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慈溪西小五年级教学反思专贴

本学期,教学反思是我校科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点。为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创建此贴,由西小五年级段教师将自己的一课一得晒出来,互相参考。同时,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导。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课堂上设计好实验计划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当时我很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旁边的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就对这位学生说,可能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控制好变量,接着就把正确的实验结论强加给了学生们:绿豆芽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可是,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它们的不服。


课后,对于这堂失败的课,我一直在反思,其实当那位学生得出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时,我不应该急着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应该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控制好了变量。于是我把那位同学叫到了身边,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听了他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放在栏杆上是放在阳光下,放在栏杆下就是没有放在阳光下。其实,这个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这位同学把绿豆芽放在栏杆下同样有阳关可以照到,看来其他同学的实验中一定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决定有必要对这个内容再上一堂课。


课上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实验过程,看看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变量,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并针对某某同学的实验,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说说,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到底能不能得到阳光。学生经过分析,觉得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还是可以得到阳光的,只是少一点。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其实放在教室里面的绿豆芽还是可以照到阳光,要让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大家可以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大家回家重新做这个实验,我们下堂课再来交流。


其实在实验交流中会出现这种与实验结论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上堂课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同时,在实验汇报时,遇到与实验结论不符甚至相反的情况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应该在学生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一步步发现问题,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TOP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课堂上设计好实验计划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当时我很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旁边的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就对这位学生说,可能你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控制好变量,接着就把正确的实验结论强加给了学生们:绿豆芽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可是,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它们的不服。


课后,对于这堂失败的课,我一直在反思,其实当那位学生得出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时,我不应该急着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应该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控制好了变量。于是我把那位同学叫到了身边,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听了他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放在栏杆上是放在阳光下,放在栏杆下就是没有放在阳光下。其实,这个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这位同学把绿豆芽放在栏杆下同样有阳关可以照到,看来其他同学的实验中一定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决定有必要对这个内容再上一堂课。


课上我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实验过程,看看是否真的控制好了变量,一盆得到阳光,一盆得不到阳光,并针对某某同学的实验,一盆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一盆放在栏杆下,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说说,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到底能不能得到阳光。学生经过分析,觉得放在栏杆下的绿豆芽还是可以得到阳光的,只是少一点。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其实放在教室里面的绿豆芽还是可以照到阳光,要让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大家可以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大家回家重新做这个实验,我们下堂课再来交流。


其实在实验交流中会出现这种与实验结论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上堂课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同时,在实验汇报时,遇到与实验结论不符甚至相反的情况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应该在学生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一步步发现问题,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TOP
4#

先支持一下!


周丹丹老师是我们学校科学组的新教师,任教四、五年级各一班科学课,今年刚开始做一名科学教师,教研很认真,我想她会在大家的关心下快速成长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2课:《种子发芽实验》


这两课内容花了3课时的时间才搞定,原因是学生第1课时设计完实验后,回家能坚持做实验,并长期观察的不到半数,我告诉他们,没有实验数据,我们是没有办法往下上课的。就这样,第2课时根据作业本中实验设计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实验计划进一步细化,第3课时才进行的信息整理、得出结论。


进度有些慢,但我觉得我的坚持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五(2)班的同学在第3课时,由于自己深入实验过了,有了自己观察得到的数据,对分析实验信息,探讨什么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很高的热情,思维发展地也很快。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点:空气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全班共了64人小组做了这个对比实验,他们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绿豆有一半多发芽,一小半未发芽,对照组的绿豆情况差不多。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即空气与种子发芽的关系不大,不是必要条件。这就让我为难了,因为资料显示,充足的空气正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怎么办?我选择了与学生一起反思实验过程,我们发现,其实,按教材中的提示做的实验,并没有把空气这个变量控制好,你看:实验组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外;对照组没有空气,放在塑料袋内密封。“可是,被密封的塑料袋内还是有空气的,对3颗小小的绿豆而言,也许这一袋空气足够让它们发芽了吧!”“还有,我实验中发现,塑料袋里的绿豆发芽比袋外更快,我觉得可能袋子封住了,袋内外的温度也不一样,袋里的温度会比袋外高,所以袋子里的绿豆先发芽了。”“我做实验时想到了袋里有空气的问题,我用嘴把空气吸出来了,但是没有吸完,我的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但长得明显不如有空气的绿豆好。”这些是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个不成功的实验挖得很深,我们是有收获的。


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败笔,因为下课铃响了,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地出课堂,一方面又觉得实证主义的意识不能丢。可能是传统教学的本能,我心里挣扎了一下,还是以专家研究的名义,告诉学生其实充足的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由于我们受实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很难自己做成功,希望同学们课后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空气这个变量,亲自看看空气究竟是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最后一段话说得很苍白,因为我很清楚,会较上劲去钻的学生不大会有,而且受器材控制,让学生去想办法也确实太为难了他们。不知道同样上了这一课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又:我看过论坛上的同行介绍的把3颗绿豆竖直放,一颗完全没于水中,一颗一半出水,一颗处于空中的方法,但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就有两个了:水分和空气,对初次接触对比实验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试过,发现能接受的孩子只有少数几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3:32:03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

最喜欢看这种真实记录、反应实在问题的反思随记类帖子了。虽然俺总懒得写,但却不免要催催你,课上到第二单元了吧,帖子及时赶上哦。

TOP
7#

密切关注中```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8#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这节课,对比实验的设计学生已能较好地完成了,难就难在真正实验时一些条件还是比较难控制的,比如说温度要相同吧,有阳光的实验组比没有阳光的对照组温度肯定要高一些,要做到绝对一样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对学生说尽量做到相同。


这节课也上了两课时,实验结果的汇报是几天后进行的,有些同学把对照组放到了床底下、有些放在抽屉里……学生的探索精神很是让我感动。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对照组的绿豆芽茎细、软,高一些,颜色偏黄,总之,感觉不是很健康。但此时,有个别学生跟我叫板了:“老师,虽然没有光照的绿豆芽长得不好,但是它并没有死,我觉得说光照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太绝对了!”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正是学生思维严谨性的表现,确实如此嘛。我建议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看看时间长一些绿豆芽是否会枯死,今天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光照,绿豆芽长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的两次长期实验,我发现我的学生记录的习惯很不好,得好好改改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真的很忙最近,但我们会努力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0#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


由于绿豆种子发芽的速度,这课调前上的。


材料准备,似乎永远是科学课的瓶颈,这节课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干土、湿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规定盒子的大小,有的小组带来的盒子是小药盒,对这个实验来说,太小了。怎么办?还是学生头脑灵活,有些把铅笔盒拿来代用了,但“一端开口”就比较难做到了,学生想的办法是在打开的铅笔盒上再盖上纸。可想而知,实验结果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少数“不听话的蚯蚓”,往亮处、干土处爬去。(就此主题已以教学研究版块中发贴,不再详述)本课只能得出结论:蚯蚓比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令人郁闷的是,后来专门为此组织了一个课后研究小组,进行对反常蚯蚓的研究,却找不出一条反常的,令人费解啊!


 


花絮:课后一个“老师家长”向我反映:“为了找蚯蚓,可把我折腾死了,……(一大堆寻找的过程)”。看来,我得想着体谅我的学生,尽量多帮他们找找材料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1#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一课的结构非常清楚,科学知识呢,说简单吧,非常简单,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啰。但是,课堂中,学生却觉得这课非常难,因为许多生物之间是否有食物关系,他们不会判断。不要说学生了,就是我们教师,也有许多说不准的,又一个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的课。罗列几个:老鹰吃黄鼠狼吗?蛇能吃掉老鹰吗?蜻蜓幼虫吃水稻吗?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头脑中更多。像这样的内容怎么解决呢?我目前能做的只有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而事实上,真正较真的去找资料的同学实在是不多,那么大多数,就是不知道问问,问不到就让他不知道吧,真的很不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2#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不能换水,不能加食物,创造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兴趣比预设的要浓厚一些。记得上一届上到这一课时,由于要求上的不明确,后来有些学生变成单纯的养金鱼、养乌龟了,吸取了这个教训,这次我在课上特别强调了生态瓶制作的任务,给学生一个挑战。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对养什么动物、植物、放什么非生物都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课后,更是持续关注了学生的生态瓶长达一个月,基本上每周都会在某一节课上抽出一小块时间让学生晒晒自己的生态瓶,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成果也比较丰厚:有一个学生的鱼在生态瓶里产卵了;每班有一半学生的生态瓶开始时还会死掉一条两条鱼,到了后来,鱼的数量刚刚好时,生态平衡真的做到了,鱼不再死了,学生为挑战任务的成功而非常兴奋;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部分学生在生态瓶中养了乌龟,结果没几天其他生物都被乌龟吃掉了,在失败之余,我指导他们查查资料,总结一个失败的原因,从这个起点出发,学生发现自己养的乌龟竟是一种入侵生物----巴西龟,出于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组调查访问,写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调查报告。


令我特别欣喜的是,直到今天,还常常有学生课后跟我交流自己的生态瓶的状况,看来,他们是真正的喜欢上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了。兴趣是最大的老师,相信他们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生态瓶,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3#

非常喜欢这一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在探究——探究科学教学本身。向各位老师学习!

TOP
14#

 

光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


上这课时犯了一个错误,课前没有自己试试实验,结果自己出的照亮小球的游戏差点把自己搞昏了。教训是:照亮小球的实验课前一定要试过,并清楚地在课堂上规定书本、球、手电筒的位置和镜子数,这样,比赛才能顺利进行!


其余的环节还是顺利的,特别让我得意是,学生画汽车反光镜、窥镜的光线走向,大多正确!


潜望镜让学生课外做了,做得好的有奖。但,正如所说的,学生课外时间太少,真正做起来的很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生物与环境单元第7课:改变生态瓶


我一直认为这一课编得不好:第一,实验效果不明显,第二,学生很宝贝他们的生态瓶,让他们做破坏性的实验,一个小姑娘都哭了。所以,这课也是匆匆收场,没有深入,怎么办呢?以后还会上到的


 


 


 


生物与环境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这一课上得很枯燥,因为学生能想象的不多,但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们又早已熟知,也许得像贝贝那样另辟溪径,才能使这样的课也上得有味道,但我目前还没有想到怎么上好这堂课。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光单元第1课:光和影


我去宁波参加科技辅导员培训吧,回来这课已经被代我课的一位老师上掉了,所以,只是作复习。一个插曲,所带的两个班级居然有一个班没有告诉我已上过这一课了,我按自己设计上了一遍后,他们才说已经上过了,晕!


 


 


 


光单元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坚持每节课下课去实测一次,能做到这个要求的学生居然不多,上课进度又一次被耽误。真的是我的课没有吸引力吗?据我调查,发现这并不是原因,真正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太忙,忙到下课也没有自己时间,做语数老师的作业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观察影子呢?一个无奈的话题!


 


 


光单元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进行了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并不是个个都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也有人认为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非常好,能引起思维的碰撞!于是,我请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实验不难,课堂效果是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束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光源会发出很多束光,这些光射向四面八方。这里要提提作业本里的题了,网上大家也一直在争执,光向四面八方传播对吗?我认为本题出题不严谨,操作时删了这题,不知处理可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7#

 

光单元第5课:光与热


上这课,太阳公公很不给面子啊!每次有科学课时,就不露面,我只好把下一单元的课挪上来,心里又急得很,因为等入了冬,阳光不够强,实验效果就不明显了,上一阶就是这样,得不出正确的实验数据。但是急有什么用呢?这几课还是拖到很冷了,才上的。于是,学生用1面、3面、5面镜子所测得的温度只是差了2—3度,都不到温度计本身的差值。我在快下课时想着要不要结束这项研究,还是下节课再重复?考虑到下节课的阳光不可能更强一些了,回天无力,只好在遗憾中结束了本课。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8#

 

光单元第6课: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


连续两届,实验失败:从实验数据中根本无法找出规律来。第一,各袋所测的温差太小,第二,材料混乱。详见论坛贴子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880&replyID=&skin=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8 13:45:24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光单元第78课: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作为单元后测,学生的制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半个多学期在操场上做实验,个别调皮贪玩的学生也渐渐被吸引到实验中来了。涂黑、装反光材料、调试角度……做得着实不错,最多的一组15分钟温度上升了11℃,挺欣慰的。


问题:测试太阳能热水器的时候,教材要求每5分钟测一次温度,我一直没明白教材的意图,这些数据用来干什么呢?观察温度上升的规律?显然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太难了,那到20分钟测一次温度不就够了吗?5分钟开一次盖还要造成热量损失呢!不知大家的想法怎么样?


失误:为了等个好天气,这两课磨到很后面了才上,但还是有一个班的时间没有安排好,评价测温是下午第3节课进行的,虽然是个好天气,但到这个时间,阳光已经很淡了,至使这个班的热水器测得的效能整体效果不好,很打击学生的,以后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0#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记得自己学过的地形名称也就是干巴巴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已,我想,作为单元起始课,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研究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名称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标,因此这一课中图片资料的呈现非常重要,教参光盘里的资料可以利用,有了图片的帮助,学生头脑中的地形就有血有肉了。


第二个激发兴趣的内容是家乡地形知多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兴趣是非常浓的,因此,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法了解、交流家乡的地形,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也把本有些遥远的地表研究内容拉近了许多。为后续教学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困难是课前翻遍了整个仪器室都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形图,只好让学生将就着看教材上小得可怜的插图,很不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1#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23课:


修订后的教材取消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我认为是有利于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火山喷发、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和风化这种超长期的自然现象,我还是采用了观看视频的方式,效果还算可以吧,自己觉得如何设计问题,把视频资料和课堂结合地更紧密一些是还要努力的地方。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2#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本课是以“从土壤中找找风化的痕迹”这样的角度展开的,有利于学生用可逆的思维来探索大自然。


寻找土壤的成分得用到许多观察方法,如看、摸、放入水中等,这就需要学生有序观察,在头脑中先罗列一个观察的顺序,再通过不同的方法一一找出土壤中的成分。对于土壤成分的整理,上一届时也遇到过相同的困难,即学生观察到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偶然的内容,如小动物、树叶……我还是采用了统计观察到这一项的小组有几个,来确定此项成分是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有,都有的把它列入土壤的成分中,不知科学否,但我认为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整理大量资料的能力。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放入水中的土量要多一些,我上课时没有强调这一点,以至于有些组等了半天,沉淀下来的土壤由于量过少而不利于观察分层,无谓地浪费了时间。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3#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课前,布置学生按书本的要求做了一个“地形”,但没有按时完成的小组很多,使本堂课的效率不高。不过与上一届相比,应该说有进步了。


实验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一个是土的松紧程度,一定要适中,太松了,“雨水”一冲就垮,太紧了,又半天不见动静。这是我材料准备单里需要添加的一个细节;再一个是做“地形”盒子的大小,要稍大一些,有些组带来的地形过于袖珍,给降雨造成了困难,把桌面也搞得湿淋淋的,细节二;还有一个是出水口要挖得大一些,防止阻塞,形成“洪水”,不利于侵蚀的观察;最后,接径流的容器一定要大一些,否则一接就满,也会给实验造成麻烦。


这个实验在操作时也有比较多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降水的高度、位置,观察的项目等,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模拟实验与实际的联系,《科学课》里有一篇相关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当然,本课还有后半部分,就是对影响侵蚀因素的对比实验设计,同时要求各组根据自己的设计准备好相关的材料。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4#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与设计,他们共研究了坡度、植被、降雨量、土质、建筑物多少这5个因素,由于上节课对实验设计及材料准备的细节问题交流地比较细致,这节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基本完成了对比实验,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实验结论。


当然,从更精细的实验要求来看,学生实验还有是一定的问题的。例如两组的雨量由于瓶子不一样,不能完全相同,学生操作时降水高度有个别没控制好,有一个组甚至降水时间的多少也没有控制好。这里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做对比实验控制相同条件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这个实验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对教师的备课是一个考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5#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相对于上一课而言,本课的实验要简单地多,再加上前两课实验经验的积累,学生操作起来有架轻就熟之感。实验效果上来看,河口的冲积平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但不同河段不同的沉积物却很难看到,也许这课做地形的土多混杂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子效果会好一些?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失误给这个班的同学带来了一个偏离主题却很实际的研究主题:怎样防洪?这个组的出水口过小,导致盒内“洪水泛滥”,通过讨论,学生对开凿河道可以防洪有了很深的印象。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6#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这是单元的总结课,其实只是对后3课进行了总结运用,会不会有些偏?


上一届上的时候我一直对如何评价学生制作的家园很头疼,因为要做到条件完全相同,雨量很很难控制的。这一届我稍稍放松了要求,各组自制降雨瓶,雨量通过我的检验即可,允许稍有差异,时间、高度、降水区域是学生交流后认为应该统一的,这样操作在4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了。


其实放宽要求固然有些问题,但本课主要是看学生制作家园时考虑到了哪些因素,考虑全面的,如坡度小一些、植被多一些、适当的地方挖一条河道、选择适当的建房地址……自然能够较好地保护家园,实验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7#

 

 


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


这课是我上的公开课,自然重点关注了,磨课记及反思见贴子: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3859&page=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0:27:32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8#

 

运动和力单元第2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不得不说说学具的质量,学具袋里小车材料的设计是非常好的,车身轻、轮胎有花纹、有可以卡住橡皮筋的套件,但是,制作的厂家就太不负责任了,小车各部件的组装很困难,接口处有很多套不进去的,塑料也很脆,稍一用力轮胎就破了……觉得非常可惜,我们用的,还是教具箱里的小车,但也只是相对好一些而已。


这一课呢,建议老师们收集一些办公用台板下的那种绒垫,磨擦力刚刚好,橡皮筋小车在上面跑轮胎不会打滑,我在课上用的是学生的校服外套绒布衬里,也凑和,缺点是有些不平整。从本课起,我要求学生每个小组带一个卷尺,便于测量距离。


教学流程呢,是先了解了弹力再做橡筋小车的,个人感觉这样思维比较顺畅一些。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9#

 

运动和力单元第3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这课的特点就是有趣、刺激!思维发展和知识点上没有多大的难点。


与橡筋小车相比,气球小车可以跑得更远,而且是远得多,十几米的也有,为了加深一些思维发展度,我抛给学生的是“比比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并想想哪些因素影响了小车运动的距离。”玩中学的效果很好,学生的发现和总结很有见地:“小车轻一些就能跑得远一些”“气球吹大一些远”“喷气口小一些远”“气球与轮子不要挤住,不然小车跑不动”……这些都是学生的原话,看看他们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发现真的很开心。


对小车运动的思考:“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也要对物体施加力。”有了《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的争论,我对第2个结论也提出一点看法,这样说也是错的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0#

 

运动和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


这一届市里的优质课比的是温度和温度计,选手们上的课各显神通,有很不错的,这课测量力的大小也是同类型的课,要细致地教学生认识弹簧秤,能规范地使用弹簧秤,与前几课相比,趣味性差了一些,教师讲授的比较多。为了使学生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我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多一些,尽量减少教师的语言,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仪器室里的两种弹簧秤不好用,平板的最多能测0.5牛,圆筒的比较不清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课堂上以观察平板测力计为主,因为它的刻度、指针相对比较直观,但每一小格只有0.01牛,读数有些卡,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数学上已经有了小数的积累,这个问题就不是很大了。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