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1#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资料整理

1楼、汇总贴


2楼、通知


3楼、活动安排


4楼、开幕式


5-6楼、第一堂课照片花絮


7楼:第一节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8楼、第一节课的课堂实录


9-10楼、第二节课照片花絮


11楼、第二节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12楼、两堂课的研讨环节花絮


13楼、市教研员徐春建讲座花絮


14楼、幕后工作人员


15楼、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 沈颉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16楼、第二天的重量嘉宾


17楼、《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沈颉教学设计


18楼、《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沈颉教学课堂实录 


19楼、《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王洪波教学花絮


20楼、《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王洪波教学实录


21楼、第二天的研讨环节花絮


22-23楼、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花絮


24楼、章鼎儿老师的讲座花絮


25楼、活动报道


 


打完收工!!!!!!!!!!!!


 


 


 


 


 


后续报道 马上呈现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工作人员安排表


 



















































姓名


学校


工作分工


陈荣林


宁围一小


短信互动


罗海军


益农镇小


实录、花絮整理


杨君


义蓬三小


拍照


沈华粱


闻堰镇小


拍照


许臻尉


湘师附小


拍照


何佳明


新塘小学


摄像


徐玉红


宁围一小


实录整理


莫银土


益农二小


实录整理


陆祝林


城东小学


实录整理


冯思思


明德小学


实录整理


陈昌、俞铁英


回澜小学


场地、技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49:3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教研室:


小学科学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而实验则是科学探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决定举行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为期两天,2013年5月23日至24日。


二、活动地点:


萧山区回澜小学(萧山区回澜路95路)。需住宿的老师请于5月23日11时前到杭州萧山蓝天宾馆(萧山区通惠南路267号,电话82887788)报到,主办方提供中餐。不住宿的老师请于5月23日13:15前至学校报到。


三、人员分配:


萧山40人,其余县(市)区各15人。


各县(市)、区教研员请将需住宿人数于510日前报与萧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以便安排。


四、活动内容:


市名师班学员与市青年教师同课异构;专家主题讲座。


五、活动费用:


本次活动不收取会务费,主办方承担全体与会教师的伙食费等,差旅费、住宿费等回原单位报销。


六、其他事项:


1.请上课教师在5月10日前将教案电子稿发送至qjxxxcj@163.com,教案格式参见附件1。


2.上课教师的课前事宜可与萧山区洄澜小学俞铁英老师联系(18967167768)。


3.提倡低碳出行,宾馆前即为萧山区通惠公交总站。如有小车与会,请注意交通安全,学校门前回澜路两侧有一定数量的免费停车位。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2013年4月22日


附件1:


教科版××册第×单元第×课


《××××××》教学设计


执教:××区××小学  ×××


【教材分析】


(主要阐述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拟定、重难点的确立,4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的阐述,宋体小四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阐述,宋体小四号)


【教学准备】


(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说明,宋体小四号)


【教学流程】


(要求详案,表格式。第三列空白,为听课教师记录听课感想用。宋体小四号)












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听课记录


 


 


 


【板书设计】


(力求图文并茂)


【相关表单】


(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记录表、资料卡等,五号字体)


【教学反思】


(主要谈谈如何在本课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800字以上,宋体小四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8:07:30编辑过]

TOP
3#

 





































































时间


内容


上课班级及班主任老师


执教或主讲


5月23日


下午


12:30—13:15


报到


/


/


13:20—13:40


主题阐述


/


杭州市教研员


徐春建


13:40—14:30


《热是怎样传递的》


504班


沈祥


萧山区回澜小学


周晓芸


14:40—15:30


503班


钱文红


西湖区省教研室附小


翁铭锋


15:40—16:10


前测后测汇报


互动研讨


/


/


16:20—17:20


讲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


/


杭州市教研员


徐春建


5月24日


上午


08:30—09:20


《磁力大小会改变吗》


303班


包仙丽


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


沈颉老师


09:30—10:20


304班


来国文


临安市浙江农林大学附小


王洪波


10:30—11:40


前测后测汇报


互动研讨


/


/


11:50


中餐


/


/


5月24日


下午


12:30—14:20


专家引领


/


著名特级教师


章鼎儿


14:30


全体教师返程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8:27:19编辑过]

TOP
4#

开幕式


 



 


现场


 


 



 




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宣布活动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4:47:31编辑过]

TOP
5#

 



 


到场的嘉宾:教研员席


 



 




杭师大的来文教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4:47:02编辑过]

TOP
6#

 第一节:萧山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执教《热是怎样传递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4:46:42编辑过]

TOP
7#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执教:萧山区回澜小学 周晓芸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内容构成。包括三个实验:触摸铜棒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蜡烛烧铜棒,火柴掉落的现象;观察蜡烛烧涂有变色油墨的金属片,油墨颜色变化的现象。


学生对于热传递已经知道了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热传递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事实证据,掌握热是怎样传递的科学知识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与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考体验到科学探究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初步了解,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铜棒、陶瓷杯、涂好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铜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 废物皿


【教学流程】



















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听课记录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联系生活现象,初步感知热传递过程


1.用手感知铜棒的冷热。


2.把铜棒放到热水中,再次感知铜棒冷热变化。


3.画一画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过程。


4.揭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探究交流


30分钟)


 


 


 


 


 


 


 


 


 


 


 


 


 


 


 


 


 


 


 


 


 


 


 


二、眼见为实,了解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师介绍实验器材及用途。


横放的铜棒装置、蜡烛、火柴棒和凡士林 


(2)学生补画实验示意图



预测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并画出传递过程。


2.师生交流改进实验


(1)比较实验设计单,改进方案。


(2)强调实验注意点:分工合作、小心烫手、凡士林的用量要合适。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4.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热传递的特点。


(1)交流实验现象,初步感知热传递的方向。


(2)交流实验数据,探讨热传递的特点:先快后慢。


三、实验拓展,感知热在圆片上的传递过程


1.学生猜测:热在圆片上的传递方向,并画图表示。


2.师生演示:圆片加热。


3.学生描述:热在圆片上是怎样传递的。


4.归纳:热在铜棒和圆片上的传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整理提升


(5分钟)


 


四、生活拓展,提升热传递的认识


1.摸凳子,感知凳子冷热变化,澄清热传递的条件。


2.举生活例子,感知热传递。


3.课外阅读:书本资料库。(机动)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过程


 



 








手摸 → 眼看


较热部分             较冷部分


较热物体             较冷物体








先快后慢

      


                                                                                                                                                                


【相关表单】


 “热是怎样传递的”学习单1


  姓名_______________


u        画一画:热在铜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2







1

                              


 


        “热是怎样传递的”学习单2


                                                              第__________组


u    做一做: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猜 测


实 测


 


 


 


 


 



1.在图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补画火柴棒和蜡烛,记得给火柴棒编号哦!


2.用箭头表示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1.口述:你们看到了什么?


说明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2.测算: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和间隔的时间(单位:秒)。       


































火柴棒


1


2


3


4



掉落


时间


 


 


 


 


 


间隔


时间



 


 


 


3.口述:从记录的数据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科学课学习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有效预测,设置组间差异进行实验,学生层层递进的汇报,将思维推向新的高潮。所以,本课我将从有效的目标、有效的实验操作和有效的研讨几方面,来达到有效实验的目的。


一、目标有效


教学目标定位我们往往会很注重课本的内容。其实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定位过低会使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定位过高则又会由于学生无法达到而丧失信心。所以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都会使课堂效率降低。


在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热传递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若还是把目标定为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和热传导的概念,定位太低,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热传递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这样的目标更加有效,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操作有效


在试教中发现,学生对凡士林的量控制不好,导致实验数据误差很大。因此我从原先单一的无孔铜棒调整为有孔和无孔铜棒两类,有孔铜棒能很好的控制凡士林的量、火柴棒间距等问题,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利用有孔铜棒组数据得出实验规律,再利用无孔铜棒组验证规律。这一组间差异的设置,使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研讨有效


组织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是探究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如何让研讨有效呢?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研讨空间,保证学生能完整地表达与交流。其次是确保交流研讨的清晰性和层次性。最后在小组讨论和交流时,要让学生的思维能进行碰撞,产生火花。因此在汇报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这是为了得出热传递的第一层关系,热从热的部分传递到冷的部分;学生汇报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并分析数据,说说你的发现。通过铜棒上有孔、无孔小组,中间和两端加热小组的汇报,最后得出热传递的特点。


    有效性目标定位、有效性操作和研讨不仅能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能贴合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自我检测题


班级:             姓名:         


1.把一支常温下的铁勺放入热汤中,铁勺会             


   A变热                 B变冷                C不变


2.热在铁勺中的传递方向是             


A从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             B没有固定的规律


C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3.冬天,把冰冷的牛奶浸入热水中,牛奶会变热,这是因为             


   A 热水把温度传递给牛奶               B 热水把热量传递给牛奶


C 牛奶把热量传递给热水


4.关于热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传递的实质是温度的传递     


   B物体间存在着温度差,才能发生热传递


C热传递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


5.如下图所示,在铜条的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A、B、C、D各点上的蜡烛油会先后熔化,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A   B→A→C→D                    B   B→C→A→D


   C   A→B→C→D                    D   B→C→D→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4:49:22编辑过]

TOP
8#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执教者:回澜小学   周晓芸


                                                    整理者:城东小学   陆祝林


                                                            宁围一小   徐玉红


前测(3分钟)


导入(3分钟)


T:完成的小组把练习题传上来。


T:今天老师这有一根铜棒,先请同学来摸一摸。


S1:十分冰冷。


S2:十分凉快。


S3:非常冷。


T:如果我把冷的铜棒浸入热水中,你觉得铜棒的上端会怎样呢?我们等待一会。


T:请刚才摸过铜棒的同学来摸摸看。


S1:稍微有点温热了。


S2:已经稍微有点变热了。


S3:现在已经变热了。


T:那么冷的铜棒浸入热水中,为什么会变热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下。



 


探究(17分钟实验前讨论+12分钟实验时间)


T:刚才几位同学摸了铜棒,发现铜棒变热了,那么你能画出一端的热是从哪来的吗?


T: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想法画出来。


T: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


S:我发现热量是从杯子里传到铜棒的顶端。


T:你为什么把箭头画到铜棒里面?


S:因为热是从里面传递的。


T:请你来说说。


S:我也认为热是从杯子里传递到铜棒上的。


T:那你为什么把箭头画到外面呢?


S:我觉得是沿着铜棒的外壁传上去的。


T:我再请女同学来说说,你说。


S:水的热量先传到底部,再从底部传到顶部。


T:刚才有同学说热从铜棒里面传递的,也有同学说热从水里面传到铜棒底部,再传到顶部,那么究竟热在铜棒上是如何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热是怎样传递的。


T: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感受了热的传递?


S:手摸


T:但是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热的传递,今天我们就要来亲眼看一下热是如何传递的过程。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热传递的过程?


T:这是一根铜棒,等下我们就要来看一下铜棒上热的传递,用什么给铜棒加热?


S:用酒精灯。


T:更安全的?


S:蜡烛。


T:用什么点燃?


S:火柴。


T:火柴还有别的妙用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我有火柴棒和凡士林(教师演示火柴粘到凡士林上),你看到了什么?凡士林还有一个功能:遇到热会融化。我还给大家提供两种材料:尺子和秒表。你能用这些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把你设计的方法画在记录单上,画的时候把火柴编号,用箭头表示热在铜棒上师如何传递的。我把记录单发给大家,每位同学来画一下。


T:请同学上来来说说看你是如何设计小实验的?


S:我觉得蜡烛如果放在这里,因为我觉得热是从这里到这里,1号的蜡烛会先掉下来,然后是2号,3号,4号。


T:好的,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样画的。


T:我们来比较一下,大家看一下,2位同学哪位设计的更科学?


S:我觉得第二个更科学。


T: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一位同学的方案。


T:这两位同学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S:他们把蜡烛都放在中间。


T:哪个更科学?


S:我觉得第一个更科学。


T:为什么?


S1:因为蜡烛传递的方向不止是一边,放中间可以向左边和右边传递。


S2:因为第一个蜡烛更接近铜棒,可以更快的加热,第二个不够接近。


T:嗯,加热的时候要用外焰加热,还有吗?


S1:放太近了火柴可能会燃起来。


S2:第二种方法的话最后一根火柴掉的时间会加长。


T:这两种方法谁的更科学?


S:左边这个更科学。


T:右边那个会怎样?


S:左右火柴距离不平均。


T:对,如果要保持左右火柴距离平均我们可以借助什么?


S:尺子


T:好的,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控制距离。


T:那么实验时有什么要注意的事项?


S:实验后不能直接触摸铜棒。


T:很好,因为铜棒加热后很烫,容易把手烫伤。还有吗?


S1:用火柴点燃后,要把火柴吹掉。


S2:要用外焰加热。


S3:火柴红色的一端不能靠近蜡烛,否则会燃烧起来。


T:那么蜡烛在加热铜棒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S:做实验的时候不能触摸蜡烛。


T:对,而且加热的位置要固定在一点,不能移动蜡烛。火柴棒之间的距离要均匀。我刚才看到一位同学在粘凡士林的时候是这样操作的,有什么问题?


S1:感觉不是很有规律。


S2:凡士林的大小不是很均匀。


S3:要不多不少,刚刚好才行。


T:嗯,凡士林要不多不少,要均匀,这是考验同学们水平的。刚才说的是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同学们可以完善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完善好的小组可以来我这里来领取材料,小心的端下去。一边实验,一边完成记录单。


学生实验。



 


交流研讨(13分钟)


T:实验完成的小组,小组长吹灭蜡烛,把蜡烛放回原处。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实验结果。你来


S:我发现离蜡烛最近的一根火柴是最先掉的。我们一共是三根火柴,第三根是最后掉的。


T:你觉得热从铜棒中是怎样传递?


S:如果热在左边就向右传递。


T:谁再来说说,还是请从一边加热的小组来说。


S:蜡烛从左边开始的话火柴往右边掉,在右边加热的话往左边掉。


T:那么蜡烛在的地方是温度。。。。。。


S:较高的地方。


T:那么你们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S:从较热的地方到较冷的地方。


T:我再请从中间加热的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带着记录单上来。


T:你们看到的现象是怎么样的?


S:先是1号火柴,再是2号,然后是3号,最后是4号火柴。


T:说明方向是怎么样的?


S:从中间传递到左右两边。


T:中间也就是燃烧的地方,所以也就是从热的部分到冷的部分。我们发现不管从哪边加热,热都是从热的地方传递到冷的地方。


T:刚才我看到有些同学用秒表记录火柴棒的掉落时间,谁来分享一下。


S:从右边加热,掉落的时间是36秒,第二根是91秒,相隔55秒,第三根是167秒,相隔76秒,第四根是341秒,相差174秒。


T:从这个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吗?


S:第一根掉落时间最短,最后一根最长。


T:这说明热传递有什么特点吗?


S:间隔的秒数越来越长。


T:说明热传递有什么特点?


S:从数据来看速度会越来越慢。


T:非常好,我们看到了热在传递的过程中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别的小组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吗?


S:我们第一根是32秒,第二根是147秒,差115秒,第三根是184秒,相差37秒,第四395秒,相差211秒。


T:这组数据不一样了,你们觉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S:有的地方可能凡士林涂得太多了,有些地方凡士林可能少一点。


T:我再请一边加热的小组来说说看。


S:第一根27秒,第二根72秒,相差45秒,第三136秒,相差64秒,第四根254秒,差118秒。


T:我们看到这组同学也符合这个规律。


T: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问题,热是在铜棒里面还是外面传递的?


S:里面


T:有什么根据吗?


S:凡士林是在铜棒里面,后来它化掉了,说明热是从里面传递的。


T:你观察的非常仔细,有不同意见吗?


S:我认为是外面


T:理由是?


S:我们实验时凡士林涂在外面,是外面化掉的。


T:还有别的意见吗?


S:是外面和里面一起传递的。


T:刚才有的同学把凡士林涂在里面凡士林化了,有的同学把凡士林涂在外面凡士林也化了,最后大家总结出来了热是外面和里面一起传递的。



 


拓展延伸(9分钟)


T:刚才我们研究了铜棒在里面的传递,如果是在一个金属圆盘上,热又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T:有2个圆盘,一个从圆盘中心加热,一个从边上加热,谁来画一画


2学生上台画


T:刚才两位同学这这样猜测的,我们来亲眼看一看。


教师演示用蜡烛加热圆盘


T: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S:从四面八方传递的。


T:我们再来看一看在圆盘的边缘加热是怎样的呢?


教师演示


T:看到了什么现象?


S: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


T:从那一端到那一端?


S:从加热的一端到冷的一端。


T:圆盘冷下来你看到了什么?


S:热在消退。


T:有在进行热传递吗?


S1:有


S2:没有


T: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有很多,摸摸我们的凳子看?


S:上课前是冷的,后来同学把热传递给了凳子。


T: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用蜡烛给凳子加热,你觉得热传递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S1:只要在有热源的情况下就可以加热。


S2:只要在有温度差异的两个物体中就可以加热。


T: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能举举例子吗?


S:偶尔烧菜,铁的锅铲会变热。


T:还有吗?


S1:喝汤的铁勺放入汤中过一会会变热。


S2:烧水的时候本来水是冷的,后来就变热了。


T: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但是我们生活中有些现象不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热传递,欲知后事如何,详见课后资料。



 


后测(3分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6:05:54编辑过]

TOP
9#

第二堂课:西湖区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翁铭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5:19:37编辑过]

TOP
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6:39:50编辑过]

TOP
11#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执教者:西湖区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翁铭锋


                                    整理者: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         冯思思


                                            萧山区益农镇第二小学         莫银土                  


第一板块(导入) 14:46——14:50


T:做一个游戏,送给台下老师一杯茶,看看哪一小组传的又快又好,前面同学不能离开座位,开始,最后一位同学可以走下来。在刚才的游戏没胜负,只有感受,说说你的感受


S:我感觉手捧杯子热


T:难道杯子是热的吗?


S:杯子不热,杯子水是热的,里面的水把热传给杯子


T:杯子热,我们手感觉到热,这个是什么现象,概括一下


S: 热传递


T: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


 


 


第二板块(探究一) 14:50——15:06


T:刚才我们泡茶的水,用煤气灶加热的,这里有热传递现象吗


S:有


T:从哪里


S:从下面的火到锅底的温度再传到水里


T:在锅底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把你的猜测画下来,自由猜测加热的点,酒精灯用什么表示,完成你的猜测。


T:开始。可以用箭头、线条,如果你觉得画不了,可以用汉字。请您把三角形涂成实心的,我们停下来。(14:53——14:56)


T:请这些同学介绍他们的猜测,能看见吗,首先请孙XX解释猜测


S:我猜测锅底下的火会传到中心,再慢慢向四周散去


T:王XX


S:火焰从锅底往外传,到某个地方后向别的地方传热


T:第三位陈XX


S:我猜测它的热从外面传进来,


T:你是从哪里开始加热的


S:边缘


T:最后一位王XX


S:从盆底出发向四周蔓延


T:这些同学的解释有什么相同的或者有什么差异


S:都是向四周传的,但是有的人在中心有的人在边缘


T:有的人选择在边缘加热,有的人选择在中心加热,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S:我跟XX是一样的,但是和王XX是不一样的,他是从中心到四周的


T:我们请王XX来解释


S:我认为加热到一定程度还会往外面散去


T:为什么用两个箭头


S:火从中间慢慢往外面过去的,有个过程


T:传递是过程


T:为了证明我们的猜测,有什么办法


S:做实验


T:做什么实验,具体的?


S:买一个锅来


T:我这里有一个锅,像吗


S:这不是锅,但很像锅,有柄有底


T:因为是模拟锅,所以叫模拟实验。那怎么做呢?


S:用酒精灯


T:我怎么知道受热吧


S:把酒精灯点燃,仔细观察怎么传热,或者用手小心翼翼触摸


T:你是不是看到我还准备的水,请你说


S:用温度计


T:温度计放上去有难度,温度计是有范围的,最高是100摄氏度,火焰中心温度高达200到300摄氏度,不合适


S:看烧焦点,


T:能看明白吗


S:不能


T:那怎么办?


S:放上蜡油,看它怎么融化


T:如果受热蜡油会发生变化吗


S:蜡油会融化


T:如果蜡油融化,说明热在传递,我们来看这个实验,首先我们要摆放好三脚架,然后点燃酒精灯,火柴甩灭放在铁盘上,慢慢移入三脚架下


T:我的手有碰金属盘吗,


S:没有


T:第1小组………  第10小组,拿到就开始做实验(15:06——15:10)


 


 


 


第三板块(探究二)  15:10——15:32


T:我请同学们解释你的记录,我们一起看,这里记录了几种,或者大家记录的都差不多


S:大家看到的现象酒精灯加热圆片中间,呈圆形向四周慢慢散开


T:我请第一位同学解释


S:酒精灯从一个地方向个个地方散热,


T:我们看到一个圈一个圈,那这些箭头呢,你说


S:箭头是我看到的方向


T:是我们推测出来的,我们把酒精灯叫热源,在金属圆盘中是怎么传递的,为什么是从四周传递的?因为中间……


S:因为中间是热的,旁边是冷的


T:也就是说温度高向温度低传递,因此有一圈一圈的,我用电脑模拟一下金属圆盘,加热,是这样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注意金属圆盘的另一个部位,它的柄热了吗?


S1:柄热了


S2:饼没有热,包了一个这个


T:这个是橡皮圈,为什么要包橡皮圈


S:橡皮圈是绝热的,包住了里面的热


T:里面的柄会热吗


S:柄会热的


T:为什么?


S1:材料是一样的


S2:因为都是金属,是良好的导热体,热会从温度高的到温度低的传递,所以柄很快就会热


T: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我们选择一个金属棒上,用酒精灯选择其中的一端加热,接下去怎么设计,你说


S:在不同的间隔的地方滴上蜡油


T:蜡油的缺点很难粘,我们今天用凡士林,在那里见过?是我们护手霜的主要成分,它的特点是不热的时候能粘,受热后变油,克服了蜡烛的缺点,接下去怎么设计


S:把凡士林均匀的涂在铁条上,用酒精灯加热,看它怎么融化


T:怎么才能看的更加明显


S:凡士林的地方刻上刻度


T:为什么刻刻度?


S:是为了知道热先传递到那里


T:我还是不太清楚,很难判断怎么办


S:可以用凡士林粘点东西,受热融化后掉下来


T:我们用大头针,选择几个点,用凡士林挂上去,先放哪里


S:中间


T:挂上大头针,挂几个


S:3个


T:为什么3个,放哪里


S:可以放四分之一处


T:可以吗,这个就放在这行吗 


S:行


T:我们来完成这个实验 ,为了更方便,每一个金属棒有几个孔,涂满凡士林,插上大头针,请789小组上来,拿到就开始做,456小组自己拿。


实验开始(15:20——15:27)T:金属圆盘不要拿下去,凡士林会把桌面弄脏,完成以后把结果画在纸上,记录在第二行圆的边上。


T: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孙XX,我请孙XX解释实验记录


S1:我觉得大头针最靠近火焰地方先掉,然后一点点往旁边


S2:我觉得热从一端传过去,同时也从向四周传过去,铁钉依次掉下来


T:整根金属棒都会热,铁钉掉下来的顺序


S:从左到右


T:为什么


S:左边温度高,右边温度低,因为酒精灯在左边,热量从温度高传到温度低


T:请胡XX


S:酒精灯在铁条一端,热量会传递,铁钉从左到右依次掉


T:请最后一位


S:从加热处慢慢往远传,离最近最先掉,远的后掉


T:另一端还会不会再接着受热,理由


S:热量从左到右,又传递回来了


T:为什么


S:酒精灯散发热量,还会继续保持


T:有多久


S:热量散发光为止


T:酒精灯熄灭


S:是的


T:还能回过来吗


S:不能


T:温度低到高是不可能的


 


 


 


 


第四板块(拓展与小结)15:32——15:36


T:做一个游戏,翁老师当热源来传递热量,我把热量传给这个同学,起立,传给下一个同学


S:我把热量传递给他


T:起立,继续


S1:……


T:再来玩一下这个游戏,我在中间,开始给周围传热,


S:我把热量传递给金XX,


我把热量传递给……


T:如果503班是金属面,我站在一角开始传热,谁先接受到热量,继续传递,第一次,递2次第4次,继续……最后实验的结果是?


S:全班都有


T:全班人都热起来了,通过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S1:我们知道热从温度高到底,不能从温度低到温度高


S2:一个热源在中心点,向四周传递


T:都沿着什么顺序,从温度高到底


S:从酒精灯开始向四周传热,不是一次性,还会继续


T:离温度高的先受热,离温度低的迟受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6:55:37编辑过]

TOP
12#

研讨环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16:45:36编辑过]

TOP
13#

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的讲座《小学科学实验的整体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6 17:08:04编辑过]

TOP
14#

第一天部分幕后“英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3 21:17:31编辑过]

TOP
15#

第二天 第一节课:滨江区江南试验学校 沈颉《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9:14:19编辑过]

TOP
16#

第二天的重量专家


 


 



 


原浙江省教研员章鼎儿老师、萧山区教研员何树德老师


 


专家间的研讨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50:11编辑过]

TOP
17#

 


教科版二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执教: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  沈颉


【教材分析】


孩子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在运用时常常还不够严谨,逻辑思维正处于开发期,需要老师多引导。


他们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知道磁铁有两极,两个磁极的磁力最强,并且具有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互排斥的规律。


磁力大小会不会变化,许多学生在以前自己的生活或游戏经历中有玩过,但他们不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验证过。本课的科学问题,顺应了学生的兴趣指向,对发展儿童的科学思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沉醉于活动的乐趣,而对数据的分析这样的逻辑思维活动感到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通过细致的指导,带领学生在玩中收获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研究三个主要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猜测磁力变化的思考活动,第二个活动是: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第三个活动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学们发现问题,进行猜测;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好题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两块环形磁铁不同叠加方式,磁力大小都会改变吗?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2、体会证据的重要性,学习用证据说话。


3、寻找各种不同的方法,以求证事实。



 


【教学重难点】


难点:


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两个磁铁不同的叠加摆放方式,磁力大小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重点:


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两个磁铁不同叠加的方式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环形磁铁、杯子、直尺、回形针记录表


教师准备:环形磁铁、杯子、直尺、回形针、课件


【教学流程】


(要求详案,表格式。第三列空白,为听课教师记录听课感想用。宋体小四号)













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听课记录


5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出示问题:


再加一块环形磁铁,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预测,在原来磁铁上再叠吸一块环形磁铁,磁力会变化吗?为什么?


指导第一种叠加方法的预测体现预测的思考过程。落在数据的分析。


实验,


规范实验操作要求,通过同学们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再加一块环形磁铁相吸叠放,磁力有变化,是增加的。



提出疑问:


是否在原来环形磁铁①上的所有不同叠加,都会改变它的磁力呢?



学生使用各种在磁铁上的叠加,测试磁力是否改变的数据,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




汇报两个磁铁不同的叠加的方法、吸引回形针的个数,比较测试数据以及分析磁力变化。



大家来总结总结:


再加一块磁铁在上,它的磁力会改变。


有可能是增加,也有可能是减少。



提出拓展问题:


两块环形磁铁相吸磁力增加了,那么3块,4块,5块……不断增加相吸磁铁的个数磁力大小是不是会不断增加下去呢?


课后研究。



【板书设计】


磁力大小会改变吗?































































































组号



















































































【相关表单】


再加一块环形磁铁,磁力会……


班级:    组号:       姓名:


一块磁铁隔着尺子,能够吸引(     )个回形针









叠加1


在①上再吸一块环形磁铁



吸引(   )个回形针





磁力(     )了



(增大了?减小了?没有变?)


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叠加方法吗?看看磁力有变化吗?怎么变了?

















叠加2





吸引(   )个回形针




磁力(     )了



(增大了?减小了?没有变?)


叠加3





吸引(   )个回形针





磁力(     )了



(增大了?减小了?没有变?)


叠加4





吸引(   )个回形针




的磁力(     )了



(增大了?减小了?没有变?)


我们的发现:再加一块环形磁铁,①磁力(                      )。



 


【教学反思】


孩子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在运用时常常还不够严谨,逻辑思维正处于开发期,需要老师多引导。


他们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知道磁铁有两极,两个磁极的磁力最强,并且具有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互排斥的规律。


磁力大小会不会变化,许多学生在以前自己的生活或游戏经历中有玩过,但他们不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验证过。本课的科学问题,顺应了学生的兴趣指向,对发展儿童的科学思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两人为一组,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实验单位。两个人都可以有充分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能够多实验几组组合方式来测量磁力改变情况。并且两人又可以有分工合作,锻炼两人的实验、记录合作能力。同时由于最小的实验单位控制在了两人小组,对于全班同学的实验而言呈现出的组合方式和数据分析更加丰富化更加多样化。


对教材的重新改编中我把重点落在了两人小组为单位对于两块磁铁不同组合的过程中磁力大小的变化情况。两种磁铁的不同组合方式引起磁力变化的实验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比一块一块不断叠加的方式思维难度更高,能具有挑战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研究的欲望。同时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协助与分析。同时在不同的组合方法中每一种组合的磁力变化都是不一样的,并不完全如同书本中1—4块磁铁叠加前期所产生的有一定的增加规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课前问题:


1、磁铁能吸(      )做的物体。A、陶瓷  B、铁  C、塑料


2、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松开手,小钢珠会(   )


A、留在中间    B、滚向一端  C、掉下来


3、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    ),磁铁有(    )个磁极。


A、磁条    B、磁极    C、3    D、2


4、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     )用(    )表示。


A、北极    B、南极    C、S    D、N


5、条形磁铁磁力最强的请用☆表示


(    )         (     )         (     )          (     )          (     )


A               B              C              D                   E看、




 


课后问题:


1、我们2人小组一块环形磁铁隔着尺子能够吸引(   )回形针。


2、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隔着尺子能够吸引(   )回形针。


3、我们小组的2块磁铁有(      )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测试磁力变化。


4、把两块磁铁相互排斥的磁极捆在一起,磁力的变化是(      )。


5、拓展问题:两块环形磁铁相吸磁力增加了,那么3块,4块,5块……不断增加相吸磁铁的个数磁力大小是不是会不断增加下去呢?我们可以怎么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9:20:05编辑过]

TOP
18#

第一节《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沈颉课堂实录


 


 


科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课堂实录


                                                 执教者: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      沈颉


整理者:萧山区益农镇第二小学   莫银土


       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   冯思思


08:25 前测


08:30上课



 


一、导入3分钟(08:30——08:33)


T:上课,同学们好。各位同学,我们一进来就看到你们桌子上摆着什么实验器材?


S:小桥和回形针。


T:还有吗?


S:圆形的吸铁石。


T:圆形……你说。


S:环形磁铁。


T:这个环形磁铁的磁力有多大?我们可以测出来吗?


S:可以。


T:怎么测?你说,大家眼睛看着他,大声说,没关系。


S:先回形针弯成鱼钩,然后其他回形针勾在鱼钩里。


T:把回形针弯成鱼钩形,其他回形针挂在鱼钩里,吸回形针个数多磁性强,如果测磁力还需要注意什么?


S:回形针要轻轻的、慢慢地勾上去。


T:只做一次够不够?


S:不够。


T:时间关系我们只做 3次,最后告诉我们哪次结果?


S:第三次。


T:注意:1、回形针所吸的位置要固定。2、要测三次,记录最多的一次。3、轻轻挂,慢慢挂。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28分钟(08:33——09:01)


实验一:4分钟(08:33——08:37)


T:第一小组的同学表现特别好。我看得特别仔细,有些在弄回形针,有的在找磁铁,


T:放下材料,321停,请你汇报,三次测试你们的环形磁铁的结果。


S:5个。


S:我们小组最多的7个。


T:你们小组呢


S:我们三次都是3个。


T:请你说,面向大家。


S:我们测了三次,最多5个。


T:好了把最多那次记录到表格,暂时把手放下,看我手里,还有一个和你桥上一模一样的环形磁铁,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个环形磁铁,你打算怎么研究?


S:叠在上面继续挂。


T:你想研究什么?


S:两个叠起来能吸多少个回形针。


T:你呢?


S:放在旁边,比一比,看哪个吸得多。


T:你想比较两个环形磁铁的磁力大小,我们先问刚才的同学,你想怎么叠?


S:想蓝色跟红色叠上去。


T:是这样吗,然后再来测试……?(板贴)


S:测试能挂几个回形针。


T:除了这样的叠法,还有没有别的组合方法?


S:回形针挂在那个下面。


T:哦,那也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别的叠法?


S:红色的那面跟红色的那面叠上去。


T:是这个意思嘛,大家来看下(板贴),你说。


S:这样会相互排斥。


T:怎么办?


S:固定。


T:怎么固定?粘在一起?我有双面胶,等下你需要的话,用双面胶 在红色那面用力压,硬生生的把它粘住。


S:行。


T:还有什么新的组合?你说。


S:跟原来的那个磁铁左右拼起来


T:左边跟右边,怎么样?


S:把蓝色对红色。


T:这样拼(板贴),我们把大鱼钩挂那里?


S:中间。


S:两旁。


T:我们组合一组,大鱼钩挂在哪里?


S:最右边。


T:把鱼钩挂在新的环形磁铁下面?中间?原来的下面?


S:原来的下面。


T:为什么改变主意是原来的?


S:因为原来的是不变。


T:因为原来的磁力是不会变的,你是这样想的。因为我们把原来的一个环形磁铁组合成两个环形磁铁,比一比谁的磁力大,所以我们挂的时候统一隔着尺子挂在原来的下面,我们的两个环形磁铁,不同的组合方式,磁力大小会不会变化,想做这个实验还需要注意什么?


S:轻轻的、慢慢的。


T:还有呢?


S:小心翼翼。


T:测几次?


S:三次。


S:取最多的一次


T:在有了新的组合方式以后,请同学们先把它画上去,再猜一猜,猜测这个组合方式大概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然后再开始动手测三次,最后把结果与刚才一个磁铁的结果比一比,看有什么变化。看哪个小组测得最仔细、最正确。小组讨论还有没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讨论的时候老师发第二个环形磁铁。


实验二:13分钟(08:48——09:01)



 


三、数据分析、汇报交流。9分钟(09:01——09:10)


T:我看到x小组有了一个新的组合方法。(板贴)


T:把你的汇报表留在桌子上,其他材料统统收拾好,放抽屉里,30秒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快的第一组……321停。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沈老师看到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我们首先请黄xx小组,请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这个组合刚才怎么摆的?


S:蓝色下面,红色上面。


T: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组合方法,推测能吸多少个回形针?


S:2个。


T:测试结果几个?


S:4个。


T:你们原来的一个环形磁铁吸了几个?


S:6个。


T:这种组合吸引了4个,单个吸引了6个,说明了什么问题?


T:我们再来看下第二组,请你汇报,金xx。


S:我们吸了12个。


T:先推测。


S:我们推测10个, 最后测试12个。


T:原来单独一个环形磁铁的时候?


S:7个。


T:这这组合吸了12个, 原来单独一个吸7个, 再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问题?还有同学用了这种组方式,请你来说说。


S:我们用这种组合方式,估计7个,实际3个。


T:原来一个环形磁铁吸几个?


S:5个。


T:哦,原来5个,现在3个,还有没有同学用这种组合方式的,请你汇报。


S:我们推测只能吸7个, 实际只能吸2个。


T:原来?


S:原来6个。


T:哦,原来这种组合6个,排斥组合吸2个。刚才这种组合是哪个小组,请在座位上大声回答。


S:猜测3个,实际也是3个。


T:原来一个环形磁铁呢?


S:也是3个。


T:还有没有实验这个组合?你说。


S:猜测是4 个,实际是5个。


T:原来一个的时候吸几个?


S:5个。


T:这种组合?


S:我们猜测5 个,实际吸6个。


T:原来一个环形磁铁吸几个?


S:原来7个。


T: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些组合分别是……(见汇报板贴照片)



 


四、小结、拓展延伸:2分钟(09:10——09:12)


T:通过数据你发现磁力大小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S:如果……


T:请你再说一遍。


S:如果是相互吸引磁力会变大,相互排斥磁力会变小。


T:也就是两块磁铁叠加比一块磁铁的磁力,有可能变大,有可能变小。


S:也有一样的。


T:同学们,沈老师留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给你更多更多的磁铁,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你打算怎么研究?


S:一个个叠上去。


T:还有吗?


S:一个个排斥地叠上去。


T:还有吗?


S:面一样,每弄一个,空一下。


T:也可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今天学习了磁铁的磁力大小会……


S:会变化吗?


T:会变化。下面还有几个题目我们再来做一下。



 


9:12后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0:13:59编辑过]

TOP
19#

第二节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执教者:临安市浙江农林大学附小 王洪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6 17:09:13编辑过]

TOP
20#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课堂实录




执教者:临安农林大学附属小学    王洪波


                 记录者:萧山区宁围一小          徐玉红


                         萧山区城东小学          陆祝林


导入+前测(5分钟)


T:这个东西玩过吗?


S:玩过。


T:没有钩子怎么钓鱼啊?


S:用磁铁掉。


T:为什么能用磁铁掉?


S: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可以把鱼吸上来。


T:对的,大家都学过磁铁有磁性。现在老师来吸一下,这里有一条小鱼,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


T:成功啦!刚才我们把鱼吸上来的这个力就是?


S:磁力。


T: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大鱼,你们觉得能不能吸上来?


S:可以。


T:在试之前老师还有一些测试题,老师想让你们来把这些题目完成。


学生前测




探究(12分钟)


T:我们继续刚才的,到底这条大鱼能不能钓起来呢?


教师演示


T:动了一下,没有吸起来,怎么办?


S:慢慢的吸可能可以。


T:那我们来试一下


教师演示慢慢吸


T:还是不行,那还可以怎么办?


S:把磁铁换大一点。


T:为什么大的可以吸上来?


S:越大的磁铁磁力越大。


T:老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还可以怎么做?


S:把一样的磁铁吸上去。


T:为什么这样就可以?


S:因为这样磁力也可以增大。


T:为什么加在一起磁力就大了?


S:因为磁铁多磁力就大了。


T:好的,老师把它写上去。大家都同意吗?


S:同意。


T:但是下面那么多老师可能不同意,我们用证据来说话,到底加上磁铁后磁力会不会增大?


T:前面我们学过测一块磁铁磁力的大小,那么我要在原来的一块磁铁的基础上再加一块,可以怎么加?


S:吸在一起叠起来。


T:还可以怎么加?


S:可以这样子


T:哦侧面加一下,还可以怎么加?


S:还可以排斥的组合在一起。


T:大家觉得行不行?


S:不行。


T:为什么?


S:吸不住,放掉就不行了。


T:谁说相斥的不能再一起,老师帮你一下,给他们按住,有没有组合在一起?


S:有,但是这样他们会分开来。


T:嗯,虽然它们自己不愿意在一起,但我们可以强迫它们在一起啊。


S:可以用透明胶


T:对,书上也有,可以用胶带胶在一起。


T:待会我们把相吸的放在一起测一测,再把相斥的放在一起测一测。光会说还不行,我们还要会记。(教师出示记录表)


S1:7个。


S2:我们昨天做过的。


T:你认为所有的磁铁都一样吗?


S:不一样


T: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的再吸一次。


T:你们觉得2块加在一起会吸多少?


S:14个


T:哦,如果2个磁铁吸14个,那么3个吸21个,是这样吗?


S:是的


T:也就是说磁铁越多,磁力越大。


T:(教师出示记录表里的两幅图)这两幅图好像一样的?


S:不一样,第二个图是相斥的在一起。


T:前面相吸,后面相斥。等下我们做的时候老师还会再给你磁铁,因为有些同学做的快,如果再给你磁铁,你打算怎么做?


S:三个加在一起。


T:怎么叠?


S:相吸的叠。


T:还可以怎么叠?


S:相排斥的叠在一起。


T:还有别的方法吗?


S:一半相斥,一半相吸。


T:有些组我不给你环形磁铁,我给你条形的磁铁,你打算怎么组合?


S:N和S吸在一起。


T:还可以怎么组合?


S:相斥的组合在一起。


T:还可以怎么做?


S:还可以侧面和侧面在一起。


T:有些组我不给条形磁铁,给你马蹄形磁铁,可以怎么做?


S:粘上去。


T:还可以怎么做?


S:马蹄形磁铁的两头吸住。


T:还有别的方法吗?


S1:还可以N和S吸在一起,S和S在一起。


S2:把他们拼成一个圆。


S3:拼成一块我认为是就一个胶囊型磁铁。


T:那这个记录表怎么记?


S:画一下。


T:组合前统一画一块,组合后画2块或者3块。


T:那你们自己来画,把组合的磁铁画在一起,来看一看磁力是变大还是变小。


T:(教师出示另外一张记录表)为什么画阴影?


S:磁极不一样


T:是的,有同学已经忍不住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实验了,请同学上台来领取材料。




学生实验(25分钟)




交流讨论(10分钟)


T:好了,组长把材料收拾一下拿上来。


T:刚才研究的内容很多,先请这个组,其他同学看一看你们做的跟他们一不一样。


T:这里老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组先上来,这个组刚才出了点意外,记录单有一些内容没印出来,他们是自己画的,所以先让他们上来。你来介绍一下。


S:两块磁铁相吸组合,磁力变小了。


T:其他小组同意吗?


S1:同意。


S2:不同意。


T:不同意的那个小组拿上来。


S:相吸组合,磁力大了。


T:哦,我们再看看别的小组。


S:相斥组合,磁力变小了。


T:接下来你们还做了什么?


S:马蹄形的组合在一起


T:你们是怎么做的?吸引还是排斥?


S:相吸


T:是这样吗?


S:重叠


T:结果呢?


S:磁力变小了?


T:继续


S:相斥的重叠,磁力变大了


T:他们还做了条形磁铁的,我们也让他们来说一下。


S:把他们叠在一起,磁力变大了。


T:条形磁铁不同情况还有没有?


S:有。


S:相斥的磁力变大。


T:是这样叠吗?


S:不是,竖的往下叠。


T:那磁力怎么样?


S:变大了。


T:我们时间有限,没有把所有的情况都来汇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S:磁力大小能改变。


T:还有吗?


S1:有些能增加磁力,有些不能。


S2:各种磁铁的磁力都不一样。


T:还有吗?


S:制作磁铁的材料不同,磁力大小也不同。老师昨天跟我说过。


T:我们就以刚才的问题来结束刚才这堂课。磁铁越多,磁力越大,我们可以这么来说吗?


S:不能,因为有些组合会使磁力变小。


T:那么第一句话:磁铁越大,磁力越大对吗?这块磁铁很小,能吸起大鱼吗?


S:不能。


教师演示


S:可以。


T:什么原因,答案你们可以去问这位同学,他可能已经知道了。


T:下课!




后测(3分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2:32:20编辑过]

TOP
21#

第二天的研讨环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38:26编辑过]

TOP
22#

激动的抽奖环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44:18编辑过]

TOP
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44:59编辑过]

TOP
24#

杭师大 来文教授点评



章顶儿老师精彩的讲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19:46:56编辑过]

TOP
25#

活动报道


 


 问“鼎”学科前沿   构“建”高效课程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在回澜小学举行


5月23至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在回澜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区的科学教研员和近300位科学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参加活动的老师不仅欣赏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风格老师的精彩课堂,还再次聆听了省特级老师章鼎儿老师和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讲座。


本次活动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来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交流研讨”的有效性。回澜小学的周老师是一位教龄不到一年新老师,但周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画一画、做一做等手段,在交流研讨中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西湖区翁铭锋老师从另一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形容“清晰明了、游刃有余、注重细节、把握生成”。


滨江区的沈颉老师的思维很严谨、课堂非常细致。在分组活动中注重分组实验的监管和指导,在研讨中倾向于学生与学生的研讨。而临安王洪波老师用游戏玩具来导入新课,教学中精心选材,实验有效,课堂语言言简意赅,幽默风趣, 亲和力强。四位老师的课正是:“动”引学生于情趣之境,“静”领学生于深究之内。


    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作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的讲座,徐老师结合四位老师的课堂实录从确立实验主题、改进实验材料和组织有效交流研讨等八条入手,谈了如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让在座的老师们频频点头。


活动的第二天,特级老师章鼎儿老师作了题为《向着科学课推进》的精彩讲座,章老师以当前科学课最新关注的两个热点:活动设计有效性和活动后交流研讨有效性出发,博引丰富案例、运用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向大家传授了如何使科学探究交流研讨和活动设计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不时引得在场的老师们会心一笑,也引起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向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向,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全新的科学课!这是我们每位科学老师的追求,那就让我们从“有效实验”开始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4 20:16:05编辑过]

TOP
26#

等待中,一定好好学习学习。
TOP
27#

先造声势~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28#

羡慕亲临活动的老师们。等待中

TOP
29#

观其气势,活动定错不了。
TOP
30#

直播吗?求地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