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谣言粉碎机 [复制链接]

211#

学习
TOP
212#

流言:向大盘鸡、羊肉串滴血可以传播艾滋病

流言:向大盘鸡、羊肉串滴血可以传播艾滋病 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毕玉海
流言: 向大盘鸡、羊肉串滴血可以传播艾滋病
辟谣: 谣言:
 自2012年开始,就有类似“最近不要在外面吃东西, 一些艾滋病感染者涌进全国各大城市用自己的毒血滴到食物里!看到后请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从新疆、到温州、到天津、无一幸免,声称有感染艾滋病的人在全国部分城市通过竹签挑破自己的皮肤沾血传染给他人,把血滴到食物里。有一部分城市的人被感染。尤其是大盘鸡、烧烤和凉拌菜,有人在食物里投放了艾滋病病毒。
  辟谣:
  首先,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固定,个人行为方面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即可通过性接触、公用针管注射毒品、输血等途径感染;但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暴露在环境中几分钟就会失去感染能力。
  而且将血液滴加到食物里,一是几滴血病毒含量低。二是食物的加热、加工(油盐酱醋等环境)都会促使病毒失活,而且微量的、在加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失活的病毒,需要抵抗突破口腔pH环境、胃酸环境带来的破坏而最终实现对人的感染,几乎不可能。
  因此,通过饮食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几乎为零,至今尚未发现有通过饮食感染艾滋病的案例。
  辟谣专家:毕玉海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副主任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研究方向流感病毒
 复核专家: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3#

流言:“怀孕后喜好吃酸生儿子”是真的吗?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刘召芬

流言:
“怀孕后喜好吃酸生儿子”是真的吗?

辟谣:
  谣言:

  孕妇的饮食喜好是不是预示着生男生女的秘密呢?听听下面几位已经生育宝宝的妈妈们怎么说。

  彤彤(女孩儿)妈妈:我怀我们家彤彤时特别喜欢吃甜食,几乎每天都要吃蛋糕,但为了不得妊娠糖尿病,我一直节制自己吃甜食,尽管如此,还是每天要吃一些。

  静静(女孩儿)妈妈:我从怀孕第35天起就开始吃辣味食物,但医生说吃辣对宝宝的发育不好,所以我一直克制自己。

  天天(男孩儿)妈妈:我怀我们家天天时每顿饭都离不开醋。

  由此看来,酸儿辣女或者酸儿甜女还是比较准的。

  准不准?大家也来说一说......

  辟谣:

  尽管现代医学比较发达,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及医学上的一些原因,医生并不能将宝宝的性别提前告诉宝妈们,所以就只能用一些民间的“土”方法来判断。其中“酸儿辣女”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加上影视作品里的一些渲染,“酸儿辣女”的说法更是一直“畅销不衰”、流传甚广,其实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首先,宝宝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是由与卵子结合的精子所携带的染色体决定的。也就是说宝宝的性别在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人类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男性的1对性染色体,一条是X,另一条是Y,组成XY。女性的1对性染色体都是X,组成XX。所以,卵细胞都携带X性染色体,精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则有两种,一种是X染色体,一种是Y染色体,分别称为X型精子和Y型精子。而对于一个精子而言,要么是X型精子,要么是Y型精子。

  受精时,当X型精子与卵子结合,宝宝的性染色体就为XX,孕育成女孩;若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宝宝的性染色体就为XY,孕育成男孩。可见,胎儿的性别是随机的,跟孕妇的口味并没有关系。因此“酸儿辣女”“酸儿甜女”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不过,孕妈妈的口味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和孕期的内分泌变化、生理反应、心理以及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孕妇会出现食欲和味觉方面的变化如食欲下降、对气味敏感、嗜酸、嗜辣、嗜甜甚至想吃些平时并不喜吃的食物,均属于正常的妊娠生理反应。这是由于怀孕后体内发生的多种内分泌改变,其中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迅速升高,这种激素会抑制胃酸分泌,使胃酸分泌量减少,从而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影响食欲与消化功能。它同时提高嗅觉和气味的敏感度。

  雌激素升高也会导致嗅觉灵敏,夸大孕妇的口味。孕激素升高使消化道平滑肌松弛,蠕动减慢。这时酸的、辣的食物,因为可以刺激食欲、起到开胃作用,因此会得到孕妇的偏爱,而与胎儿性别无关。

  孕妇的口味还会受到不同地域、不同家庭饮食习惯以及不同体质的影响。比如我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这均与各地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的性别比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仅从孕妇口味的变化来判断胎儿性别是绝对不靠谱的。

  此外,研究发现,压力、焦虑、疲劳和其它社会心理特征对孕妇的食物选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孕妇的饮食以及营养状况会影响宝宝在子宫内的健康生长和出生后的健康。因此,即使是孕早期偏爱某种口味也要适量,等早孕反应过后,仍要注意营养均衡,并注意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不管怎样,宝宝健康才是硬道理。

  辟谣专家: 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研究院

  复核专家:张骅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主任医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4#

流言:美国加拿大叫停仰卧起坐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武东明

流言:
美国加拿大叫停仰卧起坐

辟谣:
  谣言:

  很多朋友锻炼身体时,会通过做仰卧起坐来增强腹部力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做仰卧起坐的危害,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脊柱生物力学教授Stuart McGill表示:仰卧起坐能够给脊椎造成上百磅(几十公斤)的压力,最终带来椎间盘突出症。同时,刚练腹肌的朋友,腹肌力量很弱,身体会很自然的借用胯部和腰部的力量,腹肌训练基本没什么效果。国内很多中小学还坚持要学生达标完成,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已经在各类学校改变了仰卧起坐的传统姿式,明白“双手抱头”不科学的道理。而我国内地的大、中、小学目前仍没有做出调整。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亟待出台关于仰卧起坐的标准,保护孩子们的健康。

  辟谣:

  伤害脊椎的不是仰卧起坐,而是双手抱头

  仰卧起坐是锻炼腹肌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腰腹力量测试的指标。强健的腹肌不仅是对我们腹部肌肉力量的展示,同时还有利于腰围的控制、预防骨盆前倾、维持脊柱生理平衡等作用。经常进行仰卧起坐锻炼,能增强核心肌力,还对提高青少年灵敏、协调、反应、平衡等身体素质、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也是大有帮助的。

  但最近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进行仰卧起坐练习会增加脊椎损伤风险,美国加拿大叫停仰卧起坐。

  实际上仰卧起坐不但没有被叫停,反而在世界范围内被我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纳为健康体质测评标准测评指标之一,但各国测试标准动作形式要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肢摆放位置。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双手交叉贴于脑后”的标准姿势与欧洲青少年体能测试、加拿大健康、体育教育和休闲协会体适能测试方法一致;新加坡则使用双手罩耳形式,香港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和美国运动医学会健康体适能检测则使用双臂胸前交叉形式。

  那么仰卧起坐损伤脊椎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事件是中国台湾TVBS新闻台2014年8月22日的一则报道。报道说,一名25岁的台湾男子在做了几个仰卧起坐后,觉得颈部以下全身无力,当地医生检查后解释称,男子以手抱头的方式仰卧起坐,导致颈椎内血管受不了连续施力而爆裂,血块压迫神经,进而导致颈部以下全身瘫痪。“仰卧起坐致瘫”的消息,虽是个案,但的确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仰卧起坐“致瘫”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抱头仰卧起坐才是“致瘫”的罪魁祸首。2014及2018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仰卧起坐动作的要求均是“受试者仰卧于软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同伴按压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

  这里需要划一下重点了:“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

  在我们实际锻炼过程中“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被理解为“双手抱头”是错误的。正确动作中,双手仅仅是起到托住颈椎,防止颈部后伸(仰头),造成背部肌肉紧张影响动作质量的作用。而在实际锻炼甚至是部分测试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人会靠双手抱头来发力,将头猛地向体前一拉,殊不知,双手强力向前拉动头部的动作会对颈椎造成巨大压力,加上头颈部关节、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这一拉可能引发运动损伤甚至会导致颈椎脱位、危及生命。由此可见,仰卧起坐动作是否正确的一个关键要领是看双手是否“抱头”。

  对于家长担心的仰卧起坐存在损伤脊椎风险却仍作为我国的大、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示担忧的问题。这里首先对家长的担忧表示理解,但是目前没有实验数据直接证明仰卧起坐与脊柱损伤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进行仰卧起坐,但进行仰卧起坐练习时要掌握好动作要领和锻炼的度,记住不要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做仰卧起坐,不要借助扭动身体来使身体抬起、更不要采用双手抱头的方式做仰卧起坐。其次,青少年为了加强腹肌力量,做仰卧起坐也可避免手抱头动作,如:双手交叉抱胸前,或者双手放身体两侧、前侧,做的过程也不要“猛振”,慢起慢落即可;此外锻炼也可根据需求,动作不一定起落完整,上体抬起做一半(“虾卷”),也可以达到锻炼腹肌的效果了。

  辟谣专家:武东明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复核专家:孙飙 南京体育学院 教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5#

流言:孕妈肚脐凸起生的就是儿子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刘召芬

流言:
孕妈肚脐凸起生的就是儿子

辟谣:
  谣言:

  怀男宝宝的胎型比较明显,就像肚子前吹起了一个气球,除了这个气球别的没变。

  辟谣:

  孕妈们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除了肚子一天天增大外,肚脐形状也会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状况,有的肚脐比较突出,有的比较凹陷。这些基本上都属于正常现象,老说法根据肚脐的形状判断是男孩还是女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肚脐突出的呢?

  通常情况下,人的肚脐是平的。怀孕期间肚脐突出与内分泌变化、腹腔压力增加、孕妈体质、胎儿位置以及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孕龄的增加,孕妈体内雌孕激素增加,肚脐周围的皮肤、肌肉以及中经筋膜变得比较松弛。如果原本肚脐发育就比较薄弱,随着孕妈腹腔内压力增大,肚脐就有可能被腹腔内的压力,像吹气球一样吹起来,甚至形成疝气。

  如果孕妈本身营养状况较差,体质比较瘦弱,皮肤弹性比较差,也会出现肚脐凸出的情况。而有的孕妈本身营养就好,皮肤比较紧致,弹性也好,即使随着胎儿的增大,肚脐也不会凸出来。

  如果孕期经常咳嗽、做家务或是运动不当而出现腹压增加的情况,也会有肚脐凸出的情况。

  另外,胎儿如果是横位,孕妈的肚子看起来就是圆的,肚脐凸出不明显;如果是纵向,孕妈的肚子是尖尖的,肚脐凸出就比较明显。

  其实,孕妈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而肚脐外在的症状也只是一种推测,即使说中了也只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辟谣专家: 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 研究员

  复核专家:张骅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主任医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6#

流言:怀孕后腋下变黑生儿子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刘召芬

流言:
怀孕后腋下变黑生儿子

辟谣:
  谣言:

  怀孕后脖子、腋下、乳头都变黑,更有可能生男孩。

  辟谣:

  宝妈们怀孕后,有的皮肤变得比怀孕前更光滑有弹性,有的脸上出现黄褐斑, 脖子、腋下、乳头变黑。而民间有种说法:孕期皮肤好怀的是女孩,皮肤变黑的就是男孩。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怀孕期出现黄褐斑,脖子、腋下、乳头都变黑等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与怀孕期内分泌变化有关,与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无关。

  这是因为,怀孕期垂体分泌促黑素细胞刺激激素分泌增多,加之大量雌、孕激素有黑色素细胞刺激效应,使黑色素增加,导致孕妇色素沉着,表现为原本颜色较深的部位包括脖子、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及肛门周围、腋下和腋窝等处颜色加深。黑色素沉着于颧颊部并累及眼眶周围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较明显,呈蝶状褐色斑,称为妊娠黄褐斑。

  色素沉着多于怀孕早期出现, 并随着怀孕月份增加而逐渐加重。分娩后逐渐减轻,大多数于产后1 年内消失。不过,国外有大样本的妇女产后随访显示, 30 %的妇女在产后10年仍然持续存在黄褐斑。再次怀孕时可复发。

  虽然多数妇女不能恢复至妊娠前的颜色, 但也不需要特殊治疗。怀孕期间一定不要用一些化妆用品。当然,可以用一些孕妇专用的护肤品。产后非哺乳期, 可外用氢醌、皮质类固醇和维甲酸等治疗顽固性黄褐斑, 不过疗效不十分确切。

  另外,如果怀孕期间原有的黑痣明显变黑、变大、出现溃疡、周围出现卫星灶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辟谣专家: 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 研究员

  复核专家:张骅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主任医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7#

谣言还真是多啊1
TOP
218#

流言:家养猪笼草可以有效灭蚊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史军

流言:
家养猪笼草可以有效灭蚊

辟谣:
  谣言:

  夏天蚊子太多,有人就会建议你在家里养几株食虫植物猪笼草,其笼口处能散发芳香以吸引虫子,虫子一旦落入笼底,就会被笼中液体溺毙,慢慢被植株“消化吸收”。

  辟谣:

  养猪笼草能驱除室内的蚊子吗?

  答案是没希望。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猪笼草是如何吸引猎物的?正如这条流言中所说,多数猪笼草的捕虫囊瓶口确实有吸引昆虫的蜜露,并且因为这些瓶口异常光滑,于是很多前来寻找食物的昆虫反倒成了猪笼草的猎物。掉入捕虫囊的昆虫或者其他小型动物会被消化液消化吸收,最终成为滋养猪笼草生长的肥料。

  看起来,猪笼草捉蚊子,简直是天经地义的。等等,并不是所有的猪笼草都对吃虫子有兴趣,在漫长的演化岁月中,不同种类的猪笼草有了不同的口味。比如苹果猪笼草喜好素食,它们的瓶子可以消化吸收枯枝落叶。而赫姆斯利猪笼草则是喜欢蝙蝠的粪便,在里面居住的蝙蝠就是用粪便来付房钱的。劳氏猪笼草需要的是树鼩的粪便,因而被称为马桶猪笼草。

  即便是那些专心捕捉昆虫的猪笼草,也未必会对蚊子感兴趣。

  最大的问题在于,吸血的蚊子并不会受猪笼草的吸引。因为吸血的蚊子都是雌性的蚊子,因为他们是为了抚育后代需要吸取动物血液。

  吸引雌性蚊子的信号比较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吸引蚊子的信号是体温信号,二氧化碳信号,汗液产生的信号等,然而寻常猪笼草那些吸引昆虫的蜜露信号并不能吸引那些吸血的雌性蚊子。

  不仅如此,很多猪笼草本身就是蚊子繁殖的天堂,比如奇异猪笼草和马来王猪笼草都是这样的猪笼草。充满消化液的捕虫囊不仅不会危及蚊子生命安全,反倒是蚊子幼虫孑孓生活的安乐窝。更有意思的是,只有那些死亡的蚊子幼虫才会被猪笼草当做肥料消化吸收,而健康状态的孑孓则完全不受消化液的影响。

  就这样看,在室内养猪笼草,不仅不能杀灭蚊子,反而可能为蚊子滋生提供条件。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猪笼草需要相对较高的湿度,如果没有一个稳定高湿恒温环境,在家中是无法养好猪笼草的。

  辟谣专家:史军 玉米实验室CEO

  复核专家:王康 北京植物园馆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19#

流言:最聪明的孩子都吃素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钟凯

流言:
最聪明的孩子都吃素

辟谣:
  谣言:

  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聚集的学校是“美国费城格连杜曼中心”。学校老师及学生都必须全部茹素。澳大利亚政府测验各地小学的儿童智商,结果最聪明的小学是一所素食学校。可见,吃素没营养的观念是大错特错的!人脑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有关系,体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苏大附儿院儿保科博导、主任医师古桂雄教授建议改善饮食结构,多食碱性食物来提高智力水平,也就在饮食上要少一点大鱼大肉和甜食,多吃豆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和海植物产品。古教授说,某些学习成绩欠佳、智商发育水平较低的孩子,多属酸性体质,改善这些孩子的饮食结构,多吃碱性食品,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一大措施。

  辟谣:

  体液的酸碱度受到机体的严格控制,因为我们的代谢依赖很多生物酶,需要非常精准的控制PH值。因此,体液本身就形成一个大的缓冲体系,其中的各种盐分、蛋白质、有机酸等成分相互交织,形成稳定的内环境。

  通过饮食改变体液PH值不太现实,仅可能改变尿、粪便PH值。另外,如果PH值出现明显波动,很可能出现疾病状态。比如血液PH值正常在7.35-7.45,这是非常窄的范围。

  吃素的孩子智商高,这个结论本身证据模糊,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不妨看看每年高考状元和少年班的孩子,有几个是吃素的? 当然,文中说的那些要多吃的东西,确实是现在很多孩子吃的不够的。

20190815101057_107347.jpg

  总体上,膳食结构应该是以谷物为主,丰富的果蔬为辅,然后才是肉蛋奶。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多吃肉蛋奶才好,这个观念不对。可以参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孩子规划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避免养出大胖小子。

  其次,素食有健康的素和不健康的素。吃肉的膳食也有健康的吃肉方式和不健康的吃肉方式。仅仅吃素是不能保证健康的。过去贫困时代,大家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难道个个都是聪明人?营养不良反而是不利于智力发育和脑力维持的。并且素食也有不健康的。比如薯片油条可乐都是素食,但并不利于健康,对智力也没什么好处。凉粉凉皮粉丝也是素食,但营养价值很低,维生素很少,并不利于脑力。

  如要不吃肉蛋奶,就要从植物性食物中补充相关的营养成分,比如全谷、豆类、坚果、油籽等,而不是简单的把它们移出餐单。

  在西方国家,往往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吃素食,他们往往有很好的智商遗传,也有良好的营养指导。所以能够体现出吃素食的好处。在印度,最高种姓的人群吃素食,他们本来就有较好的遗传背景和良好的教育条件。所以不能因此说明,不吃肉就一定会更加聪明。

  另外,智商的第一制约因素是基因,第二制约因素是教育。通过个人的勤勉努力,也可以笨鸟先飞。在正常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饮食对于智商的影响非常有限,尤其是进入儿童阶段以后,主要还是靠教育。

  辟谣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钟凯

  复核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副教授 范志红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0#

流言:趴着睡的宝宝更聪明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张骅

流言:
趴着睡的宝宝更聪明

辟谣:
  谣言:

  有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宝宝进行睡姿研究,经过大量对比论证得出,趴着睡的孩子智力发育的速度是其他睡姿宝宝的数倍。

  辟谣内容:

  《小儿科医学》期刊报告,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宝宝进行睡姿研究,发现趴着睡的宝宝智力发育较快,但是躺着睡的宝宝也能够慢慢赶上趴着睡的宝宝。认为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躺着睡则更安全。但是这个研究并没有说明日后趴着睡的宝宝更聪明,智力更超群。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遗传与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睡觉的姿势决定了宝宝的聪明与否。

  说起宝宝睡觉姿势,无外乎趴着、仰着、侧着三种,外加一个手舞足蹈式。究竟哪一种睡觉姿势更好呢?我们主要谈谈趴着睡的优缺点,有些宝宝喜欢趴着睡,脸朝向一侧,双手放在头两边。这种姿势和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的蜷曲姿势一致,会让他觉得有安全感,更容易睡得熟。趴着睡可以防止宝宝睡觉时溢奶,防止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发的呕吐及窒息,还可缓解肠胃不适。同时,可使宝宝受抬头挺胸的带动,锻炼颈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肌肉群,有利于翻身和爬行训练。另外,还能防止宝宝睡成扁头、偏头。

  趴着睡最大的危险,就是宝宝口鼻有可能会被被子、睡袋等东西捂着,导致宝宝窒息死亡。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由于头颈肌肉无力,自己转动头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床褥过于柔软,很容易因为窝住头部发生窒息。对于小宝宝来讲,长期趴睡会压迫内脏,比如对心脏、肺部的压迫,影响呼吸与循环功能,趴着睡的宝宝呼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都会被自己吸入,不利于呼吸健康。这些都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不适合趴睡的宝宝有患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感冒咳嗽时痰多、脑性麻痹的宝宝,以及某些病态腹胀的宝宝,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胎便阻塞、坏死性炎、肠套迭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腹部肿块等疾病的宝宝,不适合趴睡。

  患胃食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异常、斜颈等的宝宝可以尝试趴睡,以帮助缓解病情。下巴小、舌头大、呕吐情形严重的小孩,必须趴睡。另一种状况要特别注意,幼儿有痰时,常常会呕吐,一旦有呕吐,要让幼儿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宝宝趴睡的注意事项:

  1、新生宝宝脐带没有掉落前不要趴睡。

  2、宝宝的被子和枕头等不宜太软,防止宝宝陷入堵住口鼻影响呼吸。宝宝周围也不要放毛绒玩具、毛巾等容易堵住口鼻的物件。

  3、不要让宝宝穿着前面有扣子或者突出物件的衣服趴睡。以免压迫到胸腹部。

  4、月份小的宝宝趴着睡时,须有家长在旁边照看,查看宝宝口鼻是否被堵住,帮宝宝转换睡姿。一般3、4个月以内的宝宝还不能完全有力地翻身,趴睡容易有窒息的危险,更需注意。

  目前并没有研究能说明哪一种睡眠姿势对宝宝智力有影响,哪种睡姿对宝宝来说最好并没有科学权威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要让宝宝长时间保持一种睡姿,会影响宝宝的头型和脸型发育。建议可以三种睡姿轮着来,宝宝怎样觉得舒适就怎样睡,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帮助宝宝长高的重要因素。

  辟谣专家: 张骅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复核专家: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1#

流言:利用磁铁和钢丝可制作永动机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姬扬

流言:
利用磁铁和钢丝可制作永动机

辟谣:
  谣言:

  锡纸加磁铁可以发电?小伙做成了永动机,启动后能点亮一个大灯泡。

  辟谣:

  永动机不存在。永动机不存在。永动机不存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银光闪闪的“锡纸”上涂些不知名的粘液,接上电线,铺上一层纸,再放一张锡纸,涂上粘液、接上电线,然后卷起来,就可以提供电能了。这个装置能够驱动玩具电机,能够点亮LED灯泡,还能干很多其他事情。现在网上类似的视频很多,有些只是说“锡纸加磁铁可以发电”,有些还要添个“永动机”的噱头。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话术”,或者说骗术,就是为了给视频增加点击量的。

  看起来很奇妙,说穿了一钱不值:这些视频只是做了个化学电池而已。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在化学溶液里,就可以形成化学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铅酸蓄电池是化学电池。在这类视频里,“锡纸”和“导线”就是不同的金属,涂抹的粘液起到了电解液的作用,它们一起构成了化学电池,然后就可以驱动玩具电机、点亮LED灯泡了。

  磁铁在这里可能是提供磁场让通了电流的线圈运动起来,也可能只是个摆设(有些玩具电机通上电就可以动的)。点亮LED需要的电流是很小的,玩具电机需要的电流应该也不大。简单的化学电池就可以了,即使电流不够,他也完全可以在哪里做个手脚,比如说换个干电池上去(在视频里做这种手脚,现在是很容易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场表演的魔术都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明明知道那就是假的,可就是很难看出他在哪里捣鬼了。对于网上发布的各种视频来说,捣鬼简直太容易了,各种剪辑、PS的工具满天飞。“眼见为实”?不存在的!大家还是应该相信自己在中学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不是网上的某个张三李四发布的不知道什么来源的小视频。

  至于说什么永动机,那是不存在的——永动机就是用来提高点击数的噱头。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科普宣传,已经让大多数人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在题目里加上“永动机”这个词,仍然是很吸引眼球的。观众会想:怎么又有个骗子(或者笨蛋)来宣传永动机了?看我来揭穿他的谎言!——然后他点开视频,也就中了骗子的圈套。因为这个骗子就是冲着点击数去的,不管好名坏名,出名就行!

  对于这种标题党,我们应该坚决地采取“三不”政策:不看不转不评论。只有这样,才不会上当,更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辟谣专家:姬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复核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前副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张闯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2#

流言:爱因斯坦的数学很烂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刘歆

流言:
爱因斯坦的数学很烂

辟谣:
  谣言:

  想必大家都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成绩极差,特别是物理和数学,他的数学曾经甚至还考过1分,但最后他依然成为了划时代的物理学家。  

  辟谣: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独立创建的相对论,是当今物理学界的两大分支之一,同时在另一大分支量子力学方面,爱因斯坦也有很大贡献,他因为光电效应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只考一分这样一件事,经常被许多人拿来谈论。有的人以此安慰自己,说难怪自己数学差。有的人则颇带白日梦的想法,觉得自己数学差将来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苗子。但殊不知,爱因斯坦数学差这件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确实考过一分,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数学差,相反,这是爱因斯坦数学好的表现。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采用的是一种六级评分制,这种制度分为六级,每一级一分,而爱因斯坦的一分恰好是等级最高的一级,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神童,数学常常拿满分。

  1895年,爱因斯坦16岁时便自学完微积分。这为他日后在相对论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此外,爱因斯坦在国际数学顶级杂志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过10多篇文章,也能说明他的数学很好。

  1933年6月,爱因斯坦在牛津大学的斯宾塞讲座(Herbert Spencer lecture)中发言。在阐述“理论物理的方法”的过程中,他讲到:“假设理论物理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无法从经验中获得,而必须由我们自由地创造出来,那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至少在我看来,正确的道路是存在的,并且我们也有能力找到它。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经验使我们相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是靠一些最显而易见的数学原理来实现的。因此我相信,那些能够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物理概念及将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物理定律,是可以通过纯数学的方法来找到的。

  当然了,实际观测仍然是检验那些数学模型的物理功效的唯一标准。但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原理仍然扎根于数学之中。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个声明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他当时进行物理研究所使用方法的真实写照。从1922年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结,爱因斯坦一直致力于找到一个可以建立起整个物理学基础的大统一场论。爱因斯坦的探索正是源于上面那段话中所表达的一种信仰,即对数学的创造力及其在探索自然过程中的基础地位的信仰。  

  辟谣专家:刘歆 中国科学院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复核专家:陈亦飞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3#

流言:美国宣布转基因有毒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柳小庆

流言:
美国宣布转基因有毒

辟谣:
  谣言:

  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对于转基因的的侵害原理,研究院指出: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吃了之后,我们虽然不吃转基因食物,在我们体内仍然不断产生有潜在危害的基因蛋白质,“说透彻一点,吃转基因玉米,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可能直至我们死为止。”

  辟谣:

  首先,要说明的是文章引用的这个持反转基因立场的机构(Americ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没有在权威的美国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认可的学术组织名录里。

  其次,的确有这样一个美国机构发布过一个报告(https://www.aaemonline.org/gmo.php),但是,中文自媒体帖子“美国宣布转基因有毒”的作者发挥其一如既往的曲解、夸大、篡改文件的特长,将一个略显消极的报告做了进一步歪曲引申为反转证据进行传播。报告列举一些研究观察到饲喂转基因农产品后的一些生理指标变化,暗示可能影响健康。但引用的参考文献原文是明确的说和健康无关!

  一、报告引用的部分文献并不支持转基因农产品危害健康的说法

  第一篇文献看标题也许会认为是转基因玉米影响人体健康的文献,但是摘要里最后两句“No adverse clinical or behavioural effects, or biomarkers of adverse health, were observed in rats fed GM corn compared to the other corn die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N810 has negligible effects o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rats at the cellular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well-documented toxicity observed in susceptible insects.” “No adverse没有不良”和“negligible微不足道的”两个关键词已经表明了MON810的安全性与非转基因玉米没有差异。这是因为引用者故意把实验观察统计数据的正常波动,夸大为显著差异,这已经歪曲了研究论文作者的结论。

  20190815101052_c898b2.jpg

  第二篇文献是关于抗虫玉米的,但是结论如下“In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showed minor histopat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in rats fed with Bt corn,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transgenic Bt corn throughout three generation did not cause severe health concerns on rats. ”加粗的部分应该很明了了吧。(编者译:研究中的结果显示,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并未给老鼠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20190815101052_cbecc1.jpg

  第三篇文献只是观察到一些指标的变化,但并没有说这些指标变化就对免疫系统有损伤,只是建议在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时考虑这些因素。“Alth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data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se alterations reflect significant immune dysfunc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gut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the whole GM crop, as well as the age, in the GMO safety evaluation.”

  20190815101053_d05590.jpg

  很显然,这个报告以及“美国宣布转基因有毒”的说法都夸大和歪曲了原论文的研究结果。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脑补”的“转基因的侵害原理”更是一本正经的危言耸听。

  首先、报告(https://www.aaemonline.org/gmo.php)中没有提到这个侵害原理,也没有任何正规生物教科书说有这么个原理。其次这个所谓的“原理”更是荒诞可笑。“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具体实验依据和数据,要知道转基因做之前人类胃肠道细菌跟人类共同生活演化数百万年了,没有到今天才突然出现的细菌间基因转移。我们运用的转基因都是自然界早就存在的,基因和基因产物是借用的,不是凭空发明,即使在细菌中转移也是要经过自然选择的,细菌不会接受无益的基因遗传下去。而且这些基因和产物对人类无影响。“这意味着吃了之后,我们虽然不吃转基因食物,在我们体内仍然不断产生有潜在危害的基因蛋白质”。这句话更是前言不对后语,啥叫吃了转基因食品后又叫“虽然不吃转基因食物”?到底吃没吃呢?

  再退一万步讲,细菌表达抗虫蛋白咋就对人体有害呢?抗虫蛋白对人体是否有害和其本身的物化性质有关,难道在作物里表达抗虫蛋白对人体没有害,在细菌的表达同样的蛋白就有害了?转入的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安全性是很容易通过实验评估的,完全是日常工作,并非科学难题,既然已经获批上市,说明这些转基因作物是安全性的。作者从其观点的最基本支持点(抗虫蛋白的安全性)到荒诞的“转基因的侵害原理”没有一点科学基础,无非又是假借一个国外机构的报告来继续通过炮制谣言妖魔化转基因,同时煽动公众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

  我们要强调的是为科学共同体接受的规范研究都一致表明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与谣言文章假借的类似研究其实早就有定论,如2008年日本科学家的104周转基因大豆饲喂F344大鼠实验表明,转基因对大鼠没有影响,再有2014年杨晓光研究组发表转基因抗虫水稻长期食用安全性动物实验结果也表明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

  此前,为平复公众间的争论,法国及欧洲当局决定展开三项研究计划,分别为由欧盟资助的“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与证据交流”项目(GMO Risk Assess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Evidence, GRACE)和“转基因作物 2 年安全测试”项目(GM Plant Two Year Safety Testing, G-TwYST),以及法国资助的“90 天以上的转基因喂养”项目(GMO90+, 01.2014-12.2016)。如今历时六年,三项研究均已结束,共耗资 1500 万欧元,约合 1.17 亿元人民币。已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在动物实验中并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也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风险,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相关的毒理学效应,相关研究结果在多个期刊及近期的法国植物生物技术协会的报告上进行了发布。

  辟谣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柳小庆

  复核专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姜韬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4#

流言:星巴克咖啡致癌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马冠生

流言:
星巴克咖啡致癌

辟谣:
  谣言:

  一个名为“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用饱含情绪的文字,传播了以下几条惊悚的消息: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标注咖啡致癌,判了星巴克‘死刑’!星巴克隐瞒了 8 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  

  辟谣:

  美国加州洛杉矶一个法庭的法官裁定:星巴克等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必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喝咖啡致癌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咖啡中含有一种叫做丙烯酰胺的致癌物质。

  根据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公布的致癌物分类,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研究显示,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对动物还具有生殖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丙烯酰胺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

  不论是有益健康的还是有害健康的因素,都存在一个量

  效关系。即使营养素,也需要适量摄入,并不是越多越好。

  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当然是越少越好,含量最好是没有,但现实中很难做到。

  咖啡中含有致癌物,并不能推导出咖啡导致人类癌症的结论。因为一种致癌物是否能导致人类癌症,取决于人体暴露于这种致癌物的剂量、时间、频度,及自身抵抗能力等多种因素。

  辟谣专家: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

  复核专家: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刘召芬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5#

流言:蜜蜂若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王德华

流言:
蜜蜂若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辟谣:
  谣言:

  爱因斯坦称: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辟谣:

  经常在网络上,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甚至在一些学术文章中,看到据说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美国和欧洲发现了蜜蜂种群数量大范围急剧减少的现象,这句所谓的名言流传就越来越广泛。如果爱因斯坦的预言是真的话,这意味着人类的灾难就要到来了吗?

  从科学上讲,这句话涉及的学科领域还真不少:生态学、昆虫学、进化生物学、环境科学,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也是人们难以判断这句话是否有根据的原因吧。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关于“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对蜜蜂很熟悉,蜜蜂除了能够给人类带来甜蜜,它还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传粉,为农作物传粉,为野生植物传粉,为果树和一些蔬菜传粉。蜜蜂传粉是人工传粉不可替代的,蜜蜂传粉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蜜蜂授粉这种功能是其与植物之间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共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动物(包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植物,而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等90% 都依赖于蜜蜂的授粉。据统计,如果没有蜜蜂授粉,自然界中约4 万种植物的繁育会遇到困难,甚至会濒临灭绝。有数据显示,全世界115种主要农作物中有75%依赖于蜂类的授粉,蜂类授粉贡献了全球35%的农作物产值,所以蜜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态平衡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自2006年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了大量蜜蜂群体消失的现象,这就是 “蜂群崩溃混乱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DD),其主要特征是蜂群的大部分在逆境条件下消失,即便是蜂群内还有幼虫存在,蜂箱内外及蜂场周围也没有发现死蜂。据报道,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蜜蜂种群在急剧减少,全球已有近100 万群蜜蜂消失。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由于授粉蜜蜂的减少,植物的繁殖能力明显降低。科学家们担忧的是,蜜蜂的大量失踪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可能是巨大的,农作物可能会大量减产,人类最终将面临大规模的食物短缺。曾有科学家们预言,按照目前蜜蜂消失的速度,蜜蜂消失带来的危害在短时间内要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更严重。

  关于“蜂群崩溃混乱症”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原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现代电子通讯(如手机)信号的干扰;3) 杀虫剂的影响;4)病毒的作用,美国学者于 2007年发现一种名为“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的昆虫病毒是导致蜜蜂种群消失的元凶。很显然,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模式,蜜蜂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导致蜜蜂群体消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学者在2009年-2013年连续4年对我国西方蜜蜂种群的损失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的西方蜜蜂蜂群的损失率一直稳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没有出现“蜂群崩溃混乱症”。

  一个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与消亡,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即使蜜蜂消失,不会在4年内导致人类这个物种灭亡。但不可置疑、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蜜蜂的消失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蔬菜、果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说过这句话没有呢?曾有文章提到有人曾向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资料馆的馆长咨询过此事,馆长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或写下过这样的言论。”

  科学的结论是以证据(事实)为基础的。即使是名人或大科学家,一旦离开了自己的领域,说的就可能是外行话。进一步说,学者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言论没有权威性,大众也没有必要迷信名人和权威而去进行一些错误传播。人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蜜蜂的栖息地,给它们更多地生存空间。

  辟谣专家: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

  复核专家: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6#

流言:美国月球背面秘密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左维

  谣言:
  美国一直没有公开月球背面的照片,这是美国人的阴谋,因为美国人在月球背面发现了外星人,想隐瞒这个秘密。
  辟谣:
  在地-月系统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使月球的自转逐渐减缓,最终导致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此后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月球的另一面,被称为月球背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依然很少。由于人们对于月球背面强烈的好奇心,就有了各种关于月球背面的奇思妙想。其中有一种想法是“先进的外星人在月球背面建立了基地,用来监视地球”。
  1959年,人类终于获得了第一幅月球背面影像,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但获得这第一幅影像的并不是美国而是苏联。1959年10月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飞越月球,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见图1)。这幅影像虽然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出月球背面以灰色调为主,很是荒芜,并没有看到外星人,更别说建立的基地。
  
  图1 月球3号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图片来自网络
  自月球3号之后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又开展了110多次的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有近70次,其中有14次探月任务(见表1)都成功获取到过月球背面的影像数据。
  表1获取过月球背面影像数据的探测任务列表
  美国在60年代共实施了五次月球轨道器系列任务,以不同的轨道高度和倾角对月球进行了环拍(图2),五艘月球轨道器累计拍摄的照片覆盖了99%的月球表面,从获取的月球背面影像中均未发现有外星人存在的迹象。
  
  图2 月球轨道器0~5号探测器轨道和所拍摄的月球正面(左)及背面(右)覆盖范围,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探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更先进的月球探测器飞往了月球,获取了更多更清晰更全面的月球背面的数据。1994年美国发射的克莱门汀号环月轨道探测任务,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5%的多波段影像数据,图像分辨率为100m(图3);2007年日本实施了月亮女神号月球探测任务,利用向前与向后的两个摄影机,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2.4%分辨率约为10米的影像数据;2007年中国的嫦娥一号、2009年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2010年中国的嫦娥二号都实现了100%全月覆盖范围的影像数据,制作的全月影像图最高分辨率分别为120m、100m和7m,这些数据均对公众开放可从各国数据网站上下载获取,所有获取到的这些高精度分辨率影像都更加确认了月球背面没有外星人,也没有任何生物的存在。
  
  图3 克莱门汀号(Clementine)获取的月球正面(左上)、月球背面(右上)、月球北极(左下)和月球南极(右下)的影像图,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是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坑内,这是中国也是国际首个开展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着陆器携带的地形地貌相机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全景相机获取到了月球背面月表丰富的影像数据(图4-5),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背面月表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的了解与认知,从这些获取到的详实数据与信息中依然没有发现有外星人或其他生物。
  
  图4 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相机和全景相机拍摄到的月球背面月表影像图,图片来源Nature Geoscience 12,APRIL 2019,222-223 www.nature.com/naturegeoscience
  
  图5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获取的月球背面环拍全景图,图片由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制作并提供
  辟谣专家: 左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
  复核专家: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16 09:26:17
TOP
227#

流言:茶叶加白糖一起喝能解酒醒酒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阮光锋

流言:
茶叶加白糖一起喝能解酒醒酒

辟谣:
  谣言:

  茶叶放入碗中,倒入开水,之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饮用即可醒酒解酒。

  辟谣:

  1为什么会喝醉?

  酒精在人体中首先会被代谢产生乙醛。如果饮酒过量或者是代谢受阻,乙醛会在体内堆积起来,导致种种醉酒症状——头痛、头晕、烦躁、心悸……也就是人们常说了喝醉的感受。

  不过,乙醛会在人体内逐渐被分解,乙醛被乙醛脱氢酶催化成乙酸,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喝醉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解除,就解酒了。

  如果摄入的酒精过量,来不及代谢,酒精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可能出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严重的时候往往需要送医处理。此外,酒精也会造成人体脱水,加剧醉酒带来的痛苦。

  2解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根据酒精的代谢,要想解酒,其实主要就是要加速酒精的代谢,让酒精更快地代谢为乙醛、乙酸并排出体外。

  3白糖+茶叶水可以解酒吗?

  之所以会有人这么干,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觉得喝茶能解酒,喝糖水、蜂蜜水能解酒,二者混合可能更好。

  其实,这种做法对解酒并没有特别的帮助,想要减少喝酒的不适,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尽量不喝、少喝酒。

  坊间还盛传着“喝茶可以醒酒、解酒”的说法。茶水中最重要的物质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他们并不能促进酒精代谢为乙醛、乙酸,对解酒其实没有帮助。而且,酒精的代谢产物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但是茶里面的茶碱尽管本身有利尿的作用,但也可能会使尚未分解的酒精过早的进入肾脏,从而对肾脏造成损害。另外,如果茶叶加太多(浓茶),咖啡因就会太多,咖啡因在体内的代谢会受到酒精的影响,从而在体内积累得更多。喝同样的咖啡,人体可能处于更兴奋的状态。所以,如果希望喝完酒尽快睡着,加茶叶就帮倒忙了。

  至于白糖,它就是蔗糖,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部分果糖,很多人认为果糖能够加快酒精的代谢。如果饮酒的同时食用果糖的确有可能使机体内的酒精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失。但果糖不能作为常规手段来醒酒或者治疗酒精中毒。因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果糖对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症状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即使果糖真的降低了血液中酒精的浓度,也仅仅是缓解了乙醇对中枢系统的急性伤害,对危害更大的乙醛则完全无能为力。更糟糕的是,果糖会导致血液中尿酸和乳酸的含量急剧上升。这些异常代谢的产物对人体是有害的,甚至果糖参与的酒精代谢还会增加代谢型X并发症(syndrome X)发生的风险。

  而且尝试用果糖来解酒会面临很多其他问题,比如摄入过量果糖。人体吸收果糖的能力相比葡萄糖是非常有限的,过量的果糖不会被吸收。它们会聚积在大肠里供细菌代谢,而产生的气体则会造成腹胀、腹痛。此外,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大肠里的果糖还会使得消化道的水分析出,导致腹泻。

  实际上,民间很多用来解酒的方法并没有解酒的功效,只是针对部分症状,使用以后人觉得舒服了些,好像起到了解酒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让酒精代谢排出体外。想要减少喝酒不适、避免醉酒,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尽量少喝、不喝酒。

  辟谣专家:阮光锋

  审核专家: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8#

流言:喝荷叶茶可快速减肥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何计国

  谣言:

  荷叶茶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减肥的效果。荷叶中的生物碱有降血脂作用,且临床上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

  辟谣:

  荷叶茶快速减肥不靠谱。

  在百度搜索“荷叶茶”,会出现许多关于荷叶茶减肥的文章和视频,其实荷叶茶减肥并不靠谱。

  首先,任何物质进入人体后,无论是发挥有益的生理功能,还是产生有害的毒性作用,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摄入量。目前关于荷叶茶减肥的科学研究,尚停留在动物试验层面,还没有严密、科学的人体试验证据,也没有人体摄入多少可以减肥的报道。因此荷叶茶的生产者,没有在产品上提示每天喝多少才会减肥,显然,不谈剂量是无法实现功能的。况且,冲泡茶叶,有效成分的溶出也不会百分之百,有效成份的剂量会有所降低。

  其次,减肥是我国保健食品27项功能的一种,如果声称能够减肥,应该有保健食品的标志,说明书应该有食用量、保健作用等。没有保健食品批文,说明这些产品没有通过科学评价证明其在推荐的服用量下具有减肥作用。

  最后,从能量守恒来讲,减肥是要把脂肪中的能量消耗掉,则要求能量的消耗大于能量的摄入。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热效应三个方面,对相对稳定的人体而言,基础代谢基本恒定,如果饮食相对固定,食物热效应也比较恒定,唯一能改变的就剩下体力活动了。因此增加能量消耗,主要靠增加锻炼,而降低能量摄入,则要调整饮食结构。靠药物,不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是不现实的。

  同时,需要大家知道的是,任何快速的减肥方法,哪怕是加强锻炼以增加能量消耗的方式,也会造成机体的伤害,造成内分泌、代谢的紊乱,还会引起体内酮酸的增加,严重者会导致酮症酸中毒。所以,每周体重降低0.5~1Kg才是安全的减肥速度。至于荷叶茶,由于没有科学研究确定能够有效减肥的剂量,也就没有进行这一剂量下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我们甚至不知道,在能够减肥的摄入量时,会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减肥产品时,应选择有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尽量不要追求快速减肥。

  辟谣专家:何计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复核专家: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29#

流言:瑜伽,毒害了中囯多少女人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武东明

  谣言:

  说起瑜伽,你能想到什么?一般人会想到健康、纤体、运动、拉伸……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瑜伽正在给全世界的女性带来伤害。因为,这个世界有一种病,就叫瑜伽病。

  辟谣:

  瑜伽是益还是害?

  瑜伽是一种运动形式,起源于古印度,最早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是一种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早期的瑜伽动作是修行者观察并模仿动物各种姿势所创立出的一系列锻炼方法。

  瑜伽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力量和身体灵活度、减重、塑形、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等功能被城市女性推崇为一种时尚运动方式。然而,伴随着瑜伽的流行“瑜伽病”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有人打出了“瑜伽,毒害了中国女人”、“瑜伽究竟要‘坑害’多少人”、“瑜伽包治百病”等惊悚的标题。很多人这里就看不明白了,瑜伽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首先瑜伽是一种运动,运动有益健康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瑜伽具有动作轻柔、配合呼吸、动作多偏向控制身体的平稳和安定等特点,很多人觉得瑜伽动作轻柔、动作简单人人都可以练。殊不知,控制身体并维持某个动作的过程需要很高的关节肌肉群力量和稳定性。

  练习瑜伽的人群中很多人觉得通过瑜伽练习就是对相应部位的力量和稳定性的锻炼,很少有人再去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练习。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伴随着瑜伽动作强度的增长及动作难度的增加,自身锻炼获得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很难跟不上动作需求,这个时候再进行高难度瑜伽练习就会进入运动损伤危险期,若不进行专项的力量训练继续一味的追求动作的难度则很容易会因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薄弱而造成关节损伤。

  实际上,造成“瑜伽病”的原因不是瑜伽这个运动项目本身,而是在瑜伽锻炼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学健身知识。对各类“瑜伽病”损伤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瑜伽练习前缺乏合理的热身运动。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很多瑜伽爱好者存在不进行热身运动甚至直接通过简单的瑜伽动作来代替热身运动的现象。其实热身运动是告诉身体要进行锻炼的一个信号,让身体肌肉、内脏等有一个启动的时间,若你直接进行瑜伽动作练习的话,动作所需部位的关节肌肉、血流量、需氧饱和度等都处于静止状态,很容易出现韧带拉伤等情况。

  2、瑜伽练习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应的力量练习。瑜伽是一个全身的运动,涉及关节比较多,一定要注意各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是保证关节在合理范围内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到了一些高难度动作,若不进行相应的力量训练,很容易因关节周围力量薄弱而出现关节错位、韧带拉伤等损伤。

  3、瑜伽练习之余没有进行心肺功能的锻炼。心肺功能是健康的基础,瑜伽练习过程中很少有长时间呼吸循环较为强度大一点的状态,这对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影响较小。因此,练完瑜伽每周还应至少进行三次有氧运动。

  4、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健身原则。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强度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和调控好,出现运动量过大、周末突击等情况,这样的练习不但不会给瑜伽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因短时间身体负担过重而导致各种运动风险和意外。

  5、没有运动后的放松习惯。很多人练习完后,冲个凉就顺带完成角色转换,投奔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这里面还少了放松的环节,瑜伽也是一种运动,存在一定的运动强度,放松运动是告诉身体进行恢复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冥想、拉伸等让身体各部位慢慢适应运动的停止。

  辟谣专家:武东明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复核专家:孙飙 南京体育学院 教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TOP
230#

流言:献血会让人元气大伤 来源:科学辟谣

  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TOP
231#

流言:游戏障碍是精神病 来源:科学辟谣

  游戏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问题,其症状表现为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等,和平时说的精神病是两回事。


TOP
232#

流言:卵巢按摩调整月经、治疗痛经、延缓卵巢衰老
来源:科学辟谣  

  卵巢保养无法按摩到卵巢,既不会增加卵泡数量,也无法提高激素水平。
TOP
233#

流言: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会造成肠梗阻
来源:科学辟谣  

  造成肠梗阻的原因是很多元化的,肠梗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肠道不通畅,这跟患病者的胃肠吸收功能和所吃的食物都有关系。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03:26
TOP
234#

流言:无糖饮料健康又减肥
来源:科学辟谣  

  含糖饮料加入了蔗糖(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来增加甜味,而无糖饮料则使用的是代糖,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甜味剂。所以,无糖饮料并不是真的不含糖,只是添加了能量较低的甜味添加剂而已。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05:24
TOP
235#

流言:吃完香蕉半小时内喝酸奶会激活癌细胞
来源:科学辟谣  
  酸奶和香蕉同时吃,在营养上不但没有任何不利之处,反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素互补。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07:18
TOP
236#

流言:喝酒可以暖身
来源:科学辟谣  

  酒精会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膨胀,血液加速流动。人体肝脏等器官储存的血液也会流向身体表面,人自然会感到体表发热。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因为身体散热速度加快而付出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10:00
TOP
237#

流言:喝纯净水会危害人体健康
来源:科学辟谣  

  人体体液是一个缓冲体系,pH值受外界影响较小,而且肺和肾的调节作用会减轻pH值的显著变化。纯净水属中性或弱酸性,经过胃液调酸、肠道吸收,并不会改变脏器和组织的pH值,因此也不会导致体液越来越酸。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11:50
TOP
238#

流言:健胃消食片可以当零食吃
来源:科学辟谣  

  健胃消食片,从其原料组成来看,确实有助消化的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当零食一样吃。
TOP
239#

流言:牛油果营养丰富,有助于减肥
来源:科学辟谣  
  从牛油果的营养成分看,其脂肪含量高达15.3%,热量是一般水果的3倍以上。稍微吃一个大一点的牛油果,就相当于吃了近3碗(约100克)米饭。因此,如果试图通过用牛油果代替主食的方式来减肥,那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15:23
TOP
240#

流言:吃蚕豆会得病
来源:科学辟谣  

  实际上,网络上确有多起“幼童因食用蚕豆发病”的新闻,但这并不是因为蚕豆本身有毒,而是因为这些幼童患有一种叫做“蚕豆病”的遗传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体内缺少一种名为G6PD的特定酶,一旦食用蚕豆或直接接触蚕豆花粉后,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危及性命。而对于没有这种基因缺陷的健康人来说,蚕豆是安全无毒的,可以放心食用。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8-24 11:17: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