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支点的2013 [复制链接]

51#

河北省2013科学年会第二天





        1017日省2013科学年会第二天听课,为节省时间今天改为一课一评。


今天六节课因为车票的关系最后一课没有来得及听。第一节课《山脉的变化》是我市的代表教师做课,他的表现很好,从容自然,言谈幽默,善于对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生成。李进起老师的点评让我有了新收获,课堂中出现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山脉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吗?”都是假问题,真问题是学生能研究出来、能回答的,不能研究不能回答的是假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师在课堂上也有这样的问题,猜想环节学生想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猜想,老师没板书却又写上了自己提议的植物对岩石破坏的影响,教师授课还是很规矩地照着教案在走。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教科版我熟悉的,课的导入很简练用板画的形式配合猜谜引出土地和雨水,让学生有形象关注点也切入了主题内容。模拟实验环节没有猜想,没有对实验前土坡、雨水的状态描述,但老师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实验方法还是让我很新鲜,老师点评时说方法指导不要出现实验结果,我也发现洒水器真的淋下去了,镜头中也不合适地出现了接水容器中泥水的样子。方法指导是个过程的梳理,把结果都亮明了学生自我探索的价值就低了。在讲到受侵蚀影响的黄河时,只让学生感受侵蚀的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在此突出对环境的人文关怀,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心,让学生有面对恶劣环境于心不忍有所改变的状态。另外老师的评价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太棒了”。


第三节《山脉的变化》与今天第一节同样内容,课才开始就出现了课件不能播放的问题,有一环节是给山脉起名字,老师说“这样的山脉像老年人,大胆地给它起个名字?”学生也很有想法叫长寿山脉、老山,老师后来的评课就说给山起名字有没有目的?我想还是心中装着目标来设计问题,课堂的四十分钟不是太长而是太短了经不起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在加热玻璃模拟岩石破碎实验时操作员是戴镜子的,我发现其他同学是和操作员一样围在桌子周围的,其他学生就不需要戴了吗?说到底戴眼镜已经成了一种形式。


第四节《我们来造环形山》老师鼓励大家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想,甚至还自己补充了一种“塌陷说”,很新颖。老师给模拟制造环形山实验准备了不同的“月壤”,有泥土、面粉、小米,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用,这种材料的多样性就适应了不同学生对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但小组活动中又一有想法的学生对着话筒说出自己对环形山形成的一种看法,就像在汇报,全场都听到了,影响他组学生活动,老师这里没有意识到。


我听的最后一节课《日食和月食》是少有的一节课前没把实验材料摆到学生桌的课,这样做是正常的听常态课评语里出现也不能算表扬。轮到优质课怎样就这么难坚守呢?当讨论到用什么材料模拟日地月这三个天体时,有的组说需要一个手电老师马上递过一把手电,有的组学生说需要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老师又马上从材料袋里找出送给学生,嘱咐其他组需要什么到前面来领,这样每个组都领到了个性化的材料来满足自己个性化实验的需要,我很欣赏这种服务学生探究的方法,关键是学生需要的材料教师事先得充分考虑到,这是课下费心思课上收奇效的一个安排。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模拟实验是重点,本课的缺憾是把日食的活动做得很实但月食部分就因时间不够匆匆而过了,月食模拟实验是建立在日食基础上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探究搞清楚的,难度不会太大,但老师点评这其中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几乎听完了全程的课,课不完美是必然的,留有缺憾却更给人以启迪。作为旁观者我是放松的,如果我作为其中一员上台恐怕自己也是破绽百出,所以谈别人易改自己难,听别人的课还是要回头审视自己,我的差距在哪里?


 


20131017

TOP
52#

不知道有没有更多的精彩与我们分享!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53#

被聘为沧州市兼职教研员


9月底我参加过沧州市的兼职教研员选拔考试,今天从同事口中才知道自己已经是沧州市兼职教研员了,小学科学有四位老师入选我是其中一个很高兴,也是有一种责任在其中的。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科学老师,能从一个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角色来认识这门学科,期望市里组织一些学习活动能让自己充充电,多学习一些其他教研员身上的优点。科学期待关注,科学需要有为。


附公示名单网址:http://www.czjyw.com/Article/ShowInfo.asp?ID=6846


20131025

TOP
54#

我看全国年会优质课


由于事先得到了全国年会直播的网址,所以就一直期待着。1031111两天,我没在会场但借助网络的便利我得以和全国不同地区的科学老师们一起收看了优质课直播。今天下午翻看我手写的日记本已不知不觉记录了三十多页。太多的好课让我停不下笔,听课很累但乐在其中。


刚参加完省里的优质课年会,再看全国年会的展示,当然有更多的亮点,毫无疑问也有着教学难免的缺憾。我感受最大的震撼有三点:一是直观教具学具的使用有些老师花了心思,甚至有实时评论说真能亮瞎我们的眼。二是老师的导入更巧妙,更善于在学习新知前搭好脚手架。三是有些老师形象化的课件在帮助学生降低认识难度方面做得很好。


在教具方面我相信广东的詹伟达老师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讲月相变化时两个模拟实验很出彩。第一个是中间有孔的月相演示板,让小组几人配合一人把头钻到中间孔里露出头来,一学生把半黑半白的小球放在板上指定的位置,亮面朝向有太阳图像的一侧,让学生在孔里依次看一周半黑半白小球在不同方位呈现的图像。这个模拟实验的优点是很直观也较好操作。另一个实验更是高科技,在密封箱里装摄像头来摄录转动小球在灯光(太阳)照射下形成的图像,应该说这个模型比前一个更科学,它真实体现了人在地球好像静止而月球在绕地运行的效果。这个实验引得场下老师们阵阵掌声。还有北京的贾欣老师布置的木棍上插泡沫球让学生组装的北斗七星模型也很有新意,江苏尤春来老师的测物体下落速度的光电门技术也很有科技含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导入方面很多老师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听的第一节课陕西郭庭霞老师的《月相变化》就用绕口令开篇:“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围着地球跑。”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日地月三者的关系。福建王思业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先用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导入,让人在有一种自豪感的同时也引入了迎来黎明这一主题。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湖北的朱映晖老师,他在《日食和月食》一课导入时,先出示了三张大小不同的圆纸片,红色圆片最大蓝色其次黄色的最小,先把红色圆片作光源贴到黑板上,再贴蓝色圆片,问学生想让黄色圆片投射到蓝色圆片上黄色圆片应放在哪儿?学生来贴完就形成了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图,再问学生用红色圆片作光源,蓝色圆片投射到黄色圆片上该怎么做?学生贴完黄色圆片这样又形成了月食时三者的关系图。老师虽然没有明说但巧妙地利用旧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基础。


精美课件的使用是很多做课教师的亮点,重庆潘宁老师执教《太阳系》时,先出示离地1拍的地面情况,再出示升高到10拍的照片、然后10010000等等离地越来越高又会看到什么呢?最老师说:“距地球100亿千米会看到什么呢?”学生说会看到星系,再追问学生答太阳系。这种一系列由近拉远的照片确实很有吸引力也很让人震撼。讲宇宙天体老师借用天体运行纪录片中的片段来展示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广西邓超老师的《在星空中(一)》一课有个课件很吸引人,在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平面图上的北斗七星看不出远近而从模型上能看出远近。”这样的结论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科学家建立的北斗七星3D模型,先从地球上看,是勺子形,搭乘超级火箭到了地球右侧又看到了什么?(这时形状变了,老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叫它三角形星)又飞到了地球的对面看到了什么,下一站到了地球的左侧看到了什么,最后回到了地球又看到了勺子形的北斗七星。整个过程立体化的北斗七星模型在课件中随着观察地点的不同观察角度在偏转而形状在变换,这就很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北斗七星形状的不同是观察角度的问题”这一结论,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朱映晖老师将自己亲历的观日食活动制成了短片播放很自然也很切题。广东詹伟达老师在学生模拟实验前先用视频介绍了小组几人怎样分工来操作模型并观察的过程,很直观让学生知道接下来怎样做才能做到位。


全国优质课优点自然多多,但白璧微瑕,有些细节还是让网上实时评论者有所言。我发现好几课老师都在说“月亮”怎样怎样,不是“月球”吗?怎么经老师的口就变成了通俗的“月亮”?我翻教材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但教材是严谨的。有一节《月相变化》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完月相图都分组贴到了前面黑板上,在大概农历十二三那个位置,老师指出两个小组和其他组不一致,让这两组再验证一下,我就奇了怪了,一共四个小组为什么那两个小组就没问题呢?关键还是老师心里有把尺子,老师是先知但能否用一种公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分歧呢?有位老师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提问:“大家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完老师板书应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板书。但老师照顾到讲课的既有顺序把先回答的问题写到了黑板下面而后回答的问题写到了上面,我在上课时也出现过这种做法,我的老领导教导我说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我现在想到的办法是如果不改变教学顺序还是等学生把这两点说完再板书比较自然。有节课老师读错了字音,有节课老师导入时自己说错了事实还与学生纠缠不清,倒是学生纠正老师的发言很精彩赢得场下一阵掌声,但老师没有改的意思还是强行把与叙述不符的小结板书了出来。


瑕不掩瑜,能站在这个舞台上的老师背后的付出可以想见,在他们身后的指导团队更是幕后英雄。听课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其中对常态课实施有用的部分,如果是为了一节选秀课才能出的“大招”我们不学也罢。


2013111

TOP
55#

搬新家了


2013年买的新房交工了,利用暑假两个月专心只做装修工作。10月底零零星星开始把家里的东西往新楼上搬,为此媳妇特意买了一沓能装下被的大塑料袋,在搬家过程中起了大作用。


人说故土难离,从搬家这件事我发现自己是个怀旧的人。媳妇和女儿都是满心欢喜地到楼上住,搬了东西马上走了,我在离开老房的那一刻心情却有点复杂。从小就住的老房太熟悉,原来结婚后是父母和我们兄弟都住在这个院子里的,后来父母买了房搬出去了,前两年弟弟一家有了新房也搬走了,今天我要走了。七十年代的老房像是在催着人走,虽然中间经过修葺,土坯房的结构却没变,现在很多地方的石灰墙皮开始变形开裂甚至脱落,墙皮下面可见的湿土簌簌地落在墙根下,每周我都用簸箕专门收走这些潮乎乎的土培在石榴树下。


这个周末我就在新家里打字了,我要从假期里一个对房子装修设计的欣赏者转型作这所房子的使用者了,其实还是很不同的,第一晚我怎么都觉得是在宾馆里,拿什么东西原来习惯的感觉突然没了,因为摆放的地方都改变了,我们三口好像成了这个客房第一拨顾客了。会慢慢熟悉的,小家如此美好,更要好好地生活。


2013112


 













TOP
56#

新年新气象,支点的教研之路越走越宽啊!
TOP
57#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3-11-3 14:05:00的发言:

    
    新年新气象,支点的教研之路越走越宽啊!
    

感谢金老师关注,喜欢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动力。
TOP
58#

  能去全国听课很羡慕,我从来没有这个机会,即使有,学校也不会让去的,郁闷!新家不错,恭喜乔迁新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8:22:25编辑过]

TOP
59#

以下是引用玻璃心在2013-11-5 8:22:00的发言:
  能去全国听课很羡慕,我从来没有这个机会,即使有,学校也不会让去的,郁闷!新家不错,恭喜乔迁新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5 8:22:25编辑过]

谢谢,另外我是通过网络直播看的全国优质课,也没有去现场但效果也不差。

TOP
60#

两篇文章发表在《科学课》


9月的十几号应该是《科学课》杂志第五期到单位的日子,但一直没等到,有一天打开QQ藁城的科学教研员祁老师却给我发来一个好消息:我的《试题的变革与创新》发表在《科学课》第五期上了。很高兴,于是更盼着这本杂志来,到邮局问早来了,但我在单位却没见到。我想干脆给杂志社寄钱再买一本吧,今天杂志寄到了家里,一摸是两本,买的是一本啊,打开看原来是五、六两期的《科学课》,莫非第六期也有我的文章编辑善解人意就一并寄了?果真是!第六期的《从良构到劣构的思考》也是我的文章,但我印象中并没有给杂志社投过这篇文章,只在博客上发布过,写这篇博文最初是源于从网上注意到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有直播视频,该文章就是听了吴向东老师的讲座后受启发而作,不想蒙受刘编辑的抬爱。我能做的就是更多地关注科学课,对科学课做更多一点的思考。


2013112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