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阳光琥珀的学习足迹 [复制链接]

61#

  关键词:每月研修、科学家潜质                8月15日,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陈征副教授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陈教授是一名物理学教授,整个讲座从学习物理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如何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最让人有触动的事陈教授用了一个“水结冰”的例子,水结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就是水从液态转化成固态的过程,这样看似简单的过程我们将如何传递给学生呢?我们是将这些固化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切断关于这个问题的后期延伸,还是以其他的方式呢?陈教授提到,水结冰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候也学过“相”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关于温度、状态、气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小学时候就切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认知,那将来大概率会失去研究的兴趣,也会在将来缺失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作为一名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的科学老师,应该怎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螺旋式知识层次呢?陈教授分享了物理学研究问题基本步骤值得科学课上去借鉴:提出问题-将问题简化(建立理想模型)-提出理论预言-对照验证-得出结论并实践-不断重复,修正结论。我的理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能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生的自我体验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建立理想模型,最后逐步接近科学真相。所以,在平日教学中,我们科学老师是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好好利用大学时候学过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递学无止境的理念。
TOP
62#

关键词:每月研修,9月15日
      本期每月研修我们观摩了一节潘挺挺老师关于素养导向下的课例《身体的“总指挥”》。 “素养导向”这四个字在2022版新课标中尤为突出。何为素养导向?素养导向就是让学生学会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不是积累大量的惰性知识。新课标强调,科学的核心素养可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组成。怎么将这些理论方法落地,无痕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潘老师的课例给了很好的诠释。
     《身体的总指挥》一课是学生关于“脑”的认识,虽然人人都有脑,但是脑对人体的作用学生的认识是模棱两可的。潘老师用课前调查的方法,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潘老师又通过浏览博物馆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地体验、发现、认识脑的组成及作用,在自主探究中科学思维得到了很好地提升……精彩的活动环节,学生意犹未尽,也引发我们听课者的深入思考。
      结合施昌魏老师的评课,我认为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正确定位学生的能力,提炼学生的困惑点,有了基点,在基点之上运用有效的方法就能增量;然后用学生喜爱的、自由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探索并记录;接下去就是结果的呈现与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更乐意表达、分享,在碰撞中获得新知。总之,如何凸显学的思维,让学生从内容立场走向学习立场,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探索的。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2-09-18 20:33:18
TOP
63#

       10月28日,在袁特和教研员林老师的带领下,定海小学科学青研社、袁优红名师工作室、丁红霞名师工作室一起在城西小学举行新课标新实践下的课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有三节课例,分别是城西小学崔力老师的《用水计量时间》、绿城育华学校杨智超老师的《斜面》、舟嵊小学屠琴老师的《风的成因》。三节课例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用水计量时间》一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崔老师将相同水压下水的流速的活动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将流出的水用注射器移动的位置替代,值得学习。《斜面》一课之前并未上过课,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次为自己提供了很好学习的机会。新旧教材关于斜面的内容变动不小,老教材比较注重斜面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角度的省力情况的探究,新教材以体验为主,让孩子经历古人的发现改进的过程,从而认识斜面的作用。杨老师从连筒引入本课斜面,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斜面为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省力,将技术与工具的价值观很好地融合在每个活动中。《风的成因》,屠琴老师的教具令人耳目一新。教具的变化过程帮助儿童一步一步建立风的成因的思维框架,将风的成因做深做透。
      新课标下,特别强调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用大概念的背景下进行备课,其次每节课都要有一条儿童思维进阶的主线,环环相扣,使学生脑海中建构的思维框架一步步变得丰满。这样的目标就非常考验老师们活动的设计、活动间衔接问题的设计等。
TOP
64#

    关键词:年会,新课标                    11月1日,舟山市小学科学教学分会第八届换届年会在南海实验学校召开。本次年会展示了两节课例及3个讲座,为我们呈现了新课标下的课堂及教学实践。
     《身体的总指挥》一课,汪老师以帮助小七解决困惑为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堂,前呼后应,非常完整。本课设置三个自主实践区域,分别是类比物体基地、实物模型基地、研究成果基地,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实践区域的内容值得细细研究,比如透明盖子罩着的豆腐模拟被头骨保护的人脑,学生戴上透明头套贴脑的不同部位,丰富的图文结合关于脑的知识等。我的建议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将体验学习的内容尽量放在学生自主研究环节,由学生来交流自己的体验过程与发现。
     《风的成因》一课,屠老师不从常见的大自然的风引入,而是紧紧围绕风的成因难点展开。自主让风轮转起来、用蜡烛让风轮转起来、观察空气的流动,这几个紧密联系的小活动不断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风的成因模型,将成因做深做透,根据学生的实时生成不断进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做透后开始让学生解决在课堂做学生发现的几个问题,从学生完整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探究学习很成功。教具也非常用心,纸筒、透明盒子,现象明显,帮助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建构。
      两节课紧紧围绕新课标素养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周燕娜老师结合今天的两堂课深入地为我们解读了新课标,结合各种案例指出从学科育人、学科实践、学习进阶、综合评价等方面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地。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多阅读领会理念,多实践研究教材,在课堂中反思再实践。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2-11-01 16:35:37
TOP
65#

《斜面》通过三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斜面为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省力,将技术与工具的价值观紧密联系,给教师一个全新的概念。
TOP
66#

每月研修:素养导向教学实践三
       今天学习了陈韬老师的项目化学习入项课《金钱豹去哪里了》,本项目是在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基础上设计的。陈老师以大单元视角设置了寻找金钱豹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起到了项目起始课的作用。寻找金钱豹是学生喜爱的真实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第一个活动暴露了学生对生物能量流动方向的前概念,第二个活动通过学生喜爱的角色扮演的游戏,演绎了能量的流动。这种方式解决了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通过几组学生的表演、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组组之间的区别,不断地明晰能量传递的知识。这样的进阶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建构能量传递的思维模型,达到抽象到具象的迁移。
      徐春建老师提出一线教师要基于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项目。他认为,项目化学习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情景”,这个情境必须是来源于学生真实的需求,并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虽然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实践的,但其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撑,具体到每个项目,科学概念必须正确。同时,他强调,不能僵化项目化学习,不要按照死流程上课,要用理念引领课堂。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在项目化学习实践初期,我会按照项目化学习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死死地扣住每一个环节,这样的成效较呆板,又回到了过去上课的模式化。用核心素养理念支撑课堂,用项目化学习手段辅助教学,这样的课更落地、更具有实效。
TOP
67#

积累积累再积累,终将薄发。
TOP
68#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
     11月23日,定海区小学科学青研社联合丁红霞名师工作室在舟嵊小学举行“研讨新课标 运用新理念”课例研讨活动。
      一节课例——本次课例《做大自然的孩子》由励老师执教。课前,励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秋季研学项目化学习作业——记录所见动植物同时思考与人类的联系。课上,在真实情境驱动下,学生借助研学作业交流补充了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气泡图,进一步感知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接下去,励老师通过绘本阅读激发了学生爱护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我喜欢这节课有两点,一是励老师的课堂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活即是课堂,学生有感悟,才会有升华;二是励老师紧紧把握课标的学业要求,用低段儿童喜欢的绘本作为载体,进阶学生的认识。
     16个观点报告——16位青年教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课标学习成果。通过密集式地学习、实践,每一位老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他人的优秀课例提炼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提到,新课标应该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从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正是我欠缺的。新课标颁布以来,自己在迷迷糊糊中接收新知识,有了这次机会,给自己一个沉浸式学习的机会,有些迷雾拨开了,有些疑惑又出现了,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尝试,将课标越读越透、越读越薄。
TOP
69#

关键词:复习课怎么上
      今天小科青研社组织了线上复习教学学习,观摩了两节复习教学课,分别是沈老师的《天气》单元和鲁老师的《健康生活》单元。
      沈老师以项目化学习形式——建立校园气象站做小小气象员进行复习教学,从完善气象知识、认识预报气象的作用、应用启示、播报气象等方面完成一个完整的气象预报流程,项目设置自然又不脱离教材,值得学习。在学生汇报环节,学生拿着食物边展示边讲解,效果甚佳,学生有条理的阐述离不开老师平日的教学辅导。鲁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复习。首先,鲁老师在课前展示了几张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特点,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了思维导图的初印象,做到扶放结合;通过出示单元目录,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关键词,这个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填写思维导图之前提出“文字少一点、关键词多一点、简图来一些、结构清晰些”,明确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在师生集体交流环节,学生的交流略有空对空,如果有像沈老师有实物会营造更良好的研讨氛围。
      我认为复习教学也应该和其它课一样上得有趣吸引人,在两节展示课观摩后,我想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怎样像沈老师那样设计一个完美的项目,融合单元内容又不失整体性,是今后要钻研的方向。
TOP
70#

关键词:每月研修,碳中和
       本期每月研修请到了专家唐自华老师的一场关于碳中和的讲座。唐老师沿着从古到今的脉络,引用大量的国内外数据为我们展示了现阶段地球碳排放的严峻性。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以前不了解碳中和三个字的具体含义,以为排碳离我们比较远,仔细阅读数据图表,结果令人震惊。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很多举措仅停留在口号,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未到他们思想的深层次。用一些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事物的数据图表,更能激发学生的价值观。

TOP
71#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次收获和体验。
TOP
72#
TOP
73#

关键词:每月研修、深度学习
       本月研修,我聆听了邸薇老师“指向深度学习的核心活动设计”讲座,邸老师从为什么要做深度学习、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在深度学习、怎样实现深度学习三个方面阐述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作法。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深度学习、有效学习等词,但并未深究其科学含义。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所进行的可迁移学习。邸老师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理解、解决真实问题、可迁移。对照课标2022版,这三个关键词对应了科学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我认为,这三个关键词代表学生在课堂中三级教学目标,学生首先要理解科学观念,然后通过一定的行为在真实情景下解决问题,最后迁移至其他相似领域解决更多的真实问题。所以,学生要有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邸老师认为,深度学习有4个特点,分别是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和反思与评价。同时她结合课例介绍了了多种策略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如情境链接、思维外显、深度互动。这三个策略中环环相扣,需要老师们用心思考及实践。如项目化学习,就是典型的能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最近在教六年级塔台工程,教材就是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经历工程设计的过程。情境真实——建造一定要求的塔台,思维外显——多种设计图,深度互动——生生互相介绍、争辩、达成统一。这样的课老师实现了深度教学,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因此,老师们需要多思考怎样将教学设计往深度学习的目标发展。
TOP
74#

       2月27日,定海小学科学青研社举行了素养导向下的课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三节课例,分别是三下《月球——地球的卫星》、四下《电路中的开关》、五下自编教材《渔船的结构》。接下去,我从科学思维角度谈谈这几节课的感受。
       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指的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比如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如《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中,比较明显的是模型建构与推理论证。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产生观念冲突后,陶老师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推理论证猜想的真实性。因此这样的模拟实验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实验前怎样在学生的观念中产生强烈的冲突而不是为了模拟而模拟?二是实验中是什么策略能让实验效果变得非常明显使学生能排除一些不可能留下可能?三是实验后通过哪些方法让学生有依据地表达观点。这几个因素能帮助学生自主地、科学地、有生成性地解决问题。
     《电路中的开关》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建构开关的结构与功能的模型,学生能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认识开关的结构与功能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有具有生活性的应用。董老师通过分级挑战,帮助学生建立开关的材料组成——做一个开关(应用)——做一个多向开关(升级)这样一个逐级进阶的科学思维。这三个活动在课堂呈现中看似有点割裂,学生的兴趣未被充分激发,怎样让课堂更有整体性?学生更有自驱力?我有个想法,能否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应用到本课中。这样设计大致分为几个环节:任务驱动(真实情境:电路中缺少一个开关),制定计划(学习开关知识完成学习单、补充制作要点、评价要素),实施计划,交流分享……学生有了自驱目标,就有了自己挖掘学习要素的能力,整堂课将会变得更加高效。
      《渔船的结构》一课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论证等方法,提出水密隔舱的最佳设计,同时能掌握创造型思维的基本方法,提出一些新颖合理的观点。因此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考虑如何收集证据来证明这种设计的确能够减缓船体下沉。我也想了几种策略,一是充分的时间,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充分的时间才能不断地调试设计找到最优解;二是合理地支架,可以使设计前全班的交流,也可以是有条理的设计单;三是外显的证据,将学生的测试结果用数据(刻度)来体现,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提供外显的证据已支持其观点。
TOP
75#

       3月3日,我在南海长峙校区聆听了三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的研讨课,分别是定海俞凤老师《仰望天空》、普陀王春燕老师的《岩石与土壤的故事》、岱山江宇老师的《神奇的纸》。我从学生学习状态来谈谈对这三节课的认识与想法。
       三下《仰望天空》一课是单元起始课,俞老师设置了两个大活动(回忆对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并用韦恩图整理、模拟实验研究太阳与月球的距离)。在活动一中感叹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源于平日的积累,作为科学老师,我们不能紧紧将教学放在课堂内,更应该怀有一颗真教育的心。科学离不开科普阅读,科普阅读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动力。其次,自然的表达也离不开俞老师轻松简洁的教学风格以及发散的问题,学生一个个接过话筒接力棒,充分地暴露了前概念,为韦恩图的整理作了很好的内容铺垫。活动二模拟实验中俞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引发学生观念冲突,用直观地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构太阳月球地球之间的距离关系,实验后具有冲击力的数据比较更进一步巩固了在学生脑海中的模型建构。
      四下《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一课同样是单元起始课,这一课与《仰望天空》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提出了关于整个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与要求,统领单元的进一步学习。在此罗列一下几个主要环节:环节一,出示五颜六色的岩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环节二,通过观察形式多样的岩石交流认识岩石的不同特征;环节三,通过视频探寻岩石背后的故事;环节四,抛出单元项目化学习任务。王老师准备的材料非常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学生能较快将注意点拉到岩石的特征上,这样做也有个遗憾就是没能从学生的自己收集的岩石出发,真正落实基于学生的真实层次。环节二中小组的观察活动每组的材料都不一样,上台交流的三个小组是介绍自己小组的发现,由于材料的不同,并不能触发生生互动,仅仅只是师生互动,所以材料的设置是否可以改进?环节三,学生带着三个指向性问题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去观看视频资料,最后结果也非常有效,学生能精准地找到答案,并分享另自己最深刻的一个点,带着目的去收集资料显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把这样略带有习题感的“目的”增加童趣味呢?
      二上《神奇的纸》江老师借用了一年级的学生来完成,因此课堂的编排也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其实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学生在本课的起点是什么,教师又想让学生走向哪个终点?从学生做纸桥这个环节中可以看出,本班学生大多数是通过改变厚度的方法来增加纸的承重性,有出现瓦楞纸的形状但没有正确使用瓦楞结构。瓦楞纸结构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材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探究,认识到纸改变结构后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服务于生活的,因此我也认为课堂不要与生活割裂开来。在学生活动环节适当的进行辅助,让学生认识瓦楞纸的结构。但对于一年级来说,可以适当改变原教材中用订书机作为重物,适当降低重物的质量,让更多改变形状的小组成功,进而得出改变形状都可以改变承重,其中瓦楞纸的出现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TOP
76#

观《水密隔舱》一课
1.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与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建立了关联?
答:有建立关联。
2.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建立了系统关联?
答:科学观念:学生通过对水密隔舱的设计及测试,理解水密隔舱的原理及作用;科学思维:通过建立水密隔舱的模型,解释水密隔舱的工作原理,通过测试不同设计的数据,分析归纳水密隔舱的最优设计;科学探究:能根据真实情境,设计制作水密隔舱,并对设计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改进;态度责任:通过交流不同的水密隔舱,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也能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了解技术、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落实了核心素养?
答:(1)情境设置——船漏水了,需要补船。建议:因下个环节出示了舟山渔船,教师设置了新的情境——作为造船师,怎样的结构可以减缓船的下沉,出现了多重情境,所以可以设置新的情境囊括两个要求。如:出示舟山渔船,既要减缓漏水,又能放货物,你有什么好办法。这样要求可以更精准、更开门见山。
(2)工程融合。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测试、交流、改进等过程。通过长时的研究,学生经历了一个工程的完整流程。
(3)数据挖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每组不同设计的不同数据的展示,认识到隔板数量越多,进水量越少。建议:教师在此环节仅展示了两组数据,缺少一定的统计意义。对于数据类的挖掘,可以将每组的结果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分析全班的数据,找到其中的原理,这样更有说服力。
4.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教师落实了核心素养?
答:学生能通过船的测试,理解水密隔舱的工作原理;能通过数据的分析,认识水密隔舱的最优设计;能感受到舟山渔船的不断探索改进为渔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5.如何评估学生具有了核心素养?(课中、课后是否有)
答:小组活动中的评价表:与设计图相符、渔船的安全性、分工合作。此评价表的设置根据课堂中的呈现来看,用处不大,学生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原因:评价内容并未与本课目标有直接关联度,建议将核心素养目标进行转化作为指标,如将用直观地数据来作为渔船安全性指标,并进行前置、强调。
TOP
77#

    近日,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教育”二字的见解,心中一直有几句话想记录下来,而不是仅仅存在脑海中几个瞬间。     专家一:我们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专家二: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就问心无愧。
    第一位专家,是特级教师,第二位专家,是我的师父。其实两位说的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把学生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前看见这些话,总觉得是“大话”、“套话”,以至于在我工作这几年,一直本着怎么将优质课上得精彩、让家常课达标的心去工作,这样,可能更多的是“秀”,且“秀”得不那么自然。有时候,看见其他优秀教师课堂中对孩子们自然流露的爱,也很想去模仿,最后,总是有点东施效颦。我的教育,应该回到最初的阶段,那就是教好每一个孩子,有了这个心,我的教学设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我的课堂呈现才能照顾到更多细节。那,就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一切应该都不算太晚。
                ————来自深夜的叨叨叨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22:18:21
TOP
78#

关键词:每月研修,素养导向
观《地球的结构》一课
1.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与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建立了关联?

答:有建立关联。
2.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建立了系统关联?
答: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①科学观念:通过资料整理,知道地球结构的组成、岩石种类、地球内部是有结构的②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评价等方法,认识到地球的结构 ③科学探究:通过制作地球的结构模型,呈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④态度责任:通过阅读和制作,增强对地球结构的兴趣,学习合作完成任务。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落实了核心素养?
答:(1)项目化理念。本课应用项目化理念,提出驱动问题:地球科技展览馆中缺少地球结构的模型。要补充这样的模型,就需要学生自主寻找资料并完成任务。多学科的融合、跨学科概念下的支撑,使学生在生活中有真实的迁移。
(2)模型建构。本课要求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地球的结构的主要指向是尺寸,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选用乒乓球课做一个整体性的模型,这样没办法看出内部结构的尺寸关系。教师用立体的、可视化的、可测量的改进教具,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建构地球结构的模型。
(3)自主搜寻资料。内容丰富——教师设置展区,每个展区投放不同的关于地球结构的内容;形式多样——有模型、视频、文字等资料,学生可以多角度体验并感知;自主性强——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放下小组的束缚,自主进入展区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性强、自主性强。
4.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教师落实了核心素养?
答:科学观念——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下进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迁移性;科学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我需要做些什么;探究实践——项目化学习下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态度与责任——在整节课中任务驱使下激发了学习兴趣及对地球结构的好奇心,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5.如何评估学生具有了核心素养?(课中、课后是否有)
答:模型的评价标准是符合地球结构,越接近真实越好。在前置标准驱使下,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因此,交流环节是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环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评价自己的模型、评价他人的模型,融合了地球结构的知识。但是关于此评价表,在交流环节中作用不大。怎样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评估可视化?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TOP
79#

回复 78楼秋清的帖子

评价的设计只是要求学生在制作模型时能关注到这些特点,但是交流环节确实没有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自己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最薄弱的环节,需要再花功夫学习。
TOP
80#

回复 79楼屠琴的帖子

棒棒哒!
TOP
81#

最近听了不少值得学习的课,不断复盘、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想我该朝着以下几点努力。

一是不脱离单元、大概念。备课备一个单元,以单元视角,甚至更高站位的大概念视角来看单元中的某一课。老师有了更宏观的视角,教学设计将紧紧围绕大概念,不会就一个小点越分越细。经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会发现重难点偏离,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跳出该课。二是确定本课需要落地的核心素养。就自己水平而言,素养导向下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仍有一定的难度。多看课标,多研读教材安排,多练习制定。三是细化环节中的方法与策略。做好了前两点,就像有了精神有了理念,接下去的方法策略都是落地核心素养的证据。课后做好复盘,调整细节,一节好课就磨出来了。

TOP
82#

       最近的学习一直围绕着项目化学习,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听过的别人的项目化的课,发现大家的评价做得流于形式,真正用评价来落地学生的学习目标,少之又少。聆听了寿老师关于她们团队在学校中项目化评价的实施,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正地教育研究啊!             教育研究一定不能刚离开学生,学生的所有表现指征都指向了课程或者课堂设计的问题根源。寿老师团队的“蓝晒”项目反复迭代评价量表的框架、语言、导向等方面,帮助学生更主动地、自主地应用量表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分组进行课堂观察,及时更新目标对象的过程性资料,以此作为量表改进的依据,更深层次促进项目目标的落地。量表在项目中的作用显而易见,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作的是无效量表,能提出一个要求,但怎样与课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用量表来指导自己的学,需要大量的课堂研究才能落地。向专家老师们学习,让项目做得更质朴、更走心。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3-04-01 22:59:27
TOP
83#

项目化学习追求问题驱动、真实实践、分享交流、深度反思等,能很好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际课堂相结合
TOP
84#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
秋清 发表于 2020/11/18 14:21:20
TOP
85#

谢谢分享,学习了
TOP
86#

自主探究、自主研讨、自主发现
TOP
87#
TOP
88#

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更高的舞台
TOP
89#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2月27日,定海小学科学青研社举行了素养导向下的课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三节课例,分别是三下《月球——地球的卫星》、四下《电路中的开关》、五下自编教材《渔船的结构》。接下去,我从科学思维角度谈谈这几节课的感受。
       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指的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比如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如《月
秋清 发表于 2023/3/3 23:41:30
TOP
90#

利害向你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