉,好吗?你觉得倒掉可惜吗?

生:不可惜,做实验要有代价。

生:可惜,我们花了一节课溶解了近35g的食盐,倒掉会浪费。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怎样使盐再回来?

生:晒一晒;过滤。

师:过滤可以吗?盐和水融为一体了,会一起通过滤纸。

10.课后研究作业:记得还我盐。

 

评析:1.海风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比起实验,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验前思维的引导和碰撞,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

      2.海风老师的实验器材准备得非常好,勺子三兄弟简便好用,适合学生进行操作。

      3.用振荡的方式代替搅拌,不仅可以加快溶解节省时间,还方便操作,符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

      4.海风老师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步骤怎么样加盐,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反思操作的不当之处,自己总结,自己改正。整个过程海风老师并没有硬生生地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尝试、思索中自己发现加食盐的正确操作步骤。

      5.海风老师在课上用了很多接地气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课堂氛围愉悦起来,例如用计划不如变化”这句话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要及时记录等。

      6. 实验时学生难免激情高涨收不回来,此时海风老师用表扬的方法使全班同学迅速安静下来,效果非常好。

      7.最后课外作业的布置老师用一句记得还我盐”,巧妙有趣地让孩子将焦点转移到取出盐水中的盐上,为下一节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作铺垫。

         8.整节课分为5个步骤,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享结果、分析数据和回顾总结、延伸拓展,结构非常清晰,整堂课一环扣一环,老师的语言平易近人,学生也得到了思维上的提升,值得我们学习。
TOP
52#

我也今天看的,还没来得及发
TOP
53#

                                   新教师培训感想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入职以后我参加了南京市科学学科的新教师培训,收获多多,特来分享。

 在培训期间,单老师和我们交流了小学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师素养,其中包括小学科学课程进化史、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和新教师迷思,让我受益匪浅。

 单老师结合时代发展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地位的逐步提升,包括国际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西方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和进入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从单老师的研究讲解中我进一步地明晰了科学的发展历程。据我之前的了解,科学课的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常识课自然常识课→自然课义务教育自然课小学科学课,25年来小学自然科学的周课时一直呈现直线增长,这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企及的。科学课在中国已经越来越重要,并且还将持续发展,从辅助课程到支柱课程再到基础课程最后逐渐上升为核心课程,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的即将公示,从年级的教学上我们也能看出科学课地位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一方面是从学生出发,另一方面是从教师出发。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视角和前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体验确定教学难点,因材施教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在教学时,老师要懂得将科学概念还原至生活中的真实面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共鸣。正如介绍毛细现象时,可以联系毛细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价值,例如植物如何吸水来谈。只有源自生活的科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答案,还应鼓励学生们的创新思考、发挥创造、合作与贡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和细腻的感觉,这些都至关重要。在解决新教师迷思时,单老师提到了科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教学,更应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教育。

 紧接着,卢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备好科学课,最让我有启发的是成长=经验+反思这条公式。我觉得这里的经验包括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亲身体验,反思不仅指对过程的思考,还要及时记录、改进和跟进反馈。要备好科学课,就要做到与文本对话,把握方向;与学生对话,因材施教;与自己、同伴及社会对话,提高效益。卢老师还给我们的新学期教学开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1.研读课标,把握学科特点2.浏览全册教材,了解基本内容3.结合课标,精读全册教材,制定学期计划4.研读单元概念图,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5.梳理主要探究活动,列出器材单6.结合课标,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7.制定科学探究活动公约,有效组织开展活动。备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了解核心概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年龄特征和最近发展区。卢老师说科学课应教孩子们如何做科学,这不正是对科学的一种方法教育?在科学课上,老师要玩起来,学生也要玩起来,老师更要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起来。将科学概念,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三合一贯穿整个课堂,实现培养学生们科学素养的立体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8 10:08:57编辑过]

TOP
54#



最近困扰我的问题:



1.“有教科书,没有教学工具箱,你上不出一堂好课,但是没有教科书,有教学工具箱,你的课也一样能上得很好。这是章鼎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可见教学器材在科学课堂地位的举足轻重。如何选用或者设计贴合学情、适合课堂的实验材料是我现在比较头疼的问题。



2.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教学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设计的,但是作为新手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少之又少,调查问卷的发放是一个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好途径,但是针对每一个主题和章节,调查问卷上设计哪些问题能真切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这是让我感到棘手的。


TOP
55#



执教《认识液体》感受

目前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上课走教案,习惯“领着学生们走向我的课堂教学目标,而不能够顺着学生们的思维、想法展开课堂教学。例如《认识液体》这一课,我希望孩子们在认识到液体的不同点之后主动研究液体的“黏稠度”。然而,在试教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在观察之后会提出轻重透明度黏稠度等方面的性质,在汇总学生们的想法之后,为了完成黏稠度这一课堂教学目标,我会主动提出大家一起来研究黏稠度。这样一来,就是老师领着孩子们进行实验探究,而不是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主动地研究问题。经过姚老师的启发,我懂得了要根据学生们的发现和问题开展实验探究,这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们的思维发展。然而,一堂课要从学生出发有效开展实验探究,老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准备好实验材料。正如《认识液体》这一课,当学生提出透明度时,就要围绕透明度进行实验探究;当学生提出轻重时,就要围绕轻重进行实验探究;当学生提出黏稠度时,就要围绕黏稠度进行实验探究。由此看来,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随机展开的,自动生成的。我想,这也就是科学课的难上之处,你无法预料接下来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将要发生的是什么。因此,了解学情,在上一堂科学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至关重要,这是我需要不断积累的。



TOP
56#

今天 带孩子们动手制作了小橘灯。 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 玩得可开心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9:50:41编辑过]

TOP
57#




神奇的水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教材简析:



本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的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猜测——实验——结论,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够产生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神奇之处。



3、会做水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的实验。



4、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红墨水
画了线的纱布



学生材料:实验记录单
红墨水 玻璃器皿 纸巾 粉笔 玻璃两片 塑料棒 滴管 硬币



教学过程



一.毛细现象——研究会“爬”的水



1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总是往低处流吗?  我们做个实验来观察一下



2  教师演示实验  示范正确的实验动作 



3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红墨水在纱布上往上爬  板书:会的水 



4   这个现象神奇吗? 
板书:神奇的水



5   水在布条上往上爬,很神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问题



6   水能在不同的东西上爬升吗? 研究水的爬升



出示材料
实验记录单预测  板书:猜测 



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方式



小组实验  板书:实验



7   
为什么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能沿着他们上爬呢?他们有什么特点?观察材料结构的不同。



8   
学生交流:水能沿着像粉笔、纱布等这些有小孔的材料向上“爬”。



9   
刚才我们发现水在一块玻璃上能往上爬吗?(不能)



10 现在你们是小小挑战家,我再给每个小组一块玻璃,你们能否利用两块玻璃使水上爬。



11  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12  水是从哪里升上去的?两块玻璃板的中间是什么?缝隙



13  小结: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向上爬。



14  老师不小心滴了一滴水在桌上,纸巾擦干净。发现什么现象? 水从中心向四周扩散



15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板书:结论



16  生活中处处都有毛细现象 



变色花  抹布擦水  酒精沿着棉线上升  潮湿的墙根(土坯或砖头里的细孔将地面积水或土壤里的水吸上来)
粉笔吸墨水



 



二.表面张力——研究会“团结”的水



1   
播放回形针放入一满杯水中的视频



2   
一枚一元硬币,如果我们用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硬币表面能容纳多少滴水呢?



3  出示材料  实验记录单预测  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方式 小组实验



4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展示,硬币上的液滴是什么形状的?鼓鼓的
一个个小水滴都抱成团站在小小的硬币上,它们可真团结! 板书:会“团结”的水



5  揭示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板书:表面张力



6   
 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水黾在水面爬行 肥皂泡 草叶上的露珠 水滴



 



三.总结



1    
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发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会“爬”的水→毛细现象                                   问题猜测实验结论



会“团结”的水→表面张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10:41:20编辑过]

TOP
58#

总会带来一些小制作,学生们肯定非常喜欢你!
TOP
59#



执教《神奇的水》



桂馨2组 苏湘科韵 朱玉洁



最近,我在学校公开上了《神奇的水》一课。整节课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和一个有趣的水在纱布上爬升的小实验展开,引出水可以在哪些物体上爬升的问题,学生预测过后动手进行实验,自主发现水不仅可以通过物体中的小孔、缝隙向上爬升,还能向四周扩散,从而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并探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关注身边的科学。接着播放往一满杯水中放入回形针的视频引出往硬币上滴水滴的实验,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讨论,很快就发现了水有会团结的本领,了解了水的表面张力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

课后,全体综合组的老师们对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教学设计的安排到课堂的组织管理,都一一进行了点评和研讨。相信在领导的建议下和全体综合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能够更快地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6 10:51:52编辑过]

TOP
60#


27张扑克牌自己设计方案现场搭建高塔 ,激烈角逐,一个比一个高!你能比我更高更稳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3 16:42:3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