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识活了起来——《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三)
上回讲到知识活起来的问题,章鼎儿老师在当时的说课时已经很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一个知识要活起来,就要与外界有更多的连接。比如一个生物和一个一般物体比较,生物与外界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所以才叫生物,如果他死亡了,与外界的联系就少了。同样的话在时隔18年以后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教学研讨活动中,章老师在评课时依旧指出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在当下的科学教学中依旧没有过时,或者说这个问题仍然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 让知识活起来?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模(我已经多次提到这个概念了),建模的过程是学生高水平思维参与的过程,它能让学生的科学概念朝着大概念前进,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要把学到的观察到的很多科学事实通过自己的推理连接起来,这就是让知识活起来了,我是这么理解的。当然是一家之言,敬请老师斧正讨论。
在《蜡烛会熄灭吗》这一课中,老师们可以想一想,要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学上需要有什么知识储备能?
第一,学生要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它是存在的,它是有质量的。(当下教材中三年级学习该知识)
第二,学生要知道,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并会产生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当下教材中六年级学习该知识)
第三,学生要知道,在同一气压下,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就是单位体积中分子的个数是不一样的。(该知识当下教材中尚无)
第四,学生要知道,在地球上的物体,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会把密度小的物体挤上去。(当下教材中在五年级《沉浮》单元中涉及该知识。)
第五,学生还要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膨胀后体积变大,会上升。(当下教材中五年级《热》单元涉及该知识)
章老师的这节课要把以上学生的知识运用起来,相互之间发生某种连接。运用起来是知识与知识产生连接的过程,这就是章老师说的让知识“活”起来的意思。这个过程靠死记硬背是达不到的,这需要高水平思维的参与,需要推理和论证,这是科学探究中的核心素养。
因此章老师把改课在六年级进行,即使在六年级进行,还是有点吃力,因为第三条知识学生是空白的,这也是章老师说课时讲到,学生在最后并没有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下。
请老师们思考什么因素会阻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