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团结互助 携手成长——张家港市三叶草工作室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团结互助 携手成长——张家港市北斗星工作室研修专贴

    

“北斗星”科学名师工作室简介

一、成立缘由: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远。为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群体的共同成长,我们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北斗星科学工作室。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意为团队的发展;北斗星可以指引方向,希望这个团队可以引领整个张家港小学科学团队的发展。

二、成立时间:201312
三、工作室成员

指导专家:

顾敬炎(张家港市教研室副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苏州市名教师)

曾宝俊(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组核心成员)

具体成员:工作室首期共有13个学校的16位科学老师组成

领衔人:大新中心小学夏敏——苏州市名教师

成员:

泗港小学杨翼罡——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乘航小学季志芹——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

实验小学陈喜燕——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

云盘小学惠  花——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

城北小学姚海萍——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港区小学危乃华——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

新塍小学余炳华——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东渡学校薛  梦——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大新小学韩神娇——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后塍小学陆  洁——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南丰小学蔡文东——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乐余小学范秋香——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实验小学童  瑶——张家港市教坛新秀

福前小学朱  伟——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四、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

理念支撑: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认为,教育要从“知识传授”逐步向“润泽生命”境界靠拢。“生命化教育”引领教师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研究方向和目标:构建理趣课堂。


    我相信,在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必然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用思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种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3-27 16:29:15编辑过]

最后编辑紫色鸢尾 最后编辑于 2017-10-16 11:10:49
分享 转发
TOP
2#

   


1119日,市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梁丰小学举行,工作室成员——来自福前小学的朱伟老师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工作室成员实验小学的陈喜燕老师、乘航小学的季志芹老师、城北小学的姚海萍老师、泗港小学的杨翼罡老师、大新小学的夏敏老师对四堂课进行了即兴点评。


 


附:本次活动报道


升华教师教学思想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思想引领课堂”,继“张家港市第十六届课堂改革经验交流会”之后,1119日,市小学科学学科在我校开展了“张家港市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旨在进一步助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升华教师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本次活动中,来自我校的夏炎老师、福前小学的朱伟老师、实验小学的陆亚平老师和乐余小学的范秋香老师分别为大家执教了《弹簧》、《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光与影》和《声音的传播》。课堂上,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孩子们在课堂上则思维灵动,在质疑、猜想、实验探究和发现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孩子们在动脑、动手与动思之中提高了科学素养。课后,来自全市的科学老师集聚一堂,各抒己见,研讨氛围浓厚,既对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肯定,又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来自大新小学的小学科学名教师夏敏老师在评课活动中指出“教学思想决定课堂”、“遗憾也是一种美”,引导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之处努力加以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进步。同时,教研员顾敬炎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了ipad同屏软件,鼓励老师可以通过数码技术,对孩子们的科学实验过程及一些实验记录表进行实时推送,让课堂教学更便捷高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3:45:53编辑过]

TOP
3#

TOP
4#

学习了!
TOP
5#

都成立工作室了,有前途呀!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6#

工作室有实效,真棒。
TOP
7#

有这样的团队真好啊,学习了。

TOP
8#

真是太棒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9#

《关于前概念的转化》——参加11月19日的市小学科学课堂研讨活动有感


——三叶草工作室成员 泗港小学杨翼罡


上午听了朱伟老师执教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和夏炎老师执教的《弹簧》。两位老师都能够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的设计方面,朱老师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整合,删了观察木材一个环节,增了不同结构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一组实验;夏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物体改变形状以后》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改编。在实验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也都下足了功夫,也让我深受启发。


    下面重点就朱老师的这节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单元知识体系中属于“材料”教学单元。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侧重点应该在“材料”而非“沉浮”;不同的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当然,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材料”这个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浮于表面,需要有直观,具体的某一物体和进行合理的操作来帮助理解。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四组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认识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前概念”转化的一个范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脑海里已有的前概念是什么呢?在教学中,实验前的“预测”活动非常重要,老师要挖掘学生前概念,就要让学生多说。教师语言主要是:为什么你认为它会浮(沉)?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不同意见?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预测”不是瞎猜,是有根据的。朱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理了两方面的原因:1.物体重,沉,物体轻,浮;2.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这一块内容做作了,后面的活动就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的“预测”,朱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给材料分类,这个环节非常好,这里我觉得分类标准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分可能更好一些。如果学生从物体的大小或者物体的轻重来分类,可以让学生与自己的预测(前概念)产生矛盾冲突。最后发现如果按照材料来分类,同种材料的物体要么都是沉,要么都是浮,发现物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材料”这个概念。朱老师如果在这个方面再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在思维层面上有一些思考和交流,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一些。


   

TOP
10#

尾巴这个工作室好,能最大发挥团体的力量。
一直努力中……
TOP
11#

都成立工作室啦,祝贺!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2#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4-11-21 15:34:00的发言:
都成立工作室啦,祝贺!

我们是民间组织哇。

TOP
13#

 

                               《向着儿童出发》——参加1119日的市小学科学课堂研讨活动有感


——三叶草工作室成员 陈喜燕


      上午听了陆亚平老师执教的《光和影》以及夏炎老师执教的《弹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但给我相似的感受是,两位老师都能向着儿童出发,力求让儿童能经历完整的科学实践活动,从中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首先,谈一谈陆老师的课,由于这个内容该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上过,因此陆老师选择了四年级的孩子来尝试研究。虽然只相差一个年级,但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考虑到这个因素,陆老师能够从儿童现实的基础出发,将教材上第一个内容关于影子的方向和角度的研究拆分开来,独立成两个小任务,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研究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除此以外,本课一开始让学生玩手电筒找影子这个环节也十分巧妙,能够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对影子各个特点的研究中。陆老师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关注也彰显了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的细致入微。例如,在学生研究影子的长短是否与光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时,老师出示了一个画了半圆的卡纸,帮助学生控制实验过程中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控制这个因素时简单易行。这些小的细节无不彰显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向着儿童出发的。小的建议是这张卡纸还有些软,学生在使用时还存在着一些不便,后面可以加块板固定,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更方便。


         接下来再说一下夏炎老师的课,《弹簧》一课是苏教版的课,但是与我们教科版关于测力计的内容联系较大。纵观整课,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成的研究活动,从玩拉力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到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到实验探究,发现规律,整个过程十分完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相应夏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教学的,因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较好的科学素质和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平时日积月累形成的。为主办学校的科学老师们点赞!有个小的建议是,当学生研究发现弹簧受到的力越大,拉伸越长后,教师提到出挂钩码的个数是否可以无限增加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是有一定范围的。这个环节,我在想是否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尝试挂10个甚至更多。因为据说教师在课前试验过,实验中的弹簧是不能挂10个以上钩码的。而有的孩子在课外因为接触过相关内容,已经知道弹簧的弹力不是无限大的,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只是在课堂上听到这个说法,未必真的认同。所以与其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不如直接让孩子试一下。这样孩子们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今后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时候在这个方面就不用提醒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想法,有待商榷。



 


[此贴子已经被紫色鸢尾于2015-4-1 9:55:20编辑过]

TOP
14#

工作室,学习的壤土。
TOP
15#

祝贺三叶草工作室成立!


一群有思想有追求的科学人,一个有引领有实践的团队,必将在小学科学领域有一番作为!


 


三叶草的寓意很好,“趣理交映、走向儿童”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追求,至于“三动”应为:手动、脑动(心动)、口动更合适吧,口动就是学生把思维外显,通过语言表述、与他人对话,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参与集体的论证。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6#

   谢谢追求的建议。
TOP
17#

《声音的传播》听课评议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薛 梦


    《声音的传播》是“声音”的第5课,本课是继学生已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之后对于声音传播途径的认识,为下一步研究耳收听声音的过程奠定基础。听完范老师的一课,感受到她的精心、创新、匠心,感受颇多!


    一、教学要有取有舍。环节一:对“认识声波”的处理。教材首先利用图片和文字介绍的形式对音叉引起水的波动现象进行了展示,重点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引起水面由中心向四周传播。但实际操作时,利用振动的音叉根本无法观察到以上现象,而声波的形式又无法通过肉眼亲身观察,如何突破呢?在范老师的课堂中,她直接舍弃了“观察振动物体与声波”,而采用知识迁移,从观察“石子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水波”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并以图片强化认识。教师并未一味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而灵活变通地处理本课的难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环节二:对“比较不同材料中声音的传播效果”的处理。教材中呈现的材料长度均为1米长的“米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比较声音在这些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在我看来,既然保证了长度一致,那么公平起见,控制的变量不应该包括“宽度、厚度”?这样的对比实验才更能说明问题。但实际生活中,要想找到长度、宽度、厚度均一致的四种尺,谈何容易。而在范老师的课堂中,她直接出示了长度一致的“木尺、铝尺、纸尺、布尺”,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后进行实验。最终课堂上学生的听声结果并没有获得一致认识,而教师也并未强调定要出一个一致结论。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所选取材料的质地却别,保证了学生能够获得一致发现: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是不同的。我想舍弃了所谓一致的结果,但获得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这样的有取有舍不更能体现出我们教学的有效所在!


     二、教学要重组创新。环节一:对“声音的传播”的处理。教材设计中仅以玩土电话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而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各种声音,这无形间就说明了声音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此外在泳池中游泳时也能听到周围传来的声音、趴在课桌上敲击桌子的反面能清晰地听到声音,这些都似乎说明了声音可以通过各种介质进行传播。故此就“声音可以在不同介质中进行传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证实“声音可以在空气、水中的传播”,并结合后续“玩土电话”活动,重组教学,以亲历活动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环节二: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处理。当学生认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后,教材最后设计了认识“真空不能传声”,再次巩固认识。而在范老师的教学中,她进行了重组,学生作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假设后,如何验证呢?学生即提出“没有空气看看声音能否传播”,此时将“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作为验证性实验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再次证明“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可谓一箭双雕。但是,此处我在想:当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后,是不是应该再次结合“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反过来组织学生再次认识: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


     总之,范老师能将我自觉很有难度的一课以自身不断的思考,通过精心设计、创新重组、匠心独运的取舍呈现出这样一堂体有思考的课,着实不易!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紫色鸢尾于2014-11-24 12:27:57编辑过]

TOP
18#

这样的工作室可以培养一批人。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9#

还科学课堂以“科学味”


——《声音的传播》听课有感


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姚海萍


一直没有任教过四年级,对四年级的科学教材,缺乏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更缺少深刻的思考。这次,范老师的课,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第五课,让学生认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为了让学生对声音的传播途径有更直观的认识,范老师注重在材料的选取上,更注重有科学味。一堂课,既有常规的实验材料,更有演示用的自制教具。范老师出示的黄老师制作的自制教具,让学生用眼睛、用耳朵观察和体验到“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直观的感受,让孩子的印象更深刻。在分组实验比较几种材料做的米尺的传播声音的效果时,范老师摒弃了教材中的“不科学”因素,对实验材料进行了重组和改进。教材中出示的材料是,木质材料的米尺,其他的三种材料选择的是铝箔条、棉线、尼龙绳。几种材料,除了长度都是1米之外,其他条件都不相同。这些实验材料的对比,本身就缺乏科学味。本堂课,范老师出示了长度、宽度完全相同的木尺、铝尺、布尺、纸尺,学生分组实验,比较四种材料的尺子传声效果的差异。材料的精益求精,让孩子感受科学的严谨。不得不承认,如果让我来准备本课的材料,我肯定做不到像范老师这么细致。


材料准备的科学味之外,范老师的课堂用语,更让我体会到她的科学味。本课教学中,她很注重学习的渐进性。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句话的语言如何组织,范老师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如“声音除了可以在空气这种气体中传播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物体中传播吗?”有效区分了空气和气体两个概念的不同,彰显了两者的相容之处。再如“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要干什么呢?”一个紧追一个的问题,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实验细节的指导更到位。


《声音的传播》一课,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灵动,一堂科学课,让我们品出了浓浓的科学味。

TOP
20#

以下是引用三江侠在2014-11-24 14:14:00的发言:
这样的工作室可以培养一批人。

    我们是不拘形式,没有硬性任务,而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研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TOP
21#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4-11-26 12:53:00的发言:

    我们是不拘形式,没有硬性任务,而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研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越是这样的形式,越能吸引人,自然、放松,畅所欲言,真好!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2#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4-11-26 12:53:00的发言:

    我们是不拘形式,没有硬性任务,而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研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针对工作,研讨学习,这样的工作室太棒了!相信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祝贺“三叶草工作室的成立”!

TOP
23#

工作室是好,能发挥团队最大的作用
TOP
24#

工作室成员简介:


 


1.危乃华:任教于张家港市港区小学,副校长,张家港市教学能手


   个人简介危乃华老师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十余年,追求“让孩子们经历科学探究的美妙体验”的教育理想,精心教学,潜心研究。共有三十多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开设市级公开课8节,2012年获得张家港市科学评优课一等奖。


   教育格言:以儿童的视角构筑科学课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15:45编辑过]

TOP
25#

2.余炳华:任教于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个人简介:男,1986年生,一级教师,06年毕业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2011年获得本科学历。担任小学科学教学以来,多次参加片、市级评优课和研讨课,并获得张家港市小学科学评优课一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2013年获得张家港市小学科学“教坛新秀”称号。


教育格言: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24:02编辑过]

TOP
26#

3.朱伟:任教于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小学


个人简介:朱伟,今年32岁。是一名有着9年教龄的青年教师。 在9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


教育格言: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27:59编辑过]

TOP
27#

4.陆洁:任教于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个人简介:陆洁,女,本科学历,现担任后塍小学科学教研组长工作。曾多次评为校级先进个人。多篇教学论文发表获奖。在校还担任科技辅导员工作,与学生共同进步,多次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


教育格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30:16编辑过]

TOP
28#

5.姚海萍:任教于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个人简介:自工作以来,潜心耕耘在科学教学的一亩三分地里。她态度认真踏实,受到同事们的肯定;她风格活泼亲切,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她追随课改的脚步,思索教学的真谛,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2013年开设苏州市级公开课《燃烧》,20109月被评为张家港市科学教坛新秀。在教改之路上,她将沐浴阳光,一路前行!


教育格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38:26编辑过]

TOP
29#

6.陈喜燕:任教于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个人简介:张家港市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打造“面对儿童,理趣结合”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合作、探索、交流、收获。曾三次在市科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并两次代表张家港市参加了苏州的基本功竞赛,两次代表张家港参加了苏州市的科学优质课比赛,均获佳绩;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已有三十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张家港科学教学之路上也已经成长为骨干教师等。


教育格言:把机会让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把掌声送给学生,把爱心献给学生,把希望带给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0:36:51编辑过]

TOP
30#

活动讯息:

工作室成员夏敏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小学科学名师论坛活动中上展示课《弹簧测力计》


122日至4日,2014年江苏省小学科学名师论坛活动在苏州市姑苏区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苏州市教科院、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承办。全省各地(市)14位优秀小学科学教师参加了现场授课。各地小学科学教研员、以及全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约300人共同参加了听课、研讨、评课活动。


作为江苏省首届教学能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夏敏老师代表苏州市执教了展示课“弹簧测力计”。在教学中,夏老师让孩子们在短短的40分钟内,动手、动脑、动口,经历了工具产生、改良的过程(“猜测、感觉——简单工具——改进工具”),了解了工具的产生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把科学与技术充分地结合了起来。夏老师的课,展现了新课改以来我市小学科学教学所作的探索与思考,传播了科学教育的思想。在课堂上,夏老师还运用了IPAD同屏技术对孩子的实验记录进行展示与评价,引起了在场科学老师的热议,也为本课堂的教学锦上添花。省、市专家对夏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夏老师的课“新”“亮”,给人启迪,引发思考,其教学充分展现了“苏式”科学教学的特点:有趣、有效、精致、细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3:38:2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