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小学陈老师要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没来之前我们和陈老师沟通过,这课我们已经上过了,陈老师说没关系,再上一次。我们预料这会是不一样的上法,果不其然,陈老师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1.基于大概念下的实证精神,为教学设计的剑走偏锋开拓空间。
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可以说是展示课的热门选题,可是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却独树一帜,这源于他基于大概念下的思考。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内能的改变引起形态的变化,从本质上是物质受到热能影响而发产生体积变化,那么瓶内的水真的受到热能影响了吗?我们只局限于把它放入热水中必定会变热的推测中。
用事实说话,陈老师想到要去测量瓶内水的温度变化,于是就有了双颈烧瓶的运用。这就是科学核心素养中实证意识最好的诠释。
2.悄无声息的任务单设计保障了长时探究和生生交流
陈老师很会利用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凭分工记录单领取烧瓶,凭初始温度领取热水,再通过折线图的下发,绘制好后张贴展示,完成全班实验情况调查单。






这一系列活动都在任务的牵引下自主完成,在老师很少的干预下完成了实验的生生互动交流。这些巧妙的设计保障了探究活动的长时延续,也为我们如何开展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
3.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能力,体现严谨的科学精神
“要测量哪些数据进行比较?”“测开始和结束两次就够了?”原本一个显性的定性实验,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变得要记录很多次的两组数据(温度、液面高度),其中学生往往只会注意记录开始和结束,忽略过程,陈老师的提示唤醒的是学生对过程的关注,这种觉醒不仅限于这个实验。这么多定量的数据获得更好地为热胀冷缩的定性结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后面对实验数据进行折线图绘制,启发了学生对数据的处理,使得结论更加的显象化。
4.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发展观
“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只能说二十几度到四十几度这个范围,水具有这个的性质。”“那其它液体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质疑的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获得,一个问题的解决伴随着更多问题的产生,这就是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促进科学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5.新技术新材料的按需运用
许多老师感兴趣于陈老师上课用的双颈烧瓶和电子温度计,还有在用手机和电脑间文件传输的茄子快传工具,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新鲜,这也是源于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开拓创新,勇于尝试,根据课堂需要恰当运用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