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2课:《种子发芽实验》
这两课内容花了3课时的时间才搞定,原因是学生第1课时设计完实验后,回家能坚持做实验,并长期观察的不到半数,我告诉他们,没有实验数据,我们是没有办法往下上课的。就这样,第2课时根据作业本中实验设计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实验计划进一步细化,第3课时才进行的信息整理、得出结论。
进度有些慢,但我觉得我的坚持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五(2)班的同学在第3课时,由于自己深入实验过了,有了自己观察得到的数据,对分析实验信息,探讨什么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很高的热情,思维发展地也很快。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点:空气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全班共了6个4人小组做了这个对比实验,他们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绿豆有一半多发芽,一小半未发芽,对照组的绿豆情况差不多。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即空气与种子发芽的关系不大,不是必要条件。这就让我为难了,因为资料显示,充足的空气正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怎么办?我选择了与学生一起反思实验过程,我们发现,其实,按教材中的提示做的实验,并没有把空气这个变量控制好,你看:实验组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外;对照组没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内密封。“可是,被密封的塑料袋内还是有空气的,对3颗小小的绿豆而言,也许这一袋空气足够让它们发芽了吧!”“还有,我实验中发现,塑料袋里的绿豆发芽比袋外更快,我觉得可能袋子封住了,袋内外的温度也不一样,袋里的温度会比袋外高,所以袋子里的绿豆先发芽了。”“我做实验时想到了袋里有空气的问题,我用嘴把空气吸出来了,但是没有吸完,我的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但长得明显不如有空气的绿豆好。”这些是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个不成功的实验挖得很深,我们是有收获的。
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败笔,因为下课铃响了,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地出课堂,一方面又觉得实证主义的意识不能丢。可能是传统教学的本能,我心里挣扎了一下,还是以专家研究的名义,告诉学生其实充足的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由于我们受实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很难自己做成功,希望同学们课后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空气这个变量,亲自看看空气究竟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最后一段话说得很苍白,因为我很清楚,会较上劲去钻的学生不大会有,而且受器材控制,让学生去想办法也确实太为难了他们。不知道同样上了这一课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又:我看过论坛上的同行介绍的把3颗绿豆竖直放,一颗完全没于水中,一颗一半出水,一颗处于空中的方法,但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就有两个了:水分和空气,对初次接触对比实验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试过,发现能接受的孩子只有少数几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3:32: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