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1科学观念的学习与理解
什么是科学观念?依据新课标的解释,“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科学概念,那么观念和概念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从外延上看,观念比概念更广。
观念指向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内化和升华。喻老师在解读中提到,观念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理解:
第一相当于我们日常在说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包括科学技术与领域当中一些具体观念,就是知识和概念;
第二,他还包括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之为科学本质,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的历史、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限度等方面。以其中一个举例联系,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大家经常做的一个小动作就体现了科学本质。例如,做实验的测量方法,我们会测量三次,然后取一个值,为什么不测量一次就马上取值了?因为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他是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这个结果的。所以小小一个动作,其实背后都是指向科学本质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所以,当我们找更多的证据去支持这个结果时,就体现了对科学本质的追求。
第三,还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科学观念是素养,素养表现的是能力,所以解决问题、解释现象也放到了观念当中。
那么观念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可以怎么来进一步理解呢?
以下摘录严奕峰等老师的一篇文章观点,帮助理解观念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观念和概念
新课标对科学观念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提示:“观念形成”具有“概念理解”的基础。因此,“观念”和“概念”是紧密联系的两个词语,但并不是一回事。
为厘清“观念”和“概念”二者的含义,我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而“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从词典的解释看:“概念”指思维形式,是决定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共性特征或逻辑关系等的一种抽象和概括;而“观念”意指观点或看法,具有主观化的理解色彩。因此,概念既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与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由于思维和语言的依存系,概念这种思维形式,一般以“词或词组”的语言表达,借用“是什么”的语言陈述,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得认知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观念则代表着认知者的倾向性观点、看法或主张,它是认知主体经历“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这类问题,在领悟或理解后形成的一个信念系统。例如, “工具”这个词,从“概念”属性看,是通过抽取“工具是什么”的本质特征,形成了“工具是人操作使用的器具”的抽象表达;从“观念”属性看,认知者可能会形成“利用工具能够提高效率”的认识,这个认识代表了认知主体的看法或观点。该实例说明:认识主体有关“工具”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工具”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借助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的看法。相较于概念,观念的价值意涵是:它有引发认知主体“利用工具进行实践活动”的可能性,以及要在经验上对“使用工具是否提高工作效率”进行验证。因而观念的形成,融入了认知主体的信念、意图与喜好,使得认知者和工具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经辨析可以揭示:“概念”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可被描述为“是什么”的静态陈述,并不代表实践的方式;而“观念”是在概念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内化、概念贯通等环节,为认识主体提供了拓展认知直至应用实践的有机元素,表征出人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对观念和概念的区分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在新课标中,对于课程目标的叙述实际上是将“科学观念”和“科学概念”作了区分。强调科学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构成意在表达:科学观念要以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为基础,去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可能性,以及审视科学概念是否在对应的科学观念中被检验。因此,科学观念内在融合了知、情、意、行的多维度要素,这种整合性特征更符合素养表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