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许水勇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专贴——五年级 [复制链接]

91#


TOP
92#


TOP
93#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后反思:

白色颗粒物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继续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看。

可以尝试一半学生调制一杯盐水,一半学生调制一杯糖水,这样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测,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提示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时间是不够的。

加盐的时候,不用强调一定要一平勺,一勺一勺加即可,因为这里不用计算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只需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防止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入杯中。

TOP
94#

《给冷水加热》课后反思:

比较冷水加热后轻重的变化,课本中采用试管加热的方法,也可以称量水袋的方法比较,先在天平上(或电子秤)称一下冷水袋的重量,然后把冷水袋放入热水中加热,捞出后用干毛巾擦干,再放在天平上称,比较前后两次重量。这样设计有两个优点:

省去了用酒精灯加热的操作,降低了实验难度。

使教学环节更加自然流畅,冷水袋加热后重量改变了吗?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水袋的的轻重。因为水袋加热后体积大小不明显,再引导孩子观察气球皮的变化。(把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

实验改进:改用气球盛水,可以解决教材中用尼龙袋盛水容易漏的缺点,气球皮有颜色,更容易观察沉浮现象,而且能重复使用,减轻教师准备实验的强度,提高效率。

TOP
95#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课后反思: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其中浓糖水和酒精可以只有一个小组完成,这样既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推测和验证”活动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液体的轻重。可以通过设置关联问题来引导:

1.为什么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会不同?

2.联系整单元,你觉得哪些变量可能与沉浮有关联?颜色、体积、轻重、光滑度、质地……

3.如果要比较马铃薯和液体的轻重,前提条件是什么?

4.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体积如何能做到相同?

其中第2个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比较轻重。

用电子秤比天平更加精确,操作也更简便。

TOP
96#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思维训练点应该落在“试管受热,气球皮的变化不明显,怎样才能明显看到水的体积变化”。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试管里的水受热体积变大的现象不明显?因为试管比较粗。如果试管变得很细,水就装不多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在试管或烧瓶口装一根细管,这样既解决了说的多少问题,管子又变细了。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橡皮塞密封,滴红墨水增加实验效果等细节。

这节课切不可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讨论,直接出示烧瓶、细管、红墨水等一组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这样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思维含量,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载体。

TOP
97#


TOP
98#


TOP
99#

《空气的热胀冷缩》课后反思:

本课与液体的热胀冷缩一样,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大胆鼓励孩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也能热胀冷缩,有了前一节课的经验,孩子们还是能设计出不少的方案,再次基础上引导孩子用套气球的方法来证明。

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气球要适当小一些(阔华工具箱里的气球大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烧瓶要大一些,这样气球鼓起来的现象会更明显一些。

引导孩子用更多地证据来证明空气能热胀冷缩,如用上一节课的材料,在细玻璃管中装一节水,双手捂住烧瓶,观察玻璃管中一节水柱的变化。

关于奇妙的“喷泉”实验,材料可以简化,用上一节课的材料,在细玻璃管的头上用橡皮泥塞住,用针扎一个小孔就可以做了。让水柱更高一些的办法有:孔更细一点;水更热一点;烧瓶更大一点等。

TOP
100#


TOP
101#


TOP
102#

你们的实验室和仪器室实在一起的吗?这样拿取更加方便
TOP
103#

你们的实验室和仪器室实在一起的吗?这样拿取更加方便
戚调菊 发表于 2020/5/20 19:53:01
我们是没有教室了,有没办法才合并起来的。
TOP
104#

《金属热胀冷缩吗》课后反思:

教参中提示“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其实实验室中小号的铜球及铁环危险程度不高,实验操作也比较简单,可以开展小组实验。

“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的主要问题:由于钢条比较薄,所以加热后常常会出现向上或向下拱起的现象,导致大头针倾斜的角度不明显;由于钢条的受热部位与大头针相距较远,钢的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都比铜、铝等金属相对低得多,热胀的效果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实验效率低。

实验改进:改进教材桥的模型设计,钢条换成铝尺,两端用大头针卡主,加热铝尺观察大头针的倾斜角度。

改进效果:

1.在中空的瓦楞纸上放一把铝尺,使模型更接近桥的实际,即桥向两边热胀与冷缩,所以铁桥通常都要架在滚轴上。

2.因为铝比铁、钢、铜的热膨胀系数都要大,所以加热铝尺的比钢尺、铜条效果要更好,一般加热十余秒后,大头针倾斜明显。

3.经过反复试验,加热铝尺未出现明显上拱的现象,使实验证据更有说服力。

TOP
105#


TOP
106#


TOP
107#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思考并讨论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热的传递呢,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一个挑战,它们也许会提出一些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设计,但教师还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在不断的研讨与改进中提出实验的方案。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有条件可以用变温材料来替代蜡油,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操作更安全,准备更方便。

小细节:每根火柴上凡士林的量要差不多一样多,火柴要倒着挂,不要立在金属条上,立着放时间长且误差大。

TOP
108#


TOP
109#


TOP
110#

《传热比赛》课后反思:

要注意本节课的一个隐形目标,即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要想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实验方法的设计、选择、改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引导孩子比较钢、铜、铝的传热性能活动中,要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检测一下,不同的方法检测获得的结果可能不尽相同,相同的方法试验结果也可能会不一致,因为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蜡油的量、火柴棒的差别、火柴棒的重心等等)。所以这项活动不要只关注正确区分哪个导热性好,更要引导孩子思考实验本身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进等问题。


TOP
111#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课后反思:

要关注数据的多重信息,在学生实验并记录了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后,说一说实验的发现,如果只讲到“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并加盖的降温速度最慢”这条信息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无盖杯子和有盖的杯子有什么发现?比较杯外包毛巾和加盖、外包毛巾有什么发现,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无盖的杯子和杯外包毛巾(无盖)有什么发现?比较杯上加盖和加盖、外包毛巾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多重信息。

本课的教学,还可以结合STEAM理念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把材料、成本、艺术性及效果各方面你的因素全部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实践能力。

TOP
112#

钢条的热涨冷缩实验改进


TOP
113#

《昼夜交替现象》课后反思:

1、由于是第一次开展宇宙空间的模拟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很重要,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等。

2、要鼓励孩子发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其它可能性。如地球绕另一个圆心公转;地球在自转,太阳绕另一个圆心公转;地球和太阳在同一轨道上,地球自转等,如果孩子不能想到,教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提示。

3、模拟实验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来证明有些假说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

TOP
114#


TOP
115#

《谁先迎来黎明》课后反思:

1、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如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也不同。那么地球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旋转的呢?很多同学都会异口同声回答,是逆时针旋转。这时教师要追问:你的证据呢?什么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逆时针旋转的呢?学生多半会答不上来,这时再引导学生认识相对运动等。

2、关于时区及时差的教学,个人认为不宜教得太深,只需让孩子明白两点,第一,根据时区之间的东西方向来确认谁先迎来黎明,第二,能根据具体的时区来计算不同地区相差的时间。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巴黎、东京、悉尼等相差多少小时,此时此刻(上课的具体时间),乌鲁木齐、巴黎等是什么时间等,至于像国际日期变更线,加一天减一天等之类的不用教,教了学生也不理解,等到初中再去学习这些知识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