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1学年共同体陆国萍专帖(四五年级) [复制链接]

121#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TOP
122#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TOP
123#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TOP
124#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TOP
125#

回复 121楼陆国萍的帖子

原来小时是从北宋开始的,涨知识了
TOP
126#

回复 124楼陆国萍的帖子

晨钟暮鼓,终于懂这个成语的意思了
TOP
127#

回复 123楼陆国萍的帖子

圭这个字很形象,一把长长的尺子
TOP
128#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陆国萍 发表于 2021/11/7 21:53:12
学到了,历史的计时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TOP
129#

回复 125楼赵洁莹的帖子

是的,我也是才知道,古人真的很智慧。
TOP
130#

回复 126楼赵洁莹的帖子

成语有好些是古人的日常生活呀
TOP
131#

回复 127楼赵洁莹的帖子

日晷和圭表,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TOP
132#

回复 128楼专属的帖子

古人的计时总觉得很浪漫。
TOP
133#

用水计量时间
爱牛的容器是60毫升,所以我就改成了每60毫升水流出2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重复测量三次,时间基本都在23秒左右。
证明水的流速是均匀的,有规律的,所以可以利用水来计时。
水在流出的时候,水位也在下降,这会不会影响呢?
首先让学生预测,60毫升流出20毫升,40毫升流出20毫升,20毫升流出2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
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认为都是23秒左右。于是实验。
实验中发现,60毫升流出20毫升需要23秒47,40毫升流出20毫升需要35秒43,20毫升流出20毫升需要1分05秒68。时间在变长。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实验中发现,水流出的时候,水位高度下降了,水从流线状到后来的滴滴答答,越来越慢。猜测是水变少了,水压变小了,所以流速变慢了。
的确如此,水流速度和水量,水压,水位高度有关,那么是不是水不能用来计时了呢?
可是古人还是发明了水钟呀?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有的同学提到了不停的加水。
出示古代水钟图,在最上方的容器里,有两个口,一个注水口,一个溢水口。注水口能一直不停的加水,那溢水口呢?
学生马上明白,水多了让它流出去。
是的,注水口和溢水口保证了水位高度不变,从而保证了水的流速不变。
那水钟是不是完美了呢?有没有不足呢?
学生想到的是浪费水。其实天气也影响很大。北方冬天易结冰,需要给水加热,也就不方便了。
TOP
134#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TOP
135#

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希腊人制造了较为精巧的水钟。它的结构是这样的:贮水壶上部一侧有个小孔,多余的水可以从这个小孔溢出,这样就能保持固定的水平面,保持恒定的压力。水从贮水壶下部的小孔流出,注入受水壶。受水壶内有一浮舟。浮舟上装有“护钟神”——箭竿。受水壶中的水达到某一高度时,通过虹吸管使水注入旋转的平衡轮(它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转动),驱使一列齿轮转动,从而按照昼夜的长短把计时用的鼓状圆筒带到新位置。随受水壶水面高度的变化,“护钟神”就在圆筒刻线上指出时辰。这些刻线是不等长的,有些还是斜的,以便指示出冬季里一天的时辰。
TOP
136#

水钟是整个古代世界报时的标准方式,它于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水钟曾在雅典等城市成为一道常见的景观,如今在这些城市中已发现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钟”的遗迹。这种钟的运行由一块浮标控制,当水从底部的一个小出口慢慢流出时,浮标也一点点地下沉。浮标大概与一根圆杆相连接。圆杆在下沉时使指示柄随之移动。通向水井的台阶的磨损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给蓄水池倒满水。
TOP
137#

流动的水和燃烧的香为什么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尺子”呢?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因此,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TOP
138#

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
TOP
139#

我国古代对水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著名的例子是北宋初年(大约公元1086年)苏颂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学家苏颂按照宋朝英宗皇帝的诏令进行设计并于公元1090年建成的“水运仪象台”堪称中古时代中国时钟的登峰造极之作。
他的装置是一座天文钟楼,高逾30英尺。顶部有一架体积庞大的球形天文仪器,即浑仪。浑仪为铜制,靠水力驱动,用于观测星相。钟楼内放置天球仪,即浑象,其运转与上面的浑仪同步,故可随时对两者进行比较。钟楼前面是一座木阁,分5层各开一门,无论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木人出现。木人击鼓、摇铃、打钟、敲打乐器、出示时辰牌。所有木人都由巨大的报时装置操纵。这架装置则由巨大的枢轮提供动力,枢轮上有木辐挟持水斗,水从漏壶中滴入水斗,使整个仪器每个时辰前进一个水斗。
苏颂的大时钟从1090年起一直运转到1126年;随后被金朝拆开,运至北京,在那里又运转了几年。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是中古时代中国时钟制造的登峰造极之作;遗憾的是,在后来的100年里,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技术没有能够最终保留下来。
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六寸五分(约12米),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三层木结构建筑。全台由水斗、木轮、钩状铁拨等组成传动系统。它的计时部分原名“昼夜机轮”,是一具精巧的水钟。在这里,苏颂使用了相当于现代钟表中的擒纵器的一系卡子和枢轮杠杆装置,通过大小齿轮的啮合控制水斗转动和枢轮运轮运转速度。整个计时部分共有五层木阁:第一层是昼夜钟鼓轮。轮上有三个不等高的小木柱(起凸轮作用),可按时拨动三个木人的拨子,拉动木人手臂,一刻打鼓,时初摇铃,时正敲钟。第二层是昼夜时初正轮,轮边有24个司辰木人,表示12个时辰的时初、时正,相当于24小时。该轮上的24个木人随着轮子转动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第三层是报刻司辰轮,轮边有96个司辰本人,每刻出现一人。第四层是夜漏金钲轮,可以拉动木人按更序法钲,报告更数,并且可以按季节调整,以适应昼长夜短的变化。第五层是夜漏司辰轮,轮边设38个司辰木人,木人位置可按季节变动,从日落到日出按更序排列。
苏颂主持制造的这架水运仪象台,不仅继承了我国汉、唐以来的天文学和机械学上的成就,同时还有创新。昼夜机轮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它所用的擒纵装置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机械钟的祖先。
TOP
140#

西方发现最早的沙漏大约在公元1100年,比我国的沙漏出现要晚。我国的沙漏也是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刻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时间来计量时间。我国还曾有过日晷、漏刻等计时器,但由于日晷只能在白天和晴天使用,而这种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
TOP
141#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这种沙漏脱离了辅助的天文仪器,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由于无水压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确。
TOP
142#

沙漏的方便之处是,上下两个沙斗可互相倒过来使用。沙漏也有难于解决的缺点,沙砾流动时易堵塞,不过古时西方的沙漏用沙有一个秘方可解此弊,:他们先用大理石的粉屑放在酒中煮过九次,撇去浮沫放在阳光下晒干后使用可不使沙漏堵塞。但是沙漏计时的准确性毕竟比滴水漏刻差,故使用没有滴水漏刻那样普遍。此外,沙漏须用玻璃容器才能看清沙存量的多少,中国的沙漏大多是用陶器,不能看清存沙量的多少,这也可能是沙漏在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普及的原因之一。
TOP
143#

影响时间沙漏的因素包括:填充物的多少、玻璃球内壁的曲线形状(沙漏正置和倒置的计时长度有细微差别)、颈部管道的宽度、填充物的类型和质量。最早的沙漏曾经使用墓穴大理石研磨粉、铁屑和蛋壳粉。而现代的沙漏一般使用人工制作的玻璃珠。 根据德国沙漏制造商KOCH的说明文档,30分钟沙漏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分钟以内,1小时沙漏的误差在5分钟左右。注意:它并不是可以与现代计时仪器的精度相比拟的计时仪器。
TOP
144#

沙漏的方便之处是,上下两个沙斗可互相倒过来使用。沙漏也有难于解决的缺点,沙砾流动时易堵塞,不过古时西方的沙漏用沙有一个秘方可解此弊,:他们先用大理石的粉屑放在酒中煮过九次,撇去浮沫放在阳光下晒干后使用可不使沙漏堵塞。但是沙漏计时的准确性毕竟比滴水漏刻差,故使用没有滴水漏刻那样普遍。此外,沙漏须用玻璃容器才能看清沙存量的多少,中国的沙漏大多是用陶器,不能看清存沙量的多少,这也可能是沙漏在中国没有像西
陆国萍 发表于 2021/11/15 6:41:37
那沙漏流速是均匀的吗?
TOP
145#

回复 144楼王家东的帖子

我觉得是不均匀的,沙子多的时候是流速快,少的时候流速慢,跟水流一样。
TOP
146#

摆钟哪里还有呢,需要观察摆钟的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依据原理应该是每分钟69次。
TOP
147#

于是先让学生做摆的实验。实验中每组学生自己设置的摆绳长度不同。
TOP
148#

测试时强调从起点开始再回到起点为一次摆动。
TOP
149#

每次摆动的幅度一样。
TOP
150#

小组分工明确:计时员,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