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本学期,教学反思是我校科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点。为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创建此贴,由西小五年级段教师将自己的一课一得晒出来,互相参考。同时,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课堂上设计好实验计划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当时我很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旁边的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就对这位学生说,可能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控制好变量,接着就把正确的实验结论强加给了学生们:绿豆芽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可是,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它们的不服。


课后,对于这堂失败的课,我一直在反思,其实当那位学生得出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时,我不应该急着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应该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控制好了变量。于是我把那位同学叫到了身边,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听了他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放在栏杆上是放在阳光下,放在栏杆下就是没有放在阳光下。其实,这个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这位同学把绿豆芽放在栏杆下同样有阳关可以照到,看来其他同学的实验中一定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决定有必要对这个内容再上一堂课。


课上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实验过程,看看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变量,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并针对某某同学的实验,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说说,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到底能不能得到阳光。学生经过分析,觉得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还是可以得到阳光的,只是少一点。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其实放在教室里面的绿豆芽还是可以照到阳光,要让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大家可以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大家回家重新做这个实验,我们下堂课再来交流。


其实在实验交流中会出现这种与实验结论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上堂课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同时,在实验汇报时,遇到与实验结论不符甚至相反的情况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应该在学生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一步步发现问题,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TOP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课堂上设计好实验计划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当时我很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旁边的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就对这位学生说,可能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控制好变量,接着就把正确的实验结论强加给了学生们:绿豆芽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可是,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它们的不服。


课后,对于这堂失败的课,我一直在反思,其实当那位学生得出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时,我不应该急着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应该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控制好了变量。于是我把那位同学叫到了身边,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听了他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放在栏杆上是放在阳光下,放在栏杆下就是没有放在阳光下。其实,这个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这位同学把绿豆芽放在栏杆下同样有阳关可以照到,看来其他同学的实验中一定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决定有必要对这个内容再上一堂课。


课上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实验过程,看看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变量,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并针对某某同学的实验,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说说,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到底能不能得到阳光。学生经过分析,觉得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还是可以得到阳光的,只是少一点。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其实放在教室里面的绿豆芽还是可以照到阳光,要让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大家可以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大家回家重新做这个实验,我们下堂课再来交流。


其实在实验交流中会出现这种与实验结论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上堂课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同时,在实验汇报时,遇到与实验结论不符甚至相反的情况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应该在学生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一步步发现问题,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TOP
4#

先支持一下!


周丹丹老师是我们学校科学组的新教师,任教四、五年级各一班科学课,今年刚开始做一名科学教师,教研很认真,我想她会在大家的关心下快速成长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2课:《种子发芽实验》


这两课内容花了3课时的时间才搞定,原因是学生第1课时设计完实验后,回家能坚持做实验,并长期观察的不到半数,我告诉他们,没有实验数据,我们是没有办法往下上课的。就这样,第2课时根据作业本中实验设计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实验计划进一步细化,第3课时才进行的信息整理、得出结论。


进度有些慢,但我觉得我的坚持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五(2)班的同学在第3课时,由于自己深入实验过了,有了自己观察得到的数据,对分析实验信息,探讨什么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很高的热情,思维发展地也很快。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点:空气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全班共了64人小组做了这个对比实验,他们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绿豆有一半多发芽,一小半未发芽,对照组的绿豆情况差不多。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即空气与种子发芽的关系不大,不是必要条件。这就让我为难了,因为资料显示,充足的空气正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怎么办?我选择了与学生一起反思实验过程,我们发现,其实,按教材中的提示做的实验,并没有把空气这个变量控制好,你看:实验组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外;对照组没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内密封。“可是,被密封的塑料袋内还是有空气的,对3颗小小的绿豆而言,也许这一袋空气足够让它们发芽了吧!”“还有,我实验中发现,塑料袋里的绿豆发芽比袋外更快,我觉得可能袋子封住了,袋内外的温度也不一样,袋里的温度会比袋外高,所以袋子里的绿豆先发芽了。”“我做实验时想到了袋里有空气的问题,我用嘴把空气吸出来了,但是没有吸完,我的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但长得明显不如有空气的绿豆好。”这些是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个不成功的实验挖得很深,我们是有收获的。


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败笔,因为下课铃响了,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地出课堂,一方面又觉得实证主义的意识不能丢。可能是传统教学的本能,我心里挣扎了一下,还是以专家研究的名义,告诉学生其实充足的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由于我们受实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很难自己做成功,希望同学们课后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空气这个变量,亲自看看空气究竟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最后一段话说得很苍白,因为我很清楚,会较上劲去钻的学生不大会有,而且受器材控制,让学生去想办法也确实太为难了他们。不知道同样上了这一课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又:我看过论坛上的同行介绍的把3颗绿豆竖直放,一颗完全没于水中,一颗一半出水,一颗处于空中的方法,但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就有两个了:水分和空气,对初次接触对比实验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试过,发现能接受的孩子只有少数几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3:32:03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最喜欢看这种真实记录、反应实在问题的反思随记类帖子了。虽然俺总懒得写,但却不免要催催你,课上到第二单元了吧,帖子及时赶上哦。

TOP
7#

密切关注中```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8#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这节课,对比实验的设计学生已能较好地完成了,难就难在真正实验时一些条件还是比较难控制的,比如说温度要相同吧,有阳光的实验组比没有阳光的对照组温度肯定要高一些,要做到绝对一样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对学生说尽量做到相同。


这节课也上了两课时,实验结果的汇报是几天后进行的,有些同学把对照组放到了床底下、有些放在抽屉里……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是让我感动。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对照组的绿豆芽茎细、软,高一些,颜色偏黄,总之,感觉不是很健康。但此时,有个别学生跟我叫板了:“老师,虽然没有光照的绿豆芽长得不好,但是它并没有死,我觉得说光照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太绝对了!”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正是学生思维严谨性的表现,确实如此嘛。我建议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看看时间长一些绿豆芽是否会枯死,今天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光照,绿豆芽长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的两次长期实验,我发现我的学生记录的习惯很不好,得好好改改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真的很忙最近,但我们会努力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0#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


由于绿豆种子发芽的速度,这课调前上的。


材料准备,似乎永远是科学课的瓶颈,这节课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干土、湿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规定盒子的大小,有的小组带来的盒子是小药盒,对这个实验来说,太小了。怎么办?还是学生头脑灵活,有些把铅笔盒拿来代用了,但“一端开口”就比较难做到了,学生想的办法是在打开的铅笔盒上再盖上纸。可想而知,实验结果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少数“不听话的蚯蚓”,往亮处、干土处爬去。(就此主题已以教学研究版块中发贴,不再详述)本课只能得出结论:蚯蚓比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令人郁闷的是,后来专门为此组织了一个课后研究小组,进行对反常蚯蚓的研究,却找不出一条反常的,令人费解啊!


 


花絮:课后一个“老师家长”向我反映:“为了找蚯蚓,可把我折腾死了,……(一大堆寻找的过程)”。看来,我得想着体谅我的学生,尽量多帮他们找找材料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