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欣然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欣然作业专贴

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43号陈琳作业专贴

一、读书笔记:

1、一分阅读,一分收获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2、因为吸引,所以长进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3、魅力何来?------“感受”魏书生

从《教学工作漫谈》中收获

4、只管攀登不问高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二、教学反思:

1、思维花开别样美------《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的反思

2、素养和责任------《进一步观察岩石》的课后反思

3、无奈的结局------《我们选择了什么》的反思

4愿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对《电路出故障了》实验的反思

5规范连接中的意外结果---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的反思

三、原创性文章:  

1科学教学中的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3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谈何容易!

4、感叹学生的动手能力

5、殊途同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2 15:47:3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1、读书笔记:        一分阅读,一分收获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坚持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看书无疑是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老师,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一分阅读同样也有一分收获。我在比较仔细地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后,感觉略有收获,情况大致如下:

一、自我认识:对先前的无知深感惭愧。

因工作调动,我于06年秋开始转行任科学专职教师。在这之前,从未没有接触过科学课,在印象中只感觉科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他便不清楚了。在得到任科学专职教师的消息后,心中感觉还挺美的,想想应付这一学科应该没啥问题,以后日子应该比较轻松了。但拿到教材粗略翻了一些之后,一种沉重之感顿涌心头。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只有一点点而已,却要上一节课,简直是不可思议。想想这科学课的内容也太不科学了,真不知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编的。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真为当时的无知而感到惭愧,更确切地说令人汗颜。

二、一点感悟:阅读后对我的震撼很强。

069月参加了市网络研修班后,开始接触到广大科学教师,在与他们地交流中,逐渐感受到了科学课的分量,也切实感觉到了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在阅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后,顿感此书的实用:指导性强、理论联系实际且发人深思。先说此书的指导性。此书以主题内涵的形式简单阐述课程标准或理论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让读者明确在这个主题教学理念下理想的教学实践形态,以及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具体问题。这是从理论层面对读者进行指导。当然,要体现出指导后的效果,不能空洞地说教,还应以事实为根据(这里是案例)来进行配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此书所选的20个专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个专题里面都有典型的案例,且都来源于一线教师。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案例,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了。书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存在明显问题的案例,无论成功与否,每个案例安排了相应的点评和分析,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案例成功在何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及怎样改进等。总之,针对当前科学课教师的困惑,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重点,通过对问题进行剖析,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具体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使科学教育理论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手段,能使教师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解开心中疑惑,打开教学思路,这样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每个案例的后面,还有问题讨论这一设计。这个环节中只有问题不设答案,使读者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人思考、发人深思。这些问题把读者的思维从案例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三、联系实际:对现实工作的一些感慨。

读了《案例》一书后,深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实验是进行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从探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能使学生铭记于心,比起直接教授他们知识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我所在的学校,虽为镇小,却无一间实验室,实验器材也是少得可怜,且大多是些陈年旧货,因而教材中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无法正常进行,实为憾事。此困难目前还无法克服。当然,《案例》中也提到了大科学课堂,可弥补教学设的施简陋和不足,但实际操作起来何其难。原因有二:首先,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其次,学生课业负担实在太大,他们整天围绕语文、数学转,不是他们喜欢转,都知道语、数等老师给他们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丝毫不敢松懈。其实学生是很有兴起去搞搞实验或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可惜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遗憾。

    作一名科学老师难,让新手来作更难,作一名好的科学老师尤其难。要想作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我任重而道远。

TOP
3#

2、读书笔记:  因为吸引,所以长进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已初读一遍,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真是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详细、系统,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就我个人而言,对前面这十一章所讨论的问题感悟不是很大,主要是没能很好地领会,因而收获较少。最吸引我的是附录1中的11个案例和附录2中的西方科学教育成功简介。

课例总汇中的11个案例为何会如此吸引我?我想,我是被案例中老师和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所深深打动,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表现为何会如此出色?回答得为何会那么精彩?我想首先得益于他们国家的教育理念的先进,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良好地贯彻,才能造就这样出色的小天使们;而贯彻教育理念最直接的行动者,就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我们国家的孩子肯定不会比他们逊色,为何我们的孩子在长达成人后就落后于他们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教师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我看过实录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国家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西方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简介这块内容。这块内容又分成两个部分,而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分——孩子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表面上好象是在说给孩子们提供常识性知识,其实,里面许多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这其中的许多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原本我也是模糊不清的,作者所提到的错误也是经常发生的。在仔细阅读了这块内容之后,我对原本许多错误的理解、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想,经历阅读学习这一过程后,自身的科学素养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学习是无止境的,才粗略读了一遍,已感触较深,感觉自己在思想上、视野上都长进不少,若多读几遍,是不是更有收获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打算有闲时再阅读几遍,期待着领会书中更深刻的含义。

TOP
4#

3、读书笔记:     魅力何来?------“感受”魏书生

从《教学工作漫谈》中收获

魏书生,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的一个奇迹。为何说他是一个奇迹?相信在教育领域,魏书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目前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论是教书育人方面还是修身管理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座丰碑。他教学的风格、育人的策略、修身的方式、管理的模式无不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为何会有如此魅力,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成就?看了他的著作后,我才解开心中的疑惑,一切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切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在他还未成为教师之前就强烈的表现出来了。老师出生在1950年,1966年初中毕业时全国正在搞文革,他因此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成为一名知青下放劳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始终在自学。尽管那时不允许私自藏书,可老师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藏书自学,还因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被划为右派,成为批斗的对象。后来因有文学底子,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而被确立为所在工厂----盘锦电机厂的厂级领导接班人。可就在这样前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老师却“不识好歹”,打报告主动要求去教书。要知道那时能做一名工人是多么的光荣,何况还是未来的领导呢!反观那时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臭老九”就是那时教师的代名词吧!当时魏老师的申请报告把许多人都打懵了,问原因者有之,找其谈话者有之,甚至还有人怀疑他脑子有问题。可老师不管这些,他照打不误,组织上就是不批准,于是魏老师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向往,报告执着的连续打了6年,终于感动了上级领导,于1978210实现了他教书的夙愿。在未当老师之前,老师为了心中理想所表现出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为其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试想,当时有几人能有魏老师这样执着地要求去做老师的(这在当时的那种政治氛围下尤其显得可贵),没有几人,所以今天能与魏老师比肩的也没有几人。

阅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后,我在四个方面感受到了老师的成功之处,也就是他个人魅力所在:

一、        大胆改革,推陈出新------魏书生教学风格。

老师从教书的第一年起,就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既然是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在改革之初,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家长也很不满意,还跑到学校来反映。幸好当时的学校领导支持魏老师的教学改革,再加上老师对每一位前来反映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耐心地解释、交流,渐渐地,学生理解了,家长也理解了。过了这一关后,老师如鱼得水,大展才华,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等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比如:一册教材到了老师手里,不出32节课便讲完了,也就是说不到半学期,而剩下的大半学期则“不务正业”地讲各种课外书、杂志等。也许有许多人会担心,那学生考试成绩不会受影响吗?会,当然会,只是往好的方面影响,只是良性循坏,因为在老师的独特教学之下,学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无论是竞赛还是考试成绩,老师的班最终总是全县第一名,有时甚至遥遥领先。这样的效果怎能不惊人呢?要知道他们学校那时只是普通中学,学生都是人家重点中学挑选后剩下的。老师的教学成绩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教师前来观摩、学习、交流,“魏书生”的名字也因此开始冲出辽宁走向全国。魏老师是这样闯出来,可回想到自己,好像连尝试改革一下的意识都没有,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有什么好改革呢?那是名师、教育家的事,于我们何干。正因为长期保持了这种想法,才使自己更缺少这种意识。现在改革意识好像有点了,可又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气魄,真是可悲,这也许就是差距吧!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魏书生育人策略。

在学习魏老师的著作时,我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德育特别重视,在他当班主任时如此,当了校长后仍然如此,始终将德育放在第一位。为了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老师的做法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始终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就算是做了校长之后也依然如此。现在看来好像很平常,可要知道那是在80年代初期,师道尊严观念还很深的年代。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往往自己首先做到,偶尔有时没有做到,也和班中学生一样自觉地接受处罚。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在班中和学生通过商量、讨论,通过了一部班级法律----班规。任何人不得违反,包括班主任。其中有一条是班主任一个月内向学生发火不能超过三次,如冤枉批评了学生,就得罚做值日。有一次老师就冤枉批评了一个学生,得知真相后即自觉地接受班规处罚----做值日,放学后魏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做值日。大家看到过这样的老师吗?一个班主任,其实也是一个校长,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做值日。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相信大家也一样。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的确如此,也正因为如此,老师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是远胜于任何形式的说教的。有这样奇特的老师(用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才有同样出色的学生,名师出高徒是对老师最好的解释。回顾自己,对照自己,能做到吗?我以前是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冤枉了学生的事肯定有的,顶多向学生解释一下,或表示一下歉意,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学生的惩罚。当时自认为能向学生道歉就已经很不错了,可看了魏老师的育人方式后,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和方法感到汗颜。虽现在也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能保证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至少可以一步步尝试着做起来,每做到一步,就意味着自己的修养提高一分,离魏老师就更近一步。

三、        坚持自学,名扬华夏------魏书生修身方式。

老师出生在1950年,文革10年本因是他学习的黄金时节,却因动乱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确实遗憾,可老师没有多少抱怨,而是从现实出发,想方设法,坚持不懈地自学。尽管那时书籍相当匮乏,私自藏书风险也很大。正因为老师坚持自学,特别是读了一些那时封锁地极为严密的介绍国外科技、政治动态的书籍后,使他的视野和世界观得到了升华,为将来取得成就提供了条件,并最终名扬华夏。相信魏老师当年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吧。真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啊!反观自己,现在各类书籍到处都是,还有那时无法想象的网上阅读,可面对这么优越的条件,自己看了多少书呢?回顾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没有像样的读过一本书,更不用说看什么教育类的书籍了,顶多翻翻杂志,全当消遣之用。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还是老老实实的,多看几本书吧?

四、        民主科学,公平公开------魏书生管理原则。

老师的管理其实分为两个方面: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因为他在做校长时仍然兼着两个班的班主任,无论哪种管理,老师都坚持了民主科学、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班中事务都是和全班同学商量着办的,充分发扬了民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经过一起商量和讨论,最终用表决的方式来执行。这种做事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这就是科学的管理。有了制度作保证,老师就可以放心地外出开会去了,尽管每学期都有两个月在外,可因为班级中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所以运转正常,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境界。尤为可贵的是,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两个班在班干部带领下参加学校运动会比赛,分别拿到了总分第一、第二的佳绩。不得不令人佩服,这种效果可以说是神奇。

管理班级如此神奇,管理学校也毫不逊色。在老师还没做校长之前,他所在的学校名为盘山县第三中学,乃一普通中学,校舍破旧,操场像个干涸的池塘。许多当时前来听课的老师见后感叹不已:这样破旧的学校里竟然有如此出色的老师!老师作了校长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环境大为改观,一幢幢新的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学校硬件飞跃的同时,软件也没落下。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交流业务,不断提升教室的业务素质,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也因为如此,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从此由普通中学升格为省重点中学。

作为校长,每当评职称时总会很头痛,因为总有一部分老师来说情、走后门什么的。老师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全校老师的工作全部实行量化管理。由全校教职工讨论并通过考核的标准和内容,每月将考核成绩公布,如有问题可及时反映,这样完全做到公平公开,期末时只要对照一下,谁优谁劣一目了然。最后根据分数择优上报,绝不徇私舞弊,全体教职工对此心服口服,用当年市教委督导室主任的话来说:只有你们实验中学没有老师上来反映!又一奇迹!

校长如何管理学校我没有资格来谈,毕竟自己乃一普通教师而已,可班主任我还是当了好几年的,可以回顾一下。回想当班主任的时候,在班级里向来是说一不二的,哪有民主,谁敢多说一句,可到头来学生培养的怎么样呢?凡事都来找老师解决,就算是小事,也离不开班主任。当时还以为这就是成功,还以为自己是多么重要,学生一刻也离不了,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失败的表现,当时却还沾沾自喜,可笑!可笑!往事如烟,烟飘云散,还是从头开始,发扬民主,崇尚科学,争取做个真正受学生尊敬的老师、独具魅力的老师吧!

魏书生,中学教育的一座丰碑。正是因为他的执着追求,所以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在羡慕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被他执着的追求精神深深的折服,如果能学到他的百分之一,我也将受用无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19:31:28编辑过]

TOP
5#

4、教学反思:         思维花开别样美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的反思

设计思路:

这是一次我们师徒之间在搞小型教研活动时上的课。

为了这次教研活动,我早早地将教案准备好了。可一直感觉太普通,没什么特色(或称亮点)。在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也没刻意去想教案,突然一个自认为很好的想法冒了出来(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吧!),当时在想: 在检测4个接线头的接线盒各组间通路断路的情况后,让学生根据检测结果对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进行推测,学生应该能够把四种连接方式都推测出来.可推测出来后就这样过去了吗?是不是太平淡了?想到有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又可以分为两类----用两根电线连接和用三根电线连接。而接线盒里都用到了同一种连接方式----用两根电线连接.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都用两根电线连接呢?思考良久,豁然开朗,原来只用两根电线连接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还节省了材料(说大一点就是节约了资源),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没错,肯定是这样,就把这个问题带给学生思考一下,正好可以借机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就这么定了,到时候在课堂上,就用这个问题来实现我的预期目标吧!

场景再现:

课堂中已经通过交流推测出里面的4种连接方式:(第一种:用三根电线;后三种:都只用两根电线。因图显示不出,只好这样子了)

        1                2                 3                 4

 

师:刚才我们推测出里面共有4种连接方法。我们知道这接线盒在出厂时里面已经连接好了,假如你是仪器厂里的工人,你会选择哪种连接方式,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会选择第2种,因为这种方法用的时间少。

师:你的意思是这种连接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生:我选择第4种,因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少花些力气。

师:就是节省精力。

(稍等片刻,无人举手,师便补充)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后面的3种连法少用了一根电线,因此还节省了材料。

(忽然一生举手,遂请其回答)

生:我会选第一种,因为用这种连接方式,就算其中一根电线断了,也不会影响它的效果。

师:你的意思是保险。

生:是的。

师:你的方法与众不同,很有道理,好样的!

 

课后反思:

学生的这个回答令我很吃惊,我吃惊于自己的可笑,竟然自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有道理的;我也吃惊于学生的思维,竟然那么与众不同又道理十足.因为那个学生讲得太有道理了。我当时也很兴奋,于是当场毫不留情地狠狠地表扬了他.这也许就是儿童和成年人思维的不同之处吧!我们成年人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毛病----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想法就是比他们想得全面、周到、细致,总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幼稚的,其实不然。他们还是有许多想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值得我们思考,相信这样也能促进我们的提高。我亲身感受到了----学生思维花开别样美。

尊重他们的思维,提高自身的修为!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做到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56:07编辑过]

TOP
6#

 

5、教学反思:    《进一步观察岩石》教学设计(1)(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了解沉积岩的形成.

2,技能目标: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推测.

3,情感目标: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培养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种岩石的构造,推测沉积岩的形成.

教具准备: 学生:每个四人小组两块岩石,一个放大镜,一把刻刀.

教师:半杯土壤,两小杯沙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直接导入.

同学们看见过岩石吗?

那你观察过岩石吗?说说你曾经观察到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观察岩石.

二、        沉积岩的观察研究.

1, 拟订观察方案 .(引导用多种方法观察)

假如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岩石,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观察什么?

(眼看颜色,层理,颗粒,  手摸粗糙还是光滑,  刀刻软硬等)    

2,进行观察研究 .师强调要求: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观察岩石.

(2),明确四人分工,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

(3),材料员有序地领取材料.

3, 反馈交流观察结果.
                        

(1),交流记录结果. 明确三种岩石的名称.

(2),看录像片段(介绍几种岩石的特点),加深对岩石结构的理解.

三、        推测岩石的来历.

1,小组讨论,推测岩石的来历.

2,反馈交流.指名尝试着说说.

3,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演示土壤沉积过程)

4,师归纳小结,讲解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出示相关知识)

四、        课外延伸.

1, 对于岩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

2, 课外去研究至少一块岩石.

 

附:板书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砂岩

化石
                
     页岩   沉积岩

砾岩     

附:实验记录单

课题:进一步观察岩石

                                         记录时间:

编号

  

  

  

  

1

 

 

 

 

 

2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岩石的这些特征,试着推测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

是什么力量使沙石变坚硬的?

一层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蜗牛、贝壳和鱼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岩石上?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有关吗?

 

         

 

教学设计思路及说明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对三种岩石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并尝试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合理到的猜想和推测,当然,让学生推测岩石的形成很有难度,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还非常少,所以只能是尝试着推测,结果还是有老师来讲解.这里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岩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发展.

在课的一开始,教师以生活经验为基点,唤起学生对岩石的回忆,并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讲讲对岩石的认识,由此引到本课的内容中来-----进一步观察岩石.在研究之前,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观察方案,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思维积极发展;二是使下面的观察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这一铺垫,学生观察起岩石来显得比较有序,再加上有记录单地引导,这个观察活动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做到了重点突出.反馈观察结果是对学生刚才的观察活动的资源共享.同样的岩石,看看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看看谁的观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对学生是否细心观察的一种检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观察时是否够细心.能够细心地观察事物,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一环节是落实<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反馈中,根据一种岩石的特点明确这种岩石的名称,这是仍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判断生活中的岩石,即科学知识应学以致用!而接下去的录像片段的作用是强化学生对三种岩石构造的理解.

推测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本课的难点,因学生的年龄限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要突破难点其实是不太可能的.而这里之所以还让学生尝试着去推测,其推测结果怎样都是不重要的(若能推测正确当然最好),主要目的还是对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能进行科学的猜想,合理地推测,这种科学精神地培养.最终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是由老师告诉他们.教师通过两杯沙子演示岩石沉积的模拟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形成原因的理解,有了这个理解,再提出沉积岩这个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应该说到了这一步学生对岩石构造的认识是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相信他们心中还有许多问题,师便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提问,既培养了对研究岩石的兴趣,有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布置学生课外去研究岩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只有学以致用,而且能够用,那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为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28:20编辑过]

TOP
7#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见过岩石吗?

生:见过。

师:那你观察过岩石吗?说说你曾观察到的情况。

生:我观察到的那块岩石是灰色的,很毛糙。

生:我记得那块岩石很锋利。

生:我家里有鹅卵石,很光滑,颜色很深。

……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对岩石已经有所观察,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岩石。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沉积岩的观察研究:

师:假如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岩石,你会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观察岩石的什么?

生:我会用眼睛看,看看这块岩石是什么颜色的,大小怎么样?

生:我会用手去摸,看看这块岩石是光滑还是粗糙。

生:我们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这样可以看得更加仔细。

生:我们可以用鼻子闻,看看它有没有气味。

生:我用脚踩,看它会不会碎。(全班学生大笑。见学生还没有提到硬度,而只是说用脚踩,师及时出示一把刻刀。)

师:同学们说,这把刻刀可以用来干什么呀?

生:用它可以在岩石上刻自己的名字。

师:哦,你想让你的名字名垂千古!(生笑)可是科学家会这样做吗?

生:不会。

生:用它来刻岩石,看看它的软硬怎么样。

师:是的,我们有多种方法来进一步观察岩石。我们用眼睛观察岩石的(略停顿,学生接下去说道颜色、大小。)颜色、颗粒的大小;用手去观察岩石(同上)是粗糙还是光滑;用刻刀去判断岩石的软硬怎么样。

师:好,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确定的几种观察方法,一起来观察岩石。小组里哪位同学是材料员?

生:不知道。

生:没有。(我当时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分好工呢?)

师:那也没关系,下面老师给每位同学分一下工。假如这位同学(让身边的一位学生起立)是这个小组的1号,请其他小组的1号同学起立。(各组1号纷纷起立)这是2号,同样请2号同学起立。(起立)这是3号……这是4号。

师:下面的观察实验需要我们合作完成,待会儿请1号同学上来领材料,有2块岩石、1个放大镜、1把刻刀还有1张实验记录单。2号同学负责记录,3号、4号分别观察其中的1块岩石,并将结果报给记录员记下,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那请各小组1号同学按顺序上来领材料。

领完材料,学生开始实验,师巡视,并与个别小组做交流!约7-8分钟后

师:记录单填好的小组请举手!(一半左右)再给同学们2分钟,抓紧时间。

    2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们小组的观察记录结果。

生:我们发现1号岩石是淡黄色的,里面有亮晶晶的东西。2号岩石整块都是黑的,看上去一层层的。

生:1号岩石我们用放大镜看,看见里面有许多沙子一样的东西,2号岩石里没有看到。

师:这是岩石的颗粒,有大有小。还有其他结果吗?

生:1号岩石手摸起来很粗糙,2号还好一些。

师:也就是说1号粗糙,2号光滑,其他小组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1号岩石用刀刻不出线(痕迹)来,2号刻出来了。

师:你们小组发现1号岩石比2号岩石要硬,是吧?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有不同意见。我在刻1号岩石时刻出线来了,2号岩石却没刻出来。

(我很纳闷儿,照理说应该是1号岩石更硬,而他却说2号刻出来了,真是意外,马上调查全班情况。)

师:哦!两组有不同结果,那发现是1号岩石硬的请举手。(一半多),发现2号岩石硬的举手。(有几组)

师:多数同学发现1号岩石更硬,其实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结果也是正常的。欢迎有疑问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师手拿1号岩石)我们再一起观察一下1号岩石,它的颜色是(略停,生说黄的)而且比较均匀,像是一颗颗沙粒组成的,人们把这样的岩石叫砂岩(板书)。看2号岩石,看起来是一层层的,人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岩石叫作页岩(板书)。除了这些岩石,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我们把书翻到56页,看看其他岩石的特点。看右下角那张图,看了之后有什么发现?

生:里面有块鹅卵石。

生:有好几块鹅卵石。

生:有许多碎石头。

生:好像还有沙子,泥土这些东西。

师:像这块岩石,好像有卵石、沙子、泥土等粘在一起,人们把它叫做砾石。(板书)看后面一页,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化石,上面有动物。

生:上面有植物的叶子。

师:大家看看什么是化石。(书上有,自己能看懂)

师:让我们通过录像看看这些岩石在自然界中的情况。

(放录像片断,录像中逐个出线以上几种岩石,并介绍它们的特色。每介绍一种)师问:这是―――

生:砂岩。

生:砾岩

生:页岩。

生:化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几种这几种岩石,那你能推测一下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吗?对照记录单后面部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师巡视,听听个别小组是怎么在说的。)几分钟后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试着说说,错了也没关系,的确是比较难的。

生:可能是一些沙子堆积在一起,慢慢变成了岩石。

师:你是指形成了砂岩,是吧?其他同学呢?

生:化石我知道,是一些动物、植物死后埋在地底下形成的。

生:那我们人死后埋在地底下,不是烂掉了吗?怎么不会变成化石?(生大笑)

师:看来确实很难,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看过之后也许你能受到一些启发。(师演示土壤沉积实验,并将烧杯端给前排的学生观察。)

师:前面的同学观察后,发现了什么情况?

生:土壤在水中看起来是一层层的。

师:其他同学也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生:真的是这样的。

师:一层层中的颗粒是怎样分布的?

生:上面的是一层细土,下面的是一些小石头。

师:瞧,这位同学观察地多么仔细啊!若将它们分离出来,便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师出示两小杯沙子,一杯全是细沙,另一杯由大的颗粒和小石块组成。)这一杯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形成――砂岩,那这一杯呢?――砾岩。

师:那这些岩石的形成跟地壳运动有关吗?

生:有关。

师:确实,岩石的形成和地壳运动有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课件展示)

师:我们把这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沉积而形成的岩石统称为沉积岩。(板书)

师: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对岩石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吗?(沉默约半分钟)

生:岩石对我们有什么用?

生:哪些岩石很硬,哪种岩石最硬?

生:我们操场上的小石块属于哪种岩石?

……

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课外去研究至少一块岩石。好,下课!

 

 

课后反思: 

             素养和责任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了心中预期的效果。但细细想来,几个问题(其实是科学素养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课堂节奏欠紧凑。虽然一直在努力把握,可最后还是拖堂5分钟。第二,教学语言欠精炼。这一直是我个人的一个大问题,虽已意识到了,但真改起来还挺不容易,我总觉得在科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少一些,不要讲那么多。可到了课堂上,我总是讲那么多,显得那么罗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有待花大力气改进。第三,课件作得较简单(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告诉我的)。他说课件里应该多一些图片,少一些文字,毕竟文字比较抽象,而图片比较直观,容易理解。第四,教育机智欠高明。当课堂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如有几组学生认为1号岩石更软),作为教师,引导、处理还欠合理。在课堂上只是生硬地将此问题转移到了课外,实际上到了课外根本不会去解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行为,现在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这样岂不是没尽到教师的责任?课堂中已知的不足之处,将努力在平时课堂中加以改进,努力提高科学素养,争取使下次上课上得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9:41:30编辑过]

TOP
8#

6、教学反思:规范连接中的意外结果
-----
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的反思

 

实验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串联、并联两种连法的电路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按照黑板上的连法,自己通过实验试试,结果会不会亮。

(四人小组纷纷按照黑板上的连法开始动手试验。不一会儿就有些小组喊了起来。)

生:老师,我们的小灯泡一个也不会亮,你给我们来看看。

师:你们检查一下连法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我们按照黑板上连的。

师:那你们试试小灯泡有没有坏。

生:我们试过了,接一个会亮的,接两个就不会亮了。

(师走过去看了看,发现连接完全正确,于是自己动手试了试,确实不会亮。)

生:那,是不会亮呐!老师你的连接方法对不对呀?

师:你们的电池可能旧了,电量不足了。

(我这样解释着,旁边马上有学生说话了)

生:我的电池是今天买的,我们的也不会亮!

由于学校没有电池,所以我让每个小组自备电池。)

(当时好为难,好尴尬,只想着先应付过去再说)

师:同学们能发现问题真不错,待老师课后再去好好研究研究,到时候我们再来

做一做实验,好吗?

 

课后反思:
   
课后,独自一人又分别作了实验。买来崭新的电池(7号电池),用一节电池串联上两个小灯泡,结果发现两个小灯泡亮了,但其中一个相当微弱,且手稍微动动,灯泡就不亮了。我又用半新的电池试了试,结果发现两个小灯泡就无法同时发光了,只接一只,能发亮;接两只,要么其中一只发亮,要么一只也不亮。原来问题真是出在电池上了。原来按教材中所示来进行实验,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电池必须是全新的,这样才可能成功;电池越旧越不成功。
            

做过这个实验后,我从三方面作了反思。

反思一:不应该要求学生按照黑板上画的串联、并联两种方式来进行试验。这样完全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果让他们自由连接应该会更好些,就算最后小灯泡不会亮,他们也只会怪自己连接不对,教师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反思二: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先下水。如果课前先做过实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因为早有准备了。

反思三:教材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中为什么不用两节电池呢?也许他们考虑到这样会使学生更加难以开展实验,连接方式太多了。可从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发现,他们全都知道两节(甚至更多)电池怎样连接会使电力更强。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是将电池串联起来的,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不规范的方式。我由此想到,若用两节或多节电池做电源,这个实验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的(而不用担心他们回将电池接错)。可能是教材的编写者们低估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了。我决定以后鼓励学生们用多节电池做电源,只要不出错。我想,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验。
                

最后想说,学生们对电路连接水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在实验之前,许多学生作业本上画的(用线表示电线)都是断路或短路,可实验之后,这种情况句大大改变了。实验真重要,若有条件,应多开展实验。
TOP
9#

7、教学反思:    愿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

                             ------对《电路出故障了》实验的反思

在四(2)班上完课后,走进四办向(2)班班主任开玩笑地说,你们班学生的破坏力真强,一下子弄坏了3个带连线的小灯泡和2个电路检测器,这种情况在其他班还未发生过。这位班主任也开着玩笑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班很有创造力。我笑答:有道理!有道理!呵呵!

为什么学生做完实验后器材损坏会这么多呢?我想了想,大概有以下两种原因吧!其一,学生们拿到器材后很兴奋,又很心急,以至于你挣我抢。在挣抢中,像带电线的小灯泡这类器材肯定经受不住“考验”,结果只能是“牺牲”。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学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行为是可以纠正的。其二,学生在连接时存在问题。在实验中我亲眼看到,有学生将带连线的小灯泡的两根电线使劲拉开,而发给他们的备用电线则弃置不用。他们玩得是那么的起劲,全然不顾小灯泡的惨状。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是学生的意识有问题。也许他们认为,那两根电线拉一拉也够用了,就不用备用电线了;也许他们认为这东西不是我的,破了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我多想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自认为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说我自己,在实验前没怎么强调要爱护实验器材,更没说破了要赔之类的话,这也许是一种自身科学素养欠高的表现吧!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破坏力显然是很强的,但是不是意味着具有同等的创造力呢?我看不一定。这得从两方面来看问题。如果学生的破坏力是因为无知所致,那这种破坏只能是纯粹的破坏,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学生的破坏是因为求知所致,那这种破坏行为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将实验器材拆了重装或为了看个究竟而破坏了器材,这种破坏显然是有价值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学生的破坏显然是第一种情况所致。这是遗憾的,说明大多数学生没有去动脑,同时也是正常的,也许只有经过这个阶段后才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

愿学生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同在,使那些“牺牲”的实验器材能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TOP
10#

8、教学反思:             无奈的结局

                          ------- 对《我们选择了什么》的反思

420上午第三节,是四(1)班的科学课,早上教务主任打电话通知我,有三个见习生要来听课,让我有所准备.我翻书一看, (1)班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选择了什么》,其他班级已经上过,里面有两个实验,其他班效果还行,因此再到四(1)班上应该没问题。

上午第三节准时开课,我满怀信心地开始上课.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电路的两种连法:串联和并联.然后通过图画让学生来连一连: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以及一节电池\两个小灯泡的两种连法.要求一提出,马上有好几个学生举受手,我感到心里还挺高兴的,随即指名一学生上来连接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这种情况,他顺利完成切准确无误;又指名另一学生上来连接后一种情况,同样很好,当时心里挺美的.于是着手给学生安排实验,实验之前还强调了要求:,对每种情况分别用两种连法连接,比较哪种连法小灯泡更亮;,在连接方法正确的前提下,试试能否减少电线的数量;,完成实验的小组收起实验材料,并填写实验记录单.要求讲完即开始实验。

实验在四人小组中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有些小组动手能力强,完成地较快,结果也不错.而慢的小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他们虽然很积极地在进行,可连一种都没有作好.实验进行了10多分钟,多数小组已经完成,慢的我看完成无望,因时间关系只好叫他们暂停,距已完成的情况汇报结果.首先第一种情况: 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说说将两节电池串联的亮还是并联的亮.原本我想应该没有问题的,因为从其他班级的情况看是这样的,可结果有近一半的学生说是将电池并联的亮.当时真够郁闷的,连问两次都是如此.真不知是何原因,是他们没注意看当时是怎么连接的,还是没有看清楚亮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当然我不会强求他们接受串联时亮的结果,只好施以缓兵之计,提醒到:我们平时见到的手电筒里电池是怎么装的?学生有这个经验,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串联的。我随即接口道:“是呀,因为两节电池串联起来能使小灯泡更亮,不过认为并联起来亮的同学也别着急,我们下节课可以继续实验,让我们看看两节电池到底是串联起来亮呢还是并联起来亮,因为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实验论证的。”

这堂课在下课铃声中匆匆结束,课后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会事?其他班级都得出了串联是亮的结论,为何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看来我有必要去向学生了解一下,以明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