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这节课时,虽然只是常态课,平行班教学中,我每次教学完都进行反思,并做了一些改进尝试,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开始进行教学时,我由“溶解”这个词对学生进行前概念调查进行导入,发现学生对于“溶解”的理解很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对学生的回答简单做了解释,如“融化”指什么和“溶解”是不一样的,之后用类似于“看来大家对溶解的理解不是很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到底什么叫溶解”这样的话引入新课。
接着我同时出示了食盐和沙,提问学生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并一步步引导实验方法后,出示实验提示,学生分组实验。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了实验的公平性,虽然这里不作要求,但为了学生在之后几课中的学习,我还是通过提问学生准备材料的量是多少,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需要量一样多,并教学了如何取一平勺;为了使药品之间不能互相污染,勺与搅拌棒需2把。学生实验比较细致,观察认真。可是在汇报环节我发现问题还是来了,尽管之前强调了大家对“溶解”的定义理解不对,我们只需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不要做任何判断的,但仍有个别孩子在汇报现象时,直接用“溶解了”、“没有溶解”之类的词。只得继续提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溶解?”“你看到的是什么现象?”“你为什么会这么回答,你的理解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描述实验现象,并同时引出“像食盐在水中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溶解;像沙在水中这样的现象称为没有溶解。”并提出“溶液”和“混合物”的概念。后来,为了避免孩子们一开始就用“溶解”之类的词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我把对“溶解”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段去掉了,直接由食盐原来的样子,猜测水中的变化进行导入,并强调留样对对比,之后的环节基本不变,只是食盐和沙的实验分开做了,时间上花费差不多。
然后,出示面粉,通过预测,实验提示中我特别强调了可以透过光线仔细观察,并提供新的一组材料,学生再分组实验。实验后,学生分组汇报,大部分小组能很好的描述实验现象。之后,通过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
异同,学生大致能判断面粉没有溶解,也有个别人认为溶解了部分。
于是,引出过滤实验。开始时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课上到这里就下课了。过滤实验我放在了第两节课,重点教学了过滤实验的注意点,尽管这样,这个实验还是有难度的,实验巡视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示、改进。最后,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能发现溶解的物质不能被过滤出来,没有溶解的物质能被过滤出来,并总结了溶解的特点。后来的教学中,针对大家小学生对过滤的掌握程度的一些讨论和看法,部分班级我演示了书上的过滤实验,学生用自制简易滤杯进行的实验,通过之前的教学经验我在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上做了更合理的安排,于是全部实验一堂课完成了。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对实验的公平性和不互相污染的处理还是比较好的,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对于我们的孩子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的加强,今后的道路还很深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7 15:55: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