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上课捕捉学生瞬间的精彩,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6 21:13:57编辑过]
1、研究生文献综述交掉了
2、10月28-29日市空模训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单项团体第三名2项,第五名2项;女生参加A组项目获综合团体第三名,男生参加C组获综合团体获第二名。
3、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区验收。科学教室环境布置方案以及落实,其他相关资料、教室的备查工作。
4、10月11日市骨干科学教师培训。
5、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粉笔字培训。
在上这节课之处,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做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时,简单地把纸进行叠加,会改变形状,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于是,我事先将纸打湿,再用报纸把纸按压在一起,待干后会自动粘合在一起。总体来说,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实验时,掌握的很好,能很好地控制变量,实验效果佳。
课前准备不同宽度的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9 16:50:29编辑过]
在上这节课时,我是把它与第六课合并了一起完成的。(衔接的上,也是因为外出培训,落下了课,讨巧一下。)
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比较小苏打和食盐溶解能力的方法,分别在50毫升水中进行实验。为了较快实验速度,当堂完成,我发现把玻璃杯拿在水中旋转摇晃对溶解的加快效果非常明显,比用搅拌棒来得快很多。于是在明确公平条件后,学生实验并得出小苏打和食盐溶解的勺数。得出了溶解能力不同,且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最后,通过天平称出每勺食盐重量后,乘以勺数,接上第6课。
时间上是足够的,但开始时学生在操作中个别小组操作不当、误差等因素,导致得到的量有相差。在之后的班级中我都进行了强调。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孩子们对于对比实验的了解更清晰了。通过帮我解决急想喝到水果糖泡的糖水,孩子们想到了搅拌、加热水、碾碎三个方法。那么怎么证明呢,我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设计第一个实验,他们的回答能基本说出方法,但不完整,于是通过出示表格,填写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让学生把实验注意点分析清楚。实验环节很顺利,结论也易得到。有了第一个实验的经验,后面2个实验就很顺利了。最后,通过比赛吃水果糖,孩子们开心极了,这也是对这节课所学的一个运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7 12:13:54编辑过]
通过出示给学生水分蒸发后重新析出的食盐颗粒让学生猜测为什么了回出现的现象,直接引入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的学习。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晒、加热分离水和食盐。于是,进行了酒精灯的结构及使用注意点的教学,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先自己说说,再讲解的比较细,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正确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小组还是非常仔细的,实验操作很规范,我非常欣慰。最后,小组用放大镜观察得到的颗粒,这个环节上,其实孩子们已经观察到析出的食盐和平时见到的食盐是不一样的,但还是一口咬定是食盐,直到我发出疑问,真的一定是吗?才有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惑。我想这样的现象和学生的惯有思维,不敢质疑教师都有关系,希望通过这次的事孩子们以后能大胆质疑,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我也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7 12:14:18编辑过]
其实最近事情多了,也有些偷懒了,呵呵,坚持写吧,和姐姐一起加油!
这节课是我上的比较满意的。利用从音乐教室借来的大鼓,让孩子们上台使它发出声音,学生能想到很多的方法,紧接着马上提问学生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有的孩子说是敲击,有的说是碰撞、摩擦等等,也有许多孩子说出了“振动”,我马上追问“什么是振动”,其实孩子们是不知道的,于是提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观察尺子拨动前后,发不发声音,尺子的样子,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回答,并有学生提出“随着上来来回运动的消失,尺子发出的声音渐渐消失。”这真的很棒,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于这种来回运动有关,而不是仅仅回答“拨动”了。于是,在之后的班级教学中,我多安排了观察声音的消失过程与尺子的样子的关系。之后,通过皮筋实验,学生更加明确了声音的产生与它们做来回运动有关,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这就叫做振动,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最后,我问孩子们所有物体都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的吗?通过学生自己提出摸鼓,放水在鼓上敲击,摸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等等一系列活动,学生更加感受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课结束前,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发声的部位,在声带的位置外面摸,感受振动。
整节课,环节顺畅,学生掌握知识牢固,这样的常态课是我所喜欢的,以后再接再厉,争取在平行班中寻找、改进、达到常态课的高效果。
课堂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2 21:41:07编辑过]
这节课共由三个环节组成,对于轻和重尺子拨动尺子,发现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这个活动形式完成的很顺利。接着,敲击四个装有不同高度水的水杯,其实在未做实验前,学生往往会猜测水位越高的声音越高,实际测量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还让学生自己用试管放不同高度的水,进行吹和敲。最后的松和紧时拨动皮筋,发现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听力和眼力又是一个挑战。很多学生会认为是强弱在发生变坏,会觉得是幅度发生变化。反复强调一样大小的力,我采用了先让学生实验,寻找发现,如还有难度提示听声音高低和观察振动快慢,学生能感受到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7 21:26:5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7 21:29:40编辑过]
起初第一个演示实验敲击过的音叉直接接触水面时,学生会被溅起的水花惊叹了,而忽略的观察水面波纹的变化,于是我等振动减慢时放入,学生能清楚的观察到水波纹,联想到声音的传播路线。
土电话在我布置了课前任务后,大多数小组都提前完成了,节省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同学们,通过感受声音传播时时线的振动;中间捏住没有声音传播了,发声那端仍在振动,接受声音那端没了振动;绷紧时振动,有声音,松时不振动,没声音等等有意思的探索,切身感受到声音靠振动传播,且声音从发声端传向另一端。还有同学把几个电话,连接起来,发现所有的听筒都能够听到声音,感受声音是四面周围传播的。
土电话的探索我给了学生很长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我放到了第二课,让学生自带了很多一米长度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能发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能力不同。
最后的钟罩实验,本来想做演示实验的,更加震撼些,但预实验抽气处理的不好,课上用视频代替了,学生知道了原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重要的传音物质,还通过月球对话资料,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18 9:55:40编辑过]
课初,学生回忆组装一个简单电路,这对教学本节课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在保证有电流经过指南针上方的基础上,靠近指南针,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并认识到电流的路径方向对指南针偏转方向的影响。用短路增大电流活动时效果更佳明显,但需要强调时间不宜过长。 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活动中,我先演示了如何绕一个线圈,再让学生实验,效果良好。最后,利用通过通电线圈能产生强大磁力的原理,制作一个“电流检测器”,让学生去检验废电池里还有没有电,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废电池中仍有部分电。