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阳光琥珀的学习足迹 [复制链接]

1#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后,不仅熟知每一消化器官,更能认识到消化系统是多方位协同工作的。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地认识人体的消化顺序,再通过饼干进入人体后沿着身体内消化器官的顺序来探索每一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具体工作原理,最后再从整体的角度总结与分析,整个探究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的结合运用。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会分析部分,也会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符合科学思维方法论原则。
        我认为要完整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然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它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每一堂科学课,希望学生也能经历这样的过程,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会分析,学会综合,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TOP
3#

关于分析和综合,说得不错!
TOP
4#

回复 3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特
TOP
5#

回复 2楼叶淇芳的帖子

以前上课真是盲上,有了理论的支持,才更有底气
TOP
6#

课后在这里作一下总结与反思,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成长。
TOP
7#

点滴积累,渐行渐远,学习永远在路上
TOP
8#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
TOP
9#

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底气很足。期待更多地课例!
TOP
10#

关键词:交流研讨
——记12月3日定海区科学研究社“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学术活动
        如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我认为最重要的两字是“自主”。自主探究、自主研讨、自主发现,一切都是自发进行的。在科学课堂中,怎样促使学生能够把这些流程都经历呢,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重点。
        其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激励者、串联者、启发者。以交流研讨环节为例,科学课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得出结论,又如何通过数据找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并进而分析原因……这些过程正是科学家在每一次实验后所要经历的过程,每个数据的背后都有一次实验过程,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实验过程的规范性。
        怎样在这个研讨过程中能触发学生思考?我认为首先可以将实验过程可视化,为学生搭建一个分析的平台。比如同时展示全班学生的数据,例如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很多课都涉及到全班数据的汇总。学生通过分析个别数据和综合整体数据,进而有了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地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就可以慢慢形成这样的科学思维。
        其次,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研讨。“你们同意吗?”“还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一样吗?”……这些启发式的语言,帮助学生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生生的互动正是体现了“自主”。
        然后,对于一些特殊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场景还原的方式来解决。特殊数据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可能是正确的发现,也可能是操作中的失误。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关注这样的操作过程,并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用于后面研讨交流中的一个证据支持。也可以让特殊数据的小组进行演示实验,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其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要遵循真实这个原则。通过这些证据,进而分析数据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细致的剖析,让学生不断地强化“数据是证据”这个道理,从而能做到珍惜每一个数据,认真对待每一次操作。
        触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有很多,我也仍然在学习与反思中。学生经历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会有一次从数据到真相的升华,而我经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也是一次从碎片到本质的提升。感恩!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0-12-03 22:20:16
TOP
11#

思考得非常好!多多应用于平时课堂教学
TOP
12#

关键词:研讨摔跤
——记12月10日后备名师活动
本次后备名师活动我执教了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这一节课的形成过程非常坎坷,就来说说课吧。
这节课框架其实非常清晰,两大块内容,一是认识和使用工具,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弹力。本节课的重难点落下第一块——认识和使用工具,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这个环节作为了重点突出。我在本课中想渗透给孩子们两个精神:
一是面对一种陌生的工具,我们要先学会阅读说明书。基于此,我在认识工具环节提供给学生一份说明书,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经历学习阅读说明书的过程。我相信,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养成这样的生活思维,科学即生活。同时,阅读说明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认识工具,自发的去挖掘这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并加以强化。通过试教和最后的呈现,我认为这样的环节设置是可行的。
二是基于学生的水平,将“自主”发挥到极致。 在认识工具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通过观察测力计和阅读说明书认识测力计的结构与作用,并通过测量1个和2个钩码记录结果。这个环节我将交流研讨作为重点,通过研讨形成正确的、规范的操作步骤。如何呈现这个研讨?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的方式,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每一个部位和作用,通过生生补充、质疑、场景还原等方式完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试教过程中,由于自己思路混乱、常常被学生带着走、语言繁琐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生生研讨的作用,效果一般。每试教一次,都想放弃一次,怀疑自己的坚持是不是错了。在师父的点播和鼓励下,最后我还是完整的上完了一节我想上的课。我想,放手给学生去经历、去研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非常考验上课老师的水平。我认为,首先要为自己罗列框架,在学生碰见全班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立马站出来帮助学生提炼要点。其次,要精心设计每个小环节之间的连接语或者是启发语,将研讨顺利推进到下一个环节中。然后,学会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只要学生讲到了,不能赘述。既然课堂还给了学生,就应当信任学生。
最后总结,第六年,我对自己的课也有了想坚守的部分。虽然瑕疵比比皆是,但仿佛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TOP
13#

关键词:复习课——记1月5日定海区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
       1月5日,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与周燕娜名师工作室一同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了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我们有幸观摩了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个单元的复习课研讨课,我谈谈自己对于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首先,复习课必须建立在学情基础上进行设计。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单元脉络,但是思维导图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因此摸清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适应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课例。由王卓梅老师执教的《呼吸与消化》单元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思维导图不熟练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首先,王老师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呼吸,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明白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怎么绘制思维导图。有了基础,学生可以尝试自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消化内容。王文斌老师执教的《运动和力》单元复习课则是采用填空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复习,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第三节《声音》单元周老师让学生提前复习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上进行总结与练习。三节课是不同程度的进阶,不同的学情适应不同的复习课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我认为应当降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难度,让学生不要在形式上花过多的时间,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归纳与整理上,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比如说《呼吸与消化》单元王老师在学生自主复习阶段让采用拼贴的形式完善思维导图,同时让学生围绕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思维导图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运动和力》单元王老师为学生们的思维导图设置了框架,将单元内容进行分块,为学生提炼一级关键词。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降低学生复习的难度。
        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周老师则以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单元知识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来突破重难点的方式。我们可以精简习题,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转化成习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了争议后用实验的形式进行回顾。学生通过证据的采集回顾重难点,并最后达到意见的统一。这样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求证意识,体现了有科学味的复习课。
        这样的流程正是周燕娜老师所说的“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局部击破”。复习课更应该整体把握,提炼易错点,争取全员过关。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1-01-08 08:31:01
TOP
14#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
秋清 发表于 2020/11/18 14:21:20
结合理论反思实践,有深度。
TOP
15#

关键词:复习课——记1月5日定海区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
       1月5日,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与周燕娜名师工作室一同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了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我们有幸观摩了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个单元的复习课研讨课,我谈谈自己对于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首先,复习课必须建立在学情基础上进行设计。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单元脉络,但是思维导图对于刚接触的
秋清 发表于 2021/1/8 8:26:09
后备名师,名师团队的优质结构,值得学习。
吕坚
TOP
16#

关键词:研修、乐考
1月15日,我们一起聆听了朱颂伟老师“小学科学低段乐考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在自己学校乐考环节中我扮演更多的角色是执行者,而不是组织者。听了朱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一次思想冲击,看似简单的一次乐考也要从学校、学生综合的发展角度去策划。
在乐考的设计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整合学科,扩大视角。在以前的乐考设计中,我们往往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将目光只放在本学期的教材中。朱老师讲座让我耳目一新,其实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整合多学科之间的共同内容,为孩子设计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乐考内容。
二项目设计,培养思维。在科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经常以设计制作的形式来整合一个单元的内容,比如做帽子等等。我们可以用项目化学习的角度为孩子设计一个任务,这个任务贯穿了整本教材中的要点,让孩子在任务驱动下,渗透STEM理念,不将形式是局限于纸笔,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游为主导,戏中巩固。既然是乐考,就要凸显“乐”字。乐考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在快乐中检测掌握程度。如果老师们能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无形之间检测学习能力,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寓考于乐,不同年龄学生均向往之。站在儿童角度去设计,方显以生为本。
TOP
17#
TOP
18#

关键词:大概念,每月研修
        3月15日有幸聆听了娄老师关于“大概念”的讲座,对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帮助。大概念,也就是知识的大观点。娄老师提出学习科学要围绕重点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罗列无关的事实性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执教者心中首先得有一幅巨大的知识网,从纵向和横向能罗列出该大概念不同年段的知识点。有了深度,执教者就能从更高的更深远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延展性、知识的联系性。
       在平日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经常将注意力放在本课怎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容易忽略科学概念的连续性。这样的设计不免显得小家子气,缺少了科学的拓展性。如果在设计时能先关注大概念的知识网,从纵向来认识本课在大概念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这些背景,再去研究课堂的具体设计,这样的设计格局更大。
       比如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本课关注学生思维发展,通过推理发现同一种检测结果有多种连结方式,并且掌握暗盒的解锁需要按照一定的检测顺序检测。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电路连接。学生已经知道连通的电路是通路,在此基础上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连接的导线,灯泡会亮,意味着电路连通了。利用这一个现象,进行暗盒内部导线的连接方式。有了这个大概念的支撑,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落地。
       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站在更深远的角度看问题。教师眼光变得远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潜移默化的被迁移。
TOP
19#

关键词:教研之春,《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3月18日,定海区小科团队在舟嵊小学举行了教研之春暨新教材培训,非常荣幸承担了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在试教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平时不好的习惯。
一、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整体把握不当
在聆听专家讲座时往往能听到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老师在课堂上只想着自己怎么教,却不曾想学生需要听什么。在家常课中,我也有着这种习惯,总觉得学生没听懂需要我再阐述一遍,学生没听到需要我再复述一遍……这些潜移默化的习惯导致课上会出现一些“废话”,这些“废话”一浪费时间二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其次,有了上述的这些坏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就会暴露出问题。由于不能精准地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经过这节课需要达到什么高度,原来又是什么水平,因此进行了自以为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空洞且不落地。看似完成了一节课,实则学生还不知为什么要实验。因此,在今后的课堂中,首先要总领性地把握课题,才能分段式完善细节。像袁特在讲座中提到,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学生有进阶地学习,首先要知道学生的进阶起点,并制定学生的进阶终点,然后才能寻找进阶过程中的策略。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反应迟钝
在本课的第一部分,我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透明盒子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于是出了小状况,连接的导线并不能使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点亮,按照我的预设是导线连接了灯泡会亮,代表通路。当时第一反应,不会是电路检测器坏了吧(学生的操作没有自检),于是马上换了新的电路检测器(啊,还是不亮),这下真是糟糕了,真想钻进地洞,过了好几秒,我才想到应对措施(将错就错)。现在回想起来,仍旧尴尬。这些状况的出现,源于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检查了暗盒,却忘记了明盒。冒冒失失的做事风格总要为差错买单。
三、学生交流组织不到位,没有触发生生研讨
本节课在设计中,我本意是在学生研讨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碰撞出新的想法,从而改变原认知,拓宽新的科学思维。学生的研讨过程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但是在这节课最后的呈现中,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生生交流。问题还是回到第一个,将太多平时不好的习惯带入了课堂中,以至于不肯放手,扶着太多。这种凸显学生研讨的课对老师本身的课堂掌控能力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学生的生成很多看似不可控。经过本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可以平时选一个单元以学生研讨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形成交流模式的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方法。有了交流,就有了思维碰撞,有了碰撞,就有了新的突破。
TOP
20#

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提炼,很赞!
TOP
21#

关键词:小学科学网区域共同体、临海
       4月9日,我随定海小科团队赴临海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本次活动为我们展示了4个课例以及2个讲座,粗浅整理,有以下几点收获。
      收获一:渗透严谨的科学道理,并对科学保有敬畏之情。黄校长的《种子的传播》就是给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黄校长在开头通过回忆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的孩子、孩子出去旅行、晒一下等语文词汇,与相对应的科学专有名词相比较,无形中向三年级的孩子们渗透科学与语文的不同之处。这样的开头引人入胜,立意深远。
      收获二:教具上墙,比投影更有说服力。《电路》单元《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和《电路中的开关》,两位执教老师一致将实物连接贴到了黑板上,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操作。对比自己在执教《电路》单元时,仅仅只是将电器元件放在了投影上进行操作,虽然也能看到现象,但却有线路不整齐,无法保留学生原有的连接等缺点。《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中执教老师设计了不同的闯关游戏,这些闯关游戏教具上墙,课堂思路一目了然,具有连贯性。两位老师的设计值得我学习。
      收获三:丰富评价语言,让学生建立自信。洪松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丰富,又恰到好处。如“你在这节课中又有了进步”、“原来你是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评价语一直是我的弱点,我的评价语干涩、又不能直击学生心灵。而洪老师的评价语不经意地都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非常关注自己,通过互动让学生更能认识自己,从而建立了对课堂的自信,调动了探究氛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像喻老师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如何做项目化学习课程,这些例子的背后都是躬行的结果。又如“兼职科学老师”戚老师的学习历程,更是体现了躬行让自己更往前了一步。共勉!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1-04-10 23:42:56
TOP
22#

关键词:小学科学网区域共同体、临海
       4月9日,我随定海小科团队赴临海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本次活动为我们展示了4个课例以及2个讲座,粗浅整理,有以下几点收获。
      收获一:渗透严谨的科学道理,并对科学保有敬畏之情。黄校长的《种子的传播》就是给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黄校长在开头通过回忆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的孩子、孩子出去旅行、
秋清 发表于 2021/4/10 23:41:50
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不虚此行,收获大大的
TOP
23#
TOP
24#

关键词:小学科学网区域共同体、临海
       4月9日,我随定海小科团队赴临海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本次活动为我们展示了4个课例以及2个讲座,粗浅整理,有以下几点收获。
      收获一:渗透严谨的科学道理,并对科学保有敬畏之情。黄校长的《种子的传播》就是给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黄校长在开头通过回忆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的孩子、孩子出去旅行、
秋清 发表于 2021/4/10 23:41:50
这样区域性的活动真的很好,可以使不同区域的老师相互学习。
TOP
25#

关键词:每月研修、项目化学习  
      4月15日,每月研修如期而至。本次的主题是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PBL),如今继STEM后又一网红词。但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较少,这一个讲座就如一场及时雨,非常接地气地梳理了如何用项目化理念改进教材设计,进而触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发深度学习。
      方老师认为,项目化学习不仅局限于拓展课程,我们的常规科学课堂也可以运用项目化学习流程来进行改进。项目化学习氛围微项目、小项目和大项目。微项目、小项目更加适合我们的新教材。
      如现在的新教材经常以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如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最后一课是模拟家庭电路。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一个关于家庭电路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以任务为驱动,进而设计。每一课又是一个子项目,用项目化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项目化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去实施。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摘录方老师关于环节的重要策略:创设情境,情境生活化;明确任务,驱动任务融合核心知识;设计改进,活动设计具身体验;制作改进,运用支架从扶到放;研讨建构,开放探究,有效失败(这个词值得好好体会),即学即用,创新思维;成果展示,最简产品思维。
TOP
26#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
秋清 发表于 2020/11/18 14:21:20
完整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然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它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说的很有道理
TOP
27#

关键词:优质课
       4月28日,定海区小科团队进行优质课点评活动。区教研员林老师结合每一个老师的优质课例,为我们送来了一场“以搜集证据为目的,开展实验教学”的讲座。
       林老师在讲座中指出了我们在课例中常见的问题,这也正是我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课堂应该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往往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要做,更多的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这样的探究经历并不是科学家经历的过程,课堂变得碎片化。科学探究目标具有八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学生心中有了问题,就有了内驱力,整个探究过程也变得充实。
       又如教师实验指导过细,甚至一不留神将实验结果也都展示出来。这样的弄巧成拙违背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初衷。实验指导要因时因地,对于一些细节性较多的实验可以通过微视频等方式呈现。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则可以简化指导。
       再如,在课前教师要预设到实验的所有可能性,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应激反应。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弄虚作假,要尊重实验的真实性,真实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TOP
28#

反思一次,进步一点。学习了!
TOP
29#

关键词:每月研修,宇宙,火星
        本期每月研修邀请到了郑永春博士关于“让人类再生存十万年”的讲座。整个讲座郑博士一直在强调一件事,人类保护环境,必须让人类从根源上认识地球,认识我们生存的家园,认识宇宙。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做,才会产生内驱力,自觉地去做对环境有益的事。那么对于像郑博士这样的科学家,那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寻找探索人类宜居的星球。
        郑博士为我们科普了很多宇宙的常识,如大家很感兴趣的黄道十二星座、用延时摄影拍摄星轨等。同时揭秘火星,从火星的组成来分析火星是否适合人类生存,宇宙其它星体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这个讲座对我来说更深的意义在于如何将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最近正在教六年级《宇宙》单元,从学生的反馈中能够知道很多学生对于宇宙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宇宙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主要通过科普文章、新闻等途径来获取宇宙的知识。有了单元学习的契机,学生在课后会有很多关于宇宙的问题来向我请教,但是很多时候我对于这些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答不上来。这个单元和岩石单元一样,于我来说非常陌生。所以我认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的深度,同时也要延伸知识的广度,老师亦如此。有了兴趣,就有了广度,进而让知识的分枝扩散得更广,扎得更深。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更快一步,多阅读科普类文章、关注时事新闻、有意识地去认识宇宙,弥补自己的短板。
TOP
30#

关键词:每月研修,地球科学
       7.15,本期每月研修请到了地球科学教育专家郭老师。地球科学离我们生活很近,如果我们善于观察与思考,这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
      郭老师从生活入手,以“拉面”、“鸟的撞击”、“飞机日落”为例,挖掘地球科学的理论知识,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机日落,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我在坐飞机的时候 ,我可能观察的是外面云层形状,高空万里上看下去不同地区地貌的变化,当时这些都令我非常激动。但是如何将我感兴趣的现象挖掘出深层次的科学知识,或者说如何将这些现象转化为与学生交流的素材,这些我都做的不够。小学生仍处于感知阶段,将自己平日的积累也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一同探讨,我想这能更真实地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热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