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1-2章读后感(1.2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共分3篇,其中上篇主要内容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理念与目标。一开始,我本来想跳过这部分,直接阅读中篇,觉得上篇的内容对我们的实际教学用处不大。但是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上篇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教学的大方向,相当于我们教学的“指南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加要知道,我们在进行的这个教学环节背后到底指向了学生发展的什么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加心中有数。
科学学科作为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工程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更加明确这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突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基于学科进阶的思想,以核心概念为中心设计课程。(前言)
第一章: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2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
第一章的内容以时间为轴,阐述了科学课程在这20年的改革中的变化,提出了“学习进阶”的概念。什么是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方式的描述,实质上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的逐级深入和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每个年段(低、中、高)设置相应的学段目标和学习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个学段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习是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输出是后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上一个阶段的课程目标为基础。”(P9)
科学教学不仅强调纵向的螺旋上升,也强调横向的学科衔接,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加强跨学科元素,融合科学知识理解与社会生活应用。(P5)促使学生综合使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技术对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P7)书中也明确提出了,我们目前的STEM教育大多都是基于“产品”导向,而不是基于“学生发展”导向,这也为我们之后STEM教育明确了方向:基于学生发展。但是发展究竟要发展学生的什么?又如何发展呢?相信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找到答案。
第二章: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本次课标修订的最重要的背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P15)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构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书中不仅明确指出了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界定,人们普遍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合。(P16)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P17)在内容上,它顺应了国际发展的趋势,在目标上,指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又可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当前的科学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思维型科学探究,即将思维视为科学探究的核心。(P27)那思维与科学探究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书中给出的关系是思维活动是科学探究教与学的核心,科学探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思维发展的基础之上,比如数据分析活动就涉及科学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P28)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这次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道题目,题目中问到“在哈尔滨,-13℃的气温最有可能出现在这一天中的 。”学生需要在表格中明确-13℃是这一天的最高气温,再思考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这其中涉及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过程,但实际上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对数据查找和分析的意识,缺乏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帮助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