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1学年度共同体陈佳专帖(一五年级) [复制链接]

301#

下周开始新的单元——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一章没有实验的单元我来啦!
TOP
302#

下周开始新的单元——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一章没有实验的单元我来啦!
专属 发表于 2022/4/10 21:53:03
有实验的吗,哈哈,就是比较少
TOP
303#

回复 106楼专属的帖子

感觉铁架台固定摆会不会更严谨点呢
TOP
304#

火灾逃生原理 一(3)班 王伊墨

专属 发表于 2022/1/2 20:58:56
小姑娘有模有样
TOP
305#

单元设计的六要素:

1) 名称与课时:你为何要学此单元?名称是任务、项目还是大观念,一个单元要包含几个课时。

2)单元目标:期望你学会什么?

3)评价任务:你何以知道学会了?

4)学习过程:你需要怎样学习?评价任务写好之后再来设计学习经历、学习经验。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5)作业与检测:你真的学会了吗?

6)学后反思:你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吗?更重要的就是反思。从某种程度讲,素养是一种推论,是要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拿来教的。素养能够展现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而这一主体性就建立在反思上。
TOP
306#

回复 106楼专属的帖子

感觉铁架台固定摆会不会更严谨点呢
林雅红 发表于 2022/4/12 16:30:12
会的,只是会撞到杆子很吵
TOP
307#

一年级《单元练习》
第23页描述物体特征的题,很多小朋友都默认为只需要连线,所以后面一再强调要用给出的词语(透明 流动 水)来造句,来写出物体的特征。就这题比较难了
TOP
308#

五年级《地球——宇宙的奇迹》
在课上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可能有外星生物存在吗?
好奇的学生们给我的答复都是统一的——有(因为人类还不能探测完整个宇宙/可能还存在平行空间……)
“如果目前不能证明外星人它存在,那它就不存在吗?”
学生的辩证思维让我震惊。
TOP
309#

五年级《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这节课的重点设计在小组讨论一个环境问题,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及其产生的后果,学生想到的比较有创新思维的的几个点:固体垃圾污染大问题中的小方面是占据面积,产生后果是导致省去栖息地较少,生存空间紧张;酸雨大问题中的小方面是毁坏植物的叶片,产生后果是导致不能可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的氧气量不足,天气闷闷的;水土流失大问题中的小方面是带走大量泥沙,产生后果是导致河道堵塞,河床升高,形成堰塞湖。
TOP
310#

下周继续学习各个环境问题,在搞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学好这一章,尤为重要!
TOP
311#

一年级下一周学习第二单元了,动物,相比植物而言更加有生活体验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TOP
312#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主要内容
第1课《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自己运动、吃食物、需要水、需要空气、会长大、有嘴……
第2课《校园里的动物》
1.校园里生活着蜜蜂、蝴蝶、麻雀、蚯蚓、蜗牛、蚂蚁等动物。
2.寻找校园里的动物需要用到棉签、放大镜、笔、记录夹这些工具。
3.这些工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棉签或小树枝:拨动草丛、泥土和危险的小动物
(2)放大镜:观察微小的动物
(3)笔、活动手册: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4.寻找校园里的动物时要注意哪些要求?
(1)有序地寻找和观察(如从上到下:树上→树底下→落叶堆里→草丛里→石块下)
(2)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小动物。
(3)对于难以接近的小动物,如:蝴蝶,只需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即可,不要走太近惊扰到它;如:蜈蚣,可以使用棉签或小树枝轻轻拨动来进行观察。
(4)将观察结果用文字或简图及时记录下来,看到什么画什么,要实事求是,不可凭空想象。
第3课《观察一种动物》
1.外部特征: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2对)、眼睛、口等器官。
2.应激反应: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3.运动方式:蜗牛的爬行本领很大(不仅可以在粗的树枝、细的棉线、竖直光滑的玻璃上运动自如),这与它的腹足有关。
4.生活环境和进食:蜗牛喜欢潮湿、阴凉的地方,往往在雨后出现;蜗牛用齿舌进食,喜欢吃植物的叶子和嫩芽。
5.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也叫鼻涕虫)、螺、蛤等。
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
给蜗牛营造的“家”要尽量接近蜗牛本来生活的自然环境:潮湿、阴凉、透气、有食物(鲜嫩叶子)、空间宽敞(蜗牛能到处爬,但又要防止它爬出来)、透明(便于观察)……
第5课《观察鱼》
1.形态特点:鱼有鳍(7个)、鰓、鳞片、头、眼、嘴等身体特征。
2.运动特点:鱼靠 鳍 运动
3.呼吸:鱼靠 鰓 呼吸
第6课《给动物分类》
1.分类要求:
(1)不遗漏
(2)不重复
(3)分类标准要客观且指向明确,否则分类结果会因个人感觉不同而出现难以判断的情况。
(如:按照“大小”给动物分类时,由于“大小”会受动态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来,动物它会动态生长;二来,每个人对“大小”的相对认识不同,有的人会认为鸡狗属于“大”,但有的人会觉得和老虎相比,鸡狗只能算“小”,可能有的人又认为应该算“中”,这种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的分类标准慎用!)
2.分类步骤:
(1)给动物编号
(2)确定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有没有脚、是否生活在水里等。
TOP
313#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主要内容.docx (, 下载次数:33)
TOP
314#


TOP
315#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思维导图和主要内容附上,敬请下载!
TOP
316#



专属 发表于 2022/4/17 22:24:17
这张思维导图做得比较全,陈老师很用心。
TOP
317#

回复 314楼专属的帖子

这张思维导图看起来很棒啊,我还不太会做思维导图,下次向你请教哦。
TOP
318#

回复 314楼专属的帖子

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要点突出,好用心。
TOP
319#

今天真的发不了帖子嘛?这个验证码错误好烦!
TOP
320#

回复 314楼专属的帖子

这张思维导图看起来很棒啊,我还不太会做思维导图,下次向你请教哦。
冥王星 发表于 2022/4/23 20:53:44
可以的,这次用的WPS做的,比较容易上手
TOP
321#

一年级《我们知道的动物》
班级活动:我们知道的动物有什么?40个同学,请说出不同的动物,以为这个活动很难,发现每个班都能做到不重复,学生的知识面很广!
TOP
322#

五年级《珍惜水资源》
看水表这个活动本来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学生会把每个小表的数字拆开,其实一个表里的是加起来算的。
为什么地球70%以上水覆盖,却还有地方干旱?是因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不是淡水资源少。
TOP
323#

五年级《解决垃圾问题》
垃圾分类是难点,有几类垃圾很容易混淆:
废旧衣物是其他垃圾不是可回收垃圾,纸巾和废旧纸张,前者是其他垃圾,后者是可回收垃圾,落叶是厨余垃圾。
TOP
324#

下一周结束第二单元,卷起来卷起来!
TOP
325#

第六次研修我分享的是《走进探究的科学课》一书,此书描述的对“探究”的认知,作者认为探究过程是一举多得的教学过程,它包括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包含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求实精神、革新精神、创造精神,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好学风,培养儿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都要在科学课的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一举多得。
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转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只能承担与完成教学一些科学知识与方法的目标任务,不能承担与完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任务。为了一举多得,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提出,迫切需要研究与推进的是科学探究,一节货真价值的科学课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关注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
比如一年级科学课《观察一杯水》,讲水,一定是让学生背会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液体是一种没有形状,有一定体积,会流动的物体这样几个概念。这些条目孩子们并不理解,因为体积、形状这些概念是八九岁儿童并不具有的,孩子们即使考试回答出来转过身也就忘掉。而在《观察一杯水》一课中,首先让儿童接触实际的水,去闻,去看,去摸,去常,通过各种感官输入关于水的信息,最后引入一个概念,像水这样的就是液体。儿童在直接感知中认识了水,也知道了什么是液体,他们就会把煤油、酒精、水银等都吸收到这个词的外延里来。这就行了,并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关于水和液体的这几个条目,一个孩子从亲身感受中知道了什么是水,什么是液体,尽管他不一定能背出定义,但他绝不会把液体这个词用错,而且他还会用类似的认知事物的方法去知道什么是气体、什么是固体。这就通过科学探究形成了科学概念。
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忽略的探究因素。例如《水的蒸发》一节中学生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烧杯中的水沸腾。学生观察到了水的蒸发,观察到了水的沸腾,完成了加热实验。这是科学探究活动吗?不,这只是一个水的加热的实验活动,或者说只是一个蒸发与沸腾的观察活动。
再来看,老师请1号同学把一勺食盐加入水杯,请2号同学搅拌,请3号同学观察,请4号同学记录;再请1号同学加盐……最后请4号同学汇报溶解了几杯食盐。这又是科学探究活动吗?依然不是。这些孩子所经历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观察实验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实验活动是彼此之间有联系的活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可能包含有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但它们又是不同性质的活动。观察活动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活动也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
诸如此类的溶解、加热等观察实验活动,都可以说是科学活动,但都不是科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精髓的“探究”的缺失。
在这些观察实验中,活动主体并没有进入“探究”的层面,活动本身也欠缺可以称之为“探究”的过程。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反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那就是普遍存在的忽略活动后期的交流研讨、甚至取消交流研讨的过程。
这也是我入职以来经历过的,我的师傅陈惠新在听完我的课后提出探究性不够,于是我努力改进科学课中的这份探究性,也从书中找到了提升探究性的方法。
TOP
326#

首先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参与,而非被动参与。道理很简单,如果学生是被动参与的,老师说一就做一,老师说二才做二,毋须动脑筋,也无所谓思维参与,那样的活动不会是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参与反映出学生有动机、有想法。自主参与则是更进一步的深入。 如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的实验,材料:一小杯白醋,一小包小苏打。活动:把小苏打倒进白醋杯里,观察。发现:白醋杯里冒出许多气泡……
问,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冒气泡?冒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大体上到此为止了,超出他们的水平了,无法思考下去、探究下去了
剩下的是老师的事了——演示给大家看,气泡里的是二氧化碳,产生新物质了。我们可以把活动改革一下,问有什么发现?这告诉我们什么?这不就告诉我们小苏打的一个性质:碰到白醋就会产生气泡,还告诉我们白醋的一个性质:碰到小苏打会产生气泡,还告诉我们可用这个性质来鉴别小苏打,还告诉我们可用这个性质来鉴别白醋。
不信?我们可以来试试——于是问题出来了——刚才我们加过小苏打、冒过大量气泡的白醋杯的液体还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课的主要活动开始了,每加一包小苏打,进行观察记录,一小包、一小包地加,共加4包,完成后,提出新的实验设想,领取材料,实际上后面就是一小瓶、一小瓶地加白醋,加了4小瓶。活动结束后交流汇总,这是探究活动。
把小苏打倒进白醋杯里,发现冒气泡了。这是一个实验观察过程,不是探究过程。把小苏打倒进白醋杯里,发现冒气泡了。咦,加小苏打会冒泡!我再加点试试,还真会冒泡。再加,泡少了,再加一点试试,不冒泡了。怎么不冒了呢……这才叫进入探究了。
TOP
327#

其次是活动空间,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预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小,或深入性自主活动空间不够。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原是一个活动空间比较大的活动,从小组制定计划开始,制定计划会涉及对能溶解多少盐的预测,预测又可能反过来影响到计划的调整。
例如预测能溶解比较多的盐,准备的盐不够,就得改为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预测还会影响实验过程与方法。如预测能溶解30克盐,那就会影响分几次加盐,每次加多少,第一次加多少盐等?如果计划分多次加盐,是每次等量加盐,是递减着加,还是递增着加?……这个活动空间比较大的探究活动,确实留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活动空间调整的余地。
但在许多课堂上,老师们以自己的详尽指导与安排,把这个活动这样设计,把这个活动的空间就压缩成了简单机械的活动操作与数字统计。把一个蕴含丰富内涵的科学探究活动,肢解成价值意义不大的教学一个能溶解多少盐的结果的活动了。试想一下,无论是加盐的、搅拌的、观察的、记录的、还是汇报的——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最终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之外,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长进与发展呢?
TOP
328#

第三个重要观察标志就是“交流研讨”,同样来自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研讨不起来,或者忽略、甚至取消交流研讨过程。为什么研讨不起来?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已经直接指证课的结论,研讨已属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了,是这样吧?忽略研讨,相当于告诉你结果。而科学确是在质疑、辩证中前进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这样的科学精神。
如我们的小缆车一节,以铁垫片重力拉动小车的活动,研究铁垫片数量与小车运动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老师作简要指导,学生小组实验活动,活动结束后,数据由老师汇总、整理在黑板上了——左边是垫片数量,右边是用时。接下去我们会做什么?我们会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什么?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垫片增加时,小车跑得快,垫片减少时,小车跑得慢。拉力大,小车跑得快;拉力小,小车跑得慢。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利小结下课了。
但是有探究意识的老师,会请每个学生自己整理8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这个整理过程中有什么?关注其他小组研究成果,比对自己组与其他的组的数据,这是一个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随后研讨整理后的这份数据,这里面有什么?起始垫片个数 4-7,递增个数,六个组等差,四个组等差1,一个组等差2,一个组等差3,二个组递变,一个组递增2-3,一个组递减2-1。还有一组与众不同的数据,我们持什么态度?科学家是不会放过它的,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的机遇,也有可能是一个重要问题的苗头。科学老师对这组数据也应该特别感兴趣的。而不应该撇开、绕过、忽略它。这组问题数据成为教学契机了,如果学生真把探究实验当作一回事,怎么会不关心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呢?学生所以不把交流研讨当回事,实际上是我们老师没把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当作一回事。所以要求教师把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学核心,把科学课的教学过程看作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把学生看作科学探究活动主体。
TOP
329#

不要超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也不要小看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学生好好设计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吧!
TOP
330#

博文小学陈佳老师以《科学教学中的“一举多得”》为主题,分享了阅读《走进探究的科学课》一书的体会。陈老师聚焦“科学探究”、“科学概念”等关键词,紧抓“学生主体参与状态”、“活动空间”、“交流研讨”各个细节,向我们分享了典型的探究式教学案例。陈老师认为此书案例经典而智慧,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小学科学教师人手一本,反复研读,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提炼和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