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本学期,教学反思是我校科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点。为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创建此贴,由西小五年级段教师将自己的一课一得晒出来,互相参考。同时,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先支持一下!


周丹丹老师是我们学校科学组的新教师,任教四、五年级各一班科学课,今年刚开始做一名科学教师,教研很认真,我想她会在大家的关心下快速成长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2课:《种子发芽实验》


这两课内容花了3课时的时间才搞定,原因是学生第1课时设计完实验后,回家能坚持做实验,并长期观察的不到半数,我告诉他们,没有实验数据,我们是没有办法往下上课的。就这样,第2课时根据作业本中实验设计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实验计划进一步细化,第3课时才进行的信息整理、得出结论。


进度有些慢,但我觉得我的坚持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五(2)班的同学在第3课时,由于自己深入实验过了,有了自己观察得到的数据,对分析实验信息,探讨什么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很高的热情,思维发展地也很快。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点:空气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全班共了64人小组做了这个对比实验,他们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绿豆有一半多发芽,一小半未发芽,对照组的绿豆情况差不多。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即空气与种子发芽的关系不大,不是必要条件。这就让我为难了,因为资料显示,充足的空气正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怎么办?我选择了与学生一起反思实验过程,我们发现,其实,按教材中的提示做的实验,并没有把空气这个变量控制好,你看:实验组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外;对照组没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内密封。“可是,被密封的塑料袋内还是有空气的,对3颗小小的绿豆而言,也许这一袋空气足够让它们发芽了吧!”“还有,我实验中发现,塑料袋里的绿豆发芽比袋外更快,我觉得可能袋子封住了,袋内外的温度也不一样,袋里的温度会比袋外高,所以袋子里的绿豆先发芽了。”“我做实验时想到了袋里有空气的问题,我用嘴把空气吸出来了,但是没有吸完,我的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但长得明显不如有空气的绿豆好。”这些是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个不成功的实验挖得很深,我们是有收获的。


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败笔,因为下课铃响了,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地出课堂,一方面又觉得实证主义的意识不能丢。可能是传统教学的本能,我心里挣扎了一下,还是以专家研究的名义,告诉学生其实充足的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由于我们受实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很难自己做成功,希望同学们课后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空气这个变量,亲自看看空气究竟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最后一段话说得很苍白,因为我很清楚,会较上劲去钻的学生不大会有,而且受器材控制,让学生去想办法也确实太为难了他们。不知道同样上了这一课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又:我看过论坛上的同行介绍的把3颗绿豆竖直放,一颗完全没于水中,一颗一半出水,一颗处于空中的方法,但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就有两个了:水分和空气,对初次接触对比实验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试过,发现能接受的孩子只有少数几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3:32:03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4#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这节课,对比实验的设计学生已能较好地完成了,难就难在真正实验时一些条件还是比较难控制的,比如说温度要相同吧,有阳光的实验组比没有阳光的对照组温度肯定要高一些,要做到绝对一样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对学生说尽量做到相同。


这节课也上了两课时,实验结果的汇报是几天后进行的,有些同学把对照组放到了床底下、有些放在抽屉里……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是让我感动。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对照组的绿豆芽茎细、软,高一些,颜色偏黄,总之,感觉不是很健康。但此时,有个别学生跟我叫板了:“老师,虽然没有光照的绿豆芽长得不好,但是它并没有死,我觉得说光照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太绝对了!”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正是学生思维严谨性的表现,确实如此嘛。我建议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看看时间长一些绿豆芽是否会枯死,今天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光照,绿豆芽长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的两次长期实验,我发现我的学生记录的习惯很不好,得好好改改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真的很忙最近,但我们会努力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


由于绿豆种子发芽的速度,这课调前上的。


材料准备,似乎永远是科学课的瓶颈,这节课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干土、湿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规定盒子的大小,有的小组带来的盒子是小药盒,对这个实验来说,太小了。怎么办?还是学生头脑灵活,有些把铅笔盒拿来代用了,但“一端开口”就比较难做到了,学生想的办法是在打开的铅笔盒上再盖上纸。可想而知,实验结果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少数“不听话的蚯蚓”,往亮处、干土处爬去。(就此主题已以教学研究版块中发贴,不再详述)本课只能得出结论:蚯蚓比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令人郁闷的是,后来专门为此组织了一个课后研究小组,进行对反常蚯蚓的研究,却找不出一条反常的,令人费解啊!


 


花絮:课后一个“老师家长”向我反映:“为了找蚯蚓,可把我折腾死了,……(一大堆寻找的过程)”。看来,我得想着体谅我的学生,尽量多帮他们找找材料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一课的结构非常清楚,科学知识呢,说简单吧,非常简单,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啰。但是,课堂中,学生却觉得这课非常难,因为许多生物之间是否有食物关系,他们不会判断。不要说学生了,就是我们教师,也有许多说不准的,又一个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的课。罗列几个:老鹰吃黄鼠狼吗?蛇能吃掉老鹰吗?蜻蜓幼虫吃水稻吗?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头脑中更多。像这样的内容怎么解决呢?我目前能做的只有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而事实上,真正较真的去找资料的同学实在是不多,那么大多数,就是不知道问问,问不到就让他不知道吧,真的很不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不能换水,不能加食物,创造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兴趣比预设的要浓厚一些。记得上一届上到这一课时,由于要求上的不明确,后来有些学生变成单纯的养金鱼、养乌龟了,吸取了这个教训,这次我在课上特别强调了生态瓶制作的任务,给学生一个挑战。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对养什么动物、植物、放什么非生物都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课后,更是持续关注了学生的生态瓶长达一个月,基本上每周都会在某一节课上抽出一小块时间让学生晒晒自己的生态瓶,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成果也比较丰厚:有一个学生的鱼在生态瓶里产卵了;每班有一半学生的生态瓶开始时还会死掉一条两条鱼,到了后来,鱼的数量刚刚好时,生态平衡真的做到了,鱼不再死了,学生为挑战任务的成功而非常兴奋;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部分学生在生态瓶中养了乌龟,结果没几天其他生物都被乌龟吃掉了,在失败之余,我指导他们查查资料,总结一个失败的原因,从这个起点出发,学生发现自己养的乌龟竟是一种入侵生物----巴西龟,出于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组调查访问,写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


令我特别欣喜的是,直到今天,还常常有学生课后跟我交流自己的生态瓶的状况,看来,他们是真正的喜欢上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了。兴趣是最大的老师,相信他们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生态瓶,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光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


上这课时犯了一个错误,课前没有自己试试实验,结果自己出的照亮小球的游戏差点把自己搞昏了。教训是:照亮小球的实验课前一定要试过,并清楚地在课堂上规定书本、球、手电筒的位置和镜子数,这样,比赛才能顺利进行!


其余的环节还是顺利的,特别让我得意是,学生画汽车反光镜、窥镜的光线走向,大多正确!


潜望镜让学生课外做了,做得好的有奖。但,正如所说的,学生课外时间太少,真正做起来的很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