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帖 [复制链接]

3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1-2章读后感(1.2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共分3篇,其中上篇主要内容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理念与目标。一开始,我本来想跳过这部分,直接阅读中篇,觉得上篇的内容对我们的实际教学用处不大。但是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上篇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教学的大方向,相当于我们教学的“指南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加要知道,我们在进行的这个教学环节背后到底指向了学生发展的什么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加心中有数。
科学学科作为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工程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更加明确这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突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基于学科进阶的思想,以核心概念为中心设计课程。(前言)
第一章: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2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
第一章的内容以时间为轴,阐述了科学课程在这20年的改革中的变化,提出了“学习进阶”的概念。什么是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方式的描述,实质上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的逐级深入和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每个年段(低、中、高)设置相应的学段目标和学习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个学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习是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输出是后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上一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为基础。”(P9)
科学教学不仅强调纵向的螺旋上升,也强调横向的学科衔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加强跨学科元素,融合科学知识理解与社会生活应用。(P5)促使学生综合使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技术对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P7)书中也明确提出了,我们目前的STEM教育大多都是基于“产品”导向,而不是基于“学生发展”导向,这也为我们之后STEM教育明确了方向:基于学生发展。但是发展究竟要发展学生的什么?又如何发展呢?相信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找到答案。
第二章: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本次课标修订的最重要的背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P15)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构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书中不仅明确指出了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界定,人们普遍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合。(P16)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P17)在内容上,它顺应了国际发展的趋势,在目标上,指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又可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当前的科学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思维型科学探究,即将思维视为科学探究的核心。(P27)那思维与科学探究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书中给出的关系是思维活动是科学探究教与学的核心,科学探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思维发展的基础之上,比如数据分析活动就涉及科学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P28)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这次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道题目,题目中问到“在哈尔滨,-13℃的气温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天中的        。”学生需要在表格中明确-13℃是这一天的最高气温,再思考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这其中涉及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过程,但实际上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对数据查找和分析的意识,缺乏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帮助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TOP
32#

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加以应用的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TOP
33#

新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它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也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TOP
34#

每日一读,共同进步!
TOP
35#

谢谢喻老师的推荐,认真研读,做好寒假充电学习。
TOP
36#

读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价值有感——从利用石头砸开坚果开始,人类一步步学会使用工具和技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曾碰到三年级学生在学习“雨量器”时,需要使用透明胶带,但是大半人确找不到撕开的口子,还有二年级学生在学习竹片连接成竹简时,不会打结。教会学生一步一步使用简单工具,提高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工程实践类的活动的存在,除了让学生学会简单工具使用,更能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实践来验证想法,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将伴随一生,成为他们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宝贵财富。
TOP
37#

正在阅读学习中
TOP
38#

感受1:《新课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课程要求。这四个方面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科学观念是科学课程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其他素养要求的基础。
TOP
39#

坚持阅读
TOP
40#

阅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随记1(1.27)
在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中,科学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观念,它还着重强调了对科学本质的深入认知与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科学观念的培养融入到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家在进行日常观测时,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需深知保存准确记录的重要性,而且科学研究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反复验证、持续探索的过程。
教师将这种科学观念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的观察和记录才会更加投入。
TOP
41#

已购,积极研修,充实自我
TOP
42#

第三章读后感
本章对科学的定义、功能和价值给出了明确的说法: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P33)而这些知识和方法,也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P34)
本章提到了“分科不分学”,能够以更加融通、整合的科学教学方式来认识自然界。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其实我们的科学课程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某一条概念、学会某个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在之后的生活中时刻保有认识自然的好奇心和能力。目前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普遍在高段实施的比较多,对于3、4年级的孩子可能就需要更多的支架以支撑孩子们独立的探究,更别提在1、2年级的。我想到在二年级《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对于如何将科学与技术工程相结合我做了很多的尝试。从材料的选择、设计图的绘制、制作方法的分享、“产品”的评价……如何让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发展,激发他们探索的好奇心?在试教过程中发现2年级的孩子对于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性质其实都不熟悉,可能只有个别的小组能够用这些材料做出相对牢固且有相应功能的指南针,更别提一些不常见的材料,想要能有“创新”的作品,着实有点困难。下学期一年级的试教课,希望能在低段做更多的尝试。
TOP
4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有感
寒假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我觉得每一位科学老师都值得拥有这本书。
第一次通读了以后,最大感觉就是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感觉把课标中那些分割的板块都能系统的整合在一起,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感觉目标更加清晰,年段之间的联系也系统化,不再分离。一些之前忽视的概念名词,也再读完以后豁然开朗。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本书共十七章,作为一线老师,下篇我是速读的,有些内容适合用到的时候再详读。
上篇和中篇读的时间比较多,结合平时的教学是我熟悉一些的内容。
1-4章,让我了解了四个层次的分级表述,每个年级段的明确目标。
第5章的4个跨学科概念让我印象深刻,对课程的整体教材内容也有了系统的整合概念,小学与初中内容的衔接部分也有了解。
第6章,我第一次了解到跨学科概念和与学科概念的关联,这个再以前自己看课标的时候,真的没用注意到。
第7章,了解了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
第8章,系统了解地球空间内容,不同年段掌握的程度,新旧版本要求的删减,了解了难易的修改。
第9章,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解读,实话说看的有点吃力,可能与自己平时的教学不多有关。
第10章,更详细了解了跨学科概念和十三个核心概念的联系,补充了课外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了跨学科概念系统的形成途径
     以下是我自己摘录的一些印象深刻的词句:
“P5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方式的描述。
P48 学习方式的变革。1-2年级处于指导性学习,3-4年级达到引导性学习,5-6年级自主性学习。
P52 科学探究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兴趣。
P57 首次增加4个跨学科概念,横向链接13个学科核心概念
P122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P181  5-6年级对描述露、霜、雹等天气现象的成因不做要求
P231 跨学科概念是从不同领域提炼、抽象出来的共同概念
P267 核心素养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依据
P306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二是直接经验
P329 三类教学关键问题的确定”
联想本学期学校举行的校青年教师课堂比赛。课题是《影子的秘密》,要求以生为本,于是我设计了开放式的项目化自主探究活动。但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和指导老师的评课,以及自己对同课的其他老师的课堂观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本书48页提到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关,我没用关注到中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还是需要引导性学习为主,只有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好的高效的课堂,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对学生的分析有更好的定位,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TOP
44#

第四章读后感
读完本章,发现之前的想法有些片面。在第三章读完之后,我太过弱化“科学观念”的作用了。第四章指出:科学观念是科学本质和属性的集中体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P41)现在的素养培养更加强调对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那如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思维方式。
在课程目标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制定了小学阶段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其中1、2年级的学生处于指导性学习阶段,同时也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段目标主要侧重在认识、描述、观察、比较。3-4年级学生达到引导性学习阶段,侧重于认识事物的性能、作用、分类、规律等,而5、6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将目标关注在事务的内在结构、功能、变化与相互关系。相信在明确了各个学段的目标后,我们的教学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书中还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不禁让我反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还是更多地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从而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TOP
45#

学习笔记: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基于学习进阶思想,整体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的分段,考虑不同学段的进阶,并且努力做到“三适应”和“两遵循”。书中也提到,从国际教育的发展来看,科学教学正在不断努力打通分科的壁垒,以融合的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STEM教育和我们熟知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激发和维持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包括后续章节中,提到新课标将工程设计与物化作为了核心概念,重视工程的物化环节,不仅保留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并且在每一项学习内容中都设计了综合实践的性活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TOP
46#

读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核心概念12与跨学科概念的关系有感——跨学科概念不一定是在制作某一个小发明小设计时,加入其他学科元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纸桥、或者是塔台,需要展示的时候往往都要求作品的稳定性,学生可以从调整吸管塔台立柱的粗细、吸管连接处的稳定性、塔台中三角形结构的数量等,来理解“稳定与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
TOP
47#

共同学习,不断进步
TOP
48#

寒假充实自我

共读“课标解读”  悦享书香寒假——小学科学网络联盟团队“寒假悦读”活动方案
喻伯军 发表于 2025/1/7 11:03:22
TOP
49#

感悟——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
TOP
50#

积极参与中
专贴网页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70823.aspx
最后编辑吴兴徐莉莎 最后编辑于 2025-02-05 14:33:00
TOP
51#

一起阅读,开启每日阅读,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一点点!
TOP
52#

【夏日蒲公英读书参与贴】http://lt.zjxxkx.com/showtopic-71022.aspx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3#

解读感想:当我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某一天,突然跳出来Deepseek这一国产AI的重磅消息。不禁搜索了一下,发现真的很实用,在它的深度思索模块下,我感觉比我思考更全面。于是我对我现在的教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当前,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AI可以在几秒钟内检索出海量信息,但人类独有的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才是我们在AI时代立足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在课标的解读中,特别对新课程标准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四个跨学科概念进行了解读,这些概念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为学生构建了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再往大一点说,我们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我们正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我们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进行深入理解,才能让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勇气,重新看待科学教育,为孩子们迎接AI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TOP
54#

感想2: 核心素养这个词汇是书中的高频词汇,不难看出本次课标修订则重在强化“核心素养”意识,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精选,即选择最具有核心素养成分和价值的学科知识内容并进行结构化组织。
TOP
55#

回复 54楼东风小茹茹的帖子

拿到这本书,我先翻看了一下目录,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1-4章,主要阐述新课标的背景、理念和目标。中篇是5-11章,主要是详述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下篇是12-17章,重点解析课程实施与展望。书中1-10章是我们熟悉的,比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学科核心概念等等,作为科学老师,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翻阅,不断细读,不断研磨。11-17章,我让我感触很深,有时候边阅读就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这些教学原则。
TOP
56#


近期研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学习,让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课程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意味着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科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探究实践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理念强调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都是亮点。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设置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如同搭建阶梯,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在已有基础上稳步提升,从简单的观察、描述到深入的分析、解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
最后编辑飞去来兮 最后编辑于 2025-02-07 14:30:15
TOP
57#

,继续深入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落实
TOP
58#

黎作民工作室小组 芮玉利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上篇有感:上篇中介绍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基于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同时基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在课程标准内。上篇对核心素养、科学教育的研究与进展、科学课程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做了详细的阐述,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课程目标是科学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目标中凝炼了科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其中第四章详细阐述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四块内容,让我们明晰了教学目标设立的具体方向与内容,这一点与之前的教学目标(聚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有很大不同。在这中间,我深深体会到了课程标准的与时俱进性,也就是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向去思考,尤其是在AI时代来临之际,怎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发展好或者对社会有贡献?基于“怎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这样的思考反向去阅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等,更容易理解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等的落实。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中需要对现实的一些感知与觉察,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会有血有肉地融入与社会。当我们对现实社会现状有了深入了解后,基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再去审时新课程标准,会有更深的体会与感受,也更能理解为何要确立这样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将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去践行新课程标准。
最后编辑芮玉利 最后编辑于 2025-02-27 21:00:16
TOP
59#

时刻督促自己,提高自己
TOP
60#

在论坛建专贴,我超过时间了,能算不?我理解错误了,还以为这儿就是专贴呢,原来是看一点自己发一点的意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