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阳光琥珀的学习足迹 [复制链接]

31#

关键词:每月研修,100
       时光如梭,每月研修已满100期。通过这个平台,我学习了很多对教学息息相关的知识,如新教材培训、新理念学习等,受益匪浅。
      本期研修请到了重磅嘉宾喻特,喻特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素质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讲座中指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意义其中科学观念为基础、科学思维为核心、探究实践为关键、态度责任为方向。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喻特还为我们介绍了几种教学策略,一是明确每节课的素养目标;二是针对素养发展设计活动;三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学探究、主题教学、项目化设计等。
      项目化设计是近几年比较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课、单元设计成不同的项目化主题,根据项目的大小不同,我们可以分为迷你项目、一般项目、大项目。喻特为我们列举了成功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如幼儿园的毕业照、一年级的签名牌等,这些都说明了科学学习需要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全面参与。
TOP
32#

关键词:每月研修,理论,实践
       今天聆听了邵锋星、蒋永贵、褚清源三位专家带来的讲座《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讲座。理论与实践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支撑。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实践,这一节课也就变得有格局、有意义。专家提出,我们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理论敏感者和实践创新者。
       回看自己的教学经历,我一定不是一个理论敏感者。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与文献,仅仅在我需要写论文案例的时候才会全世界寻找,最后也没有进行深入解读,将“理论”二字放在了最后的位置。我也曾经试图想做一个实践创新者,但我知道很多我以为的创新知识实践积累的经验,将一节课局限于这节课,没有高度、没有深思。只有静下心来研究理论,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的将每节课落地。这就需要自己脚踏实地!
TOP
33#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
秋清 发表于 2020/11/18 14:21:20
还要处理好功能和结构的联系
TOP
34#

关键词:每月研修,理论,实践
       今天聆听了邵锋星、蒋永贵、褚清源三位专家带来的讲座《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讲座。理论与实践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支撑。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实践,这一节课也就变得有格局、有意义。专家提出,我们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理论敏感者和实践创
秋清 发表于 2021/9/25 6:01:31
以后一定会有深入的改变的,特级教师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TOP
35#

关键词:关注学业评价
       10月8日下午,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在学科基地——舟嵊小学开展了“关注学业评价”研讨活动。
       教研员林老师为我们分析讲解了如何进行科学的试卷命题。林老师强调试卷命题要与课程标准匹配,以考察学生是否将科学实验理解透为准则。命题中要少一点结论性的、记忆性的题目,多一些实践性的、细节的题目。同时,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样卷的形式,一同交流样卷中的优缺点,深入地领会了命题的精神,为我们将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这样的命题与几年前大不相同,这也体现了我们小科团队的理念更新、实践更新!
       教学与评价是两个必不可分的课程元素。评价体现了教学实施的好与坏,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教学而盲目地评价。有了正确的评价导向,我们也能大胆地进行教学。
TOP
36#

一口气看完了你的所有帖子,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不愧是名师后备,理论联系实践,深度思考、不断追求
TOP
37#

关键词:每月研修
        本期每月研修由卢新祁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科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和现代追求》的讲座。卢老师从科学教育史和教学注意点两方面展开交流。
        卢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教材及科学理念,深感未来孩子的幸福,我们的理念一直在更新,适应儿童思维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在当下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老师,更应该透彻地理解教育大方向,以及理念转变的深意。
        卢老师特别强调教学必须以儿童为立足点,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我认为儿童是在发展的,而我们是接受曾经的教育理念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进步,那么儿童也不会向前发展。为了培育发展的儿童,首先,我们得成为发展的教师。细想自己的日常教学,并不能做做每节课都按照最新理念来教学,有时候出现倦怠之情,也会不知觉地强加给学生一些潜意识的东西。给自己一点时间,及时转变浮躁的心态。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1-10-16 15:46:37
TOP
38#
TOP
39#

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一定能成功

关键词:小学科学网区域共同体、临海
       4月9日,我随定海小科团队赴临海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本次活动为我们展示了4个课例以及2个讲座,粗浅整理,有以下几点收获。
      收获一:渗透严谨的科学道理,并对科学保有敬畏之情。黄校长的《种子的传播》就是给我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黄校长在开头通过回忆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的孩子、孩子出去旅行、
秋清 发表于 2021/4/10 23:41:50
TOP
40#

关键词:每月研修,自然观察研究
      本月研修请到了省高中教研员周初霞老师,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的讲座。
      周老师从自己高中生物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现象与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索与研究。同时,周老师举了大量的实例,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流程与要点。在平日辅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部分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怎样去发现一个个科学问题呢?周老师建议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带着问题去读文献,从文献中去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小学生相较于高年级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大自然。敏锐的孩子们会从大自然中发现一个个奇特的现象,这些现象恰好是最好的科学问题。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周末及假期时间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领略好山好水的同时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大自然,搜集发现的问题。积少成多,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很多科研究的方向,进而开展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式。
TOP
41#

关键词:新教材培训
       2022年2月11日-2月12日,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就五下和六下新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线上培训。来自全国各自的专家学者们对新教材进行了解读及试教汇报。每单元的教材解读与旧教材进行对比,找寻新旧教材中的异同点,帮助一线教师们在新学期执教时指明方向。
       培训带来了两节研讨课,分别是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当环境改变了》及五下《船的研究》单元《船的历史》。两节研讨课向我们展示了新教材的别样的教学思路。《当环境改变了》,陈老师为学生搭建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支架,利用平板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进行资料阅读和重点信息提取,如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值得学习。叶老师执教的《船的历史》,用心的教具,严谨的科学实验,为本单元做了很好的开端。《船的研究》单元就是顺应船的发展史,学生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经历船的迭代改进,有高度的、有整体性的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区别。
      新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单元的整体性更强、更有连贯性。除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项目化的理念对部分课例进行设计。一个单元是一个大项目,每一课又是一个个子项目。项目化学习的流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真实的学习自然发生。
TOP
42#

是的,单元的整体性更强,技术工程领域的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TOP
43#

关键词:每月研修 2月15日
本月研修邀请了重庆师范大学的林长春教授,为我们做了“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展及其启示”的讲座。林教授介绍了历年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科学教育以及科学理念的变革之路。随着科学理念的变革,科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适应新时代对科学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2022年,我国即将颁布最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这是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整合为一。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责任态度。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未来科学教师的重点思考方向。现阶段,STEAM、项目化教育等教育新模式已经大量地应用于科学教学中。期待未来新的挑战!
TOP
44#

教学反思——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本节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一课利用项目化学习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紧紧围绕“联系”一词展开。教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二是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在仔细研读教参及教本之后,我将教学重难点落在区别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根据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联系合理设计生态瓶上。
通过本课的磨课实践,发现本课在实施过程中有几个难点。
一是时间的把握。在本课的安排上,我将大部分时间留给第二块内容——设计和制作生态瓶。但是第一块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后续的设计和制作生态作铺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概念渗透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本块内容的难点。基于此,借用教材中气泡图的灵感,我将群落和生态系统用气泡图的方式进行区分。通过大量举例群落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明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两个专有名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且具有时效性。
二是交流的引导。设计和制作后均有集体研讨交流的环节,这个环节要解决设计的理由、制作后的改进与新发现。交流环节继续采用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介绍,再由学生进行改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交流能力都满足这样的交流的形式,但是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话题容易走偏。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将话题转移到教学重点上。在设计的交流环节中,要穿插课后对比实验的目的及过程。整个引导过程做到自然、不留痕迹。
TOP
45#

关键词:每月研修,理论,实践
       今天聆听了邵锋星、蒋永贵、褚清源三位专家带来的讲座《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讲座。理论与实践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支撑。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实践,这一节课也就变得有格局、有意义。专家提出,我们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理论敏感者和实践创
秋清 发表于 2021/9/25 6:01:31
“一节课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由此想到还有一个“本位”。要实施“学生本位”课程。
TOP
46#

每日研修
本期每日研修聆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运动的小车》一课,感触颇深。之前有幸也聆听过丁老师的其他课,幽默、自然、大气是他的风格。
本节《运动的小车》一课,丁老师从一个神奇的风扇引入“能量”一词,接着通过层层引导,学生猜测能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
丁老师语言层层递进,如,我很喜欢刺激的运动,你猜!这些语言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值得学习;实验统计表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结果一览无遗,为问题数据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数字化的教具,体现了丁老师的能量大无穷,具体数据的展示,推进了学生对于速度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整堂课仅仅围绕交通安全展开,让学生真正明白规则的背后,就是科学,立意深远!
TOP
47#

项目化学习的点滴收获
       5月7日,定海小科青研社团队在教研员林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沥港中心小学,进行项目化学习探讨。本次活动由三节课例与林老师的讲座组成。三节课例中有两节课例是项目化主题,分别是戴娜老师执教的五下《让资源再生》与我执教的三下《动物的繁殖》。感谢这次研课,以及林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更深了一步。
       首先,项目化学习是科学教学的其中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自主性更强,参与度更高。所以,我们需要尝试将选择合适的内容改进为项目化学习。目前,我所认识到的项目化学习对教材中的两块内容特别适用。一是技术工程领域内容,如制作小船、车、保温杯等,学生大体需要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等过程;二是自主查阅资料类的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学生需要经历查阅、整理、制作、交流、改进、宣传等过程。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时间。一节40分钟的课,需要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整节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环节之间的衔接、各部分的时间控制、成品的最终呈现程度,都是教师需要考量的。我认为,一节项目化学习的课,若能面面俱到,那是比较完美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年龄特点等因素,有所取舍的重点突出部分环节、弱化与本课关联性较小的其它环节,使整堂课做到有侧重点,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项目化学习。
       再次,在课例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都提到了评价这个环节。评价环节是否需要突出?是否需要显性化?原先的我也认为,将评价环节显性化,重点突出,是有必要的。但是通过执教《动物的繁殖》一课,我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对于一些项目目标可量化的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量表进行数据支持。而本课,我将项目目标设为内容正确丰富、版面清晰美观,对于这样的目标,如何定义主观因素比较大,同时,本课的重点是希望通过宣传海报的制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共鸣、并能升华,所以我弱化了评价环节。本课的评价以组内评价形式为主,由学生根据项目目标推选。学生既经历了评价过程,课堂又有了重点突出。如果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我能再追问一句“你们小组为什么选择这位同学的知识卡”,那就会更完整。所以,我认为,项目学习的环节是希望学生都能经历的,但是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弹性地适当改变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反而刻意的痕迹会加重,这就需要教师有艺术的教学了。
       学生喜欢上项目化学习的课,我也很沉浸。有了兴趣,我们才走上了钻研的路。加油!
TOP
48#

可以把表现性评价理解得更加宽泛一点,比如制作海报、宣传保护动物栖息地等也可以是看做评价。
TOP
49#

回复 47楼秋清的帖子

有所取舍的重点突出部分环节、弱化与本课关联性较小的其它环节,使整堂课做到有侧重点。非常赞同
TOP
50#

回复 48楼红桦林的帖子

学习了
TOP
51#

关键词:每月研修
       项目化学习如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我们一线教师通过互相借鉴也在不断摸索中成长。
今天的研修,收获有三。
       一是打开了浙江省stem教育学习平台。今天是第一次打开这个网站。这个网站收录了最新的stem项目化学习的动态以及案例,不局限于科学,还有语文、数学以及其他综合性学科。通过粗略地浏览,可看性很足,自己也有点蠢蠢欲动想要设计一个可操作性的项目。
       二是张丰老师讲到了项目化学习需要提供支架。这个支架是一个系列支架,从驱动型问题的设计,到过程性的系列支架,这些是基于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特点组成的,共同支撑起了学生对项目学习的热情。当然,每个环节紧密相连,需要教师从学生出发,找到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地学习。
       三是项目化学习要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进阶,只有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转化了,这个项目才有实践意义。要让学生有思维的迁移,我认为首先这个项目驱动型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课堂中的微项目的实施,进阶到现实问题的解决,这就形成了学生的内驱力。
TOP
52#

项目化学习越做,越觉得有学问!
TOP
53#

1. 缘起。平日爱刷手机,爱和孩子玩,所以对亲子活动关注比较多。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蚕丝扇的制作,正值三年级养蚕期间,灵机一动,想与学生一起体验。
2. 实施。做一把蚕丝扇是一节很典型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我们本着项目化理念进行设计与实施。
(1)材料。项目化学习的物化产品是一个迭代的具有延伸性的产品。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本着可变性多、效果呈现好、可操作性等原则,尝试了多种材料进行下水,最后确定了很变形的金属丝作为骨架的原材料。金属丝的好处:①软,学生容易操作;②中间空心,可展示缠绕后紧密的蚕丝线,扇面更加直观。
(2)环节。古人育蚕织丝,历史悠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蚕丝还有很多衍生品,将此理念渗透在课堂的引入与拓展延伸部分,旨在让学生能了解并传承,使学生有思维上的进阶。本课延续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设计——交流——制作——展示——再设计改进等。
(3)难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几个难点,一是绕丝,二是做骨架。可以为学生出示视频进行一种方法的操作过程,但又不能框柱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 反思。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致,沉浸于做蚕丝扇的过程,课后仍然想继续制作、改进,因此项目的实施得到初步成功。当然,项目过程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交流环节。本课有两个主要集中交流环节,一是设计后二是制作后。设计后的交流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初步想法,并说说怎么达成蚕丝扇的标准,有什么好方法。这个交流在今天的呈现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因为对于没有达到过材料的学生来说,很难预设到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交流,必须要有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抽丝剥茧。可以整合交流环节,也可以让学生真切的体验过,这样都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从浮于表面的浅显的认知与现象,到学生能主动挖掘出深层次的真相,需要教师层层递进的主要问题串联。
TOP
54#

可否呈现下蚕丝扇的图片?
TOP
55#

回复 54楼徐嘉瑜的帖子

照片一直发不出,就是用铁丝凹扇子骨架,中间绕蚕丝,适当做些美化。
TOP
56#

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析太难了
TOP
57#

回复 56楼临海虞美莲的帖子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培养吧
TOP
58#

如何让科学复习有效、有趣?
      今天随定海小科青研社团队一起在白泉小学进行科学复习的课例研讨(六下《宇宙》单元、四下《电路》单元、五下《热》单元),同时聆听了袁特“让科学复习有效、有趣”的讲座。结合平时自己的设计复习教学,有了几点想法。
      1. 科学复习要有趣味性。孩子们喜欢上科学课,主要是因为科学课程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性质,那就是趣味性。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动手、动脑,所以科学课不枯燥。但是复习课呢?纯粹的只是通过知识点的复习或者实验的回顾,那就达不到“有趣”这个标准。让科学复习变得有趣,那也得让孩子们在复习课上动手、动脑。《宇宙》单元复习课沈老师采用了自主复习的方式完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概念图;《电路》单元董老师用分级挑战的方式,帮助学生功课实验难点;《热》单元杨老师以综合实践应用“设计一个保温杯”,帮助学生将热单元知识灵活应用。
      2. 科学复习要有针对性。一个单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要对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从零开始学,学生会觉得乏味,所以,我们要做到取困难、舍容易,这样的复习才会“有效”。如《电路》单元,老师设置的三级挑战,分别由易到难,第一级挑战考察点亮小灯泡的电流方向,第二级挑战考察不同的连接方式,第三季挑战暗盒的连接。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第一级任务,在第二级的挑战中,老师要舍弃电流方向,将更多的注意点放在连接方式。
      3.科学复习要有自主性。小组合作在科学课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在复习课上也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了参与度,有了生生对话,就会有思维的碰撞。这三节课中,小组合作比较明显的是第一节课《宇宙》。学生在近2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整理并完成思维导图,在交流阶段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积极性较高。后两节课,较多的是以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单的方式进行,在交流环节也主要以师生对话为主。
      袁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复习课要有学习增量。有效、有趣的复习课一定是有学习增量的,仍需我们多探索、多尝试。
TOP
59#

本月研修请来了来文教授关于项目化学习的讲座。关于项目话学习令我最有感触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项目的起点。听完来文教授的案例分析,原来项目化学习一定要以学生的痛点为生长点。明确了痛点,就有了需求,学生就会关注到生活、教材,进而有了项目研究的欲望以及思路。比如,设计校园里的卫生间,学生想到增加节水的标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节水标识是广告标语以及图片,当学生有了项目的研究欲望,在生活中也会特别留意宣传的新奇手段,进而有了镭射灯标识的出现。这些发现与应用源于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对项目的研究内驱力。
      二是痛点的挖掘。来文教授用了大量的痛点挖掘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痛点的挖掘办法,主要有用户体验地图、吐槽大会……如遇见一件短时间内一直困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分解这件事的每个过程,画出情绪变化以及痛点,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可研究的痛点项目。这样的痛点挖掘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三是真实的实施。很多项目浮于表面,为了做而做,这样就会违背项目的第一条标准——面向真实。比如设计校园里一个XX小屋,如果仅仅将学生的构想停留在设计以及模型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来文教授的例子中,学生对于2米的概念也是模糊的,谈何设计一座房子呢?将小屋真正地在校园里落地,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项目的落地,需要真实。

      反思自己的项目实施,缺少方法性的理论支撑,浮于表面的项目居多。听完来文教授的分析,那就先从挖掘痛点开始吧!



TOP
60#

关键词:每月研修,素养
      本期每月研修请到了曹宝龙老师为我们带来关于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讲座中曹老师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与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衍生出几个问题:一是品格,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二是能力,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
      二是科学素养。主要围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科学观念是概念、规律、原理与观念的差别;科学思维是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探究实践是问题、证据、论证、交流;态度责任是学习者对科学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认同。
      三是PISA测评。PISA认为学生在科学、数学、阅读领域里的知识是互相练习的,主要体现在知识或经验应用于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上。重点在于过程地掌握、概念的理解和在各种情境中有应用能力。
      曹老师通过理论+例子的方式,将枯燥的概念解释得一清二楚。回想自己,感觉自己的教学只停留在了“教”,而曹老师带给我的更多是“教”与“育”。有了素养这个导向,在专业测评方式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会不断地接近“教”与“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