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每月研修、科学家潜质 8月15日,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陈征副教授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陈教授是一名物理学教授,整个讲座从学习物理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如何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最让人有触动的事陈教授用了一个“水结冰”的例子,水结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就是水从液态转化成固态的过程,这样看似简单的过程我们将如何传递给学生呢?我们是将这些固化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切断关于这个问题的后期延伸,还是以其他的方式呢?陈教授提到,水结冰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候也学过“相”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关于温度、状态、气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小学时候就切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认知,那将来大概率会失去研究的兴趣,也会在将来缺失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作为一名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的科学老师,应该怎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螺旋式知识层次呢?陈教授分享了物理学研究问题基本步骤值得科学课上去借鉴:提出问题-将问题简化(建立理想模型)-提出理论预言-对照验证-得出结论并实践-不断重复,修正结论。我的理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能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生的自我体验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建立理想模型,最后逐步接近科学真相。所以,在平日教学中,我们科学老师是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好好利用大学时候学过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递学无止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