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欣然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9、原创性文章:科学教学中的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

——浅谈对上好科学课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论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还是对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都有重大的意义。而身为科学教师的我们,是落实科学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来落实科学课程,因此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那如何上好科学课呢?我想除了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之外,更需要我们自己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而一个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具有大局观念和细节意识是对其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局指引方向,它将指引我们不断接近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细节决定成败,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利用好细节,将使我们的科学课堂远离失败,不断成功,并趋向完美。以下我将从大局和细节这两方面来谈谈对上好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

科学素养、大局观念、细节意识、科学探究。

一、大局观念。

大局指引方向。也就是说,心中要有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我认为可分三方面来实现。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在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学习,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把学生分成两个组,给每个组分别准备了一个水槽、一枚校徽,向水槽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分成两组做实验,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实验,其他同学围在旁边观察。一组校徽的放进水槽后沉在了水底,同学们大声嚷道:“校徽是沉的物体”;另一组的校徽放进水槽后却浮在了水面,同学们同样齐声嚷道:“校徽是浮的物体”。两组同学一时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说的对。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谁对谁错,而是把旁边观察的两组同学相互调换,让做实验的同学再重新演示一下,并说出实验方法。一组边做边说:“我的校徽正面朝上,而且放在水面。”二组的边做边说:“我的校徽也是正面朝上,只是放在水底。”这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实验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个脑子聪明的同学说:“我知道了,校徽是个沉浮物体。在以上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多观察,课堂多思考,课后多总结,善于观察,积极发言,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起到了开阔思维,提高了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作用,这一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二)、确立将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使他们体验探究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科学探究不是学习科学课的唯一方法。阅读资料、种植、饲养等活动不是探究活动但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都可以作为我们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提倡运用科学探究方式的同时,也不排除运用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每次探究的过程不一定都要求完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探究的内容也不要面面俱到,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讲求灵活多样。这就是大局观念在科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太差,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也是身不由己。所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但当学生经历了科学过程的探讨后,除了在他们头脑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双手也有了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当双手有了一定的技术后,他们就有开展各项活动的需要,希望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把努力的学习成果尽情地表达与展示,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创新的喜悦。这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二、细节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科学老师要时时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及时利用细节,这个细节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以身作则,准备器具。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花精力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和用具。特别是使用了新教材,里面的实验特别多,有许多是需要自己准备好实验器材的。在这许多要准备的器材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准备相应的器具,但有个前提,就是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也和学生一起去准备,而且越难准备的越要准备好,这样对学生才具有最好的说服力。否则我们有什么资格向学生提出应该怎么做,一定要怎么做等这些要求呢?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现在的《科学》课的知识包罗万象,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中有人和。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不够,课肯定上不好。教师除了必须认真地研究怎样来组织教材,还应选择相关的材料,并精心设计安排好材料的层次,这些材料必须能揭示有关的现象和规律。如教学《声音》这一章节时,教师备课时将声音传播有关的材料准备好,并注意体现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受声音的传播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讲的事半是指课堂中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功夫在诗外”。

(二)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资料说,法国刚当选的总统萨科齐在高中时期就考出了律师证,梦想将来做一名律师,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母亲时,他母亲却鼓励他说:“亲爱的孩子,以你的聪明才智,你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总统!”就这样的一句鼓励的话,使萨科齐定下了他人生的努力目标,并为此坚持不懈,最终真的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可见鼓励的力量。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善于鼓励,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我们虽不期望能向萨科齐他母亲那样鼓励出个总统来,但若能因此鼓励出几个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学生的兴趣浓,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让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我们必须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我们要努力引领孩子们在自己的周围发现探究的内容,让他们有一种所意想不到的感觉,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我曾看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借鉴:一位老师在教三年级《科学》空气单元的时候,他先做了一个水下点蜡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被他一下吸引过来了。接着出了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都能回答,他们已经知道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了,特殊的引入方式激起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让他们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不会感到那么陌生和遥远了,他们会更加投入了。
    
   
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

 

 

 

参考文献:

《教学工作漫谈》                                魏书生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区家其 

《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几点体会》                    温志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21:19:15编辑过]

TOP
12#

10、原创性文章:
        
开展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谈到科学素养这一问题,让人心感沉重。且看以下事实:我国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19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点:

1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1.8%提高了近0.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2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3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引用自1)

看了以上情况,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心情沉重,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更感到了一种使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而要使青少年乐于学习和接受,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展科技活动,那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一、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一)、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
)、开展科技活动的主渠道
  是科技活动区分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科技活动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1、要灵活运用教材
  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多种多样,具体包括:制作操作、实验、创造思维训练、知识性游戏、观察调查、智力美术、科学文艺、小星火计划活动。科技活动要以这八个方面为基本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此。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活动教学必须结合最新科技动态组织活动,及时反映科技新成果、新思想,介绍未解之谜和科学学说假设。提倡学生多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
  2、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以室内为教学场所,科技活动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势必将极大束缚学生的手脚,违背科技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要根据活动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1)、从人数上分。
            
可进行全班活动,如拟定野营计划小组活动,如科技制作组、小发明小创作组等;个人活动,如气象观测、动植物标本制作等。 
  (2)、从场所上分。
            
要做到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如利用太阳、树干年轮、北极星等辨别方向,就应在室外进行;而一些比较精细的科学制作、演讲等活动,在室内则比较适宜。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写成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

(三)、开展科技活动的方法
1
、制作法:

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动手操作,独立地完成某种实物作品。它主要应用于创造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制作蒸汽船,利用青霉素药瓶、试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此外,制作小小发射机磁性开关液压传感器电风扇等都需要学生剪贴、折粘、组合、拼接作品。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2、交流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像寻找自然空调拟定野营计划等活动。通过科技信息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3、观察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真实、原始的自然信息。通过全面搜集材料、开拓思维、检验研究成果,使学生直接感受、获取知识。观察要坚持全面性、客观性、典型性,如简易气象站我身边的污染源家乡的交通状况等活动,结合实际进行演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他们创设条件。家庭、社会也应给予充分支持,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4、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简易的仪器或设备,控制、干预、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一事物在观察的条件下发生和重演,从而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如听心跳,通过听诊器、气球等材料模拟心脏跳动情况;月食和日食中利用篮球、幻灯等模拟自然现象;烟草焦油小田鼠对比实验,通过烟草让学生认识到烟草对生命健康的危害。这样不光是单纯灌输科技理论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开展科技活动不仅要注意数量,而且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应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受教育的机会。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方面。加强小学科技教育是面向新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科技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着力营造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变物质,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意识从来就是一定物质存在与环境的反映。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怡人作用。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技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我们确定了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三)、全员参与科技实践,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但是,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科技教育过程是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动态综合系统工程,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力求做到:
                

1.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遴选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恰选相应的科技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全员参与科技艺术节,提高科技创造水平

学生的科技实际操作能力只能在将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付诸实施或在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淋漓尽致得以显示。科技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少数人的表演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将活动幅射面波及社区,从而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良好科教局面。

当然,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应不断地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结合学校实情不断地进行尝试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意识和对自然万物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让我们广大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行动起来,为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而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0305发布

2张家贵《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思考        200406

3李富潮《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                    2005-03出版

4、潘月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506

5、涂培坤《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2005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9 21:17:50编辑过]

TOP
13#

11、原创性文章:
                
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谈何容易!

——从《案例研究》专题5中联想到

利用寒假里充足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读了之后使我对科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也有了一些思索。

阅读之后,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学习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换句话说,实验是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它注重证据对结果的支撑。而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才是有力的证据。然而,我所在的学校虽为镇小,却没有一间实验室,学校中为数不多的的各种实验器材也是些陈年旧货,且残缺不全。因此,科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绝大多数无法开展,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认为缺少核心环节的课是不合格的,但目前只能遗憾着。当然,书中为解决这一客观困难提出了对策,那就是因地制宜,构建农村的“大科学课堂”。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真正开展起来似乎又不太容易,为何?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二是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一、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

虽然农村中有许多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为科学教育,特别是动植物方面内容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教学材料;为科学教育提供了观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然而,条件仅仅只是条件,关键是看科学教师能否因地制宜地构建起“大科学课堂”,这就关系到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问题。科学教师本身就是科学课堂资源,但若科学素养不够,别说能否构建起“大科学课堂”,就连自身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我自知,我目前的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构建起农村“大科学课堂”的能力,所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

二、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好多年,但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依然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语、数等老师抓得很紧,不敢怠慢,学生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语文、数学等作业,哪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观察大自然、饲养昆虫、栽培植物等实践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家长视之为“不务正业”,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啊!

现实是残酷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前面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我相信,通过自己及广大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形势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科学的春天终将到来。

TOP
14#

12、原创性文章:
                    

感叹学生的动手能力

今天上午,我要求报名参加航模比赛的学生下午13:00到校来制作航模,学生们听了一个个高兴得活蹦乱跳.

下午(其实不是下午,因为他们11:30分到学校了),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来到劳技室,又让两个学生将航模拿过来,发给没一个人.他们一拿到航模便迫不及待地拆开了.我及时\郑重地强调了要求:1,先不要急着做,先看图纸并找到相应的零部件;2,按图纸制作,遇到不懂之处及时请教有经验的同学(4个学生参加过上次比赛),也可以问老师;3,在制作粘贴时,胶水不要放得太多.在我强调完要求之后便正式开始制作,我则很放心地回到旁边的办公室做事去了.半个小时之后,想知道他们做得怎么样了,便走过去看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别说第一次做的进度相当慢,就是上次参加过比赛的那几个也慢得不得了.问那几个曾参加过的学生怎么这么慢,他们竟然说忘记了,我的天呐!这还不到半年时间呐,再说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事,怎么会是这样,真是难以想象.无奈我就在现场指导他们,自己的事只能暂时放在一边了.

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制作方式,发现他们除了充满热情之外几乎不讲究任何方法,也不去考虑怎样做效率会更高一些.只想着尽快将船做好,好下水试航,全然不顾做得质量如何,毛毛糟糟,歪瓜裂枣都不闻不问,胶水胶得到处都是,手上更是胶了厚厚的一层.看到这种情景,我只能对他们进行逐个指导,他们实在做不好的,我还得帮他们一下,不帮倒还好,一帮却不可收拾,帮到后来是他们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其实许多是缺乏耐心所致.我意识到,我这样帮下去不是个办法,这样下去会变成我在做了.于是,我在帮他们中其中一个的时候,让其他学生在旁边看着,看懂了自己去做.就算是这样,他们做得还是很不象样,不是这里高低不平就是那里没有胶好.原本我计划两个小时完成的制作竟然用了三四个小时,真是难以想象.

现在的学生不知是怎么了?动手能力怎么会这么差?今天我叫来的这几个还是经过选择的,至少属于比较聪明的那一类,结果却如此不尽如人意.可能是他们平时太缺少这方面的锻炼了吧!平时他们的时间都被各种作业占领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玩.就算是玩也是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绝不会想到要动手做些什么的.真为他们的能力担忧.虽然他们做的很不象样,但我想也有好处,通过亲身制作并经历整个过程,使他们动手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地锻炼,也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了这船是来之不易的,也许会因此而更珍惜自己的船,珍惜这次比赛,希望他们不要使自己的汗水白流,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TOP
15#

13、读书笔记:

            只管攀登不问高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李镇西的大名,在教育界可谓是大名鼎鼎,但一直以来,我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前段时间,我师傅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使我有幸第一次“走近”了李镇西老师,从而聆听到了他的“心声”,也感受到了老师成功的秘诀------一门心思做学问,只管攀登不问高。

世上难有免俗之人,几乎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心境浮躁,能静下心来做点学问,搞些探索,作些研究的人极少,在教育界也是如此。我以前这个问题一度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不注意自身问题,一味地批评、责备学生不够勤奋,不够努力,考出那么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为此,加大作业量,指望以数量促质量,结果学生作业过于繁重,学习效率进一步下降,以致于形成了恶性循环。到头来学生成绩仍旧老样子,自己心境更加急躁,完全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读了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老师的教育思想如一缕清风吹进我那颗曾经急躁的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在老师的描述中得知,他曾经也有过这种经历,只是老师很快就走出了这一误区,找准了正确的方向,走上了正轨的道路,从而一发不可收拾。那他当年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花在这方面的精力极大,探索出来的方法也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中,他始终很努力提高自我,即修身。自从走出不反省自己,只怪学生的误区后,每当有问题出现,老师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在找不到的,就去请教学生,用老师自己的话讲就是向学生学习。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老师在思想上不断反省自己,在业务上也不断提高自己。老师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一门心思做学问。他每天坚持完成自己的“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并且一直坚持着,就算是成名后,无论社会活动多么频繁,学校工作多么忙碌,都不曾有丝毫放松!付出总有回报,虽然老师一直是只管攀登不问高,可蓦然回首,已身处中国教育界的高峰,早已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是想都不曾想过的,面对成就,老师如是说。

只管攀登不问高,我们现在还剩几人有这种心境。我显然差得远了,但我愿意学习,虽不可能成为李老师那样的人,但我们都可以争取做这样的人,做最好的自己。这里最好的自己是指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是不是进步了。如果每天都能进步,哪怕就那么一点点,日积月累,只管攀登不问高,不知不觉中,也许也能成为最好的老师。这个最好可以是自己心中最好,可以是学生心中最好,可以是同事心中最好,可以是家长眼中最好------

两耳常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做学问,只管攀登不问高,蓦然回首成功到。

TOP
16#

陈老师的帖子分类清晰,帖子内容更好!

学习!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17#

14、原创性文章:

         殊 途 同 归

         魏书生、李镇西教育思想一览

        魏书生、李镇西两位教育家是当今中学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当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之一。近期在分别读了他们两位的著作后,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两位老师无论在教育思想还是具体教法、班级管理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老师是辽宁人,可以说是北方的代表。老师是四川人,可以说是南方的代表。尽管他们分属不同之地,相隔十万八千里,所教学生、环境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却如此相似,甚至一致,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下是从两位教育家著作中比较得出的相似之处,因分别只读了一本他们的著作,肯定不够完整,还有待补充。

一、        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即教学生做人。

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悲的,同理,没有思想的老师也是一样。有些老师教书一辈子也没什么变化,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就;而有些老师从教书的第一年起就不断有亮点闪烁,几年后便像太阳,万丈光芒照耀四方,最终成为了教育家。魏、李两位老师便是如此。先说老师,他从教书开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老师是这么想的,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希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看到同学们参加工作后,马上在一些方面超过了我,我真替他们高兴!老师何尝不是这样。老师很推崇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先生之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有许多方面比自己强,对这些很“崇拜”,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他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反而更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        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学,即培养学习能力。

两位教育家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不管平时多忙,也不论出差多少天,都坚持不请人代课,回来后也不刻意补课,只是老老实实地上属于自己的语文课。两人一学期都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可学生的成绩从未因此而受影响,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们所教的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自学,离开了老师一样能学课文,就算是一些后进生,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也不成问题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清晰地领略到,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他们两位在20多年前就那样做了。可叹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

三、        管理模式-----建立法制班级,即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两位老师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曾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做两个班级(两班人数130以上)的班主任。有许多老师提到要当班主任,嫌麻烦躲避都来不及,何况是同时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呢?但他们两位却迎难而上,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如果两个班的事物都由班主任自己来处理的话,那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效果也不见得会有多少好。两位老师显然早有准备,对此胸有成竹。他们都采取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用法治代替人治,学生自治。法治的法从何来?都是通过开班会商量,最后经表决通过各种制度,这种种制度的总和就是班级的法律-----班规。一旦定下来,任何人不得违反,包括班主任,若有违反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由于班规是全班通过民主表决的方式通过、定下的,所以学生们从内心上来说更容易接受,谁违反了就自觉地接受处罚,并努力使自己以后不在重犯。特别是当看到老师也自愿接受惩罚时,班规在学生心目中就更有权威了。为了使学生们更上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班级进一步规范,也更有特色,两位老师都曾对自己的班级进行了试验,即办“未来班”,设计班徽、班旗,明确班级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创办了《班级日报》,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出,直至毕业。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们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的同龄人,也为他们将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教育艺术无止境,教育学生成才的道路更是有千万条,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一定会殊途同归,这是从魏、李两位老师著作中得到的启示,这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TOP
18#

谁在搞推销?

真是垃圾!

举报!

TOP
19#

           对科学课认识、态度的转变

                    在“主题式科学沙龙——网络研修的酸甜苦辣”的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说起我的网名,默默无闻,叫欣然;说起我的本名,大名鼎鼎,据查整个浙江省有700多个这样的名字,有一位歌星和我同名---陈琳,一个挺女性化的名字!关于我来的地方,我想隆重介绍一下,我来自中国伞城----上虞崧厦。

我今天想讲讲我对科学课的认识或者说态度的变化过程。我于去年8月份调入崧厦镇小,开学后得知,我将任科学专职教师。听到这个结果,我当时的心听酸的!因为据我所知,原先的那位科学老师强烈要求不要再上科学课,已经连续要求了好长时间,终于获得了领导批准,做数学老师去了。其实那位老师是位非常优秀的常识老师,而且还是学区的教研组长,可他就是强烈要求转任其他学科,真有些不可思议!我当时想,科学这门课是不是很没前途呀?顿时心灰意冷。在这样的状态中,教学工作也是马马虎虎,反正领导也没人来管。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整整一个学期,当然也谈不上有多少进步了。

我对科学课态度真正的转变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当时我从师傅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是一个关于举办2007年全省航海、建筑、车辆(普及)模型辅导员培训的通知。当时我将这个通知打印出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这份通知放到校长办公桌上,放了之后也没往心里去,我自认为可能性不大;但我也知道,若不试试则一点可能性也不会有了。结果半天之后,校长打电话来说你去好了,当时兴奋得难以言表!看来科学老师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嘛!从此,下定决心,以后在科学这片热土上勤奋耕耘!因为我自己对科学的态度端正了,所以做起事来也特别认真,以致于还引起了一些小的争议。当临近期末时,其他课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早早的将成绩交给了班主任老师,而我一直拖着。当各班班主任向我催要成绩的时候,我说我连课也没有上好,哪来成绩?他们竟说,这有什么关系,你随便打打好了,反正又不用考试;甚至还有说你拿个点名册去教室里,按照印象报一个打一个,不是马上可以搞定了。我当时听了很不是滋味儿,后来在论坛上发了张请教贴:学生科学期末成绩怎样评定?贴发出后,马上得到了管理员兔子的指点,他给了我三条建议:1、想省力,一张试卷定天下;2、想实在,平时表现占少许;3、想合理,书面实践都应有。我想了想,结合实际,最后选择了第二种,给学生打出了一个自认为在良心上过的去的成绩,虽然也不能保证这样的成绩一定会公平。

关于我在论坛的情况,说来惭愧!大多数学员都在论坛成立之初就注册登记了,而我是27才注册的,而注册后不久就把密码给忘了,因此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没去关注过。直到有一天我师傅提醒我应到论坛多去去,还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统计我们师徒几人的发帖量。每次统计出来,都发现自己是垫底的,觉得挺难为情地,于是决心好好发贴。在管理员的帮助下,我重新获得了密码,又可以进论坛了,于是我发了我的第一帖,题目是感谢师傅。结果发上之后,我师傅告诉我,这样的帖是会被删的,并帮我改过了,让我从跟帖做起。我的第一帖就被告知要被删的,当时感觉这个论坛太神圣了,可能不适合我,吓得我整整半个月不敢上论坛。后来想了想,豁出去了,删了就删了,大不了我再发,于是我重新进入论坛,先仔细地浏览了其他学员的发帖情况,发现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于是又开始发帖。当回头看自己的第一帖时,惊喜地发现师傅改过的帖子中少了两个字,意思表达不完整,于是自己立即作了修改,这一帖也得到了兔子、水清浅等管理员、版主的鼓励,以后发帖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办公室的电脑被一个痴迷于梦幻西游的老师占着,我想用一下都很困难,于是一狠心,在5月份劳动节放假期间买了个笔记本。这下好了,又了自己的电脑,我的电脑我做主,我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了。有了自己的电脑之后,发帖就更勤奋了,现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挂上QQ、登上论坛。我曾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发论坛当天第一帖,后来想想这样也不太合适,也应该将机会留一些给别人!在这样勤奋的发帖中,不知不觉发帖量进入了前十位。在发帖过程中,也得到了管理员兔子的鼓励,他说推荐我为6月份的优秀会员,当时我听高兴的!后来又受到了二剪梅发来的信息,说在省网络研修班班委会上,班主任喻老师点名表扬了我,当时那个兴奋呀!想不到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得到了省教研员的表扬,真是惊喜!

我自知我不是最有天分的老师,但我愿做一名最勤奋的老师,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

 

TOP
20#

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活动学习体会

2007778两日,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活动。7日晚上举行了主题式科学沙龙--网络研修的酸甜苦辣。8日上午聆听了特级教师对几位学员的点评,领略了他们的风采,下午听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通过这次丰富而又有实效的活动,我深深认识到了只有量的不断积累,才能造就质的飞跃!

8日上午,三位特级教师分别对几位学员发表的见解和观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这点评既有由衷地赞赏,又有中肯的建议,使我工作以来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到了许多位特级教师。在领略他们风采的同时,又得到了不少启发,真是受益匪浅。下午,湖北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听了刘老师的介绍,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名师,尤其是特级教师,是何等的艰辛!在刘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难以想象的,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老师一样,遇到过委屈,遭受过不公平待遇,甚至……老师挺过来了,真正做到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且受压力越大产生的动力也越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向了成功。

老师在讲述经历后一再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待工作一定要无怨无悔地去努力、去付出,若想要有发展的话,就要有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得自己来营造!事业上想有所成就,要懂得分享,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一些给别人;要耐得住寂寞,不期待成功,成功反而会悄然而至!老师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终于由量变转为质变,形成了质的飞跃!

于刘老师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我是深有感触的。因为我在前段时间由于在论坛上学习积极,不断得到鼓励和表扬,最后竟得到了老师的厚爱,破例让我这个并非省网络研修班的学员结业了。这是我在当初上论坛时想都没想过,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突然有了收获,变成了现实,真令我惊喜万分!从这件事上,我尝到了甜头;也因为经历了这件事,使我对老师的观点深有体会,真可谓是感同身受。  

这次杭州之行真是开心,不仅见到了许多网友,还领略了诸位特级教师的风采,又破例收到了结业证书(唯一一位非研修班成员),真乃一举多得!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学习的脚步不会停下,我将一如既往地参加网络学习,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量的积累必会造就质的飞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9 15:57:4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