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谣言粉碎机 [复制链接]

181#

任何人都可以适当喝酒

喝酒过程中会获取酒精影响重要器官功能,而且部分人群喝酒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特别是孕妇喝酒会对胎儿不利,可能还会导致女性流产,胎儿畸形。而患有肝脏严重疾病的人喝酒,肝脏病变发展速度会加快。
TOP
182#

骨折后喝骨头汤好得快?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宋文珍 魏瑶瑶
近日,一位老人陪孙女玩儿童滑梯时不幸摔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新闻上了热搜,骨骼健康一时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发生了骨折,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在感到疼痛但不确定是否骨折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移动,因为如果骨折后强行进行步行、跑步等运动会加重伤势。

其次,轻度骨折或者微骨折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使用石膏或者支架进行固定,防止骨头错位等二次伤害,之后骨骼即可逐渐自行痊愈;而相对更加严重的骨折则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

再次,进食补充营养也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骨头汤具有“长骨”作用,而研究表明饮用大量骨头汤会导致尿酸、血脂增高,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多吃牛奶、鸡蛋等含钙高的食物有助于骨骼的痊愈,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如何避免骨折?

第一,老年人作为骨折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尽量定期到医院检查骨密度,出现异常时尽快遵从医嘱用药治疗,避免发生骨折情况。

第二,生活习惯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影响。如吸烟、酗酒、饮用碳酸饮料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坚果类、海产品、绿叶菜等对骨骼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在日常饮食中也要避免过量食用腌制食品及过于咸的食品。

第三,有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能过量运动,每天保持30~45分钟的中等速度步行,每周进行1小时左右如羽毛球、广场舞等稍微剧烈的排汗运动即可。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代谢性骨病科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骨健康在线杂志主编程群
TOP
183#

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6月“科学”流言榜



  • 来源:科普中国


[p=null, 2, left]新冠病毒可通过进食蔬菜、水果和肉类等食物传播?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三文鱼能感染新冠病毒并传染给人?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6月“科学”流言榜,为你一一揭开真相。[/p]





TOP
184#

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代小佩  
  在近期大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妈妈周春红每晚逼着儿子朱朝阳喝热牛奶的情节,令不少网友印象深刻。现实中,不少人也有睡前喝牛奶的习惯,因为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是,牛奶助眠的原理是什么?如果不是,牛奶助眠的说法从何处而来?

  牛奶中的L-色氨酸促进催眠物质的分泌

  “牛奶中含有L-色氨酸,这种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分泌5-羟色胺与褪黑激素。”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汕头大学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5-羟色胺与褪黑激素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睡眠。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最早是在血清中发现的,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集中在脑干中缝核。经研究,5-羟色胺必须经过相应的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至今人们发现了5-羟色胺7个亚家族,14个亚型,5-羟色胺通过激活不同的受体而发挥不同生理作用。

  曾有人分别破坏大鼠中缝核的头部和尾部,均发现大鼠的睡眠减少。“这说明5-羟色胺有利于睡眠,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李韵说。

  还有研究发现,5-羟色胺有维持觉醒的作用。“睡觉需要睡眠压力,即想要睡觉的感觉。清醒的时间越长,想睡觉的感觉就越强。相反,如果一直是昏昏欲睡的状态,入睡就比较难。”李韵说,5-羟色胺有利于维持清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睡眠压力。

  此外,5-羟色胺还被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这是因为5-羟色胺分泌不足时,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的产生。“从心理因素上讲,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会影响睡眠质量。”李韵说。

  而褪黑激素则对睡眠起直接的作用。“天黑或是灯光变暗,视网膜接受的光线减少,褪黑激素分泌就会相应增加,促进入睡。根据生物节律,晚上10点钟以后,褪黑激素分泌会增加,增加困意。”李韵表示,晚上看手机、电脑等,会接触比较多的蓝光,大脑就误以为依然是白天,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韩国首尔三育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晚上挤的牛奶中含有更多的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焦虑。

  摄入量微不足道,效果微乎其微

  “从理论上讲,牛奶中的L-色氨酸能够产生促进睡眠的物质,喝牛奶有助于睡眠。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从一杯牛奶中获得的L-色氨酸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无法产生足够的5-羟色胺和褪黑激素让我们睡得更香。”李韵说。

  专家表示,如果均衡饮食,一般不会存在L-色氨酸缺乏的状况,没必要专门通过喝牛奶补充L-色氨酸。

  那为什么存在“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这一说法?

  这是因为喝牛奶容易产生饱腹感,吃饱后就比较容易犯困。“这是因为吃饱后,血液回流至胃部,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容易犯困。”李韵强调,睡前吃太多不利于睡眠。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睡前喝牛奶通常是喝热牛奶,这会让人感觉到放松、舒服,从而缓解一部分焦虑的情绪。也有人认为,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要注意的是,睡前喝牛奶太多,就跟喝水喝多了或是晚上吃太多西瓜一样,增加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概率,从而影响深度睡眠。”李韵说。

  另外,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高,睡前喝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睡前喝一杯150毫升左右的脱脂或是半脱脂牛奶,对体重影响不会太大。”李韵表示,最好在睡前1个小时左右喝牛奶。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有些人不适合喝牛奶。“不仅睡前不要喝,平时也要少喝。”李韵表示。比如,容易腹胀的人,很多人喝牛奶会肚子胀,影响睡眠;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容易拉肚子;做过腹部手术的人也不适宜喝牛奶;喝牛奶会促进胃酸分泌,所以有消化道溃疡、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的人要避免喝牛奶。此外,对牛奶过敏、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也不宜喝牛奶。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讲牛奶中的L-色氨酸有助于产生催眠物质,但从牛奶中摄取的L-色氨酸十分有限。而且,有些人并不适宜喝牛奶。”李韵说。
TOP
185#

夏天少喝饮料 但不是因为这些理由



  • 来源:科技日报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喝点饮品消除暑意。矿泉水、奶茶、苏打水、果汁……种类繁多的饮料让人眼花缭乱,同时关于这些饮料的一些传言也流传甚广,矿泉水喝多了会缺钙,无糖饮料会致癌,喝果汁能排毒……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视觉中国供图

  无糖饮料会致癌?

  说到无糖饮料,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人工合成的东西,吃了有害,它们致癌的说法也一直流传。

  其实,无糖饮料是用甜味剂制成的。由于甜味剂很容易溶解在水里,而且也非常稳定,它能产生甜味,但几乎不会产生能量,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甜味剂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已长达100多年。

  从国际范围来看,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只要是按规定使用甜味剂,它都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喝苏打水会腐蚀牙齿?

  苏打水是这几年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饮品。但很多人担心喝多了会腐蚀牙齿。

  苏打水是一种含有小苏打的饮料,这也是大家担心腐蚀牙齿的原因。不过,苏打水并不会在口腔停留很长时间,牙齿更不会长久泡在苏打水里,所以苏打水并不会腐蚀牙齿。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喝的是含糖的苏打水,糖倒是更容易让你长蛀牙。

  喝果汁能排毒?

  果汁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健康饮品”,但这完全是误解。果汁,可能算不上健康。

  一方面,和新鲜水果相比,果汁制作过程中去掉了其中的膳食纤维和部分营养素,其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也受到不小的损失。另一方面,果汁中的糖属于游离糖,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即使是纯果汁也不能多喝。

  至于“排毒”,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所有的“排毒”饮食其实是既没有必要,也是无用的,甚至还可能有害。有些人把喝果汁后腹泻,当做是“排毒”的表现。这其实是因为果汁中的果糖太高,或者不卫生导致的。

  喝酸梅汤能解油腻、减肥?

  酸梅汤是北方流行的饮品,不少人撸串的时候都喜欢来一杯酸梅汤,认为能减肥、解油腻。

  酸梅汤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不过,它并不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而且,酸梅汤虽然好喝,但里面的糖分可不低。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中大约有白糖50克左右。多喝不仅不能减肥,还会让你长胖。

TOP
186#

这些网红“声音”是如假包换的伪科学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 晔  
胎教音乐能开发创造力,特定频率声波可提高免疫力?
 阿尔法声波刺激海马体,可以提高记忆力;delta声波30秒可以快速入眠;特定频率的声波能提高免疫力……

  打开某短视频软件,许多这样的短视频扑面而来,视频博主们说得煞有介事,让人不得不信。记者亲自体验了一下,听了视频中播放的声音,并无特别的感觉。在评论区,有的网友表示,听听特定的声音就能健脑,这些声波不可能这么神奇;也有人表示,这些说法是有依据的;还有很多人在怀孕时把播放音乐作为胎教的重要内容。

  那么大脑与外界的声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过了一定年龄,是否有些声波我们就听不到了?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元魁博士。
TOP
187#

误区:胎教音乐能开发孩子创新能力

  真相:大脑没有创新中枢,不如听爸爸声音有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准妈妈、准爸爸喜欢用音乐进行胎教,对此,杨元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孩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如果采用音乐来进行胎教,由于音乐有大量中高频声波,在穿透羊水到达子宫内部时,孩子其实听到的是噪音,因此用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而爸爸的声音比较低沉,穿透羊水以后对孩子来说更加容易辨识,所以爸爸多跟孩子说说话是有效的胎教方法。

  而在孩子出生后,对大脑的训练和开发显得很重要。

  “仔细想想,孩子在出生后短短一年左右就能学会说话,一岁半的时候甚至可以开始跟家长顶嘴并随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可见人的大脑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杨元魁说道。

  科学家从脑科学的角度把人的智能发展分成了许多种,但这些能力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界限,只是有一些能力发展得更早,有一些发展得稍晚;有一些发展得比较快,有一些发展得比较慢。最重要的能力是在个性化的、不同背景下的、针对不同目标的决策和创新能力。

  杨元魁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决策能力的不同,因为人脑的决策网络是不一样的,比较好的决策和创新的能力是很多能力的综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可以刺激大脑,让孩子的创新能力更强呢?实际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至少科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简单且安全合适的方法。

  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创新中枢”,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全脑网络的协同工作能力。善于创新的人,其全脑网络更加优化,连接更为广泛,脑的整体工作效率比别人更加高效,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消耗的能量更小。

  人脑可以分为6个功能网络,跟创新相关的主要是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凸显网络。默认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产生,执行控制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评估。研究表明,创新的认知过程需要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的共同协作,而凸显网络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TOP
188#

误区:声音提高免疫力,无损音乐一定好听

  真相:高频声波有害,长期听或损伤孩子听力

  杨元魁表示,用声音提高免疫力是典型的伪科学,某些声音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还有害。

  比如有人听了刮搪瓷碗的声音就很抓狂、烦躁,是因为这些声音的上频率太高,对大脑是有害的。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波长的声音只有青春期的孩子能听见,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的人都听不到。

  “人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到2万赫兹,但是过了青春期,大多数人就听不到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了。”杨元魁解释说,由于自然界中很少有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基于“用进废退”的原则,人脑自然而然地就放弃了这部分功能。

  网上有许多音乐产品下载或销售,有的号称是无损音乐,而无损音乐其实是保留了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根本听不出来,除非是经过专门音乐训练或天生是“金耳朵”的人。

  杨元魁告诉记者,有一些特殊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能达到16000赫兹以上,所以部分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经过训练后可保留这种能力。此外,曾有一些16000赫兹以上的手机铃声在中学生群体中特别流行,因为只有他们能听到,而老师和家长听不到。

  不过,杨元魁并不建议长期听这样的高频声音,“因为声波对大脑有反向调节作用,频率越高能量越集中,长期听这样的声音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此外,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目前市面上许多的高频声音接收装置为了提升信号接发性能、改善声音品质,不断提高电磁频率,造成能量偏大,长期佩戴这样的装置对人体或有伤害。

  杨元魁解释说:“电磁波有一定的趋肤深度,同一频率的电磁波对不同材料的穿透深度也不一样。如果贴身使用某些音频设备,由于低频的电磁波进不了皮肤下面比较深的地方,只能在皮肤表面或浅层聚集,容易形成热效应;而高频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化学效应产生的。”

  延伸阅读

  白噪声催眠: 有科学依据,但并非对所有人有效

  由于都市人群夜生活增多、加班熬夜现象普遍、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国内某电商平台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至8月,90后人群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118%。

  相比口服保健药物等方法助眠,听阿尔法声波快速入眠这个说法,由于不涉及药物副作用,因此很吸人眼球。

  “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需要当事人自己调整好临睡前的心态。” 杨元魁介绍说,阿尔法声波的频率为8—13赫兹,这个频率正好是人脑电波的放松节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能有助于很多人放松情绪和帮助入眠。

  也有人把阿尔法声波称为“白噪声”,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下雨声、流水声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各大音乐平台上,也有专门的“白噪声”下载。

  但是听多久的“白噪声”才能入眠则没有普遍的标准,“这跟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就是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是否能够慢慢开始集中,如果反复回忆白天工作中的事肯定还会失眠。”杨元魁建议,在睡前可以做一下正念冥想,比如抛却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呼一吸中,这样人很快就能放松下来,大脑也会放松下来,这可以缓解压力并且助眠的效果会更好。

  “把意念集中在当前做的事情上,也叫做关注当下。” 杨元魁说,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助眠,还能缓解压力、降低焦虑,对成年人进行训练后对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很有帮助。
TOP
189#

骨折后喝骨头汤好得快?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宋文珍 魏瑶瑶
近日,一位老人陪孙女玩儿童滑梯时不幸摔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新闻上了热搜,骨骼健康一时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发生了骨折,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在感到疼痛但不确定是否骨折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移动,因为如果骨折后强行进行步行、跑步等运动会加重伤势。

其次,轻度骨折或者微骨折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使用石膏或者支架进行固定,防止骨头错位
上虞王飞 发表于 2020/8/1 14:17:23



不是说骨头里的骨髓有大量的钙,补钙的,这是谣言吗?
TOP
190#

夏天少喝饮料 但不是因为这些理由



  • 来源:科技日报


[col
上虞王飞 发表于 2020/8/1 14:19:09


很有用的谣言粉碎机,实用性高,👍
TOP
191#

回复 2楼上虞王飞的帖子

我喝酒就是上脸的,他们还说这样是会喝,还好我不喝的,
TOP
192#

回复 3楼上虞王飞的帖子

这个谣言在农村流传甚广啊、
TOP
193#

农夫山泉厂被农夫山泉水淹了?



  • 来源:腾讯网


[p=null, 2, left]近日,网传农夫山泉新安江厂被淹,大自然的搬运工被淹了?[/p][p=null, 2, left]7月8日9时起,新安江水电站开启9孔泄洪闸泄洪,系建成61年来首次。泄洪流量6600立方米/秒,总出库流量7800立方米/秒,泄洪半小时相当于1个西湖(储水量1400多万立方米),约等于12个大明湖(储水量120万立方米)。有网友笑称,这泄的哪是洪水,分明是农夫山泉和几十上百元一斤的千岛湖特产包头鱼啊![/p][p=null, 2, left]于是被网友戏称为:这泄的不是流量而是每秒1000万瓶农夫山泉。[/p]

[p=null, 2, left]其实,从1996年成立至今,农夫山泉始终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灌,现已成功实现了对中国十大优质水源地的提前布局。[/p][p=null, 2, left]十大水源分布在中国各个不同区域,不仅能全面覆盖全国市场供应,并能有效缩短运输半径,有助于减少产品从生产线运送至货架的时间,控制物流开支,保障利润水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没有农夫山泉喝![/p][p=null, 2, left]多年未遇的泄洪固然“壮观”,但泄洪事件本身不应成为趣谈。毕竟泄洪背后,实为降低洪灾风险的无奈之举,事关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p]
TOP
194#

关于火星的这些真真假假你搞清楚了吗?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张晔


[p=null, 2, left]国家航天局日前宣布,计划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择机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天问一号将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p][p=null, 2, left] 对于许多人来说,亿万千米外的火星既熟悉又神秘,许多科幻大片都以火星为背景拍摄,科学家也在设想让人类移民火星,但是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人是否到访、火星的气候、辐射等环境以及火星与地球关系等,真真假假的传闻始终是网络的热门话题之一。[/p][p=null, 2, left] 每过几年就有人宣称在卫星拍摄的照片中发现火星有生命存在的迹象,或是宣称火星是外星人的基地;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还有消息说火星附近有一颗小恒星,一旦靠近地球其巨大辐射将对人类产生伤害;以及部分外媒报道说,8月份火星将非常靠近地球,届时夜空中将出现肉眼可见的两个月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p]

视觉中国供图

TOP
195#

假 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惊现人骨

真 现阶段火星环境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火星曾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6月16日,据外媒报道,近期一张关于火星表面的照片突然出现在网上,并有人称在照片上发现了一块人骨,有人以此宣称火星曾有生命出现。

在此之前,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位科学家声称,他找到了可以证明火星上存在“昆虫或爬行类”生命的照片证据。但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和以往的那些所谓“发现”一样,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生命。

“生命需要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才能生存,以地球为样本,少不了宜居的环境、液态水、大气、磁场、能源等。”季江徽告诉记者,火星与地球一样,都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金星到火星之间),也就是说距离太阳不远不近的位置。

从比较行星学来看,火星与地球相比,某些地方是十分类似的,比如与太阳的距离,火星稍远一些,相距1.52个天文单位;大小相近,火星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自转周期与地球几乎相同,平均一个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多,人类感受的一天几乎没有变化;火星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与地球的相近,因此火星也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四季更迭,只是季节长度约为两倍。

“但是,火星环境也有其严酷的一面,不利于人类生存。”季江徽说,一是火星大气稀薄,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大气稀薄带来的后果是很难形成温室效应,导致火星温度低,地表平均温度为零下55℃,而且大气中水分子逃逸到外太空,从而使火星越来越干燥。

此外,寻找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液态水也是重大挑战。季江徽告诉记者,火星大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95.3%),氧气含量极低,约为0.15%;而地表类似于荒漠,2019年10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稳定的液态水。通过“火星快车”号遥感探测表明,火星地表之下存在着液态湖泊。

“我们不能否认火星没有生命,也不能回答火星过去有没有生命,更不能回答地球的生命是否来自于火星,但是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现阶段火星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季江徽说道。
TOP
196#

假 火星附近小恒星辐射爆发

真 火星只有两颗卫星不可能产生巨大辐射

近日,一条关于“火星的小恒星将靠近地球,产生巨大辐射后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一定要关闭手机”的消息在一些社交平台传播。

“太阳系目前只发现一颗恒星,那就是太阳,所有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在季江徽看来,这是一条很低级的谣言。

他告诉记者,火星与地球非常近,如果火星附近存在一颗小恒星,那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小恒星也存在于地球附近,无需等它靠近,地球已经能感受到双恒星对地球带来的影响。

双恒星或多恒星系统在宇宙中并不少见。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α星(南门二)就是一个三星系统,其中半人马座α星A和半人马座α星B组成双星,在距离AB双星13000个天文单位处有一颗红矮星:半人马座α星C,又名比邻星,离我们太阳系约4.2光年。

“双恒星系统对行星影响非常大,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季江徽介绍说,前几年非常火的一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男主人公驾驶的飞船经过黑洞时,被巨大的潮汐力撕扯变得粉碎。双恒星之间也会有强烈的潮汐力,如果行星靠的很近,不仅会让行星发生形变,行星的大气也会被撕扯、剥离,所以行星距离双恒星太近也不可能有液态水存在于星球表面。

如果谣言说的是火星的卫星,这个卫星是真实存在的。目前已发现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这两颗卫星形状不规则,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是被火星俘获的小行星。

但火星卫星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辐射,也不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手机通讯。目前,已知太阳的耀斑爆发会对地球电力和通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859年,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在观察太阳时,第一次观测到太阳耀斑。在此后大约18小时,地球上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磁风暴:世界各地都观测到极光,其亮度甚至可以阅读报纸;而电报机会在断开连接的情况下,因为感应电流引起震动。

如果今天发生这样的事件,大量电力和电子基础设施将遭受毁灭性的影响,造成损失可能高达数万亿美元。
TOP
197#

假 8月火星靠近地球将现“双月”奇观

真 火星“大冲”常有,亮度难比月亮

据外媒报道,近期网上有消息称,8月28日,火星将非常靠近地球,届时夜空中将出现肉眼可见的两个月亮。据称,如果错过机会,人们要再等2287年,才能再看见这个天文奇观。

其实,这则消息是每年8月就会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假消息。

“火星非常靠近地球的现象在天文学中称为‘冲’,每隔大约26个月,都是火星距离地球较近的时候。”季江徽说。

冲日是火星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的状态。此时,地球恰好居于太阳和火星之间。

火星到地球的距离近距离约为5500万千米,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千米。两者之间的近距离出现的频率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2003年的8月28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约5576万千米,是6万年来最近的一次。

2018年火星大冲时,和平时相比,在夜晚肉眼看火星时会觉得火星亮了一些,因此就出现了火星像第二个月亮的说法。2020年10月13日的火星冲日,火星和地球最近时不到6300万千米,虽比不上2018年的火星大冲,这已经算是非常接近了。

但季江徽指出,火星在空中肉眼可见的大小不可能像月球一样。如果是这样,考虑到地球、火星及月球之间的引力,人类就可能面临大麻烦。

一般来说,火星和地球距离近的年份是最适合发射飞船探测火星和在地面对火星观测的时机。因此,我国天问一号也选择7月下旬到8月上旬间发射。
TOP
198#

经常使用保鲜膜会致癌,?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马爱平


[p=null, 2, left] 保鲜、防止水分流失、防串味儿……保鲜膜实属居家必备产品。夏天来了,保鲜膜的使用率更是大大增加。近日,有传言表示经常使用保鲜膜会致癌,这则传言是真的吗?[/p][p=null, 2, left] 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阮光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只要符合《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9685—2016)等相关国家标准的产品,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更不会致癌。[/p]

TOP
199#

PVC保鲜膜安全问题主要聚焦两方面

阮光锋介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品保鲜膜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聚乙烯(PE或LDPE)材质,主要用于水果、蔬菜、猪肉等生鲜食品的包装;第二类是聚偏二氯乙烯(PVDC)材质,主要用于肉类熟食的包装;第三类是聚氯乙烯(PVC)材质,可用于食品包装。

公开资料显示,材质为聚乙烯和聚偏二氯乙烯的食品保鲜膜是无风险的,可以安全使用。对于材质为聚氯乙烯的食品保鲜膜,网上有说法称,其中含塑化剂会致癌。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

“聚氯乙烯是以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大家常担心的PVC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即氯乙烯单体和塑化剂是否有害。”阮光锋说。

阮光锋表示,聚氯乙烯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评定的3级致癌物,基本不用担心。3级致癌物为动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或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而氯乙烯单体则是的1级致癌物,是证据比较充分的人类致癌物。

我国标准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81-1988)规定,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种氯乙烯单体的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千克。另外,《食品法典》也制定了氯乙烯单体在食物中的指引限值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

“通过这些严格的规定,我们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尽可能低。因此,如果购买PVC塑料,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阮光锋说,PVC在受热时并不会产生氯乙烯单体,而是产生氯化氢气体,并导致塑料的变形和变色。产生的氯化氢基本会挥发或者溶解到液体中,非常微量,安全性也可以放心。

塑化剂又称为增塑剂,在聚氯乙烯塑料中有广泛的应用。塑化剂中应用较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类物质有上百种化合物。国家标准规定,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从包装材料进入到食品中的量不能超过1.5毫克/公斤。

“塑化剂的安全性还是取决于吃了多少,以及吃了多久。只要符合国标食品包装材料标准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那些违法违规产品则可能存在滥用或迁移量超标的问题。”阮光锋说。
TOP
200#

溶解于油脂、酒精中会有一定风险

在生活中选购保鲜膜产品时,专家强调,首先要购买正规卖场出售的正规厂家的食品保鲜膜,尽量购买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材质的食品保鲜膜,并且看清各种组成成分。

“那些违法违规产品,可能存在滥用或迁移量超标的问题。因此要尽量购买正规卖场出售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保鲜膜。”阮光锋提醒,国家对塑料产品都有严格的质量规定,只要是正规产品,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同时,要避免和油脂、酒精类食物同时使用。虽然PVC材质的食品保鲜膜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无风险,但其不能用于油脂、酒精类食物,因为塑化剂溶解于脂肪、酒精中,会有一定风险。”阮光锋说,塑料制品尽量不要用来盛放、储存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塑化剂可以溶解于脂肪中,如果油脂多,塑化剂的溶出可能更多。

除此以外,要避免高温加热。“不管是食品保鲜塑料盒,还是保鲜膜,都不提倡和食物一起高温加热,除非保鲜膜特别标明‘可用于微波炉’,或标明了可耐受的温度。”阮光锋说。

专家提醒,各种保鲜膜所标注的最高耐热温度不同,有的相差10℃左右,微波炉内的温度较高时会达到110℃左右,消费者必须严格按照保鲜膜包装上标注的温度加热或者选择耐热更好的保鲜膜。

目前实施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国家标准,不仅对保鲜膜种类、使用原料和使用添加剂作出了明确规定,还对各种保鲜膜的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按照国标的要求,可用于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必须标注“食品用”字样;聚氯乙烯保鲜膜仅适合用于包装生鲜食品,应标有“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警示性语言;其他类别的保鲜膜,如可用于微波炉加热,应注明“可微波炉使用”、加热方式及最高耐热温度。

阮光锋强调,塑料制品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每一种塑料性质和使用条件都是有差异的,合理使用才能更好的保障安全。塑料制品一般都不是非常耐高温,温度较高时可能析出有害物质,因此平时使用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
TOP
201#

炎炎夏日,7月谣言榜火热出炉




  7月,天气炎热,暴雨频发,一波传言趁机来袭。近日,南方持续降雨导致水位上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受灾,据此,有人表示,“今年是庚子年,更是白元年,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太阳风、离子流更猛烈地扑向地球,所以灾害频发……”还有人认为,“全球气温不平稳,北极地区温度升高是导致我国南方暴雨不断的直接原因”。除了关于暴雨成因的传言,随着气温的升高,一篇《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的文章开始在朋友圈流传;“疫情期间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量,需要静置2个小时再使用”,1种疫苗可预防多种癌症等传言又卷土重来……这些传言是真的吗?就此,相关领域专家做出了科学解答。

TOP
202#

谣言一

  庚子年、白元年可引发地质、气象灾害

  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引发网友热议。同时一则信息在各大微信群被大量转发,“下面是国家气象局退休专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地面指挥李俊英教授的帖子,转发供各位参考。2020特别提示:今年,真正的天道轮回,我们遇到了60年小轮回的庚子年,更遇到了180年周期白元年,太阳、地球、木星、土星和银河面并到了一条线,让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太阳风、等离子流更猛烈扑向地球。接下来几个月是并线最高峰,可能全球还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灾害……”这则谣言中,“专家的科普”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真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在中国气象局发布会上回应:“‘退休专家’我们单位查无此人,帖子里讲到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缺乏科学依据。”

  近日,记者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网站首页看到,“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水平极低,没有爆发C级以上耀斑”“预计未来3天,太阳活动水平极低,爆发C级以上耀斑的可能性低。”并未出现传言中的异动。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宰,能对地球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只能是太阳,土星、木星的影响微乎其微,来自银河系的影响更是不值一提。”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说,目前,太阳整体上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阶段,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约50亿年里也将保持这样的状态。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把两种不相干的事实扯在一起,引出一个谬论,是一种典型的伪科普逻辑。
TOP
203#

谣言二

  北极高温导致我国南方暴雨频发

  除了天象,今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再创纪录,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南方的强降雨和北极的温度升高有关系,并表示北极地区接连出现的创纪录高温是导致这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的主因。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北极的创纪录高温和我国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联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

  宋连春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北极地区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导致很多极端事件发生,比如极端的高温事件和极端的降水事件。

  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暴雨日数、降水极端性、高温日数明显增加,干旱的地区也在增加。“这样的一些事实表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至于今年北极的气温创历史纪录,这是一个事实。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摄氏度也是破纪录的。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北极的创纪录气温和我国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联系。”宋连春说。

  宋连春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不能说单次的极端天气事件是气候变化直接的结果,但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TOP
204#

谣言三

  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

  目前在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表示,日常生活中,体格好的人容易得大病,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虽然小病不断,但总是没那么容易得大病。夏季,全国各地的气温一路攀升,而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

  真相:“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是不对的,更恰当的描述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有中暑风险,体格好的人也不例外。”知贝医疗成人内科医生、国际认证泌乳顾问万怡表示。

  万怡说,中暑的专业名称叫热射病,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其一是经典热射病,也称非劳力性热射病,是指任何人暴露在高温下出现的严重中暑症状。“经典热射病容易发生在儿童、孕妇、年老体衰、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身上。这类人群体格相对较弱,稍不留神就容易‘躺中’。”万怡说。

  万怡说,另一种是劳力性热射病,这种类型的中暑除了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通常还需要人进行剧烈运动或劳作,典型人群是运动员、刚开始训练的新兵、建筑工人和外卖小哥等,一眼看上去都是精壮的中青年。但这并不能说明体质好的人就容易中暑。国内的部分调查显示,因中暑死亡的患者中,大约一半是在住所发生中暑,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中暑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龄是61.5岁。

  “据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长期居家的体弱人群才是中暑发病的主力,发病后的死亡率也高得多。”万怡说。
TOP
205#

谣言四

  疫情期间自来水要静置2个小时以上再用

  “市水业集团提醒:疫情时期,自来水在处理过程中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了氯气的注入。请大家在用水时,特别是烧开水、煮饭前要把水提前接出来,最少静置2个小时以上再用。”近日,受疫情影响,一则自来水注入大量氯气的信息在乌鲁木齐当地的微信群里被大量转发,这则消息也让不少市民对自来水的质量表示担忧。

  真相:乌鲁木齐水业集团表示,此消息不实。疫情防控期间,乌鲁木齐市各制水厂出厂水余氯(消毒剂)控制在0.6—1.0毫克/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能有效保障自来水在管网运输中的持续杀菌能力,完全不会影响健康,更无需“最少静置2个小时以上再用”。

  据了解,加氯消毒方式是国际公认、普通使用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消毒方式。目前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出厂水余氯限值规定为0.3—4毫克/升。

  乌鲁木齐水业集团营销服务部主任工程师王俊峰说,在自来水里添加氯是为了保证水里面的微生物不会复生。而各制水厂氯气投加量的调整是根据水源及管网水质的监测情况,并在国标范围内进行的。

  “自来水中略带氯味属于正常现象,完全不影响健康。乌鲁木齐市自来水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市民可以放心饮用。”王俊峰说。

  目前,乌鲁木齐市每月持续对地表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调蓄水进行严格把控、检测,各项水质指标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并定期通过乌鲁木齐水业集团客户服务微信平台公示水质检测数据,保障全市正常安全供水。
TOP
206#

谣言五

  1种疫苗可预防12种癌症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某医疗集团发布“DCV癌症疫苗”,98000元注射一针,可以预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种以上的癌症。文章表示,WT1基因是诱发肿瘤的基因,人类所有的癌症都与这个基因突变有关。诺贝尔生态医学科学研究院发现了抑制WT1基因突变的路径,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让人体产生抑制WT1基因突变的记忆T细胞,这种记忆T细胞让人体产生免疫。

  真相: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支修益表示:“什么癌症都能治?从这句广告词就可以判断是伪科学。”

  支修益说,单就肺癌来说,就有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之分;非小细胞肺癌又包括鳞癌、腺癌、鳞腺癌和大细胞癌;有些癌是来源于上皮细胞,有些癌是从间胚细胞层来的……光是预防肺癌一种都不太可能,别说一起预防12种癌症了。

  专家表示,“DCV癌症疫苗”产品说明中提到的控制广谱WT1基因就可以预防癌症,目前是不可能的,所谓的“万能基因”纯属子虚乌有。

  “无所不能、包治百病”是面照妖镜,特别是对于发生机理复杂的恶性肿瘤来说,一种疫苗更不可能“以一敌十”。

  “这类伪科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事件。如果它是真事,就应该有具体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数据,并在国际或国内肿瘤大会上进行成果展示。”支修益解释。而该集团发布的“DCV癌症疫苗”并没有披露相关的临床试验数据,临床验证如何推进,三期临床研究效果如何,有没有相关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布等问题。
TOP
207#

流言:蚊子叮咬会传播新冠病毒

真相: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该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

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277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TOP
208#

流言:有1种疫苗能预防12种癌症

真相:有媒体日前报道,香港MDX医疗集团发布“DCV癌症疫苗”,可以预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种以上的癌症。

事实上,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即便被划分为同一种肿瘤,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预防肺癌都难以做到,别说一起预防12种癌症了。只靠“DCV癌症疫苗”产品说明中提到的那样,控制广谱WT1基因就可以预防(先假设所注射的物质能够调控该基因)是不可能的,所谓“万能基因”纯属子虚乌有。
TOP
209#

流言:上网课戴蓝光眼镜能防近视

真相: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是由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疲劳和使用姿势不当造成的。电子产品的蓝光并非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反而有害无益。

通常所称的蓝光是指波长范围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蓝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是电子屏幕,太阳光、许多LED灯具等同样也有蓝光。

蓝光具有造成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性,这与视网膜接收到的蓝光剂量有关。也就是说,蓝光照射只有达到足够的时间和一定强度后才有可能造成视网膜伤害。

质量合格的电子产品已经过滤了有害的短波蓝光,其蓝光危害值基本都处于无危险级别。也就是说,正确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所接触到的蓝光一般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目前也没有蓝光导致近视的直接证据,家长不必过分担忧所谓的“蓝光危害”。

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对预防近视有害无益。医学上暂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等产品,在防控近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相反,因防蓝光产品数量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选购不当,反而容易给孩子的眼睛带来伤害。所以,采取正确的使用姿势,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防止儿童青少年出现近视。
TOP
210#

流言:2020年大事件不断是因“庚子多灾”

真相:把自然灾害甚至是人为灾难归咎于天文因素,让在宇宙中甚为“渺小”的地球背锅,这是很荒谬的。

天文上,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特殊天象,比如前不久出现的金环日食,各种新闻报道中普遍认为极为罕见,下一次只能等到2030年才能看到。实际上,日食每年都有,但由于位置的缘故,每次日食都只有部分地区能看到。只要愿意“跨国追日”,每年都可以看到“十年一遇”的日食。

中国古人认为彗星是扫把星,是不祥的征兆。但在现代年轻人中广受追捧的流星雨,正是彗星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一闪而过”。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当人们觉得工作、生活不顺利,就想到可能是水星逆行(俗称“水逆”)导致的。除了所谓的“水逆”,其他行星也都会“逆行”。原因很简单,八大行星就像在同一个操场不同跑道上跑步的运动员,逆时针绕着操场跑圈。这些运动员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有时候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相互之间肩并肩、连成一条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地球在第三条跑道,当地球跟其他“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就会觉得别人在后退。这完全是因为选择地球作为参照系导致的视觉错误。事实上,这些星球根本就没有逆行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